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持恒于圣洁的追求



申明:若不作收费或商业用途,本博客上的所有文章,皆欢迎网友、博友们相互转载。

有一次,佛陀和一大群比丘在憍萨罗国里游方。当佛陀走在大路上时,他在某处看见了一大片娑罗树林。看到那些树林后,佛陀即离开大路走进林间,而在某处现出微笑。
当时,阿难尊者心想:‘是什么原因令到世尊微笑?诸佛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微笑的。’所以阿难尊者即问佛陀那是什么缘故。当时佛陀即说:‘阿难,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是个繁荣的城市,住满了许多人。阿难,当时迦叶佛即住在那城市附近,而加威斯居士是迦叶佛的在家信徒,但他并不持守戒律。当时,由于在家居士加威斯的缘故,有五百个人受到激发而成为佛教信徒,但他们也不持守戒律。加威斯心想:‘我已经给予这五百人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佛教信徒,但我并没有持守戒律,而他们这五百人也没有持守戒律。这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居士就去找那五百人,说:‘各位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持守五戒。’
阿难,当时那五百人就心想:‘加威斯居士的确给予过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佛教信徒的。而现在加威斯大德将持守戒律,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那五百位在家信徒就去找加威斯,告诉他说,他们也将从那天开始持守五戒。再一次,加威斯居士心想:‘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说:‘各位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开始,我将遵从梵行,舍弃世俗人的性生活。’当时,其它人也心想:‘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他们也照办了。
再次,加威斯居士心想:‘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居士就告诉他们,说:‘各位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只吃一餐饭,过午不食,戒绝吃晚餐,舍弃非时食。’当时,其它人也心想:‘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他们也照办了。过后,加威斯居士心里想:‘我已经给予了这五百人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佛教信徒的,我持守戒律,而如今,他们这五百人也持守戒律;我遵从了梵行,舍弃了世俗人的性生活,而如今,他们也是如此;我成为了每日一餐食者,舍弃非时食,而如今,他们也是如此作为。这的确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的修行层次而努力!’
佛陀继续说着这个故事道:‘阿难,当时加威斯居士就前往迦叶佛之处,而向他说:世尊,请让我在世尊座下出家,请传授我比库具足戒!而加威斯居士如愿的获得在迦叶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成为一名佛教出家比库。’‘阿难,在受了具足戒之后,加威斯比库离群独处、勇猛精进、决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后,于一座森林中,加威斯比库证得四果阿拉汉,安住于这个梵行中的至高无上目标,亲自以智慧,证悟现世当下即可知见之法──涅盘,那即是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标。当时,加威斯比库宣布:‘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皆办,再无后有。’阿难,从那时开始,加威斯比库已成众阿罗汉之一。
佛陀接着说:阿难,当时那五百人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确给予过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佛教信徒的。现在,他已经剃掉自己的头发与胡须,穿上黄色袈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阿难,那五百位在家居士就前往迦叶佛之处,而向他说:‘世尊,请让我们在世尊座下出家,请传授我们具足戒!’而那五百人也获得在迦叶佛座下出家,受了比库具足戒。
当时,加威斯比库心想:‘我确实能够随心所欲、轻易而毫无困难地获得这至高无上的解脱之乐。这五百位跟随着我出家的比库,是否也能够同样地获得此乐?’阿难,在受了具足戒之后,那五百比库离群独处、勇猛精进、决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后,即证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无上的目标,亲自以智证悟当下即可知见之法──涅盘,那即是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这五百比库全部证得四果阿拉汉后,他们宣布:‘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皆办,再无后有。’如是,以加威斯为首的五百比库,在不断地往更高及更殊胜之法努力时,都证得了至高无上的解脱。佛陀以此话结束了开示:‘所以,阿难,你们也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将不断地往更高及更殊胜之法努力,以便证得至高无上的解脱。’
如今,我们也应当听从佛陀的忠言,奋力禅修,以便达到更高层次的清净。如果我们能够轻易地在禅修当中获得很大的进展,我们不可就此感到骄傲,而在还没有达到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时,即停止努力,不再前进。反之,如果我们无法轻易地在禅修当中获得很大的进展,我们也不应就此感到沮丧、气馁。禅修者禅修的进度快慢,关系到他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五根成熟的程度,以及今生的努力。我们应当谨记,佛法禅修并非是体育比赛,所以不应该在互相之间,去作那些过多的比较。因为,如果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好,这个叫我慢;如果认为自己的修行跟别人相等是,这个也是我慢;如果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差,这个还是我慢。在佛教禅修当中,只有自己的、个人的戒清净、心清净以及见清净,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真诚地尽了最大的努力禅修,我们已经是以个人最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我们应当保持一颗不执着的心来禅修,在修行导向不执着、厌离与解脱的戒定慧三学时,如果我们是抱着一颗充满执着的心来实行,那我们是不可能证得圣洁目标的。若以比较心、执着心去修禅,修得越多就离开最终目标更远。所以,我们的责任只是全心全意地,以一颗对佛法至诚恭敬的心来修禅,而让禅修的成果,依照因果的法则自动到来。对于这一点,佛陀在《增支部》里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他说:‘诸比丘,农夫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在此,诸比丘,农夫必须赶快耕好农地。过后他必须赶快播下种子。过后他必须赶快把水引进农地,然后再把水源切断。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但是,诸比丘,那农夫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么说:让我的农作物在今天就长出来;在明天就结果;在后天就成熟。这是不可能的。只有适当的时刻才能令到它们如此成长、结果及成熟。
佛陀接着开示道:同样地,佛教比库也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那即是修行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但是,那比库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么说:让我的心在今天,或在明天,或在后天就解脱诸漏,不再有任何执取。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他修行三学至适当的时候才能令到他的心获得解脱。所以,诸比库,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必须拥有极强的善欲,去实行这戒、定、慧三学。你们应当如是训练自己。
同样是在《增支部》里,佛陀说修行进展可分为四种,即:(一)进展辛苦、通达缓慢;(二)进展辛苦、通达迅速;(三)进展轻易、通达缓慢;(四)进展轻易、通达迅速。如果你是属于进展轻易、通达迅速的那种人,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不幸地你是属于进展辛苦、通达缓慢的那种人,你也不应感到气馁,因为你还是有进展。比进展缓慢更糟的是不乐于禅修,因为不修禅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进展。
除了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之外,我们是否晓得有什么方法能够引导我们至断除生死轮回、断除一切苦?没有!因为没有禅修的话,人们就不会获得智慧;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二八二里所说的:‘智慧生于禅修之中,无禅修智慧即退失;知晓此二得失之道,且实践以令慧增长。’由于戒定慧三学是唯一趣向解脱的道路,所以我们并没有任何其它的选择,而只好不断地修禅,禅修,再修禅。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精进地禅修。我们应该尽力保持正念,没有任何向善的努力是白费的。
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禅修一小时,你就获得了一小时的善业波罗蜜。如果你修了一天、一月、一年或更久,你就累积了,相等于你所付出努力的善业波罗蜜。只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来修禅,你修得更多,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而你的烦恼也随之渐渐地退失;这就有如佛陀在《增支部》里形容的一般:‘就有如木匠或木匠的助手看到自己的斧头把柄上留着自己的手指印时,并不会因此而知道:今天我已经把斧头把柄磨损了这么多,昨天则磨损了这么多,另一天又磨损了这么多。反之,只会因它已被磨损了而知道它已被磨损了。同样地,诸比库,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库并不会知道:今天诸漏已减少了这么多,昨天则减少了这么多,另一天又减少了这么多。反之,只会因它已减少了而知道它已减少了。就有如一艘船在冬天时搁浅在岸边搁了六个月,帆索受到风吹日晒,而在雨季时被雨淋湿,重得垂了下来时,即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腐坏。同样地,诸比库,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库的诸结,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被破坏。’
所以,你不需要担心何时自己才会证悟涅盘。只要你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肯定的,在未来总有一天你会达到那圣洁的目标。况且,四圣谛是最值得我们追求,以便得以知见它的。为什么呢?从以下佛陀在《相应部》里所说的话当中,我们就可以明了其因何在:‘诸比库,如果有一个人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他会活到一百岁,而他们向他说:善士,来吧!他们将在早上用一百枝枪刺你,在中午及傍晚时也是如此一百枝枪刺你。善士,你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会活到一百岁,在每天受到三百枝枪的刺戳之下,一百年之后,你就会彻知未曾得知的四圣谛。
诸比库,即使是如此,良家子弟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之法,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折磨。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得知的。第一次被枪、剑及斧砍伤或刺伤而遭受痛苦的体验是不可得知的。然而,诸比丘,我没有说必须遭受如此的痛苦与忧愁才能知见四圣谛,反之,我说是可以愉悦地知见它们的。所以,诸比丘,为了体证『这是苦』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因』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止息』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止息之道』就必须付出努力。’
为了更进一步描述为何把一世人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戒定慧三学是非常值得之事,应当在这里引用《相应部》里的另一部经: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附近给孤独长者的袛园精舍。当时,世尊以指甲挑起了一点泥土,说道:‘诸比库,你们认为是哪一者比较多?是我指甲上的泥土比较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比较多?’‘世尊,这大地的泥土肯定比较多。跟大地的泥土比较起来,世尊指甲上的一小点泥土还不足于它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如是,诸比库,对于一位拥有正见与觉悟的圣弟子来说,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的份量比较多。跟这些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比较起来,所剩下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足于它们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因为初果须陀洹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诸比库,证悟佛法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获得法眼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
因此,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便能够在今世最少证得须陀洹初果。如果他成功地证得了须陀洹道果,那么他所获得的稀有人生,以及得以听闻佛陀正法的稀有机会就不会白费了。到时,他将不会再投生到四恶道,即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及阿修罗道。而且,他肯定会在未来世获得最终的生死解脱。即使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成就,人们也都必须努力奋斗。至于为了获得崇高的出世间成就,那应该付出多少努力呢?当然是需要更多的了。
我们应当记得,即使佛陀的某些大弟子,也都需要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获得解脱。举例而言,拉达巴拉尊者精进地修了漫长的十二年,而《中部拉达巴拉经》还把它形容为‘不久之后’。佛陀出家前所生的独生子罗候罗尊者,也必须在奋斗十三年后,才证得四果阿罗汉。而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阿难尊者,在奋斗了四十年后,才证得四果阿罗汉。我们又是谁,岂可只是修禅修了几天或几个月、几年就感到失望?
为了获得这崇高的出世间利益,我们必须付出最大的精进力;这就有如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里所说的:‘诸比库,最高之法是不能透过下等的精进证得,而是透过最高的精进才能证得最高之法,圣洁的生活是最殊胜的。现在,导师已出现在你们的面前。所以,诸比库,你们应当激起精进力,以便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这样,我们在这世间的生命才不会毫无所得,而是有成果的。同样地,即使我们所接受的衣、食、住、药这四种必需品是微薄的,都会对施主们非常有益及有成果。为了这一点,诸比库,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别人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自己与他人两者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
因此,为了自己与别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很有毅力地坚持下去,不断地为圣洁的目标而奋斗,直到这一生的最后一口气都绝不放弃。《法句经》偈开示说:‘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在此,自制是指近行定及安止定,而慧则是指观智及道智。若人以近行定或安止定为基础来修行观禅,他就会证得观智。修观禅越多,他就会看到诸行法更多的过患,而自然地对它们感到厌离。
当其观智成熟时,他就会先证得初果的须陀洹圣道,而从那一刻开始,就不会再堕入四恶道。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二果斯陀含圣道,他的欲欲结及嗔恨结就会被减弱。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三果阿那含圣道,在来世他将会脱离十一个欲界生存地,而投生于五净居天,并在那里亲证四果,彻底解脱生死轮回。如果我们能在今生现世,证得最高的四果阿拉汉圣道,我们就会解脱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世间的三个生存界,而在死时证入般涅盘。这是为何‘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愿我们过个具足戒行、明智及禅修的一生。  选编于缅甸帕奥禅师的开示

注:‘结’被称为是烦恼,一共有十个,即: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欲欲结(对欲乐的欲求)、嗔恨结、色界欲结(对色界生命之欲)、无色界欲结(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我慢结、掉举结与无明结。初果须陀洹断除首三结;二果斯陀含减弱欲欲及瞋恨;三果阿那含进而断除它们;四果阿拉汉则断除其余五结。
拉达巴拉尊者:是佛陀的八十位大弟子之一。世尊在《增支部一集》里称他为‘基于信心而出家第一’的弟子。《中部拉达巴拉经》中述及他为了获得双亲同意他出家,而向双亲说自己只有两个可能性,即:死在当地,或获得同意出家。然后他就躺在地上绝食,也不说话。其双亲尝试劝他们这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打消于佛教出家的念头,但完全失败了。他们再叫他的朋友们来说服他,但也失败了。七天后,他的朋友们见他快要死了,就向他双亲说:伯父,伯母,拉达巴拉在说了‘我当死于此地,或获得允许出家’之后,即躺在地上。现在,如果你们不让他出家,他就会死在这里。但如果你们允许他,在他出家之后,你们还可以见到他。而如果他不满意佛教出家的生活,到时他不回到家里,又会去哪里呢?所以,你们就答应他出家吧!因此,其双亲只好让他出家。
罗候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与妻子所生独子,七岁时随佛陀上首弟子舍利弗出家,罗候罗也是世尊的八十位大弟子之一。世尊在《增支部一集》里称他为‘乐于接受教导第一’的弟子。每一个想要成为佛陀的大弟子之人,都必须在得到一尊佛陀的授记之后,再累积善业波罗蜜长达十万大劫之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佛教中的伦理体系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译文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以戒定慧为禅修次第
《阿毗达摩讲要》第01讲-序论(03)
【巴利三藏】《律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