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员感悟三:当代人浮躁的根源在于没有“本”

学员感悟三:当代人浮躁的根源在于没有“本”




           一.老师讲课摘要

 

1、有本方能安身立命

 

当今的中国人活得不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本,通俗来讲就是没有信仰。但宗教信仰只是立本的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的形式,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可以活得非常淡定自如,因为他有本,这在古代中国人中是很普遍的。没有本的人容易浮躁,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回到根本,不能让自己安下来,这样就看不清问题的根源,胡乱行动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人一定要有本,能让自己的心安顿下来的东西就叫本,当人出现身心问题时,通过一些方法可以让人回到本,若不能在本上调整,则不能真正化解问题。很多方法都偏重于术,往往治标不治本,表面上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情境一旦改变,发现问题又回来了,就是因为没有回到本上。

 

建立本非常重要,曾氏家学首先强调的恰恰就是先把本立起来,先不问学历、功名,先以大学为蓝本建立人生的根据,有了本才能安身立命,有了纲要学习就不怕散掉。没有蓝本的人生活必然随波逐流,没有立本的学习很容易跑偏。曾氏家学是融文法、行法、心法为一炉,将治学、修身、用世结合为一的体系,通过大学礼法使身心直接有效连接,通过动作回到身体,再结合心法,其特点是有本有一,能生发,还能收回来。

 

根本没立好的树,要么长不大、要么很容易死掉,而一旦立好了本才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只有立住了本,家族才有可能不断地出人才,不断繁衍生息。同理,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也需要立本。企业没有本就是没有企业文化,这样就很难留住人才,发展壮大。当个人没有信仰,家族没有核心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心浮躁就是必然的了。我们一百年来变化很大,内在的本没有立起来,容易彷徨迷茫。

 

2、自注、他注、再注

 

在学习经典方面,曾氏家学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体系,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参照。就拿注解这一点来讲,曾氏家学体系里首重自注,先凭自己生活学习经验的积累,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直接注解经典。首先是自己要有东西,自己要主动去想,理解得如何并不重要,要有自己生发出来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式教育,一开始就立足于自己的认知,立足于自己。

 

把这一步做好之后就可以参考历史上公认的大家的讲法,也就是他注,以此修正完善自己的认知。当然一切都是以自身为中心,为自身服务,在认知上我们都是平等的,我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依自身的状态作合理的取舍。以他注吸取大家的养分后,再自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认知。在这种推动自主思考的启发式教育下,自己始终是主动的,始终以自身为本。这里面不强调注解对或错,观点是可以不一样的,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有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随着读书和践行的不断深入,要逐渐把经典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建立起与古圣先贤沟通的精神通道。

 

这就是以修身为本的家学体系的特点,不尚外逐,立本于自身,不强调标准答案,强调相应和内化。这样就不会纠结于文字,而直指自身的问题。不同的人感受体验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而自己的见解也是不断改善提升的。因此自注、他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滋养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会显得有意思有趣味,因此学习的本质会是快乐的。

 

3、以《大学》为本

 

在家学体系中,文法方面以大学为本,先结合自身认知,然后三家、四书、五经皆为注大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这就是一门深入的立本学习方式,有别我们平时那种碎片化的学习法,学到的东西各不相干,这也是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对自身价值很有限的主要原因。

 

有了一门深入的本,就有统一的价值体系以指导行为,由一发散,触类旁通,又归于一。这种学习的方法体系,有体有用,体用相成。如果没有立稳自己的本而去学习,就容易越走越远而偏离自己的生命活动,有的人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经典,这种做法难以立本,合适的方式应该是以儒家解释儒家以建体,建体再参照别的说法以求用,这样才能做到体用相兼。如果平时每看一本书后都对《大学》做再注解,这样做就能不断夯实根基。立稳了大学的本,就可以逐步向外延展,去看历史,看老庄和佛家对同一问题的说法,看西方理论的说法,以进加深和拓宽对《大学》的理解。

 

有本就不会迷失,无本而博览则容易的散漫无序,最后发现所学所看的东西难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难以安身立命。这样很多时间精力都白费了,因为不够深入,不能触及生命。我们先要着眼于解决自己生命中的苦恼困惑,以此立本,去搞学问,不然好学无根,就会空耗时间。因此做学问要先立一个本,有自己的基础架构,有一而后以一驭三,然后才能有效地吸取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不把这个一做好,不去专注解决生命最根本的问题,老来就会后悔。

 

4、何谓修身,修身为何


在家学体系中,治学、修身、用世为一体,是一而三,三而一,生生不息,变小为大,变浅为深。知行合一就意味着明白了道理要马上调整,和自身相合以达用。比如你真明白了亲民的道理,那么最基本的就要做到亲近家人,即学即用,快速相合。如果一时做不到怎么办?修身的价值就在这里,它是连接知与行的桥梁,如果按照知即行、行即知的说法,修身就是知与行不断滚动向前的推手。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问题所在,修身的作用就有限。要解决生命问题,就要调到特定的身心状态,修身的结果就是让自己达到能解决相应问题的那个状态,而复制维持这个状态的能力就叫工夫。

 

修身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明确要达到的状态,然后把自己的身形、心念、言语不断去这个状态靠拢。方法有很多,如大学礼法、正坐、中立等,练习的时候可以在静态的环境练习,最终要在动态中练习,对境处事是对修身工夫的直接检验,静态是为动态服务的。

 

大学礼法是以礼修身,以行法融合文法与心法。它的特点是大开大合,守正执中,通过变化形体,进而调节呼吸,调形兼调息调心,理法兼备,动静相合。在每段动作做完后要分别要有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的心念,目的是提醒自己要进入相应状态。大学礼法是为了明体达用,通过不断地练习达到一种修身所要的状态,使人内静外敬,浩然坦荡,做到知行合一、理法合一、心身合一,若能坚持不懈就能心有说得。


          二、自身体验感受


记得自己以前开始看四书及其他经典的时候,首先就习惯性的去看现代人的注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自己快速搞清生涩词句的意思,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自己对经典整体的感知被破坏被切割了,自身与经典之间隔了一层。如果译者只是一个现代的文字匠,并无实修实感,那就很有可能把读者也带偏。估计很多人没有对经典产生兴趣就是这个原因,因为绝大多数的解说在逻辑上都说不通,会让人感觉古人不过尔尔。

 

听到先生讲注解经典的次第,我才意识到现代人之于经典最大问题不是文字表述方面的隔阂,而是学习方法的丧失,当然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心法的丧失。毕竟对古人文字表述习惯的适应只是一个技术活,就和玩网游一样只要用点心花点功夫就能掌握,但方法和心法却不容易找回。

 

经历了之前与经典的隔阂期,自己现在若看古书,都是先诵读,再结合自身体验慢慢感悟。那些话语会时不时的从生活感知中冒出来,内心欣然一震,这样之后就体会到了流传了千百年的东西,其价值何在。也明白了其实经典就是最根本的生命经验的直接呈现,它教我如何认知我自己的生命,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生命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其实是最简单的,因为它就在我自己的感受体验中。当然若要理解它,就必须找回自己的感觉与常识。

 

如果立住了自己的本,以解决自身实际的生命问题为出发点,在这样的心态下,圣贤就不需要我们去俯首膜拜了,如果他的经验真的帮到了我,内心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感激和尊敬。就如先生所讲:其实在生命的层面上,我与朱子、阳明先生乃至圣人都是平齐的,我们需要有这种人人皆可成圣的气度。你不可能以缴械投降的方式发现自己、强大自己,修身其实就意味着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某个人身上,哪怕他是圣人,我自己理解中的圣人就是那种和自己的感知在一起的人,他们看起来很傻,因为他们从不向外寻找,只会向别人分享一下自己的体悟,他们是找到了自己的人,也帮你找回自己。

 

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文化的弘扬,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由人体现出来的,这样的文化一定能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很好的结合,并能帮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文化也必定是能创新的。其实也并不需要去刻意弘扬什么,核心还是自身的生命状态,是修身。

 

传习会会员——赵佳麟

2017-5-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人的瑜伽
浮躁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不好的根源
让我们放下浮躁,再次认真聆听这些生命中的爱与痛!
【国产经典老电影】当代人
【国产经典老电影】1981年 当代人
优秀学员分享(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