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静寒

骑马步要领/何静寒



视频地址 http://video.baomihua.com/17481163/17364068

    「骑马步」是人类用两条腿站立最稳当的基本步型,所以虽然中国武术派别众多,各有所长,但是几乎都是以「骑马步」作为入门第一课,甚至很多传统练法要求站步三年再走下一个进度,意思是说,把脚步先站稳了才有资格打拳。

    那么「骑马步」要怎么站才能稳当?要怎么站才能作为行动的根基?要怎么站才能产生招式的力量?要怎么站才不会成为身体的累赘?各门各派有大马、小马、高马、低马、死马、活马等等的站法,表面乍看不同,要领其实类似,本文搜集了陈家太极拳陈子明前辈,陈发科前辈,杨家太极拳杨澄甫前辈,形意、八卦、太极名家孙禄堂前辈,八卦拳尹玉璋前辈、宫宝斋前辈,少林、武当名家郭粹亚前辈,自然门大师万籁声前辈、南拳大师林世荣前辈,摔跤大王常东升前辈,八步螳螂名家卫笑堂前辈,名不见经传,但是弓架严谨的山东宁津八极拳架,这些人物时空派别差距很大,但是他们的骑马步却显示出共通的原则,或者可以说呈现出骑马步的真理。

    一、 小腿是「桩」的主体,应尽量与地面垂直,以膝盖不过脚踝为标准,四平马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并应与脚尖同方向,此时若由两膝之间拉一条线,小腿区域应该是规矩的方形(如图一),桩的力量经由小腿后内侧与地面连接,膝盖本身不能承受太多重量,而且受力要尽量平均,不能内侧多外侧少,前面多后面少,更不能用来产生力量,膝盖应该保持稳定,用来传递力量。

    二、 如果把小腿看作是建筑物的支柱,大腿就是横梁,骑马步的高低大小就在这里控制,但无论如何,大腿内侧要形成上拱形状(如图一),大家知道拱形是支撑力最强的结构(图二,拱桥图片),事实上拱桥形态就是最好的支撑,若要达到这个目的,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必须放松,使与骨盆紧密结合,并且向两侧撑开,此时大腿内侧两条大筋才能经由「会阴」相连,这两条筋的力量连接起来,两条腿才能合一,这也就是「裆劲」。

    下盘稳定的拱形是建立在稳定的方形上的,此时拱形的裆劲必然产生一个上托的力量,这个力量除了不使小腹的「底气」外泄,更会经由稳定的骨盆(稳定在安稳有力的拱桥上)透过脊椎通达全身,所以「骑马步」不是把身体「坐」在腿上,让两腿承受身体的重量,反而是把两腿形成的支撑结构经由骨盆收回身体,如此上半身与下半身才能合一,行动的时候才不会成为彼此的负担。

    三、 当我们试做上述的动作时,会感觉身体重心向后仰跌,但事实上如果能塌得下腰,胸腔自然会往前移(胸椎自然往上推顶而趋向于直线)而座落在腰眼上,臀部松落使腹腔座落在胯上,如此身体自然取得平衡,而且每个区段都有各自的支撑,才能既稳定又灵活,现在我们且参照前辈们的架式,自然可以明白。

    陈子明前辈:重心稍偏左,左小腿垂直于地,右小腿及膝盖并未因此向左倾斜,

    若除去裤腿空荡处,可见其圆撑的裆劲。

    陈发科前辈:肩与胯都松得吓人,但撑劲又非常饱满,难怪能中兴陈家太极。

    杨澄甫前辈:功架标准。

    孙禄堂前辈:裆劲十足,明显可见裆劲与招式的关系。

    尹玉璋前辈:胯落得极低,但小腿仍然垂直,可见其基本功不是盖的。

    宫宝斋前辈:虽是右移的偏马步,裆劲仍然撑住,保持左腿的力量。

郭粹亚前辈:规矩严谨,其诀曰:「要练功,自站桩」,这是简单的真理。

万籁声前辈:难得看到前辈年轻时练功的情形,「武术汇宗」里万籁声的这些基

本功照片很值得我们后学省思。

    林世荣前辈:虽然是南派,马桩基本要领并无差别。

    常东升前辈:要摔别人,自己先要站稳,虽是摔跤,基本马步与拳相同。

    卫笑堂前辈:此式虽然稍大,小腿未直,但膝盖并未向内落下,两脚外缘亦未翻,因为裆劲十足,收拢得住两腿,其歌曰:「脚扣膝外分」,正是保持那个拱形的撑力。

    山东宁津八极拳架:非常惊讶在山东最北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这么工整的拳

架,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武术也是如此了吧。

    我自己练拳的经验是,遇到瓶颈时就回到基本功寻找答案,基本功用力多深,将来就能走多远,但是基本功必须练得正确,否则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希望本文能对武学同到有些帮助。

    来自 Powered by Discuz!

http://zbjs.5d6d.net/thread-3483-1-1.html

http://zbjs.5d6d.net/forum-6-1.html


武术心得——何静寒

常與變

八卦拳的精神在「变」!

有人说:「『变』是宇宙唯一『不变』的真理」。

但是,任何一种「变」,必然有其根源和法则,这些「根源和法则」就是「常」。

「变」的本身无法了解、无法学习,若要「知变」、「识变」、「应变」甚至主导「变化」,只有从「常」入手。

古书有「经」、「史」、「子」、「集」之分,「经」是「常」,流传千古,永不变异,任何时空的人,若要具备中华文化的基本修养,必要由此入手;而「史」、「子」、「集」就是各代各人的变化,由此可以更加明白「经」的内涵。

「八卦」是「常」,是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八卦」是远古的智者观察大自然后所作的归纳,而「四象」「两仪」「太极」则是由「八卦」推究而出的根源,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间所以用「生」而不用「变」,如同父母「生」其子女,而不是「变」其子女,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本身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大到极点的混沌能量中,解析出有质无形的阴阳动力,将此动力分别付予有形无质的四种物象,最后生出形质俱备的八卦,八卦蓄势待发,准备衍生出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所以「八卦」是「常」,是变化之母。

「八卦拳」是应合八卦而成的武术,由掌握「八卦」之「象」,从中体悟「四象」之「形」和「两仪」之「质」,由此归于「太极」的混沌,再从而发生出自己的八卦,这才完成一趟由「常」入「变」的「八卦拳」旅程。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3494


「功夫上身」——何静寒

以前学拳的时候,常听师父讲:「功夫要上身才管用」,也就是说练的东西要成为自己的本能,与自己合而为一。

师父过世前在医院急救的那段时间,我确实看到师父意念上不想活了,身体却不想死,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因为插管而掉落肺里的门牙,身体自己会把它吐出来,而在无意识下那个身体的活力与能量已经是一个可以独力运作的个体了。

南怀瑾先生常讲,修行人练的东西遇上老、病、死的关头,到底管不管用?是一个绝大的考验。

我们的宗教信仰、人生哲学、养生理论、健身功法、、、,风平浪静的时候都可以玩得头头是道,真的遇上考验,能过关的人恐怕不多,因为大多「功夫没上身」。

无论哪一种功夫要上身都要走到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深度和强度,惟有达到那个深度和强度,身心才会开始接纳、产生融合而转化,读书如此、信仰如此、练功如此、、、 ,这也就是凡人与圣贤、业余与专业、工匠与大师的区别。

我经过几次小病痛,也遭遇过一点人生的横逆,才发现自己平日所学所练的东西强度不足,功夫没有真正上身,如果不再努力,岂不是白费工夫、自欺欺人!

「功夫上身」没有诀窍,只有「一门深入,单点突破」一个法门,而处于这个五花八门、眼花撩乱的时代,这却又是最难的法门。

是要浅尝即止的玩一玩?还是要功夫上身真管用?

这是意志与决心的大考验。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4424


「文武論」及何靜寒註

这是我多年以前做的功课,现在越来越觉得重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自古以来,论「武」的文章极少,「徐有贞」此篇「文武论」收在「四库全书」,可说是凤毛麟角,非常珍贵。

据明朝尹守衡所撰「明史窃」一书记载,作者徐有贞,字元武,明朝宣德进士,「有贞为人短小精悍,有膂力,目光炯炯,颖敏绝世….,其读书凡兵法刑名水利星卜诸家无弗习」,他曾招募太行群盗万人,教以坐作进退击刺之法,「皆踊跃为官用….,壮年遭贬,每早起辄使铁鞭数十回….

.,有贞负文武才,临事敢为,有经略,常自叹不见用,晚乃放纵山水之间,颇以词翰着声,竟郁郁不得志而死。」

观「徐有贞」所为,其「文武论」并非空言,而其一生运程,竟与这中国的「武」同命。

文武论(明 徐有贞 着

世常以文武为二事,予甚病之,非予之病之,为天下病之也!为天下病之者何?

文武为二事,则天下无全才,天下无全才,则吾道之用阙,吾道之用阙,而天下之事不治。

注:「文武合一」是一件事,不是把「文」「武」两件事凑到身上,「文武为二事」以后,就像有的人有思想却拙于言词,有的人口若悬河却没有思想,天下事哪里能办得好?

夫文武皆吾道之用,固儒者之事也??,为儒而不备文武者,不足以为儒!

古之圣贤皆儒也,若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暨风后、力牧、皋陶、伯益、伊尹、莱朱、师尚父、周公旦,或为君、或为臣、或治治、或治乱,其所为万有不同,而其所成则一,使其才不全、道不备,能然乎?

昔者夫子定诗书、正礼乐、赞周易、作春秋,而其文灿然以着于万世,及夫为鲁相,诛少正卯、会夹谷、戮莱人,则其武又赫然以威于天下,乃所谓真儒也!

古者军将皆命卿,有事则释菜于頖,成功则献馘于頖,出谒于学,入告于学;

盖凡武事而一行之以文,文与武胥用,才无偏能,道无独行也;

是故,益以文武,赞帝之德,诗人以文武美吉甫之功,春秋之世,赵衰亦以说礼乐、敦诗书、举却縠而以为将,然则文武之为儒者事尚矣,而后世乃离而二之何哉?

注:徐有贞在此举古人为例,证明成大功、立大业的先圣先贤,都有文武合一的能力,事实上例证众多,不及备载,待有空一一道来。

且古之所谓文,非今之所谓文也,古之所谓武,非今之所谓武也,夫六艺之具,所以徽乎五教九伐之法,所以经乎七德,内修而后修外,此治而后治彼,故合而言之,则儒者之事备矣;

注:可见明朝之时,一般儒者已经把「文」「武」弄狭隘了。

今也文不知武,武不知文,天下之人各尚其所好,以自传于二者之习,呻吟呫哔诩诩弄笔者,则自谓之文;跳梁搏攫蹶蹶而驰者,则自谓之武;彼为是者固可笑矣。

而所谓儒者,又徒矻矻自守于章句之末,而不复识其所谓文武者焉在,问之则反以为此非我所学;故世之人遂以腐儒目之也,其亦不足以为儒矣。

嗟乎,天下无全才,则吾道之用阙,由儒者之事失而然也,虽然,此岂特为儒者之病哉?

注:弄笔叫文,玩刀称武,积非成是,由来已久,「文人」「武夫」还沾沾自喜,可笑亦复可悲。

天下之任在文武,文武失而天下之事胥失,求天下之治,得乎哉?治不可得也则乱,乱而欲求其复治,得乎哉?安不得其用,危而欲得其用,又可得乎哉?予故为天下病之甚矣。

注:天下之事不过文武,但文武互为因果主从,文人武夫各搞一半,天下能不乱吗?天下乱了再由这些半吊子来治,岂不更乱?历史可为殷鉴。

儒者之不可不事其事也,使儒者而知事其事,文武之才,萃于厥躬,天下治,则谋谟本朝而万民以宁,天下乱,则指顾六师而四海以定,以是为儒不亦伟欤?

而不知出此脱人君之用之,其不负社稷之托,而误天下苍生者几希矣!纵令幸免,不亦大可耻哉!

注:文武合一的人可治治、可治乱,有大抱负、大志向的人,必须具备文武合一的能力。

予固学儒者也,惧无以自靖,且欲得吾儒者之举真儒也,故论著其事,庶有所警云。

注:徐有贞此论显然未得当时朝野重视,但千百年来不绝如缕,后继有人,我推介此文,心境亦同。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3515


八卦拳外用的層次——何静寒

89.4.23何靜寒於「武學講堂」講演綱要.

以外用為訴求非我所願,孔子所以「不以力聞」。

「八卦拳」是以內修為主,外用為輔,其主要目的在開發學者完整的身心能力。

在應用上「外用」要以「內修」為基礎。

一、打鬥是身心能力的自然表現,發揮所長就是最好的招式。

二、「氣」與「力」的分合屬於內修。

三、「力」與「技」的配合屬於外練。

在鍛鍊上「內修」要以「外練」為方法。

一、「以力引氣」是以外在動作引導內氣,基本拳大多屬此功能,因而不能直接用於打鬥。

二、「以氣御力」是以內氣操控外在動作,身形架構自然由開展變緊湊。

「八卦拳」以「變」為主。

一、能力因成長而變,打法隨之亦變。

二、「八卦拳,走為先」,隨勢而走,因敵而變,掌握動態中的變化。

三、「王道」的打法,不堅持己見,佔據有利位置,「纏綿」是其最高境界。

結論

打鬥無定法,勝負無絕招,能力愈寬廣,打法愈精奇,胸中有成見,綁手又綁腳,生死非遊戲,損人不利己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3557


八卦拳與自我開發——何静寒

【目标导向】

在我开始学「八卦拳」的时候,师父宫宝斋先生问我:「你为什么要练拳?」,我说:「只是喜欢」。

多年后我才明白这个问题的涵义:「有所为而为,目的达到了,追求也就停止了;有所为而为,常常会排斥那些自以为与目的无关却很重要的事物。」

后来师父一直提醒我,师爷宫宝田说:「武术不是用来打人的!」,「打人」是武术基本又吸引人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以「打人」作为习武的目的呢?

「八卦拳的出手包含两个目的:对外御敌,对内养身。」

「凡出手不要想能不能打人,只要看自己的动作做好了没有!」

「要学『武理』,不要学『武力』。」

「不是你打到别人,而是别人碰上来的!」

「八卦拳的劲是『自来劲』,你条件具足了,它自然而来。」

「真正的能力是在不知不觉里具备的,甚至有了还不知道!」

「练八卦拳要有『感应』!」

这些师父的指引,把我习武的心念导向高远而无尽的追求。

【以力引气】

前期「八卦拳」的目标是「以力引气」,就是藉由外在的动作导引内在的气血,所以从基本功甚至暖身运动开始,练习者的注意力就要放在自己身上,也就是每一个动作所引起的身体变化,又因为八卦拳的动作是以螺旋形的拧转为主,这种连续的圆形动作细腻而又深入身体,使得练习者的心念与身体变化产生感应,也变得细腻而深入,这是练习「身心合一」的第一步。

例如最基础的「走推掌」(如图),前手的掌根推向目标,但是掌心要向内收回,这两个相反的力量要控制得稳定平衡,手指参差并拢,每一个指节都要向上伸引,手腕向外翻转,手肘向内靠拢,小臂与上臂都因而??产生拧转,肩胛骨向脊椎靠拢,肩关节松开向外延伸,这只是一条手臂的要领,至于全身都有类似的要求,使关节间相互产生矛盾而稳定的力量,这些都要用「心」观照,才能有所「感觉」,而这些「感觉」又不是专注于一点,而是涵盖全体的,如同走掌时的眼睛要像两面镜子,目光不聚焦于一点却能接收所有的活动,这种动中的静,是内修的一个关键。

【以气御力】

在「以力引气」的阶段使身体产生感应,内外发生关联以后,才有条件追求「以意引气,以气御力」,这个时候练习者会感觉到内在的力量与深度而产生向内追求的兴趣,如此身体就成为一扇逐渐敞开的大门,有些练习者会盘桓在这个阶段,发展更为细腻的身心控制的能力,有些人就会经由这扇大门,由外在世界走入内在世界,由物质世界走入心灵世界,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追求。

我师父常说:「八卦拳是以拳练人!」,然而「人」是什么?只有练下去才能确实的知道。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3508


「逝去的武林」印證了幾件事 -何静寒

一、「武术不是用来打人的」

这句话是我师爷「宫宝田」说的,我师父整天挂在嘴上,我也把它奉为习武的圭臬,但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甚至以为荒谬,本书多次提及这个观念,习中国武术者应该正视。

二、「是拳练人,不是人练拳」

这也是我师父的老生常谈,我们习武的目的是教化人才,是以「人」为目的,不是拿人去迁就拳,为拳而改变人,甚至把人练坏了,此书对此多有着墨。

三、「金风未动蝉先觉,月照枝头鸟已飞」

这是「八卦拳」术理的口诀,也就是说练八卦要能练出敏感的感知能力,本书中不但多次标榜尚云祥等人的感知力??,更说出「秋风(即金风)未动蝉先觉」这句口诀,真让我好奇尚氏形意拳与八卦拳的关系。

四、不练发劲

「练发劲」成为这几年国内外武术界颇为流行的项目,知者颇不以为然,但人微言轻,不足以挽狂流,本书正式提到练发劲的不必要与害处,习武同好应该仔细研究。

五、基本功出功夫

今人习武眼高手低,喜欢谈玄论奥,往高处研究,基本功乏人问津更少人传授,但本书多次提到前辈们的高深能力其实都是从基本功来的,而且基本功更深奥,学者必须定下性子从头开始。

六、身体学习,不是头脑学习

武术是用身体学习的学问,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解是由「身体力行」得来,然而今人学习多半先要求头脑理解,所以学问越来越大,障碍越来越多,练习越来越少,本书多次强调身体学习的重要,学者不应忽视。

七、一点深入胜过贪多嚼不烂

尚云祥把着「劈、钻」两拳一练十二年,从勤练中得到滋味,书中多次强调一点深入的重要,学者应??奉为习武圭臬,不可一昧贪多,此理人人皆知,但能耐下性子实践的少有。

八、拳架不打人

这也是我师父常常挂在嘴上的,拳架是训练法门,不是应用法门,许多人在拳架上找打法,实在是走错了路,本书有详细的说明。

九、脚跟不着力

这是技术层面,我师父说「脚跟不护地」,也就是不能让脚跟吃力是八卦拳的一个大原则,但近多年来因为许多人错解太极拳经所言:「其跟在脚」而一直在脚跟上作学问,弄得学者不知取舍,此书提到脚跟发力之害,值得学者警惕。

十、以拳入道

武术是入道法门,这也是源于道家的八卦拳所强调,本书多次提到形意拳也是艺出道家,而且形意拳家也追求以拳入道,书中并有解说,尤其练剑一段更是道家心法,实在有趣。

本书处处珍宝,可以伴随习武者一生,用自己的境界一步一步去心领神会作者的开示,练到哪里,懂到哪里,此称「证悟」。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3475


自然而然的功夫——何静寒

现在教武术(其他或许也是如此)最麻烦的就是学生「未种因,先求果」,许多做老师的只好直接把「果」端给学生,皆大欢喜。

也有学生愿意种「因」,但种因之时不免刻意造果,不能耐心等待开花结实,很是麻烦。

最近拜读南怀瑾先生讲述的「我说参同契」,「参同契」是道家修行的经典,「修道」是何其困难的功课!但我看其中也非常强调「自然之功」,以下节录一些,一来证明这是求学的正道,二来巩固学者的信心,求道如此,习武入道岂非更该如此。

吕纯阳「百字铭」:「…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

南怀瑾解曰:「中脉一通,百脉自然都通了」。

那么中脉如何通呢?

「气养到充足了,中脉不要求通而自然通了。」

朱云阳真人注:「久之神明自生,渐渐四通八达,身中九窍百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一齐穿透,自然光润和泽,感而毕通…」

参同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

南:「金丹长生不老之道,它的药是两样东西…『神气二者』而已,那么『神』跟『气』怎么来的呢?就是…『静中养出端倪来』。真正静了,慢慢心性清净,身上的津液自然起来了,是自然来的。」

朱真人:「…真精无复走漏,自然优游入炉…炉中真炁,自然发生」

南:「…要想自求不死之道,是『优游入炉』,很自然的证到那个境界,悠哉游哉,舒服得很…」

南:「…真土就是真意…,真土是自然而知的,就是『中庸』所讲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用心就到了…」

所谓「孔子如木铎」~「随敲而应」,武术打斗也应该是「随敲而应」「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任何境界都是「自然而来」,那么「自然之功」从何入手?

朱云阳真人注:「然须知最初下手一步,便是末后了手一步,初基一步,便踏着正路,从此循序渐进,修持之功,自然节节相应。」

参同契:「初正则终修」

南:「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所谓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不对的话,什么都错了。」

所以说:「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我师父常说:「练八卦拳,开始是『炮捶』,最后还是回到『炮捶』」。

我们教拳开始一定不讲打斗应用,因为应用是「果」,应用的能力是「因」,能力具备了,应用会「自然」发生,但多数人都心生怀疑~「真的能用吗?真的能打吗?」, 禅宗永嘉大师云:「但得本,莫愁末」,学者真能不愁吗?

把「一」做好,自然生出「二」,于是再以「二」为「一」自然生出下一个「二」,如此「步步高升」,一切都在自然中发生,才能「悠哉游哉,舒服得很」,不知不觉,毕竟其功。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者能放心悠游吗?

http://zbjs.5d6d.net/viewthread.php?tid=35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卦掌何静寒(转载)
[转载]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25)孙氏内家拳传人张西可实战与练功心得(十二)
孙禄堂的五大武学贡献 (3)
【新都喜会文武理拳】
锻炼太极拳的程序和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