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路之死: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精神与文化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剧烈演变的时代。在这长达五百年的混乱岁月里,战乱对物质世界的摧残与征伐促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升华。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无数显赫的士人与他们的理论学说,这种种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住了考验,流传至今。

提起子路,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他的师父孔子的所作所为,而忽略了对子路这个人本身的认识。事实上,子路粗人出身,青年时跟随孔子身边,随后在外做官。他一生谨遵孔子的教导,并且将从孔子身上所学习到的学问与精神奉行终生。不夸张的说,子路之死也是源于他对品性的坚守。

一.子路之死

子路的死亡原因很清晰,公元前四百八十年,卫国内乱,六十三岁的子路不顾自身安危投身乱局之中,最终死在卫国太子蒉聩的手中。死前留下一句话,“君子死而冠不免。”这是子路对老师的教导与对自身操守的坚持。但也恰恰是因为这句话,使得子路千年来颇受人争议。

在关于子路身上的争议之中,面对其死前所说出的话,以及坚持入卫国乱局、不愿退出的行为最大。同在卫国做官的子羔劝子路知难而退,而子路则是冷眼看着这个昔日里风流儒雅的同窗仓皇逃走。“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子路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证明了,什么是有品行的士人。人们常常因为这一点而抨击子路,认为他“明知是死局,仍旧坚持入局”的行为太傻,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认为高德的品性不如实际的功绩来的更加重要。

笔者认为,关于子路在面对卫国危局的时候,毅然决然加入其中,想要为平定乱局贡献自己的力量,至少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子路的所作所为,真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的榜样。这就好像后世的我们常常争论的项羽刘邦之争。人们无法否定刘邦所做出的的贡献,但是更加无法否定项羽的盖世英豪与品性。就像笔者始终认为的,刘邦或许是一个相对合格的帝王,但笔者更愿意自己的生命中多多出现项羽这样的人。同理,子路或许性格并不完美,但是他确实是将士人精神继承并坚守到最终的人。子路之死,我们所收获的远远超出所失去的。正是子路对于士人精神、对于品德的坚持,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了士人精神与一直以来所推崇的高尚品德。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精神

“士”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阶层,商周时期便出现,而直到孔子出现之后,才真正出现了后来历史上始终占据着主旋律的古代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中的“士人”。他们通过将自己的知识本领进行社会劳动交换,以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所知晓的知识内容也从原本的“专业领域知识”的限制扩充到生产知识并以此为业。

士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其核心所体现出的都是社会中一种身份性的等级分层。士人正式形成之期,整个中国社会仍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人们受宗法制统领,而“士”则是分封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等级阶层——贵族阶级中的较低阶层。此时的“士”凭借脑力劳动在其他高等级贵族的各种行政机构中任职,但仍旧受贵族身份限制,受血脉影响。也因如此,西周统治者为了使得“士”能够胜任其职,十分重视士人阶层的教育选拔。我们现在所知的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当时的主要选拔手段,“士”也因此成为了西周文化最主要的传承之人,以及西周宗法制社会的主要维护者。章太炎先生对此具体描述道:“古之学者,多出王官。世卿用事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正是在政治文化的不断变革中,为“士”的变革与根基的奠定提供了机会。到了春秋时期,社会等级发生剧变,“士”的社会角色性质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士”与“庶”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局势出现。随后,在哲学思维上的突破使得“士人”阶层正式出现并兴起。

“礼乐崩坏”奏响了“百家争鸣”。“礼乐”既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在此以前的对学术的汇总。在此之前,始终被牢牢把控贵族阶层的手中。随着“礼乐崩坏”蔓延至整个社会,知识文化也碎片化的散失到天下读书人中。自此,儒、墨、道等诸子学派的兴起以及各个学派的精神思想就是哲学思维突破的重要表现。诸子学派的兴起是知识阶层兴起的思想基础。

孔子提出的“士志于道”,正是为这种新鲜出现的阶层注入了核心的灵魂与力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这是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人都知晓、都清晰、都努力想要达成,但又极少能够有人达成的。

三.关于子路之死的个人评价与看法

关于子路的死,至今仍旧褒贬不一。有些人称赞他,认为他无论是以一个臣子的身份,还是作为一个骨气铮铮的士人,都守住了自己的节操与底线;有些人不屑于他赴死的行为,认为他不认清形势,盲目送死,不仅没有任何收益还白白搭上了姓名。但在笔者看来,子路是一个真正的大贤。

在那个动荡不堪、人人自危的年代,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本就是一种奢望,人们盼望着大贤能够出现,能够救难民于水火之中。这就好比是现代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哪一位家长不是尽自己的所能供养孩子?昂贵的辅导班、课外班,不外乎就是希望孩子们可以成龙成凤,否则给孩子一个简单、快乐的童年、少年时代,难道不好吗?春秋战国时期的求学更是如此,并且比现代更加艰难、抱有着更大的希望。纵观中华出现文明的三千多年来,自迈入封建时代起,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就成为中华历史的主旋律。人人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希望成为一个士子,能够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贡献力量。当然我们得承认,读书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从中获取好处的。但是我们更得承认,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许目标没有变,但是从书中学习到的思想文化、学习到的道德修养,是真正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的根本所在。

为什么笔者说子路是一个真正的大贤?子路曾经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曾经也像街上每一个没有目标、浑噩度日的小混混一样,有着那么一点能够自保、能够欺负他人的武力,并以此为豪,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街上的地痞流氓。但是这个人显然没有被眼前的生活所限制住思想。当他发现、认为孔子是一个有智慧、值得追随的人以后,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相对安稳的生活,跟随着孔子的步伐,迈向他未知的明天。

在孔子身边,子路学习到的不仅仅只是孔子的思想、文化,他也学到了“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儒家六艺。不得不承认,儒家六艺是紧跟时代需求的君子六艺。从精神到外在德行的双重改变上,子路都得到了升华。贫穷的出身在他的身上烙印下了痕迹,也因此总被师兄弟取笑、掀起,但难得的是子路在这种情况下的坚守与韧性。子路曾外出做官,也曾在孔子身边随侍左右。忍受外人的讥讽,努力提高自身,这才是我们应当看到并不断靠近、不断学习的地方。

我们必须得承认子路的出现对孔子的影响,孔子曾言,“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以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有最终面对子路的死讯时,孔子痛哭不能自已。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源自于子路本身的努力。子路跟随孔子期间,对孔子所授知识欣然接受,并且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并且懂得变通。而在对于事情的处理上,更能体现子路此人的人品。

四.结语

子路之死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小小的内乱之中的卫国,也不只是痛失爱徒的孔子一人,他影响的是整个中国社会后续数千年来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信仰。在士人阶层尚未完全成型的年代,子路用自己的死,用自己的鲜血铺就了一条路。他用自身的所作所为成为人们的表率,告诉后来者,“士人”当是什么样子,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需要恪守怎样的底线。子路不是士人阶层的奠定者,他只是一个践行者、一个奉行者。

参考书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2003

[2]牛志强.子路形象的特殊性成因分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

[3]方丽萍.子路之死的悲剧性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秋时期的贵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有什么不同?
一探便知——历代士人生活掠影
试论屈原的君子人格 彭红卫
中国古代幕府专题系列(一)幕府的萌芽:先秦时期游士文化的兴起
论述春秋战国的士阶层演变及历史意义【15、17南开,21年北京师范大学】
士子的骄傲—中国古代剑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