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對競技推手的思考——雷世泰

對競技推手的思考——雷世泰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2)桩功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规则不离谱,为什么推手比赛不好看?为什么和平常的推手相去甚远?

我的看法是,推手比赛场面之所以不好看,虽然不能说与规则无关,但主要还是选手的基本功差使然。桩功差,身法差,手法差,步法差,不会卸力,更谈不上借力,于是就只有拼力气,拼体力,这样,比赛场面又如何能好看?没有功力,只有气力,定出再好的规则也没用。

功力之首,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桩功。

下盘要稳固,腰腿要有力。太极拳虽然讲究不用力,或少用力,但那是建立在已经有了力的基础上,练任何项目都要有力量和耐力做基础,没力先练力,有了力再练怎么少用力或不用力。

桩功所出的是从头到脚的整体力,而不只是大腿肌肉的力量,也就是说,靠蹲杠铃、深蹲起等是练不出来的。站桩要把整体结构站出来,站结实,对孙式拳来说就是三体式,其结构是以两横(两肩、两胯连线)一竖(从头到尾闾的脊椎)为基本骨架的弹拱结构,既结实又有弹性拱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任何一点受力时,该力会立刻分散到结构的全体,所以这种结构的承受能力非常大,大跨度的场馆屋顶,桥梁,隧道,涵洞等都采用拱型。孙式三体式就是采取这种结构,不要求步子大,不要求架子低,但要求结构严整、结实。

有了弹拱结构还要求保持稳固,结构不变形。不但在自己站桩时要结构严整,就是在激烈对抗中,在受到很大外力时,仍然要保持架子不散,这就要有弹性,或者说要结实就还得有弹性,结构合理又有弹性,当然结实。这次比赛中就有一些选手做得很好,不论姿势高低、不论进退快慢、不论来力大小,他始终都能够保持身体架型不散,也就是经常讲到的“守中”,不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这就为他化解来力、发出本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你能守中,别人就不容易动摇你的重心。

这就象推沉重的大石头下山,人本来是无论如何也搬不动的,但是如果这里挖挖,那里撬撬,把石头弄得先晃动起来,越晃越大,最后终被推动。人也如此,太极拳之所以能小力打大力,就是要让大力者自己动起来,动,就有惯性,有惯性就容易为人所乘。反过来,自己不要去做那石头,自己的结构不散,不乱,不失衡,才能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守中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的,是靠每个关节点的弹性和全身总体的调控能力来完成的。

孙式拳的桩是三体式,一切的用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仅练孙式三拳万变不离三体式,在应用中也同样因此,所以在推手的过程中就应该始终保持三体式或近似三体式的姿势,而实际上很多人推起手来却是以马步或弓箭步居多,造成了练与战的脱节。孙式拳是以打翻浪劲,走立圆为特征的,即使太极拳推手也仍然持此原则,一切的手法、身法、步法、劲力都植根于三体式,偏离了这个基本桩架,平时练的东西全用不上,最后就只能拼力气了。

要想在推手中拥有强有力的桩基,固然要自己多站桩,但要想应对推手竞赛这样高强度的比赛,还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辅助训练。比如可以借鉴一下大相扑的训练方法,被训练人以马步站在中央,别人从不同方向跑动着去撞他,撞来撞去,人的受撞击能力就大大增强。不但练了桩功,还练了反应。

我的办法是改撞为推,从开始的有规律、有控制的推,到无规律、大强度的推,最后改推为扑,用虎形的双劈掌在跑动中直接向胸部扑;从开始的用手臂挡架到最后完全不用手臂挡架,直接用身体接;还可以把眼睛蒙上,只凭感觉来接。这样练虽然简单枯燥,还只是初级训练,但效果显然比胡乱推好。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4)身法

人有上、中、下三盘,胯主下盘,腰主中盘,肩主上盘。我们通常说的“身”就是指肩与胯之间的这一段,也就是躯干。平常都说“身体”,其实这两者不是一回事,身是身,体是体。体主要是指四肢,是用来动的,俗语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动,才有勤与不勤之分。那么身是干什么的?是主宰,是根本,是用来支配体的。四体可以缺失一二,甚或三四,人依然可以活,但身不能缺,无论是横向还是竖向把身去掉一半,即使是四分之一,也一定活不成。

这就决定了身的重要地位,是主宰的、根本的、支配的地位,体的一切活动都由身来控制。我们发力是起于足下,通过胯、腰、肩的传递,最后达于手,在整个过程中是腰胯在发动,让腿去蹬地,把地的反弹力传上来再发到手上去。腰胯本身并不主要起发力作用。这一点常常被误解,因为拳经上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为主宰”,所以就在腰上拼命使劲。我们下象棋都知道,将、帅虽然是主宰,但却不能轻易动,一到老将得动时形势就不会美妙了。军中主帅的作用是运筹帷幄,指挥调度,而不是冲锋陷阵,出大力、流大汗。腰也是如此,不能轻动,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所谓“塌腰”是把原本向前自然弯曲的腰至少挺直,形成“立柱顶千斤”,与整个脊柱形成完美的拱形结构。从腰的外型我们也可以知道,它是躯干中最细的部分,所以是用来支撑而不是用来乱动的。向前弯曲是主要功能,向后弯就得特殊训练,左右转动的幅度也有限,打拳中不是不能转腰,而是不能轻易转,动要先动胯,胯带着腰,腰带着肩。身法首要一条就是整,整的前提是肩与胯合,胯和肩连动而不分着动,才能整。也就是说,两肩和两胯就象一块门板的四个角,这四个点圈出的恰恰是“身”的范围,门板如果要结实就要尽量减少四个角之间的相对运动,否则扭来扭去,板就散架了。

身法的第二条就是含胸拔背,也就是分清身的阴和阳,许多人都不明白我们的身体哪面是阴,哪面是阳,都以为前面应该是阳面,后面应该是阴面,其实是大谬。后面是阳面,前面是阴面,这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是我们从爬行动物老祖宗那里继承来的,我们四肢着地时,凡是能够晒到太阳的地方,就是阳面,晒不到的地方是阴面。督脉在后背,上升,属阳;任脉在前胸,下降,属阴。阳面是发力的,阴面是不发力,是要受保护的。所以,正确的身法是含胸拔背,“力由脊发”,而不是挺着胸向前扑。反过来,卸力要从前面走,在自己的身上给来力找通道,所谓“引进落空”,都是阴面的任务。阴阳面搞不清,就谈不上身法。

身法的第三条,是不要完全正面对敌,而是斜45侧向对敌,也就是尽量保持最接近三体式的身形,也是最阴阳相合的身法。三体式是被实践证明的最佳发力结构,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为了时刻处于最佳发力状态。三体式的前后脚是45°夹角站立,所以决定了身体(也就是躯干)的平面应该是与前脚尖的方向也成45°角,而不是正面向前,如果站成完全正面向前时,两肩与两胯一定不合,一定是扭着的。

身法的第四条,走身法就是走重心,自己的重心要尽量控制在支撑腿(一般是后腿)上,不要轻易把重心前移,常常见有人象推车一样,后腿蹬得笔直,身体重心完全扑在前腿上,一个大弓步跨出去,这个姿势有三点弊端:一是容易被对方拉个“顺手牵羊”;二是容易被对方左右搬动,因为重心完全到了前脚,后脚虚起,一旋就转;三是不能连续向前发力,要想再发力就得把后脚先拿上来,而造成断点,这在讲步法时已经说过,这不仅是步法问题,更是身法问题。

君子如射,正己而后发。我们讲身法,就是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己不正,又焉能打人?手脚都长在身上,身法若不好,手法脚法要好不啻缘木求鱼。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5)手法

 

手法不是招式。

 

    法者准也,手上有准,出手有度。

 

    手法,就是手该练成什么样,而不是通常理解的招式。成都宝光寺有对联:“法外人,法无定法,本来无法法也;人间事,了也未了,何妨不了了之”。对于推手“手法”的理解,一定要从“法无定法”的角度来考虑,它是原则,是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招式。也就是说,要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手法”。

 

    手法之一,手上要有感觉。

 

    太极如摸鱼。摸鱼,而不是捉鱼,水浑,看不清水里的鱼,只能用手去摸,一旦碰到立即抓住,这里完全凭借的是手感,“一触即发”,“感而遂通”,自发的反应,而不用通过大脑的指挥。太极拳推手的手法就是要练出摸鱼的感觉,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意在人先,后发先至”。这里的动,不是自己主观要求,而是舍己从人,随着对方走。手上有了感觉,怎么动都能够用上,手上没感觉,学了百式千招也没用。

 

     手法之二,手要有感觉,就必须松柔,而不是僵硬。

 

    手不能象木棍,应该象章鱼的触手或者象蛇,既柔软又有力。无论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还是舍己从人,勿忘勿助,都离不开手对手的感觉,手之间的亲和力,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手要象蛇一样缠住对方,让他想甩甩不掉,想顶又顶不上劲,处处受制,动辄得咎。现在的推手,特别是推手比赛中,大多数是硬碰硬,或者直着硬撞,或者横向硬搬,总之,都是一锤子买卖,打上就赚,打不上就算。推的人和看的人其实都不满意这样,究其原因当然有多方面的,但手太僵硬,手上使劲太大,是主要原因。许多人总觉得,推手、推手,当然手上要用力。其实不然。推的是手,接触的是手,但惟独手上不能用力,用了力,周身一体的整劲没有了,气浮上来了,自己的意图暴露给对方了,自己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这些都完全违背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

 

    手法之三,手不打人,或者说,手不发力,只传力。

 

    手是传感器,把周身调动起来的力通过手的接触传递给对方,自己并不发力。这一点很多人是不赞同、不理解、不习惯的。胳膊只要一僵硬,下面传上来的力就打了折扣,被梗阻,被内耗,不但添不上力,还减力,正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许多人打拳爱喘,这是气上浮于胸,不能下沉,究其因多为手上用力过大所致。中国武术讲究下盘功夫,无论练何拳都先站桩,这是对的,盖房子先打地基。西方人的理念就不同,炫耀自己孔武有力总喜欢把胳膊一举展现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他们认为胳膊粗就有力。我和老外推手,他们大部分人的胳膊有我的两个粗,体重都在200斤以上,块头大得足可装下我,但脚下没根,一搭手脚下就不稳,再有力也用不出来,越用不上劲就越要用劲,结果是胳膊上较的劲越来越大,气也越来越浮,弄不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气一喘就更脚下浮,恶性循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累得坐在地下起不来,用手拍着地,说我是“推手机器”,因为我连推两、三个小时不喘。其实不喘不光是体力问题,更是基本理念问题,拳是用手打的,但是力并不由手上发,不明白这点,无论自己打拳还是与人推手,无疑都会喘。

 

    手法之四,走意不走形,或者不可拘泥于外形动作。

 

    所谓“走意”,就是你发的劲并不由外形决定,而是由内在的意念而定。比如说“挤”,标准动作是手背和小臂成斜面对着对方,另一手搭住做助力,向前推去,于是许多人就在手臂的角度、挤去的方向、手脚的搭配等上面纠缠不清,其实这只是挤的外形,外形可以千变万化,而挤的本质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我的重心把你的重心排挤出去,占了你的位置,我教人时都让他们想象挤地铁和公交车的滋味,你只有夺了他的位置,才完成了挤。要夺位就得连根拔,撬动其根,而不是简单地向上斜着搓就行的。不管手是如何接触的位置,只要意念到了对方的重心之下把其撬起来,就挤成功了。

 

    顺便说说太极十三式。这十三式讲的不是手法,偏偏我们许多人一谈起太极拳推手却总是先把这十三个字摆出来。

 

    “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字大家都可以顺口说出,滚瓜烂熟。

 

    但仔细考察,掤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是弹拱结构的那个弹性,须臾不可或缺的,怎么能简单的归结为手法呢?

 

    捋挤按也不是简单的手法,捋是顺着对方的动向再加一点助力,不只是向后可以捋,向上、左、右、下难道不能?挤刚才说了,象打楔子,撬动其重心。按是从上向下砸掉其重心,象拍皮球一样,把其打起来,形意的劈拳,虎形,太极拳的按,都是用重心去砸对方,而不是向前推一把了事。你的重心没有动起来,没有把对方的重心打得动,光讲手法不会有效果。

 

    如果说掤捋挤按和采捩还勉强可算与手法沾边,那么肘和靠就根本不是手法,只是告诉你一种贴身近打的可能路径,告诉你可以用肘打,也可以用肩靠,但怎么用并未细说,极其笼统,没有实际内容。这还不算,后面的“进退”“顾盼”“定”,就更与手法无缘,更没有内容。

 

    所以,这个太极十三式其实根本不是对我们讲手法或用法的,而是太极拳练功进步的阶段。“掤捋挤按”是初级阶段,两臂到一臂距离时的功夫,以大开大合、大进大退来化与发;“采捩肘靠”是进一步,半臂距离到贴身打的功夫,采、捩都是小动作,肘、靠更是非贴身不可,不需要大动作也能化打;“进退”是手可以不动,只脚上进退即可打;“顾盼”是脚上也可以不动,只身体有动就搞定;“定”,则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动也打。

 

十三式的真正含义,不是在那里抠字眼,玩概念,从文字到文字地想当然就能明白的,它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要真正弄懂它,还得从实践中来,不可人云亦云,亦不可亦步亦趋,一定要勤于动手、勤于思考,手脑并重,或可一得。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6)卸力

 

卸力,就是化,不会卸力就只有顶牛。要“引进落空”(这是太极拳必须作到的),就一定得会卸力,不给对方的来力在自己身上找到去路,最后就只有顶或丢。

什么是卸?扛过大包,挑过重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重物落地一定走最直接的路线,肩一松,大包落地,或者腿一蹲,重担落地,一定是紧贴着自己的身体下落,不会多费力向外推去。借鉴到推手里面,卸别人的来力,一定也是从受力点找最短的路径,把力卸到地上去,就象卸包袱一样。

这里有两点最要紧:一是尽量少用自己的力,尽量利用对方的来力让其下去;二是一定要向下卸,“善下之”,充分利用地球的引力,让重力去做功,而不是自己克服重力去做功。

对于第一点,最容易太过用力或者不用力,都不对。太用力就顶,太不用力就丢。许多人在学习之初就刻意追求“大松大软”,而且把其绝对化,只要化不出去,就是松软得还不够。这是还不会走就想学跑了。松柔(是柔不是软,虽然这两字常常连用,但在太极拳的专业术语中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是我们所追求的,但那是练习到高级阶段才能有的功夫,我一再强调过,作到不丢不顶的前提是,先能丢能顶,没有这个资格,就谈不上不丢不顶,谈了也是白谈。

要想卸力的前提是先能接住来力,接都接不住,一切免谈。接手时太用力当然不行,可是一点不用力行吗?那对方一定长驱直入,就不是引进落空,而是引狼入室了。这里关键是什么叫“引”,如何“引”。 

引,就是有接触、有抵抗的撤退,用后撤把对方的能量消耗掉,而积攒起自己的力量。把对方的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引导到合适的地方,让自己舒服而对方不舒服,让来力打不到自己,或打不动自己,自己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蓄力量,适时反攻。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明白说出,在前半段,要“擎”要“引”,而不是松,只有到要卸力、发力(这是同时的,所谓化、打合一)时才能松。

先接住,再卸掉,两者缺一不可。那么卸力的路径(通道)在什么地方?简单说,就在自己身上,更准确说,是自己身体的阴面,阳面要留着发力用,如果从阳面走,就犯了顶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卸力的同时,就要发力,化和打是同时的,所以必须一个走阴面,另一个走阳面,才不会撞车。

人最主要的阴面就是前面走任脉的地方,练拳一再要求“含胸拔背”,而不是挺着胸,就是为了让身体的前面保持一个顺畅的通道,让来力可以无障碍地“下之”,有人形容为“势如滑坡”,也很形象。总之,是要向下卸,而不是左右或其它方向,道理前面讲了,就是这样最方便、省力、快捷,只要让出通道,重力就会作功。向任何别的方向卸都不如向下保险,不容易让对方随上。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7)借力——雷世泰

 

能卸力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能借力,才是。太极拳,乃至武术,最高的境界是借力打力。

这里说的借力打力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顺手牵羊”式的打法,你打来,我借着你的来势再加上一把劲,把你打出去。这也是一种借,但是只有对付二把刀、三脚猫的功夫可以奏效,或者说,对于单向冲击力可以有效(只是“可以”,还不一定有),这些人打拳顾前不顾后,发力意图太过明显,一看就知道,容易“被借到”。而武艺练到一定阶段,周身一体,结构严整,身体内有对撑拉匀的内劲来平衡发出的外力,所发出的又是浑圆的组合力,对这样的打击就很难用前面的简单办法来借力了。

这里有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说借力,到底借的是谁的力?“当然是对手的力呀”,没错,但不完全。不要忘了,归根到底,我们所有发的力都是来自地面的反弹力,这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可以“借”到的地方,如果我们悬在空中就什么力也发不出,“消息全凭后脚蹬”,蹬哪里?还不是蹬地吗?所谓“接天之气,借地之力”,离开大地这个母亲,我们就失去了发力最根本的依托。搞清楚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谈借力就容易多了。也就是说,对手的力是要借的,但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利用地面,把来力卸到地面上,再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把其返回到对方身上去,而且返回去的不仅是对方的来力,还要再加上我们自己本身发的力,两者合起来反打回去,这才是完整的借力,也才是效益倍增的打法。只有作到这样的借力,才真正能实现太极拳的“不怕你用力,就怕你不用力”,你打我就等于打自己,越用力打,打自己就越厉害。

这样借力的关键是方法要正确,卸力和发力的方向、路线要对,来力要从前面(阴面)卸下,返回去的力要从背后(阳面)发出,协调的枢纽就是松胯。靠松胯把对方的来力卸到地面上去,同时也把自己的重心一起砸到地面上,这两者合起来产生一个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沿着脊背上行,从两肩向前合抱而出,达于手端,最终发到对方身上。“含胸拔背”的要求,正好顺应了这样卸力与发力的路径特征,“含胸”则来力能如水银泻地顺势而下,“拔背”则去力能鼓涨而发,从身体的阴面卸下,从阳面发出,阴面收缩,阳面发散,这也是顺应身体自身的规律。其实我们所练的一切拳路动作都是在训练这样的“阴阳相合”,典型的就是太极拳的懒扎衣,形意的劈拳,都要前面化,后面打,合起来就是借力打力。

懂得卸力才谈得上“引进落空”,懂得借力才谈得上“牵动四两拨千斤”,不卸就谈不上借,不借,任凭谁也拨不动千斤。接住、卸掉,就是吞;再发力,就是吐。这两者几乎是同时的。这似乎不可能,总要先吞进去才能吐出来呀,怎么能同时?盖因其进出的路径不同,前进后出,前下后上,前吞后吐,前化后发。总之,前后有别,阴阳有序,化打有法。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8)孙式推手的特点

 

    前面几篇分别谈了孙式推手的桩法、步法、身法、手法、以及卸力、借力之法,在这些方面孙式拳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风格是在共性之下的个性,各家太极拳的推手从总体讲都是相同的,都遵从共同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中有着各自的着重点,形成了风格。有风格才有多样性,有多样性才有生存竞争,才有发展,有进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为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做出有益的贡献。所以,我这里讲孙式太极拳推手的特点,就是想要说点真的、实际的、自己的东西,供爱好太极拳推手的人,不论练何种太极拳,以为参考,以为资料。

 

    一,打立圆,这是与孙拳拳法的特点紧密相连的。这个特点就是以三体式为构架,以走胯来发力,从而衍生出前卸后发的化打方式,这样打出来的路线,一定是立圆而不是横圆。所以孙式推手更多接近形意拳,特别是劈拳,起钻落翻,象摇辘轳一样,把人带起来,打出去。这也用不着奇怪,因为孙拳本来就是三拳合一的,在孙式太极拳中就用了许多形意拳的概念和动作。走什么圆不以人们的喜好为转移,而来自各家拳种本身的设计。以走腰为主、向左右卸力的化打方式一定走的是横圆。这不牵涉到哪个好哪个不好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拳架设计就有什么样的推手理念与路线。拳架是皮,推手是毛,有什么皮就长什么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走立圆是把来力向自己的身上引,从自己身上向地上卸。走横圆则是把来力偏过自己的中轴线,向身外引,让来力走偏,从而达到化掉的目的。

 

    对孙拳来讲,不是不能走横圆,而是走横圆不如走立圆方便,不如走立圆稳当,不如走立圆直接。

 

    方便,是因为三体式本身就是前后、上下打方便,横打不是长项,对马步横打才是长项。

 

    稳当,是因为走立圆这个架子容易保持整齐、坚固,而走起横圆来,特别是转动腰而不是转胯时,以两肩、两胯为四个角的状似门板的完整结构就会从中间被破坏,造成肩与胯的不合。

 

    直接,是因为可以在化的同时就打回去,前面的《卸力》和《借力》文中已经谈得很详细。

 

    二,走胯。无论是卸力还是发力,胯都是关键,即使走横圆要转也是转胯为主,而且是能少转就少转,尽量用直打出横力的方法,并且,尽量不让腰去承担旋转的任务,以便保持以三体式为基本形态的弹拱结构的完整和牢固。走胯最隐蔽,最直接,最快,更重要的是力量最大,令对手防不胜防。在打立圆中胯的作用尤其关键,胯能够动起来,就可以把整个脊椎乃至全身带动起来,如一条大龙般弹抖发力。

 

    三,守中。首先是意念,由意念带领着全身,时刻守住自己的中,不失衡,同时不离对方的中,无论是用手、肘、肩、胯,膝,发力打还是不打,意念都始终不离对方身体的中轴线,即使对方脱手来打我,我的手也要先到他的身上,因为我的意念时刻不离其身轴,你不开门我还要撕开一个门进去,何况你现在自己开了门?所以,孙式推手不怕对方脱手打人,你脱了手,不但打不到我,还为我制造了机会。

 

    四,打重心。具体就是打支撑脚上的重心,我的意念要打在对方支撑脚后面一到三寸远的地方,凡打必以破其重心为目的,让其两脚一起动。一般规律都是教人打两脚连线的垂线方向,这样好打,但这样动摇不了对方的平衡,他只要把一个脚移动一下就构成了新的支撑结构。打重心脚,让其两脚一起动,他就没有了调整的时间。

 

五,较量在脚下。无论是化还是打都要整体动,进退有序。进、先进前脚,退、先退后脚。好处是隐蔽,不易被觉察,等到察觉时重心已经被冲动。这样的进退法与拳路中的设计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平时怎么练的在推手中就怎么用。虽然是“推手”,但较量的却主要是脚下的功夫,下盘稳定,在心理上就先不输,脚下没根,身手再巧妙也架不住人家脚踏中门的一冲。孙式太极拳设计为进退活步,就是要求周身一体,一动无不动,充分体现“消息全凭后脚蹬”的原则。上柔下刚,手要尽可能柔,利于听劲进手,而脚下则要刚劲有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换句话说,推手推的是实力,光靠技巧玩劲儿,只能对付基本功不如自己的人,或者体重、力量少于自己的人,碰到强手就一筹莫展。所以,孙式拳推手“始于足下”,决于足下,“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在这里有特殊的意义。

 

http://www.sunlutang.com/?cat=40&paged=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郝为真太极拳秘本》
孙剑云谈孙式太极拳
论吴氏太极(古拳)的定步单手推手法
太极拳与推手之间什么关系
武派太极拳推手一
第888期:推手杂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