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的長生久視與太極拳/張揚明

老子的長生久視與太極拳/張揚明

  主講人:張揚明

  ※※七十六年三月一日在時中社太極拳進修班及研究班講※※

  一兩個月前劉先生便約我來再作一次講演,因近來俗務羈身,屢推屢約,直到今天才來,實在對不起。我今天的講題是「老子的長生久視與太極拳」。本題擬分成四部份來說:

  一、長生久視。

  二、丹道的興起與作法。

  三、還虛。

  四、合道。

  一、長生久視

  現在先講第一部份—長生久視:長生久視是根據老子的說法而來的。老子五十九章說: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就因為這一句「長生久視」,兩千餘年來,不知多少人在追求、在研究;不知多少學者在爭論;不知多少有志於道的有為之士曾窮畢生之力在苦修苦煉,因為有許多人均認為長生久視便是長生不老,成仙了道。

  其實能不能長生不老成仙了道呢?二千餘年來,沒有誰能提出證據。直至今天,還只是一個謎,一個沒有謎底的謎!我們知道老子本人已卒於二千四百年前。(詳見拙著老子考證)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如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也都死了。相傳漢時結廬黃河岸邊曾起錫騰空不臣於文帝的河上公;拔宅飛昇雞犬皆仙的准南王,也都是虛構的神話。就是其他各教,如釋迦牟尼、耶穌基督、穆罕默德、也無不早歸道山。可見所謂長生不老,確是大成問題。所以秦皇漢武都只是受騙於方士,梁武帝也落得餓死臺城。

  老子的長生久視這一章,本來就沒有不死,沒有成仙的說法,其原意只是說:治理人事,順應天然,沒有比儉嗇之道更好的了。因能嗇:精不洩、神不費、氣不傷,則經常精滿神足氣盈,自然身強體健,卻病延年。能嗇,精氣神不使亂費,則能收心養氣。既能降服妄心,又能服氣養身,已是身不離道,如此必然日有所得。有得於心謂之德,倘能日積月累,這便叫做重積德。能重積德,德必日豐,遇有困難亦無不克服。能無不克服,其力量也就莫可窮極了。力量莫可窮極,便不僅強身自保而已,也可以德服人,進而治理國家。到了已有可以治國之道,德望已隆,必能順其自然,當然可以保持長久。這是由嗇而服而積而來的結果,這便是根基深厚延年益壽經常使心與氣相守的大道。然而不得正解而別尋蹊徑者多,所以歷代演變,不少想入非非之論,尤以丹道派的神仙之說為甚,誤人不少。

  二、丹道的興起與作法

  現在便將丹道派的說法作法簡單地作一介紹,據神仙傳和尚友錄說:

  「漢朝吳人魏伯陽,性好道術,與弟子三入山作神丹。丹成,知弟子心懷未盡,乃試之,服丹入口即死。一弟子取丹服之,亦死。餘二弟子遂不服,共出山。二弟子去後,伯陽及死弟子皆活。作參同契,五行相類等書。」

  按魏氏參同契是將周易、黃老、爐火三家相參,教人服氣煉丹。其主要理論在乾坤定位、陰陽稟受、剛柔相包,雌雄相資。是取位於腹下坎卦☵的一陽(-),抽出來去填補位於頭部離卦☲的陰(‥)。而將離變為乾☰,坎變為坤☷。這樣叫做坎離相交,抽坎填離,乾坤定位。也就是所謂「乾坤為體,坎離為用」。進而四者混沌,以歸於虛無一氣。認為如此便可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其行功過程,並注重五行八卦月令氣節的配合。故參同契為丹經之始。金丹之名,亦始於參同契。參同契便成了丹經之祖,丹經之王。

  歷代志於道的修士,一面悉心研摩;一面身體力行,苦修苦鍊;一面百般喻解,敍述自己的經驗,發揮領悟的心得,以致丹經萬卷,汗牛充棟。而令人目迷五色,頭暈心亂,看不勝看。而愈看愈使人不懂。然而不懂的人卻又故作神秘,而更編出種種不著邊際的神話。降及晚近,好趨時尚者,更有說金丹即原子、核子、鐳、鈾等,於是愈說愈不成話,連說的人自己也不能懂了。一般追求長生欲成神仙的人也就特別愛好胡說八道,而跟著妄人盲修瞎鍊,他們認為越講得時髦,越切合科學。越是不懂,越覺得玄奧。且有趁機歛財者,巧立名目,而號稱某某功、某某氣、某某法,大開山門,廣收徒眾。其實,距離老氏的本旨愈來愈遠,愈來愈失了。

  其中,張紫陽的悟真篇與金丹四百字,張三丰的大道旨要,伍沖虛、柳華陽的伍柳仙宗中的金仙證論和慧命經,卻算比較未離其宗。他們的煉丹方法與過程,雖然說得重重複複,但都未離參同契的大原則,也遙承老莊之旨,並將五行八卦月令節氣等予以簡化。不過又注重進退刻漏(數息),更摻合了佛家之說,另有離塵子的仙宗丹道真詮,大致也相差不遠,綜合來說:都是以小周天為主。也就是將精氣神聚集於丹田,而以丹田為烹煉的爐鼎—所謂三花聚鼎。爐火之功分為六候:即所謂陽生之候、藥產之候、採取之候、封固之候、運行之候、沐浴之候,這樣攝取自己的精氣,打通任督兩脈,抽坎填離,還精補腦。這便謂之築基、鍊己,也叫做鑄劍,又稱為鍊丹,久之便會產生大藥,結丹成道。這種烹煉的過程便是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他們認為如此便可以了生死,便可以由人仙而地仙,而超舉飛昇成為與天同壽的太乙金仙。所謂還虛,他們認為便是超昇上天名列仙班。不過就我所知,張紫陽、張三丰、伍沖虛、柳華陽、離塵子都只是歷史人物,他們的祖師,他們的弟子,也先後成了古人,只有張紫陽的弟子薛道光據說活了百十四歲,紫陽本人也僅享壽九十六歲。成仙畢竟是渺茫的。所以對他們的說法,也如所有的丹經一樣,可用之為健身之法,而不可奢望成仙了道。

  三、還虛

  現在我們來看還虛,老子又是如何說的。

  老子十六章說: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是教人要做到虛。致虛極,則是要做到虛之極點。做到虛,是要抛開一的糾纏,放下一切的包袱,使心中空空洞洞,輕輕鬆鬆,無牽無掛。致虛極,則是要抛得乾乾淨淨。守靜篤,篤,是純淨的意思。守靜篤,是要靜至純篤,不為外務煩心,不為外物所動。既虛又靜,這也就是佛家無所住的境界。

  如果照帛書篆本老子,則是

  「致虛極也。守靜表也。」

  這可解作致虛是到了為道的極至之境:而守靜則是表面的形式而已。因帛書「也」字多至一百二十二字,似非善本,故不可據,只能備為一說。不過無論從「致虛極」或「致虛極也」,都可證明老子對於致虛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我曾說過致虛守靜是老子為道的兩大法門。而守靜的目的仍在致虛。致虛的比重,自然更超過了守靜。能虛,靜也已在其中了。所以老子開宗明義便說:

  「常無欲,以觀其妙。」

  心中無欲便虛,便能觀妙,不虛,便無法達到觀妙的境界。可見虛,在老子心中確是最重要的,至高無上的,所以說:「虛其心,實其腹。﹒﹒﹒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道,沖而用之﹒﹒﹒」

  四章。

  沖就是虛的意思。

  不過要知道老子所言的虛,不是一般所言的虛空,不是沒有:而是包含萬有。只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已。這又是怎麼說法呢?我們且看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之道……」

  可知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也是生天生地的。道本來就是混合而成的東西,在虛空中不停的循環運化。老子首先發現了它,便將它命名為道。

  而十四章老子曾描述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也就是說道是虛空的。但將這兩章合併來看,便知老子所說的虛,不是虛空無物,而是「有物混成」的。 再看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說最初有道,由於道的運化,而產生了混然一氣。由氣始分陰陽而變為二。再由陰陽沖和而生出新的東西,合陰陽而言,這新的便成為三。於是循此以往,不斷沖和,不斷生化,而產生萬物,而形成花團錦簇的世界。於此更可見老子的虛,不但本來就是混合而成的東西,只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虛中也包含萬有,故能生化萬有。與一般說的什麼也沒有的虛,大不相同。

  現在再談「致虛」。我們要如何去致虛?我曾將老子提示的方法,歸納成四大部門:一、無為、二、無欲、三、無智、四、無身。簡單地說:無為,便是不別出心裁違反自然的物性去妄為,而不是不為。說得更明白一點,是輔物自然,也就是用合乎自然的方法去做。無欲,便是不作非分之想,不爭名奪利。無智,是不使用巧智去做損人利己的事。無身,愛人如己,而不將自己看得特別貴重,只將自己和別人一樣看待。所以老子說的無身也就是無我。能無為、無欲、無智、無身,這也就是養心煉心到了極至之境。所以要達到致虛,便要做到四無俱備。心虛了,德也足了,是虛而不虛的清虛之境。至於如何去做到四無,可參看拙著老子學術思想,這裡無法細講。

  莊子是發揚老氏之學的,在人間世篇有心齋之論。他說:

  「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註),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他這是說:若要專一其志,便不要用耳去聽,而要用心去聽。再進一步說:連用心去聽也不要,而要用氣去聽。因為耳只限於聽,心只限於與所接觸的事物相符合。但是氣這個東西就不一樣,而是以虛來對待別的事物的。道唯有聚集於虛的地方,所以虛,才稱得上心齋。

  經莊子的這一申論,更可見虛的重要,莊子這種說法,是由老子第十一章來的。十一章是說明車子中虛空時才有車子用;容器虛空時才有容器之用;房屋虛空時才有房屋之用。

  虛的重要已經明白了,所以唯道集虛。虛,才能合道。所以煉神還虛,不是什麼出神,不是超舉,不是飛昇成仙。如果一心想成神仙,還能虚嗎?如果時時刻刻在論五行八卦刻度數息﹒﹒﹒已是煩不勝煩,心亂頭大,與心齋之境距離甚遠,如何能虛?還虛,是要心無雜念,將俗務丟得乾乾淨淨,養成清淨空明道心而已。亦即佛家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

  要虛,本來是一件最不容易事,要虛而不虛,自然難上加難。所以有許多苦行僧,一塵不染,終生枯坐,卻落得槁木死灰,未有所得。不過,練太極拳則不同,只要能專心練拳,抛開一切,神注於氣,氣運於身,自然便能心齋。假以時日便能進入虛靈之境。因為練太極拳,練推手,主要便是聽之以氣。聽之以氣才能鬆柔,才能柔如嬰兒,才能以虛待物。如此才能做到對方要的我便給他,在太極拳的術語來說,這叫做「捨己從人」,叫做「走化」。在為道來說:便是「虛」。虛與走化,其實是二而一。走化之極,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也便是虛而待物之至。問題只在心中能否做到如此不忤於物,海闊天空,虛懷以待。倘內外一致,則已發揮了還虛合道的真實之義。到了這種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真是什麼都沒有了,其技已入化境。所以說練太極拳要還虛合道並不太難。所以說太極拳不同於別的拳,太極拳是道。這也只有練太極拳人才能領悟﹗只有知道走鬆柔之道,一心以健身自衛,無爭強好勝之心的練拳者才能領悟﹗練太極拳能走鬆柔之路,進入骨弱筋柔的階段之後,漸漸地由聽之以全身的感覺,而至聽之以氣。由走化而與人無爭,與人無忤。漸漸地而身與氣合,身與氣化。雖然走即是打,走化時往往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借對方發勁予以還擊。然以走化為主,以自衛為輔的順其自然之勢,輕輕一撥,流水行雲,渾如無事,使對方知難而退,卻敵於談笑之間。既不傷及對方,更無損於自己。有時更有逼使對方進入鬆柔不能不自走化的效果。這更是與人為善,以德報怨的作法。習之既久,習漸為慣,自然胸無好勝之心,不知不覺進入大道之門。日積月累,自能與道同體。這是合理合道真實不虛的。較之一切丹經簡而易行,只要不求急功,不取巧求勝,也斷無走火入魔的危險。在理論上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自是順理成章的。長生久視,自在其中。不過這是要長年累月運以純功,而不能一蹴而即。

  四、合道

  還虛合道,由上所知,對於還虛想已明瞭了—必先致虛。不過合道,祇有致虛卻是不夠的。我綜合老子哲學,曾在老子學術思想中提出六大要項:一、致虛、二、守靜、三、養氣、四用柔、五、處反、六、修德。這些,在學術思想中都有專闢章節詳細說明。致虛,剛才已大略講過。守靜,則早在上次便已說過。貴班曾將講詞付印,老莊學會的「達道」和高雄的「太極拳」雜誌也都有轉載,可找出來看看,限於時間,現在只說養氣、用柔。

  養氣用柔,一時也無法細說僅能略一申論,我們先看老子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營魄,就是魂魄。魂魄,即人之精爽以至於神明。一,是氣。老子的本意是要將人的精氣神合一而不離於身形,專心致志養氣,以達到如嬰兒一樣的柔弱。

  現在先說「專氣」:專氣,要如何專呢?我以為八卦五行、月令節氣的配合、五氣朝元、進退刻漏、周天度數的講求,細則細矣,卻與還虛合道大相逕庭,似有過猶不及之弊。倒是三花聚鼎將精氣神會於丹田,則簡而易行。因為如此便是營魄抱一,便心腎相交,便是坎離為用。與老子養氣的大旨原無不合,也掌握了參同契的主要內容。太極拳的「以心守氣於丹田」,正是實行此一大旨的具體表現。

  以心守氣於丹田,使心腎相交,是必不可少的。以心守氣於丹田,氣自然便會下至丹田;呼吸之氣下至丹田,丹田中自然便會有氣上昇與下降的氣相互迎合。按照丹經的說法,下降的氣稱為後天之氣,亦即橐籥之風。引發上昇迎合的氣,稱為先天之氣,亦即元氣,以別於後天之氣,丹經多書之為「炁」。氣與炁迎合而發生的溫熱感,便是陰陽沖和,久而久之,自然會覺得通體融融,身如沐浴,這便是水火既濟,精氣產生。這一過程,也就是煉精化氣,亦即所謂藥產之候。至此,可以凝神息慮,使精氣收歛,這便是採藥。然後或任其自歛入骨,或導之轉運,使之過尾閭,循脊骨緣督脈而上,經夾脊,通玉枕,達泥丸。這便是河車倒運,還精補腦,也即是抽坎填離。假以時日,運以純功,自能做到所謂乾坤定位。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必須二氣沖和,沖和之氣方為混元一氣,一氣方能合道,否則或陰盛陽衰;或陽旺而陰竭。強弱之勢不同,沖和之功不著,則不能化生精氣,不能得道之全,便無合道之望。故丹經注重半斤八兩,所謂藥重一斤,所謂二八相當,均是強調陰陽強弱相當而得以沖和為一之意。所以莊子說:「遊夫天地之一氣。」

  大宗師又說:「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然而養,雖不妨稍稍用意導引,但不可過份著意,更忌急躁猛進,否則反致岔氣,走火入魔。要知煉氣養氣,在腹內毫無動靜之前,雖等於未煉未養;但也不會發生任何危險。到了丹田發熱,能以意導氣之後,如求急功,過分躁進,則易發生走火的危險,這是煉氣者應特別小心留意的。

  至於專氣是否要二十四小時專而不離,雖然講究「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已成為專氣的起碼要求。這個,就是指專氣於丹田。但也有丹經鄭重提醒在溫養時要「忘意忘息」,又有引用孟子的「勿忘勿助」。究竟該如何做法?這是煉氣進一的問題,也是許多人疑慮不明的。我們取法乎上,且看老子。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四十章這是老子十大基本理論之一,是養氣者必須了解的一個大原則。也是我特別提出來的六項為道方法的一項—處反。養氣要如何處反呢?我們知道宇宙的本體是道。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來的。也就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虛無而氣化,再由氣一步步化生的。其間唯氣為一,唯氣得道之全。氣化後便分陰陽而僅得道的一部分了,所以為道必須養氣。掌握了自己體內的陰陽二氣,再從道生化萬物的路徑反回頭走,陰陽二氣沖和為一。到了一,再向上反行,便可進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無極之境—道的境界。還虛合道,正是要還到無極的虛無之境去合道。領悟了這一層,便知養氣在丹田生熱之後,不但要任其運化,還要存想太初之始的虛無之境只是一片清明空寂,不僅沒有日月星辰,就連雲氣的影象也沒有,而其間卻包含萬有,空而不空。而且運化不停,寂而不寂。正如前面所說的老子二十五章所示的那種狀象。

  老子二十一章又說:「道之為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由此可知道雖是怳忽窈冥難以捉摸,但在怳忽中卻有「象物精信」可以辨認。為道只要拿體內現在所發生狀象與古始之道的狀象去參證,便可以知現在所發生的狀象,對與不對。所以十四章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自今及古」、「執古御今」,便是老子教人為道的具體指示。所以煉氣養氣到了體內氣機已動便要把握住「反者道之動」的大原則!如此便能掌握道的紀綱!但是自古就沒有人知道。十年前我著老子學術思想時和方東美先生交換意見,他對「反者道之動」便認為還有深意存焉,但他也只是直覺如此而說不出所以然,只是希望我鼓勵我作更深一層的探討。其時,我也想不到,在我的學術思想裡處反一章也只有居反以待與由反而行兩節。直到我發現帛書老子第二十一章的「自古及今」一句,作「自今及古」,始恍然大悟。我覺得這才是進入老子所說的眾妙之門的一個大關鍵!因為知道了自今及古,才能執古御今,才能掌握道紀。否則只是一輩子在門外徘徊。為什麼歷代多少人都枉費功夫?原因便在於此!

  我領悟了這一層,曾寫了一首絕句紀念方先生。七十三年二月在老莊學會講演,並曾將「自今及古」正式提出來說明是老子教人為道的重要關鍵。當時在座的老學名家莫不動容。今天將這一關鍵公開於各位之前,希望能幫助大家同登長生久視的壽域。

  現在總括起來簡單的說:初學養氣,應該行住坐臥不離,方是專氣,但決不可求急功,以防岔氣。等到陰陽沖和,丹田發熱,已能掌握氣機之後,便要忘意忘息,任其自然,以免火過傷丹。而整個進程,更須體認「道法自然」,勿忘勿助。不過各人的體力不同,環境不同,日常工作負擔也不同,領悟也不一樣,修為也不一樣。行功證果,進度遲速,都不宜一語肯定。所說的仍然只是原則。運用之妙,還是在乎各人自已細心體會。

  現在再說「致柔」,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十章許多人不明嬰兒的意義,以為煉丹之後,應如女人懷胎產子一般,故有所謂「十月懷胎」、「三年哺乳」、「十年面壁」的修持功法。而希望自己的神氣能凝成另一個自己由頂門出入超昇,謂之「嬰兒出竅」,謂之「出陽神」,謂之飛昇成仙。多少人弄成神經失常,甚至斷喪性命。其實老子將嬰兒來比喻身體柔軟,性天自然。這只要細讀老子五十五章便可明白。

  五十五章說:「含德之厚,比如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赤子即嬰兒。老子的原意是說:含有深厚之德者,好像嬰兒,筋骨柔弱,但是握到東西卻非常牢固。這是因為嬰兒無知無欲,手觸到了東西便自然而然的抓住。嬰兒不知男女(牝牡)的交合,而小小的陰莖(朘)卻常會自然的勃起(作)。這是因其精氣非常充沛。嬰兒感到不舒服便會啼哭,而整天啼哭喉嚨卻不嘶啞。這是因其哭出於自然,無動於心,故其氣卻很和順。可見嬰兒與常人的不同,就在「骨弱筋柔」與「精之至」、「和之至」。精之至,才能有朘作的現象;和之至才能有不嗄的哭聲。所以專氣致柔是要能經常保持如嬰兒一樣精神充沛。縱然終日勞累,也要行之自然而不可有傷和氣。練拳、推手,自然都是一樣。

  朘作,是嬰兒精氣充沛的象徵。老子為什麼要特別提出來,因為這正是養氣者最重要的一點。養氣是要常常注意檢查自己在陰陽二氣交會的子午之候,會不會舉陽。特別是子時,或是睡足醒來的時候自然舉陽,這叫做活子時,是養氣者最重視的,謂之氣機發動,謂之陽生。其時行功,遠甚平時。惟活子時最忌房事。老子曾警告說: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勸;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五十二章。兌,是漏洞之意。勸,即窮的假借字。塞其漏洞,不使精氣神外洩,閉其門戶,不受外物引誘侵擾,則終身受用不盡。如果自啟漏洞,做你喜好的事而必底於成,任其傷神耗氣損精而不知自愛,聽物役使,則一生紛擾永無寧日,身體虧虛喪失健康,那就終身無可救藥。老子說得多麼嚴重﹗老子對塞兌閉門何等重視﹗這是不可忽略的。再進一步說:老子的專氣致柔,也不僅限於生理的身體機能方面,同時也重視心理的思想方面。對於一般人,他希望能克守柔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對於帝王,則希望能以柔自處。他說:「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三十章老子並且警告大家:「強梁者不得其死。」

  四十二章總之,老子認為一個人要有「知其雄,守其雌。」二十八章的修養。能如此,才是「常德不離」而「復歸於嬰兒」一樣的純乎自然,不失真性,而能保持生氣勃勃。這就因為道是至虛至柔的。能虛能柔,才能合道。所以老子說:「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弱,便是柔,老子認為柔始能剋剛。而且其力量是無可估計的。

  老子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能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之中,至堅還有什麼堅的作用?能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之中,這種柔的力量,還有什麼可以抗禦?柔能至此,其力量真無法估計了。所以老子說:「守柔曰強」﹗

  五十二章莊子是私塾於老子的。老莊的關係正如孔孟一樣。莊子曾承老子意旨在養生主篇與文惠君論庖丁解牛一段中說:「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欲止而神欲行,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即廚師,他知處其柔弱而不與牛的骨節處硬拼,所以能游刃有餘。所以能在十九年中解數千牛,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新發於硎,即剛在刀石上磨出來。以刀解牛尚且如此,何況以無有入無間?可見專氣致柔確有超乎常情超乎想象之益!張氏三丰的太極拳論說:「氣宜鼓盪,神宜內歛。」王宗岳的拳論說:「氣沉丹田。」行功心解更指明:「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腹鬆氣沉入骨。」這都與老氏「營魄抱一」「專氣致柔」之旨相合。鄭先生則更進一步指出,要:「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並曾特別提出張氏三丰「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的一貫程序,而且以「通玄實」與「專氣致柔」兩篇專論太極拳的養氣行氣。當然更能發其奧義了。練拳只要能遵照這些說法,勝負不繫於心,常處於鬆沉柔靜,從「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著手,進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通關達節,使氤氳之氣,蒸騰鼓盪。並注意「塞其兌,閉其門」,將神內歛,自然久而久之,根深蒂固。長生久視,自在其中。其積日厚,其德日豐,自能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無欲無求,自由自在。還虛合道,必可拾階而昇。到了還虛合道,從拳來說:也就是行功心解所說的「無氣純剛」的境界。能身與氣合,身與氣化,已是全身如氣,虛以待物。如能如此,則敵必有無處著力之感矣。何況連氣也沒有,更教敵從何捉摸?功力至此,如發勁,敵方如何抵禦?如何走化?這真是以無有入無間,可以隨心所欲馳騁於至堅之中了。記得鄭先生曾向我說:澄甫先生的發勁不知來自何處,但覺其如浪如潮,無法抗禦,也無法走化。以鄭先生的功力,被打了竟連如何被打的也不知道,可知澄甫先生已到無氣純剛的境界。因其勁自虛無中來,故無影無蹤,無從捉摸。所以鄭先生在澄甫先生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序文中說:「不用氣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剛。於老氏之說,太易摩盪之訓,究竟一理。」這一理,便是陰陽沖和、陰陽消長的理。所以「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一點不錯!惜澄甫先生偏重於術,齎志早歿,不然,其成就必不止此。

  練太極拳要由術而進於道,自然順理成章的。只是不能心粗氣浮,過於急躁,尤不能有分外之求,亦不可挾技凌人,逞強好勝。以致氣焰驕橫,而落得愈練愈趨剛強而不自知之弊。似此,則將內家的太極拳練成外家拳了。縱然氣遍周身,也只是剛愎之氣,有害無益,不但不能延年益壽,反將導致心臟衰弱,血管硬化。與長生久視之道背道而馳。更不可奢望成仙而使慾念縈懷,以致不能虛靜,反使神經衰弱。不但不能合道,離道也與日俱遠了。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莊子說:「寇莫大於陰陽,无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康桑楚所陰陽之寇,即心使氣而致體內陰陽不和,故賊害其身無處可逃也。有志於道者,欲由術而進於道者,其細心體味之,自當知所取捨矣。

  附註:耳止於聽,莊子原作聽止於耳。俞樾諸子平議謂:「聽止於耳當作耳止於聽。傳寫誤倒也。言耳之為用,止於聽而已。」耳止於聽,與下句心止於符同一用法,俞說是。據改。

 

時中學社會訊(第六十八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欲得太极精髓 须明动静之机
灵官玄法是丹道修炼的方便法门
让张三丰真人,教我们打通任督二脉之法
顺为人,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道经修真修仙之一)
睡出小药来,浅谈“睡练”真气运行法(原创)
凝神调气.丹道筑基入门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