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天人整体观:天人合一

古典天人整体观: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整体观的第三部分是天人整体观。天人整体观又叫天人合一整体观,古人对天的理解有多种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指自然。古人关于自然的整体性的论述叫宇宙整体观,关于人的整体性的论述叫人体整体观,而论述自然与人的整体性联系的部分就叫天人整体观。由此可见,天人整体观是狭义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整个中国古典整体观则是广义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天人合一”一词源自宋朝大儒张载的《正蒙·诚明》:“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再往前推,汉朝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也有相似的说法:“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因此有人认为“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专利。

  站在整体观的立场来看,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只占古典整体观的小部分,古典整体观的主要内容来自道家和医家,在道家和医家的眼里,“天”就是自然,而儒家所说的“天”则有把自然人格化的倾向,而且与社会伦理相连。下面介绍的天人整体观内容主要源自道家和医家,其中分“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部分。

  一.天人相通。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细分有三点:

  1.天地人本源一气。《黄帝内经?素问》说:“《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帝曰:何谓也?歧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就是说,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识与掌握的。对此道家著作《太平经》说得更明确:“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是说人与天地都是一气化生的,是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万物都分享大自然的精气。另一本道家经典著作《阴符经》进一步指出了天、人、万物互盗的原理:“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天地之盗。”认为天地盗万物的精气,万物盗人的精气,人盗天地的精气,如此循环不已,而呈现自然之生化无穷。

  2.人与万物息息相关。人与万物尽管悬殊很大,但都是天地一气的产物。对于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对于人,《素问?宝命全形篇》说:“人生于地,夫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人与万物同享一气:“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其中人又贵于万物,《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以上是《黄帝内经》的观点。道家经典《庄子》则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指出人与万物虽然不同,但其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万物相同而且是相通的。人与万物的这些“出入”运动,汇集于天地之间,就把人与万物联系起来了。

  3.天人万物是一整体。医家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与之形成一个天人相通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一段经文说得仔细:“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这些看似牵强附会的东西,里面却渗透着古人的宝贵经验,它一直为医家与气功家所重视,古人利用其中规律为自身服务。

  二.天人相类。天人相类理论是上面天人本源一气观点的进一步发挥。认为天地是一阴阳一太极,人身亦是一阴阳一太极。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天人相类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中记叙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呜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同书《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从上述可知,天人整体观主要指人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是道或元气演化的结果。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整体观包括三部分: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它是由古人通过内求实践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文明的精髓。中国古人把人的生命看成是天人合一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气功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基本正确的。(老平 2009-8-8)

  (注:三篇古典整体观博文的主要内容源自庞明先生的《混元整体理论》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才的概念
微头条
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着中医的临床
天人合一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511)阴阳和而万物得,天地合而后万物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