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首亲情古诗词,浓浓亲情,感动千年
userphoto

2023.07.21 上海

关注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大意:慈祥的母亲手拿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出门前将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担心孩子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孩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和煦的春日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点出了母子间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慈母的爱子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母亲的深爱之情,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以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广大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南池

【唐】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䍠。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诗词大意: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在南池垂钓。

这首诗以欢快的语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小家庭垂钓时的欢乐情景。诗的前两句写一家三口,小男孩在准备鱼饵,妈妈在搓钓鱼丝线,满壶的酒放在一旁,酒香四溢,爸爸戴着帽子一边品酒一边在垂钓。从“供饵”“搓丝”“倒接缡”这些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后两句写太阳升高两竿,正是鱼儿吃食的时候,随着鱼儿不断上钩,全家人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词大意:掀开门帘,拜别老母,就要起程动身了,老母白发苍苍,愁容满面,欲哭无泪。在这风雪之夜,却要掩闭柴门凄惨远去,这时候(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养儿子还不如没有啊。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首句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入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第二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惦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第三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营造了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末句是诗人从心底发出的慨叹,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词大意:古人做学问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下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这是一首教子诗,是诗人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全诗言浅意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词大意: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

萱草花光彩耀眼,在南风的吹拂下默默地吐露着芳华,有忘忧之意。诗人用萱草花暗喻浓浓的母爱,虽说忘忧,但对游子的牵挂却终其一生。这首诗表达了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意。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大意:母亲爱子之心情意无限,欣喜我赶在年前及时归家。御寒之衣母亲针针线线缝得细密,我家书里的墨迹还很新鲜。母亲见我面庞清瘦连声感叹,惊呼儿名问苦问饥寒。我顿时感到愧为人子踌躇难回答,在母亲面前不敢谈在外颠簸之苦。

乾隆十一年(1746),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切之情,遂写下了《岁暮到家》一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作为母亲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虽然语句直白,却富含意蕴。“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两句,用“密”“新”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两句,把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怜”“问”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把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写诗人的心态: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

国风·邶风·凯风

【周】无名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词大意: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弱,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共四章。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温暖的南风吹拂“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把幼子抚养成人。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后两章写子女自愧不能报答母恩。每章首二句为反兴。浚邑之下的寒泉能滋润大地,美丽的黄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即是说我们七子连“寒泉”“黄鸟”也不如,致使母亲辛劳,还不能安慰母亲的心,深感愧疚。

诗歌用比兴手法,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起兴,兴中有比,在重章叠句的复沓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

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送兄

【唐】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诗词大意: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令人叹息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不能排成一行飞向远方。

这是年仅七岁的妹妹送别哥哥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兄妹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诗中没有正面写兄妹送别时的伤感,而是通过侧面的环境描写来烘托离别之情。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最令人感叹的是,大雁都能成群地飞向南方,而我们兄妹为什么不能同去远方呢?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呼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诚挚、感人。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诗词大意:煮豆子用来做羹,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用来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我们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迫害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豆秸和豆子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豆秸燃烧煮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这首诗是对当时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真实写照。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词大意:自从河南发生吴少诚叛乱以来,关内道路阻塞又有饥荒,兄弟姐妹们四分五散,各在一方。因为看到月亮的圆缺现象而有所感,姑且写出心中所思,寄给在浮梁的长兄、在於潜的七兄和在乌江的十五兄,同时给在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看。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各奔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仿若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此诗大概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申、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大都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诗人伤时念乱,思亲思乡,故写下了此诗。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颔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以含意深远、情意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首感念父母亲情的诗词,感恩父母,每一首都是传世经典(收藏)
我们的母亲花:萱草
“诗囚”孟郊七句经典诗词,尝遍人生百味
母亲节,10首诗词读懂母爱
母亲节,十首诗词,读懂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首不朽诗词,诉不尽母亲情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