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交流太极拳体会的精彩片断

 

  

 

陳少華,taizi37和小月交流太极拳体会的精彩片断

 

陳少華-------太極拳重要的論文中從來沒有提過站樁這回事,我個人並不認同這是太極拳之本的說法。站樁本是形意拳的基礎功,其後王薌齋訂為意拳的基礎練功心法,並在社會上推行健身站樁法,在民初時是極之流行的健體運動。太極拳要求放鬆,初學者一面要集中精神在拳架的路線上又要兼顧放鬆實是困難。所以有人想出用站椿來練放鬆,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我們練拳,為求達標可以用任何可行之法,這樣才是靈活的學習。當找到放鬆的法門,應用在在盤架子上,讓每式都變成站樁,是活動的站樁,這樣才對練太極拳有幫助。

 

意守湧泉已加入了氣功的成份,我們追求的是重量放到地上而不是追求氣從湧泉升。內氣動並不等如拿到地心吸力的反彈。我覺得意應放在腳掌的四周,小心感覺腳掌是否能夠如一個吸盤的吸在地上。如能做到你便是停在最中正的位置,如腳掌有空隙便不是中正安舒。找到這平衡點對練拳至為重要。

 

我寫身法上的要求是給初學者參考的,鬆胯擴膝是讓重量放到腳底的法門,如能做到,膝蓋對足尖或尾趾均可。最終要求是打開體內一條內動的通道,讓重量及反彈力舒暢地流動,到此,全是用意的內動,不在外形,而內動不可令人知也。

 

taizi37------本人在台灣學習鄭子太極拳己有很多年的時間.有幸看到香港的論壇.而本人相信陳少華先生也知道鄭子太極拳是由我們的祖師(鄭曼青所創).而我們這一脈的確以站樁為必修的主要項目.所有的練習方法都是鄭祖師傳下來的.而且在行功時,主要內在的動能,除了引用丹田鼓盪,身外的鼓盪之餘.還要使湧泉能接地之力後來啟動全身.在日常生活中就連一根指頭的小動作,也要經過湧泉帶動下才可完成.在湧泉一點發動所產生的能量才能強大.而在這練法之中.身體內慢慢會長去一條內勁線路.能吸收能發放.我們已行,站,坐,臥.為日常的基本功.但已站功為首要.而站的不是死樁.是一個活樁,動之微.神之全.的整動之活樁.而鄭祖師已太極拳名揚海外.高徒眾多都是用始練法.希望陳兄勿忽視此法.因練功除了體會動之套拳外.還要體會靜之樁法.再由不動之樁進乎動之樁.去感受不動之動的微妙.再進乎練勁不露形.化勁,發勁不露形(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

 

陳少華-------謝謝taizi君給我的提示。

太極拳是大學問,練習者經多年的學習與追求,其體會都有分別。我與小月同門學藝,大家對拳的體會都不同,教學生時她有一套方法而我亦有我的風格。楊澄浦幾位高徒如田紹麟、董英傑、李雅軒、褚貴亭、陳微明、鄭曼青等人在拳架上,練功心法上都有不同之處。只要目標正確、在正路上走,不同練功方法都是行得通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也。

 

我無意說站樁是不對,其實我早年練拳也花了不少時間來站樁去練放鬆。以此靜態練習是比較容易拿到放鬆的感覺。經過這些年,當身體能夠鬆開後,我感覺練拳功效比站樁來得更實在,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體會。

 

taizi37------先謝謝陳兄回覆.

看陳兄的文意應是一位明理之人.之前有所得罪,請見諒.

很希望在這能夠與陳兄分享和交流更多心得.你說得非常對,每一位師傅的教授方法都是有分別的.但其目的是一致.小弟在網上看到了陳兄的一點生平.也知道你是一位熱愛太極拳的人士.更為太極拳付出了不少.正因為不同的悟性和體會便產生了不同的門派和練習方法,我在這裡希望可以和陳兄再分享一下,站樁的心得.本人愚見,樁法和拳法是同等重要的.在拳架上,你們的王氏太極拳,起伏轉變,環環相扣.螺旋交替.真有如游龍變化.比起我們的鄭子太極拳的水平移動.轉直分明.豐富得很多很多了.這是我們須要向陳兄學習的.

 

其實站樁不單是求鬆..在我們一派的概念.拳即樁的轉變.學習由無而有,由有而無.在樁法上能體會很多內在和外在的變化.動之致微.變化之精細.不動之動的微妙.小動而大能量.變化不見形.及神意的光芒收與放.這都是不用大動的範疇去學習的.有了這一些體會和領略.又回到套拳上.相修提高.不知道陳兄有沒有試過用以下的練法來練一套拳.之後再回來交換心得.也希望陳兄也說出你們的一點練習方法.讓我感受學者.

 

練法很簡單..先用無極樁的姿勢.慢練一套不動手的太極拳.身體,重心及手和腳的起伏變化.只在一寸之內.只可小不可多.身體雖微動.但要有真正動起了身體及手腳的感覺,好像真實練拳之感.而神意的氣勢.卻像真正練拳時一樣擴大縮少.就是這麼簡單,可能會帶給了一些新體會.也許陳兄已試過此法了.

 

陳少華------很難才得到一位有資深的太極拳友交流練拳心得。過去兩年多只有三位資深太極拳的網友與我交流,但他們都不願在網上供開以避免一些似懂非懂人氏的挑剔或爭論,最終我們轉在電郵上交流,因此,其他網友便無法分享其中的寶貴經驗。這一次Taizi37君所供開的鄭子太極拳的內練心法是十分寶貴的,可以肯定,這不是三、五年的經驗,是經過多年苦練才獲得的成果。歡迎網友參加討論及交流,我希望每位參與者必須專重每一位發表文章的網友,避免無謂的爭論,否則令到交流不歡而終結的話,損失的只是支持這網頁的其他網友。

 

王壯弘老師教拳不會教我們任何的法門,他只講道理,清楚指出目標,由我們自己思考及摸索,經過這種方式得來的體驗是實實在在的,而避開了依樣畫胡蘆的學習方式,對每種體感的來龍去脈都能把握清楚。這種學習方式是很漫長,需要耐心及努力,但充滿挑戰。當年站樁時目標就是放鬆,要求是「外面靜如山岳、體內要萬馬奔騰。」當日自己不清楚放鬆與靜如山岳及萬馬奔騰有何關系,經這些年練習,才了解放鬆不是外形鬆而身體內部鬆,這樣身體重量才能放到地上,才會有地心吸力的反彈。重量放不下大地不會還給你任何能量的。當初拿到一點反彈的感覺只如一條細線,由腳跟繞過踝,膝關節往上升至身體及手臂。當這感覺變得實在我便放棄站樁,開始學駕馭此能量來練架子。恰如Taizi37君的不動手走架。

 

太極拳大目標是不用力,不用力就是全不用力,舉手投足都要遵守此規則,過去幾年都是集中精神練習將反彈能量代替拙力。能量的流動離萬馬奔騰還有一大段路,但手腳的飄移已經有實在的感受。手裡的骨頭還是空不掉,離真正不用力飄浮還遠呢。

 

我個人覺得Taizi37君的站樁方法是靠近「靜中觸動動猶靜」的要旨走,亦拿到良好的感受。大家可多參詳。

 

taizi37------感謝陳兄如此大量,不計較門派之別和我一起交流見意.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練拳的心得

回憶老師常說:先放下執著才能在太極拳的路上得到進步,要多吸收別人的經驗才對.不要計較得到多少,但你先要放下.你才會慢慢有進步.如果還是不放開.那麼再過十年,太極拳還是太極拳,你還是你.

 

而太極拳是改錯拳,一開始學習便要學習改錯,要多想,從理論和實踐中改錯.能發現當中的錯處,這樣才會有進步的.不管是一天改一錯,還是一月改一錯,只要你去改,那一年便改了12個錯.你會慢慢從錯中感受回來.練拳不要害怕犯錯,但要徹低改錯.

 

由大錯進入細微的錯處.循環的改過來.這是學拳決心的第一步.

而鬆是太極拳的主要條件.不單只是身體上的鬆,還要思想上的鬆.鬆開你的執著.成見,名利.驕傲.一念不起便是靜,靜而後定,定後才能生悟.

 

陳兄說:(手裡的骨頭還是空不掉)我想只是時間而且,由於精能化氣,能貼於骨髓.使其堅鋼.充盛後再穿越骨膜與筋膜,再行往皮膚毛髮.我想陳兄只是氣未能透出筋膜而已.這也是太極拳的其中一難.能感受到自已的問題已是一個好開始.

 

“鬆"是無始境的.能鬆多少便有多少功效.在我們鄭子太極拳中,有一美人手,在這和大家分享:"美人手"即以意氣注於腕.以氣舒指,不張不併.不論何式.手臂與手腕佳自然伸直.而青筋不露.如有按掌時只用意微微坐腕而不露形.式式通往中指尖而再歸還.

老師曾說一故事:在他學拳時.有一夜夢見自己雙臂已斷.起床後試練拳.竟有轉動自如的境界,即與師兄們推手引證.師兄們也甚覺驚訝,為何一夜功夫如此躍進,因已悟得鬆境.因覺雙手臂已斷,有如木偶,洋娃娃之手,只有一線相連.能隨腰轉動活潑自如.練功時更有一日千里之感.

 

僅僅一點心得希望為愛好太極拳人士帶出新的體會

 

Ms.Stephanie Yau-----aizi37君,

您好,我習拳年資很淺,在拳藝上不能與你交流,但看到你跟我們分享學習的正思維,很有共鳴,很值得我們去學習,謝謝。

 

taizi37------在太極拳的進程上,猶如佛理,雖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但是也在於你曾負出多少的努力.有天才不努力也是練不出功夫來.有功夫不謙虛也未入正途.只會走上角尖,學術是無始境的.好與壞是相對的.太極拳是自然拳.一草一木都能將你啟發,在大自然裡已包含很多真理.例如"是風吹樹動,還是樹動風吹".

 

習拳的年資不能表功夫的深淺.只是你付出了多少吧.能領略多少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人都可發表意見,只要是好的經驗都拿出來分享,太極拳才能再踏出一大步.我們還要將太極拳生活化.不要給它停下來.這才是真正的."時時留心"最後還要將"時時留心"這四個字都忘掉.有心即是無心,無心即是有心.

 

陳少華-----感謝Taizi37前輩給我進一步放鬆的提示,我會好好參詳體會。

我很同意手上雙腕鬆開的重要性。我的體會是腕不鬆拙力便會用上,內力亦無法透至手指,更不要說將勁穿入對方身體了。鄭曼青前輩的美人手練法是一個很好的鬆腕法門,網友們應好好的珍惜。一些太極拳老師強調沉肩、墮肘、挫腕,而挫腕一詞卻未有深入理解,而令學員將挫腕變成用力向下按。我個人體會腕有近手掌的前腕及近手臂的後腕之分。如果按沉肩墮肘的次序後腕應該上升才合理,否則單稱之為沉臂即可。按陰陽之理,肘沉則後腕要升,再進展為前腕沉手指升。挫腕應該指挫前腕,而更須強調腕沉指升才有陰陽相濟。如用此方法,拙力可大大減少,更可拔起對方之根,輕鬆的將對方放出去。

 

除了腕,雙足的踝關節必須全部鬆開,踝關節不鬆雙足便容易用力向地上撐,違反不用力的規矩。要讓身體放在地上而不是站在地上,這樣身體重量才可以釋放得好,放得多,反彈能量才會大,能量的通道才可打通。

 

taizi37-----少華兄說得非常恰當,能用不多的言語,便差不多將我們鄭子太極拳的起式六變的要領都說出來了.很多人常言道.太極拳起式為最重要的.又言!起式怎用才對.而在我們的概念之中.起式是收定心神.鬆開全身內外,由無而有.生出陰陽開合,升降浮沉變化的第一步.如你所說陰陽開合,升降浮沉,八卦相盪.身體每處內外都有其微妙,亙引,亙生,亙變的規律.失一也為斷.實起式至收式全無分別,其理如一.少華兄你能對太極拳的了解實在細微.必定下了不小苦功.和在長時間的經驗實踐和引證,才會有今天的成果.少華兄能對升降浮沉,陰陽開合.八卦相盪.都有很深入的體會.在今天的太極拳師傅之中.實在不多,能在此相談,實在是一個很好緣份,確實令我欣喜,可惜我已年事已高,能為太極付出的點滴,相信己是有限,而現今社會能喫苦的人也己很小了.更莫說有追求真理之心!敢問少華兄有己高徒,能薪火相傳否.

 

陳少華-----Taizi37及郝前輩不要過獎,我只是將我個人的體會與大家分享。我與小月有幸得隨王壯弘老師,在老師熏陶下深深被太極拳這高深的中國文化所吸引,亦驚歎「道」就在眼前而不自知。在當時我們太極拳的知識極之淺薄,但我已有一個願望將來可以將太極拳文化發揚推廣。在2003年退休後我全力投入太極拳,除了教拳在三年多前在香港聖雅各福群會定期舉辦十五小時的太極拳理論課程,講的是太極拳的中心理論,希望不論門派的太極拳愛好者都能接觸到太極拳的真理,提升拳藝。兩年多前與學生們成立了太極拳研究室,造了網頁、都是為了推廣太極拳文化。

 

網頁是極之有效的推廣工具,但大部份網友都是拳齡較淺的朋友,所以大部份寫的文章都是基礎的東西,偶然寫一點比較深的道理往往令到一般網友感到我在故弄玄虛。因此,每當執筆時都有難以下筆之感。王老師常常告誡我千萬不可斷人慧命,以錯誤的理論誤人是罪大惡極之行為。很多網友們就是不明白,總是要求說一個清楚,不知道太極拳不能落在實處,這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情況要到了境界才可領會。今日難得兩位前輩能參加交流,可以有機會說一點比較深的道理,心裡高興莫名。日後望兩位多支持推廣太極拳文化,令更多後進得益。在這裡我先向兩位謝過。

 

Taizi37前輩說得很對,要學好太極拳要有太極哲學思維,否則很難體會太極拳形而上的境界。除了明理還要苦練,否則往往是眼高手低,而這樣亦難令初學者建立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信心。說到苦練,在現今生活緊張的社會真難做到。多年來除了教拳我都堅持每天走架三遍,加上一些零星的散練,時間都不會少於兩小時。可是,在王老師的眼中我只是在玩拳而不是練拳。他要求是三遍拳為一節,當年他每天最少練五節,七節十節是平常事。這不是幾個月的努力而是十多二十年的堅持。功夫是工夫換回來的,他練一年拳就等如我七年!不要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來得實際。

 

taizi37-----少華兄為太極拳的付出真的不少.而大部時間份都用了宣揚太極上.不惜犧牲練功的時間.為太極拳努力.你真是我們的好榜樣.在這方面有很多人都比不上你的.

 

在鄭子太極拳中.有一行功.不知少華兄是否己適用,因太極拳須練成生活化才可.也可為你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多一點練功時間.但不知此功在王氏太極拳上能適用否.因為在鄭太中的上步是由實腳湧泉帶領下,使虛步旋盪而出的.中間過程虛步是沒有向實腳靠攏的.因為大部份太極拳中的上步都先將虛步向實腳靠攏再踏出的,而我們便跳過此一環節.就如平日行走一樣.順勢而出.所以用於行功的練習上是比較容易適應的.行功有2種.先說其中一種.

 

1.順身順步法.具體練法:身法如練拳時一般並無分別.例如左腳為實在前.右腳為虛在後,左右兩手自然垂.身左旋在尾閭帶領下將力量重心移於左腳.湧泉貼地.力量再由湧泉繼續左旋.用意注入地心.力量自然回饋.經,踝,膝,胯反回.回到尾閭時便分2.

*一經胯傳至右腿.使之向前徐徐盪出.(右手剛好同時盪出.)而左手需有下按之意而不動.

*二.經脊往右手,肩,肘,腕,掌,指.與右腳同時盪出.(左右手虛實力量轉換其樞機在"夾脊")

右腳跟著地後.身體微向右旋轉.將左腳的力量經尾閭傳回右腳.而再順勢盪出左手左腳.方法如上.

初學時有如機器人,感覺總是怪怪的,熟後便可隨意走動.手腳皆自然相應合.反覺行動自如.

 

小月------大道自然不依邏輯

太極拳有個拳架子、有個站樁,是太極拳的前輩們摸索出來的練習方法。《拳譜》也是前人總結出來的一套法則。不論是方法、法則都十分寶貴。後人愚頓者守規矩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追尋前人的腳印亦步亦趨;智慧者慶幸自己的際遇不必從頭摸索,不受拘泥可借前人的肩膀再上一步。‘路’ 是人走出來的,大道自然不依邏輯。

 

我的老師王壯弘先生是位學者,從九歲開始學習武術,他說:「將我所學的套路、功架演練一次,一天的時間不夠。」聽得人堂目結舌。老師學的是‘楊氏太極拳’,經多年的研究將拳架與拳譜結合,衍化成今天的 ‘王式太極拳’。他強調:「並非因為我姓王,如果我們尊崇《王宗岳拳譜》,架子理應如此。歡迎你們改我的架子,因為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但是不可以亂改。」這是老師的教導。十幾年來我們一直是學習、吸取前人(包括同門同輩)的經驗,同時不迷信不拘泥。

 

剛學拳時如小和尚念經‘虛領頂勁,氣陳丹田。’頭皮以下逐節放鬆下沉,念了兩年還是不會鬆胸。俗話說‘山不轉水轉’,從上往下行不通,那就從下往上鬆吧,一試之下令人驚喜。學習的道路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難點不同就只能各施各法。老師是因他的學生犯錯的不同,而想出改錯的法。既然每個人的錯不同,就當然法有異。隨緣方便法無定法。

 

‘TAIZI’先生以練站樁及練拳架兩者互通互補、相輔相濟,借此提高拳藝。我們的老師教我們打拳時如與人推手,與人推手時如自己練拳。推手輸了撿察自己錯在那裡,再老老實實學拳理練拳架。如此這般:先理通,裡理通。事通,事事通。理事融通,事事融通。這才是真的通。理通了一層再推手、再練拳無止境。要思考,要體證,要反證。用實踐證明,將實踐總結成理論,如此理論又進了一步。將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反證。這就象包世臣講寫字:「然擬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既精而察益精,擬進一分,手提高一分,眼光又提高一分。眼提高一分,手又提高一分,終身由之,殆為有止境矣。」

 

我們的方法,TAIZI先生的方法無孰優孰劣之分,藥無貴賤醫病者良。等到不需要站樁、也拋開拳架的時候才是上到了高境界。畢竟站樁、拳架還是有為法。最好的調息是不調息。太極拳要“ 無為為用” 。

我的老師現已不練拳,他說:「想一想就行了。都成佛了,還要念經嗎?」

 

小月 22\12007

taizi37----小月說得非常好. “ 無為為用”是我們的目標. 但不是說做便能做得到.它須要一個過程, 一個轉化的過程, 要改變自己, 改變生活. 還須悟性才能達到的.

 

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 是並無固定的方法. 但有一套精確的理論.任何法都不出其左右.

 

雖是用時無法.但不能無法而學. 那我們要怎樣才可用以"無為" 那是否一天能練10個小時. 或更多便可以呢? 答案是不可能的.這只是傻練.

 

太極拳不單是拳.也是一個思想. 不單要將拳換成生活, 也要將思想完全改變. 能悟通這一點. 才可找到門路走向無為之路. 我不是智者.但我的老師在70高齡時, 還能興10多個美國軍人對戰, 而且也能輕鬆地將他們敗擊. 在平日我們也不見老師有練拳的.老師常說:人生便是太極, 太極便是人生. 所以我相信他的說話, 和留傅下來的練法. 方法是只要一切自然. 要將太極拳溶入人生之中.時時刻刻都不離太極. 這過程並不簡單的. 到了你達到要求時. 還未到終點. 我們還要將時時太極, 都變成自然. 忘記了它.有如"自性"之明鏡. 遇物即照, 物過影除. 不留痕跡. 才是自然的自然. 到了這個時候, 那便無所謂練拳不練拳. 只要人一息尚存.那拳即是我. 我即是拳. 須要達到這一個境界. 我們便要改變. 將自己一步步的慢慢改過來. 所以隨了平日練拳之外. 不論行. 站.坐. 臥. 都不離太極. 將太極帶到平日的生活上. 來取代已往的習慣.徹徹底底地將自己完全改變.這樣才可慢慢踏進"無為"

 

陳少華-----數十年前中國社會生活簡樸,人民空餘時間比今天社會多上幾倍,加上一般大眾工餘的娛樂活動十分有限,習武便成為年青力壯的喜愛活動。在當日,一天練功上幾小時是等閒之事。功多自然藝熟,在武術成就方面在感覺上往往是古勝今。

 

當太極拳進入內練階段,每天練拳都要息心體認,默識揣摩怎樣將身體放得更鬆、怎樣放重量、怎樣引發體內的能量。如可認真的練習,每練一套拳內在功夫都會增長一點。功是一點點累積的成果,並無任何捷徑。可是現今生活迫人,每個人的空餘時間都是有限。能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鐘練拳的人已是難能可貴。按此練拳方式進步自然慢。

 

太極拳前輩鄭曼青曾說:“行走坐臥皆可練拳。”他說得很對,我們要將太極拳生活化才能爭取多點時間練功。太極拳以內練為主,所以單用意念放鬆身體也能長功。我乘地鐵沒有位坐時,我不停用意念放鬆身體,將重量交替地放到一隻腳上練偏沉則隨,20分鐘車程便練20分鐘功。打電腦覺得疲倦時用意將肩的重量往肘放,再傳至手腕,手指,做他十來次,肩上發僵的肌肉便能鬆開,又長功又保健。每要推門時,手按在門上,腕放鬆,背往後拔,利用身體的重量放到門上將它推開。其實,只要多用點心思,日常生活中很多活動都可以用來練功而不令外人知曉,何樂而不為呢?

 

taizi37----少華兄與其師"王壯弘"同是醉心太極拳,也能將太極拳帶到生活上,此乃正途,日積月累,相信離道不遠.明此理者的人多,修此法者卻少,因須要俱備永垂不朽的毅力與堅定不移的恆心不可.非等閒之輩能達.最後能將太極拳溶入生活中.步進自然而自然的太極世界.

 

其師"王壯弘"也應在此表揚,因王師也醉心太極拳,不停進修,練一天時間也不為足夠.連做夢,用膳,走路及書法時,也想著太極拳,不知不覺間便將太極拳和生活結合起來.由修而生悟.實在難得.在王師年長時因病而令行動不便.但也不減對太極之心.卻超脫現在,達到一個新境界.功夫不但沒減退.還勝於從前.比之前更鬆更柔,更靈.在太極界中傳為佳話.是活在當代的其中一棵"明星".

 

所以太極拳的修練是永無始境的,如大家認為已鬆透.已柔.已沉.已靈這都是錯的思維.有了這一個觀念大家便把大門關上了.永不能體會無始境的,鬆,柔,沉,靈.這些基本也不能突破,那莫說其他了.

 

taizi37------少華兄你太謙虛了.在少華兄的引領之下.又帶出了另一個相關的題目:腰,胯,膝,踝,腳掌.,湧泉,的問題.

 

上身的肩,肘,腕,掌,腕,指的陰陽互變過程少華兄都已說得非常清楚明白了.

如少華兄所言:要將身體的重量還給大地.我們才可把原有的力量釋放來.所以先要接地之力.在接地之力的基礎上.再將力量借回來到身體各處去.因為這是我們原有的力量.我們要經過訓練和實踐,好好把它利用.

 

在此說說鄭子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大家可作為參考.因不同派別有不同的運勁方法.在別的派系上.未必適用.

 

我們學習鬆.分開三個環節.第一.先鬆肩至指尖.第二.鬆胯至湧泉.第三,鬆尾閭至泥丸.學鬆雖有先後之別最後還須將三者合一.不失為圓.

 

鬆是用以輕意,將各個關節鬆開.(太極拳身法十要都有說出要領)鬆開後便可體現氣沉丹田.下達湧泉,使濁氣下降.重量還回大地.腰脊命門以上.輕清上浮.頭自然虛領.大椎上拔.有一片輕靈之意使之神全.而雙手如有感應力.待勢而動之意.

 

因:腰,胯,膝,踝,腳掌,湧泉是用來支持身體的重量.要鬆開實非容易.而老師當時也未有說出具體練法.只常說Sad體會吧.多練習提手之站功.可使氣達湧泉.使湧泉貼地,再將它有如深入地下之意.但須注意胯有如坐椅之感.膝以上微有向上的意力興胯相合,滕以下微有向下的意力與踝相合.踝與前腳掌相合.腳掌四周如綿.便能使湧泉貼地.而下部之陰陽變化乃動力的來源.由實腳往虛腳之內在虛實,樞機在於尾閭.非用功之久不能領會的.還須我們每天練一百次摟膝抝步.如多練便能體會內部之變化.)

 

因摟膝抝步須坐後,擺腳.盪步而上.摟膝,送掌.如今始知老師的苦心.因在這一式之中所包含的身法,步法.絕不簡單.而老師更強調,不能使身體有升降的外相.雖有起升降意,不可有升降之形.要在一水平線下完成.因身體的起伏會把力量消減.這才可使你增長內動內勁.所以鄭子太極拳大部份動作都是在一水平線上完成.而我們隨了螺旋動力外.還有前滾和後滾的動力.如一球在向前或向後滾動.這須結合丹田內轉功夫來完成的.在外形上觀看便會有身不轉動而前後往來的感覺.到重心來了實腳後.再相生出螺旋動力.這是一種滾轉,轉滾.相合法.不知道在王氏太極拳中.有沒有相近的功法.希望少華兄能給我們多一點意見.開啟我們的思維.

 

陳少華-----一般人練放鬆都由上身開始,我也不例外。幾年之後發覺自己上身與下身根本不連接,推手時往往受人所制。細讀拳譜才發現這是「雙重之病未悟,必須腰腿求之。」

 

學拳之初老師己經教我們如何走太極步。自己練習時,覺得很枯燥,己經練了好幾年拳,雖說在胡混,但總不會連步都不會走罷。這樣,步走了幾天便不練了。從新認真練走步才漸漸知道其重要性。我與Taizi37前輩所練方法有所不同,但彼此的目標都是拿到地心吸力。我練走步分為三個練習過程:胯、膝、踝關節必須鬆開,提頂,保持中正安舒等身法是必須遵守的身法。

 

第一階段:放重量、找反彈力

用意想雙腿是兩條密底的大水管,每次前進後退都是由尾閭螺旋向下旋而推出去,腿不可用力提。前腿腳跟先著地,用意將重量變成水往腳掌上灌,首先腳掌灌滿了水,重量將腳掌壓在地上,由大趾開始,五趾續一貼地再由腳外側流到腳跟。當五趾貼地時整個腳板會貼在地上,有如五趾爪地,當重量流到腳跟時湧泉會自動上升,同時亦感覺到有反彈力經踝關節往小腿上升。

 

第二階段:兩腿如一腿、重量交換

第一階段練得純熟後可用意領著重量流動。線路由前腳大趾開始到腳跟,不要理會上升的感覺,用意將重量流過去後腳的大趾,如前腳一樣經尾趾、腳掌外側至腳跟。當重量流至後腳時身體便會給重量帶往後走,使後腳變成支撐腳。重量又由後腳腳跟流往前腳大趾,重量將身體帶往前。腳底下重量的流動是走8 字型,前進後退皆按此法,日久功深,身體便變得很輕靈,腿的前進後退可以不用力移動。

 

第三階段:學用反彈力

到此階段重量的釋放必須把握得好才能練,否則效果不顯著。要用地心吸力必須在體內建立一條通道。當全身都能放鬆,身體裡可以有無數的能量通道,就如縱橫交錯的電話線系統一樣。不要祈望一下子便建立了能量系統,首先打通第一條通道:腳掌—踝—膝—胯—尾閭—大椎—肩—肘—腕—手掌—手指。這練習要將重量由膝窩螺旋向腳掌放,當重量一開始螺旋便會感覺到一股反彈能量由膝窩螺旋向胯升。用意領著這上升的能量經上述的線路傳到手指。起初未能如意,要堅持,用心習中精神去聽勁。日子有功漸漸手的提升可以由反彈能量代替了拙力,到達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境界。

這不是本門的練功心法,是我多年來從各方面收集的資料,自行嘗試的練功體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更請Taizi37前輩指正。

 

不知Taizi37可認識台灣陶明(炳祥)先生。陶先生亦是曼青老師高足,幾年前我們在王老師拳課上認識,大家很投契,在信上作了很多太極拳上的交流。

 

陳少華-----陶明(柄祥)先生於西元2006年 12月10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Columbus, Ohio)過世。享年87歲。驚聞噩耗、悲痛不矣。得陶兄不棄,與我多次在香港交換太極拳心得,當日之情有如昨日,之後連續兩年用書信談拳使我獲益良多,其中部份談拳內容己貼在這網頁上及「太極拳研究室筆記」一書中。

 

陶兄是鄭曼青老師入室弟子,數十年對太極拳不離不棄,在晚年仍力求進步。陶兄桃李滿門,遍布台灣,海外及北美洲,對鄭子太極推廣不遺餘力。

在這裡祝願陶兄能得享極樂,日後只能對著故人手書懷念當年之情。

 

taizi37-----拳架的內容-表現了創立者的思維

少華兄~陶炳祥比我早入門.同在臺灣學拳,是我的師兄”炳祥”為人文質彬彬,又好醫學,更跟隨”鄭師”進修中醫學理.所以與師特別相好.我也為他離世而感到嘆息!炳祥比我年長一些.幸好我只是和”少華”兄,網上相逢,不算深交.我本是過客而已,要不是老頭子一去.又要少華兄感慨一場.但嘆息太極拳推廣越大.失真越多.須有改革之決心不可.務必要青出於藍,創新提高,我一身老骨頭己有心無力.敬希少華兄能突破而出,為發揚太極拳而再努力.

 

拳架的內容是表現了創立者的思維的,如王氏太極拳架.在其動作上纏繞變化,環環相扣.如海浪起伏.由此可見,這是由有形進而無形.最後超脫一切法.是一個.由有而無而有,而再進乎有無的虛無境界.

 

而鄭子太極拳的拳架是不用招法.簡單直接.水平移動.虛實完全分明.這和王氏太極是相反的.是一個不立法而生法的方法.由無而有而無.再進乎有無的虛無境界.結果目標是一致.在過程練法上雖然不一.只是異曲同工吧.那麼兩者會否結合出更好的教材.請少華兄指點.因沒有東西是完美的.

 

先回應少華兄的主提.”太極步”對少華兄的運勁方法,並沒有意見.只想說說我的感受.記得老師提及.楊澄甫曾師其一要訣.”磨轉心不轉”之"中".和老師說的”一中同長”的勁力.希望少華兄能有所體會.

 

因陰陽能相生相合.在身體上是一個變化,是一個亙動亙變的東西.而腿的訓練也為重要.它能影響到我們日後的成就.手的陰陽變化比腿容易得多了.因腿要負擔身體的重量.但也須要先從腿上著手學勁.建立出一個根基來.在一個物件旋轉時它的”中”便出現了.”一中同長”的力量便開始啟動了.腿也不例外.這一個旋渦的力量周.是這一個”中”擴大而成的.所以我們由湧泉發動.所以內勁線越細微越好.細微於"隱"更好.而這時他的”中”因擴大了.己是一個真空的”中”是一個無中之中.向心力和離心力同存.無限的直線動能往向心力及離心力不停運行.大家都得到平衡得而成圓.由如龍捲風由下往上擴大的氣勢.一鼓力量由尾閭至脊至手.令一鼓力量由尾閭流往虛腳.因為身體不上升.所以形成一種由實腳衝往虛腳的強大氣勢.像火箭發射的動能般.到虛腳完全成實腳後.即時再已新的實腳原地發動新的螺旋動力.隨勢打出.螺旋之勢未定再接下一動.重心這時才轉移.這便是我們步虛實分明的其中一個作用.

 

但並不是不旋轉便不能成圓.如跳彈床.向下用力登.形成一個下半圓.反彈力上來時,形成一個無形的半圓力圈.它也是一個圓.也是一個能陰陽亙變亙生往上往下.能伸延的圓.又如水面受物打擊.也會成向外再往內的圓.所以太極拳之圓也是自然界的反映.明白了這一點會開啟了你的新體會新觀念.身體各部份.包括腿都要學習螺旋的圓和直接反彈圓動力.它能在同一條內勁線吸收和原路反彈.是一個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的動力.這是接勁之基.能不轉移使對手在同點上而自受其力而反彈之妙.明白了這點便不會給螺旋.和直線的觀念而握緊.

 

你說:將木棍向地下使力.我說:地下向上用力推你

你說:用力推我使我身向後移.我說:我身後的空間向前移動把你推.

當你鬆開了時.不是輕靈.而是手腳重得不能抬起來.

地面是平的.如一路往前走,你也能走回起點.

 

陳少華------Taizi37前輩在這裡發表的文章是幾十年來在太極拳正路上的極真貴的體驗。在云云太極拳書中能說到其小無內、其大無外、而其小無內即是其大無外的道理可以說絕無僅有,未有此體會,不用力打人只是口上說說而已。而提出真的中心是空的道理如非到境界內更不會有此體會。我的學生離此境界還遠但我已告訴他們要好好保存這珍貴的拳理,日後自然會有體會。其他網友亦應珍惜。

 

其大無外不能離開其小無內,否則陰陽相離,脫離了太極拳的範疇。曾有一些前輩立說,在練拳時要用意氣充滿整個拳場,但卻未提到神宜內斂。後學者未知真意只顧用心將意氣不停往外放,往往功未能長更把身體弄壞了。武術練到高水平時是兩面刃,用得不正確可以傷人亦會傷己。要明辨。

 

習王氏太極拳的人不多,而且並無同門在台灣,但Taizi37前輩對我們拳架及王老師情況很清楚。請問前輩是否王老師舊友?前輩拳藝高超日後有緣定必向前輩學習。如不便在論壇回覆可轉用電郵聯絡。

 

taizi37-----少華兄對本人之誇獎實不敢當,學術是無盡的東西,一生也追求不完,好壞只是相對而存,而不是絕對.我和你的王老師是否相識真的那麼重要嗎?緣來又緣去.就隨他去吧.若有緣時,緣份到了那一個時候,我們便會相遇的.

 

學拳貴乎修已,不應學人.功夫無息法自修也:練拳如修佛.我佛不需渡眾生,眾生全是自渡.眾生本具佛性.[本來具有,即是如此.具即非有,不見非無].

 

所以太極拳之"鬆"並不簡單.還要鬆去你的五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自性"現後,便會明白太極拳之理.天地之理.本來如此,所以如此.

 

陳少華------我們4-50年代出生的人,腦中還保留著中國儒家思想,尊師重道,尊敬長輩,深深的坎在心中。但如我上文所說,好東西都是兩面刃,可以幫你也可以害你。太極拳要練到高水平就是不要落在實處。我那些陳年道理令我思想落在實處,堵死了思維,那裡能夠靈活?在網上談拳,志同道合,理他是八十老翁,還是弱冠少年,大家平輩論英雄,何等瀟灑?Taizi37兄一語道破,使我回頭,心中感激,謝謝。

 

太極拳入了境界,很多地方都不是一般世間語言說得清楚。佛陀大智慧,他講經的含意遠遠超越一般語言的範疇。看來引用佛經來比喻太極拳是最貼切了。

 

金剛經內最重要一句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年六祖慧能就是聽到此句而開悟。太極拳落在實處不對,落在虛處不對,落在中間亦不對,因所有的都是幻像。你感覺到這是實處,剎那即變成非實處,大自然中所有事物是不停在變,因而眼見到的都是夢幻泡形。手按上太極拳高手身上自己便即是失去平衡就是我們誤認為可以落實的後果。要了解此中因由不易,要好好提高智慧才成。真能了解「應無所住」才會產生不惑的真心,方能明察世間萬事萬物。

 

說得玄了,但這是太極拳的另一境界。道德經說得好:“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是漆黑一片,黑漆又黑漆才是真理的所在。

 

小月-----因緣和合 緣起性空

很多時候,當一件事情沒有提到日程上來,或者未能實現,尚未成功,我們會說‘ 緣份未到 ’。也可以解釋為 ‘ 因緣不合 ’ 。以我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為標準 ,好的結果,好的事情稱之為‘ 善緣’,不好的結果不好的事情稱之為‘ 孽緣 ’。

 

本來沒有這件事,由於一念起,而生出這件事,一念為因,此事為緣,果為合和。合和為緣,緣起為因。緣起緣散,一邊起一邊散,一切都在生生滅滅,一切皆由因緣和合而成。

 

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之法。因這個緣起的這個法,本來就是空的。空是不生不滅的,一切都在空中演繹。一邊聚一邊散,演完了就散完了。本來就是沒有的,為甚麼又知道、看到、感覺到有呢?是妄念在起作用。

 

因為我們身在有界,一切因四大和合而起,本身都是假的,因地水火風而起。一切流住相與現象皆為空相,緣起而性空。

 

具體講拳。我們王氏水性太極拳的理論,與佛理完全契合。

跟老師推手時,我打過去,即時有撲空的感覺,因為完全沒著落。頓時心生驚駭、恐懼。慌亂中逃走之時,剛才的空無,馬上轉化成天塌之勢。此刻進不能進,退不能退,進不去,跑不掉,完全失控。我被捲進有無界。我打過去是有,感覺到空無,你說它有,感覺卻是無。你說它沒有,明明陷入重圍之中。是一種即有即無、非有非無、有的沒有、沒有的有,非非有,不可說示的境地——有無界。身體被一種不可抗拒之勢,扭曲得不成形狀。之後或者被壓碎,或者如被拋出旋渦。

 

我打過去是因,老師的中心即時散開是緣,緣由因而成,而演現出來。當下所演現出來的過程,為因緣和合。緣起緣散,一切流住相及現象皆為空相。因緣和合也只不過是妄念,不生不滅,緣起性空。

 

王氏太極拳要求仿效水性。水性是無固定形狀,隨勢流動。你進來,水向四周讓開,並包住你,你走了,水隨即合攏。這是少量的水,如果是大海呢?跌進驚濤駭浪之中的後果是怎樣?水無自性,自性而性,這是水的空性。

 

弘一大師修習佛法,空掉了味覺。

王壯弘老師修習佛法、修習太極拳。無我相,而得大我。心無自性,自性而性。打拳推手,無招無法,自然而然。

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小月

14\10\2004

Taizi37大師:

這篇小文寫於兩年前,因沒有知音而不敢貼出來。這一個月來,拜讀大師的文章,先是覺得不錯、繼而驚喜,現在是感動,喜極而泣!今獻上此文靜候大師指點。

祝大師新年快樂!

小月頓首

 

15\22007

taizi37----人生性為元本,業為宿根,善惡為繫縛,心性為牽執,因緣和合,乃為四大五蘊,斯浮沉之主,轉回之因,莫不在此.眾生生生造業,復又業繫生生.本來無始無終,不無不有,反致生為虛生,滅亦假滅,障心為苦,愚心為樂,牽蒙為欲,執有為迷.種種不悟,皆根於有.

 

眾生胡不省悟,而妄執此虛有,而迷失實無否?

知有而執於有,知空而執於空,正是迷人不知迷也.執便有漏,空是無明.

佛法心印[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太極拳也是如此,先以漸修而達頓悟,漸頓不可分,乃為一體.所以用以經文及方法作為引渡,學者須明其義,卻不可執其字.以為坐禪修靜.以空為修,以為空便是"無所住".而不知空是無明,卻不明"參心",又怎能有悟.參心才是修的目標.需無所住,卻亦有所住,亦無所住而住不住,若能自照心性,真性顯現,那佛即是我,我即是佛.法如我,我如法,法非我,我非法.船到岸時還不下船,在船上等什麼嗎?

 

因緣和合乃四大五蘊,既知如此,又何苦執執不放.

自性本自清靜,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不生滅,自性能生萬法,真性本空,也是不空,應是空不空,於相亦離相,於空亦離空,不在上下也不在中,即是真性不二.若偏其一方,便有所執所漏,空其一方便是無明.

而靜能在妄中而求,自身空亦非空,亦假亦真.非假非真.污泥能孕育出蓮花,也是好泥.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於有離有,於無離無.這便是"有無"

在太極拳來說,其心與佛心如一,不二.其法也是如此,於相亦離相,於空亦離空,所以王宗岳卻沒有傳下用勁之法,正因為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而無所得.

太極拳以水性而修,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只執其水性,卻不明水不只是水的意義.要知水能化氣.水非水,氣非氣.無形無象,全身透空.似有似無,無卻是有.有卻是無.

 

以下是我多年來的練拳體會,希望能為迷者開悟.

真性應萬千.”有無”太極拳,無上也無下,無後亦無前,於空亦離空,是後也是前,於相亦離相,上下可同存,有中亦無中,變化得自然,亦開亦是合,浮沉本同源,有內即有外,手腳自相連,勁欲向前使,勁必向後延,方圓不矛盾,曲直可相連,鬆空也是錯,緊鬆是同存,放大即縮小,自然又自然,虛實本同在,莫執其一端,水氣能變化,無象玄又玄,勁是由心做,收放乃一源,無為為太極,天地人一圓,天外更有天,宇宙一渾圓,陰陽亙變化,消長是同存,不二之心性,太極的根源,若不明此理,枉費亦徒然.

祝:少華兄與小月及大家新年快樂.

小月-----快樂快樂

快樂!快樂!這個春節真快樂!

 

今天年初二,收到Taizi大師的回復,勝過收到一封大大‘利事’,心生喜樂!無比快樂!大師:小月在此拜年了!(小月不知該說甚麼,找不到祝詞。)

昨天年初一,我與少華到王老師家拜年。(每年如此已十多年了。)早晨八點四十五分已到了老師家。幾句問候,便轉話題。老師的書房掛了一幅壓鏡,四個大字“ 君子絕寵 ” 。何為 “寵”?於是我們兩個上了一堂不是授課的課。其實已沒有閑聊授課之分,每一次的交談我們都有所獲。十幾年了我們在老師的點撥、薰陶下成長。這是昨天收到的大‘利事’ ,歡喜之極。

 

今天收到大師的回復,歡喜萬分!我已將這篇 “ 人生性為元本 ”編印下來,和手袋裡的《金剛經》放在一起,隨身閱讀。

這個春節真快樂!

祝大師新年快樂!祝拳友們新年快樂! 拳藝進步!

 

陳少華------Taizi37兄將高境界太極拳說得詳且盡矣。萬法歸為一法,一法歸於無法,無法才是正法。楊露禪除了有楊無敵的綽號,更有楊搬攔之稱,單以搬攔捶一式打遍華北無敵手。同時期還有半步崩捶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他們並非不懂其他招式,只是萬法歸為一法,是拳藝大成,舉手投足皆是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齊白石劃蝦鬚,隨便一筆,便如活蝦一樣,鋼琴大師,同樣的鋼琴,相同的曲譜,彈奏出來的樂章是有靈魂的。同一道理。

 

太極拳最高目標是甚麼?答案就是練一個「無」。這並非故弄玄虛,是最老實,最真確的答案。一般學拳者都會問,這樣應怎樣練?老子早告訴我們練功的方法:“從學日益,從道日損,損之又損,皆及無為。”這是從學的方向。初學時學識一點點增長,如初上學時先學寫「上大人、孔乙己…….」單字愈學愈多,便學作句、寫短文,但這不是上學的最終目的,最後文字只是一種媒體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學拳架是基礎功夫就如寫學寫上大人,推手及招式運用是作句,這是從學階段,不要留戀在招式、手法上,要消化學來的技巧,與拳理印証,精益求精,才能損之又損,漸向高層次邁進。Taizi37兄文筆精練,初學朋友可能有困難理解,我所以在這裡劃蛇添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传心意拳的几个功力练习方法
氣要入樁,樁要入地 @ 江湖第二高手孤獨劍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古传心意拳的功力练习秘法
董英傑先生太極拳之經驗談
气功养生----因是子静坐法
九阴真经 -- 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