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是解决真理问题的关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真理问题也不能囿于抽象思辨的理论、认识领域加以解决,而必须诉诸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批判了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的错误,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式本能活动的缺陷,认为必须从人和世界、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在实践中,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同时主体自身也得到改造。也就是说,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实践是一种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人类社会活动。活动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的活动、动物的活动以及自然界的种种物质活动。实践作为一种活动,它总是同人相联系的,在这种活动中,人一方面改造了外部世界,使之变成人的活动客体;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由此成为自身活动的主体。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实践包含了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特征,如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自主性、能动的创造性、与人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历史性等等。另一方面,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同时主体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社会活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如改变了客体的外部状态、结构或性质、信息状态、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主体对客体的每一次实践改造,都使主体获得了对客体的知识、对客体的占有,以及关于改造客体的经验和对新的客体改造的需要,都使主体的素质与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实践的过程也是主体(人)得以提升的一个过程。当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进而产生出一个不断满足他的需要的世界时,也就同时改变并因此而生产出他自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深入和拓展,主体和客体就越来越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除了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实践,旧哲学的缺陷还在于从根本上忽视人和人的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如何看待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意义作为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他指出,一切旧哲学的失误之处,就在于他们“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而与以往的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肯定“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提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强调理论必须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样,就论证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同样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把人类的实践方式改造成为人们自觉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说明世界”、“解释世界”的特有方式。按照这种方式,任何真正的哲学问题,包括真理问题,都能通过实践、深入把握实践加以解决,并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深入把握实践,才有可能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物质范畴简释(一)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
试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最新版)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