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不读秦汉以下”是因为魏晋以后五胡乱华时蛮族入侵毁灭华夏文明了吗?

“书不读秦汉以下”是因为魏晋以后五胡乱华时蛮族入侵毁灭华夏文明了吗?

共有2条回答

亭安读书

当然不是这个原因了!我也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

“书不读秦汉以下”是不是高屋建瓴,还有待商榷,不要受其影响局限自己读书的范围!之所以出现这句话的原因,应该从多个方面看:

首先,你认为魏晋以后五胡乱华时,蛮族入侵毁灭华夏文明是非常错误的。

五胡乱华固然对于华夏文明造成伤害,但是并没有毁灭华夏文明!西晋末期永嘉之乱,中华文明的内核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衣冠南渡”在江左留存。

即便经历北方五胡十六国的窥伺,南朝也一直保留清晰的汉族文明本质,并没有被北方胡族政权彻底覆灭。并且,五胡入华后,对于华夏文明采取的也不是彻底否定,反而是任用汉臣、推行汉制、学习汉族文化。相对而言,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反而给华夏文明重新注入新鲜元素,华夏文明并没覆灭,反而增进不少。

即便有些人叫嚣的隋唐都是胡族血脉建立,也是矫枉过正之言,即便杨坚和李渊都有胡族血统,但其鲜明的汉族特征,已经无疑地证明华夏文明的依旧存续。

其次,“书不读秦汉以下”这句话的目的,是对于秦汉以前儒家经典的推崇,是对于后世发扬儒学的否定。

但我很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任何历史文化和事物,最符合的永远是当时,而非未来。秦汉之前的儒学经典固然具有非凡意义,但我不相信那时候的诸子百家,便预测了之后几千年的历史走向。

我承认每个朝代对于儒学的发展或者利用,都可能有一定的皇权或者利益的目的,但都是用来符合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如果非要说儒学只能存乎于书本之中,那么便失去了意义。而且,由儒学发展而来的各种解读、学说,都代表当时世人对于儒学经典的理解和使用,我相信即便先秦圣贤也乐见其成。

而对于只读秦汉以上经典书籍的说法,太过于固步自封了,只能仅限于某种情景或者情怀而已,不能用来一以贯之所有,谨记“尽信书不如无书”。

最后,很多人觉得先秦经典,完全是后世学说著作不能比较的,更是可笑。

有人宣扬的先秦经典中的道理,哲理,是后世书籍和思想无法比较的,可却不知道即便是先秦文化中的经典,也是需要后世的发扬才得以流传至今。

可以说,先秦经典的思想,已经包含了之后无数思想的加持和补充,这才有了后世人和我们所看到的先秦经典的样子!毫无疑问的说,先秦时期的人,看先秦著作的感受,绝对跟我们现在读《论语》《老子》是不一样的。

解读任何一种学说和思想,都必须要我们内在经验的条件,而这个内在经验的形成,是“秦汉以下”无数先哲共同创造的。因此,如果把“书不读秦汉以下”这句话当真和奉为圭臬,那么请遗忘现在你所知晓的一切,再穿越回先秦时代。


结论:

“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具有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所有。这个说法也不仅仅是因为魏晋之后的五胡乱华,而是因为对于后世儒学发展的偏见。


九龙王龙九

全句是:“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这是自宋以来,儒教逐渐走向保守复古!为了抬高自己而编排出来的一句话,骈体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儒教学者为了标榜自己有文化,会读古文(唐代称秦汉文为古文),文写骈体文章。便编出了这句话,一是抬高古人,认为先秦诸子已经将世间学问做完了,秦汉之后无孔孟,天下学问已被老夫子们概括完了,近代,当代没有什么去学的,一切新学问不过是对夫子学问的解读罢了!

二是标榜自己,以会识古文,会写骈体文,突出自己有学识有文化,以正宗为名打压异见!

针对这一点派谭嗣同先生就指出过:“孔教亡而三代以下无可读之书矣!正是儒教的保守和自大害惨了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武帝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儒学-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韩愈的古文对后世很有影响——毛泽东评韩愈
博物馆Vol.110 | 孔子博物馆
中国先秦诸子思想的源头
耶律楚材:最被低估的古代宰相,以一人之力为华夏文明续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