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业与果的多样化
在《中部》里有一部经,名为《小业分别经》。我想依照佛陀所教导的这部经,来解释业与果的多样化。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那时婆罗门学生须婆都提子来见世尊,与世尊互相问候。

互相问候之后,他坐在一旁,问世尊关于业与果多样化的十四个问题。为什么他会问这些问题呢?

根据《中部》的注释,他的父亲都提婆罗门是憍萨罗国王的国师。由于都提在世时极端吝啬,所以死后投生为自己家里的狗。

佛陀将这件事告诉须婆,并且要那只狗将牠前世作人时,所埋藏的宝藏挖出来,藉此证明此狗确实是须婆的父亲投生的。

这件事激起须婆对佛陀的信心,促使他来见佛陀,并且请问业报的作用。请聆听他所提出的十四个问题:

“大师乔达摩,是什么因缘使人类有高下之分?人类有:(一)短命与(二)长寿;(三)多病与(四)健康;

(五)丑陋与(六)美丽;(七)无影响力与(八)有影响力;(九)贫穷与(十)富有;

(十一)出身低贱与(十二)出身高贵;(十三)智慧暗昧与(十四)智慧高超。大师乔达摩,人类有这些高下之分的原因是什么?”

佛陀首先以简要的方式回答他:“学生,众生是他们自己所造之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起源于业,系缚于业,以业为依靠处。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那时,须婆如此请求佛陀详尽地解释:“对于大师乔达摩简要说明而未详细阐述的这段话,我不了解其中的详尽含义。

如果大师乔达摩肯为我说法,使我了知大师乔达摩所说的详尽含义,我将感到非常欢喜。”

为什么佛陀,会以闻法者无法明了其话中含义的方式来说法呢?那是因为婆罗门通常很骄傲,他们自认为是一切人当中最有智慧的。

如果佛陀一开始就详细地回答,他们可能会说,他们早也已经知道佛陀所说的道理。

因此,佛陀先简要地回答,当须婆请求佛陀详细地说法时,佛陀才逐一地回答其问题。

在开始解释佛陀的回答之前,我想先讨论业果法则;这将使我们对佛陀所作的回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业果法则非常深奥,是凡夫很难清楚地见到的。它是佛陀教法的核心。要成为真正的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与深信业果法则。

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地注意业果法则的解释。根据佛陀的教导,一弹指之间,就有数百万个意门心路过程生灭过去。

每一个意门心路过程里,有七个速行心。业就是在速行心刹那中形成,速行心刹那中的思心所,特别被称为业。

但是《发趣论》的业缘章里提到:速行刹那中名法的力量(业力),也称为业。请先记住这一点。

业可以分为四种,即现生受业、次生受业、后后受业、无效业。

现生受业,是指会在当生产生果报的业。次生受业,是指会在下一生产生果报的业。后后受业,是指会在下一生之后的未来生中,产生果报的业。

无效业,是指所谓的‘虽然有这种业形成,但是过去没有产生果报,现在没有产生果报,未来也将不会产生果报’。

在这些业里头,一、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一个速行心的思,不论是善的或恶的,都称为现生受业。

就欲界众生而言,第一个速行心,是七个速行心当中最弱的一个,它可能会在当生结成果报。若是没有在当生结成果报,则它称为无效业,

意即虽然有这种业形成,但是过去没有结成果报,现在没有结成果报,未来也不会结成果报,而只是有业的名称而已。

二、达成目标的第七个速行心的思,称为次生受业。就欲界众生而言,它是七个速行心当中第二弱的。

所谓的达成目标,是指完成布施等或杀生等的目的。当这个思心所,获得适当的助缘及受到前面那些速行心重复的资助时,就可能会在下一生结成果报。

若是没有在下一生结成果报,则它称为无效业,即只是有业的名称而已。

三、在第一与第七个速行心之间那五个速行心的思,都称为后后受业。它们具有潜在能力,可以在下一生之后的未来生中结成果报,

例如在因缘成熟时造成投生,形成结生识刹那的五蕴等。只要它们还未结成果报,它们的这种潜在能力,

就还会一直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无论再经过多么长久的生死轮回,它们都不会变成无效业,直到般涅盘为止。

当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心所,由于未受到负面妨碍及得到殊胜助缘而具有效力,并且明确地以适当的优先业行生起时,

它会在当生结成果报,如此称它为现生受业。因为当那个思如上述那样有效力时,它能帮助在同一速行刹那中的相应名法。

由于它对未来展望的力量弱,并且由于缺乏其它速行心的重复资助,所以它的果报小,也不像另外两种业那样能期待到未来世的机缘。

它只能在当生结成单纯的果报,不能造成未来世的投生;正如不能结成果实的花,只是单纯的花一样。

相反地,另外那两种业,分别能造成下一世与更远的未来世的投生,它们所结成的果报也比较大。

若是不能结成果报:业只有在适当的因缘条件聚合时,才能结成果报;若缺乏适当的因缘条件,就无法在当生结成果报。

以布施善业为例,若想要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心所,能在当生结成果报,布施者必须要有德行;

接受者,必须是刚从灭尽定出定的阿罗汉或阿那含圣者;所布施之物,必须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布施者在布施前、布施时与布施后,都必须有坚强的意愿与欢喜的心,他也必须对业果法则深具信心。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心所,就无法在当生结成果报。为了得到更清楚的了解,我想讲述发生在佛陀时代的一个故事:

富楼那是优多罗难陀母的父亲,他是王舍城的贫穷人,替富翁须摩那做佣工。然而他与他的妻子,都对舍利弗尊者有很强的信心。

在一个节庆的日子里,虽然他的主人允许他放假,可是他仍然到田里去做工,因为他实在太穷困了,连稍微享受一下的条件都没有。

当他在田里忙农活的时候,舍利弗尊者走过来,坐在距离他的田地不远的地方,进入灭尽定。

富楼那见到了舍利弗尊者,感到很欢喜。等到舍利弗尊者出定之后,他就供养尊者清洁牙齿用的木枝及水。

然后,舍利弗尊者就离开了。那时,富楼那的妻子为丈夫送饭来,遇到舍利弗尊者。她心里想:

‘有时候我们有物品可以布施,可是找不到接受的人;有时候有接受的人,但是由于我们非常贫穷,没有物品能够布施。

今天,我真是太幸运了,不但有这位清净的尊者作为接受者,而且又有物品可以布施!’

于是,她很欢喜地将带在身上的饭,供养给舍利弗尊者。然后,她回家去重新煮饭,再带去给丈夫。

当富楼那听说妻子,供养了食物给舍利弗尊者时,他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吃完饭之后,他就小睡片刻。

然而,当他醒来之时,他发现刚才自己耕过的田地,全部都变成了黄金。他将这件事报告给国王,国王就派出车辆去取黄金。

但是,当国王的部下,宣称要为国王拿取黄金而动手取时,黄金立刻变回泥土。只有宣称要为富楼那拿取时,才能取得黄金。

于是,那些黄金全部都归属于富楼那所有。接着,国王还赐给他一个封号——多富长者。

过后,富楼那建造了一栋新房子;在新屋落成典礼时,对佛陀与僧团做大布施。

当佛陀宣说随喜的谢词时,富楼那与妻子,以及他们的女儿优多罗,全部都证得初果须陀洹。

在这个故事里,富楼那与妻子都是有德行的人;他们所供养的物品,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

他们在供养时有清净无染的心;他们对业果法则有坚强的信心;他们在供养之前、供养之时与供养之后心里都很欢喜;

而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接受者舍利弗尊者,是刚从灭尽定出定的四果阿罗汉。由于所有的必要因素都已齐全,

所以他那次供养的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速行心的思心所,在当生就结成很大的善报。这种业称为现生受业。

虽然这种果报似乎好得令人难以相信,但是与他的第七个速行心及其余五个速行心的思,

将在未来世结成的果报相比之下,这种现生当世的善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七个速行心的思心所,成熟时称为次生受业,它会产生下一世投生天界的殊胜微妙善报。

而中间五个速行心的思心所,成熟时称为后后受业;它们会在更远的未来世,产生极为殊妙的善报,而且持续很长久的时间。

这是由于他在那次布施之前、之时与之后,累积非常多善业的缘故。如果你还记得,一弹指之间有数百万个意门心路过程生灭;

而业就是在每一个意门心路过程里,七个速行心当中形成的。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他累积了那么多的善业。(待续)

业的另一种四分法是:重业、惯习业、近业、已作业。重业包括非常令人谴责的、非常不利的恶业,以及非常强而且有利益的善业。

重业是非常强的业,必定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没有任何其它业可以阻止它。当同时有几个重业即将成熟时,最重的业会优先成熟,而造成投生。

不善的重业包括: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恶意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使和合的僧团分裂、坚持地执着于否定因果的决定邪见,到临命终时都还不舍弃。

在上述这些恶业当中,前五种(即五逆罪),都是只要做了一次就成为重业;而第六种(决定邪见),则必须坚持到临死时还不舍弃,才成为重业。

这类邪见当中经常被提到的三种是:一、无作用见:否定善业与不善业能产生作用。二、无因见:否定果报有原因。三、空无见:否定因能产生果报。

这些决定邪见的业力,是如此的重大,它们乃至能使人在地狱里受苦一大劫或更长的时间。

只要这种业力还未耗尽,即使在大劫末期世界被毁坏,欲界众生都投生到梵天界去的时候,正在地狱里受这种邪见的苦报者,仍然无法脱离地狱之苦。

那时,他不会像其它恶道众生那样,投生到人间或天界去精进修行禅定,而会投生到他方世界的地狱里,继续受苦报。

然而,如果一个人在临命终之前,舍弃这类的决定邪见,那么他的邪见业就不是重业,也不会造成那样严重的苦报。

舍利弗尊者的外甥长爪梵志就是一个例子:他原本执着断见;但是与佛陀交谈之后,他舍弃了断见。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听闻佛陀开示《长爪经》之后,能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因素之一。

善的重业,是指维持到临死时,定力都还不退失的四禅八定而言,它们是广大业。

然而,如果无法将禅定力,维持到临死时还不退失,那样的四禅八定,就不算是重业。

惯习业,是指经常、习惯、重复做的业。若临死时有惯习业与非惯习业都即将成熟,则惯习业会优先成熟;

若有几个惯习业即将成熟,则最惯习的业力,将优先成熟而造成下一世的投生;不论其惯习的是善业或恶业。

如法居士就是一个例子:他一生当中都持续地布施,在他临死时这种善业成熟,他见到诸天神驾着荣耀辉煌的天界马车来迎接他。

近业是指在临死时,非常清晰地回忆起来的过去所造之业,或临死时所造之业。

当一个人临死时,清楚地回忆起过去所作的某一种业时,那个业的业力,会造成他下一世的投生。

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在临死时,回忆起那一生中所做的一件错事;

于是,那个业造成她投生到地狱里。不过,后来由于善业的缘故,她在地狱受苦一段短时间之后,就投生到天界去了。

过去所做,而不包含在前面这三种的业称为‘已作业’。当没有前三种业成熟时,则‘已作业’将造成下一世的投生。

在上述四种业当中,重业最优先成熟,这就是它之所以称为重业的缘故。当没有即将成熟的重业时,最惯习的业优先成熟。

若也没有即将成熟的惯习业时,临死时回忆起的业——近业——将会成熟。

如果也没有近业成熟,则当世或过去世曾作的业(已作业),将会成熟。

业的另一种四分法是:令生业、支持业、妨害业、毁坏业。

令生业是造成投生的业,能够产生下一世结生时,及那一期生命中的果报名色蕴。

令生业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唯有在临死时成熟的业,才是令生业,才能造成下一世的结生。

支持业本身不能产生投生的果报,但是当其它的业,产生了投生的果报之后,它能够强化已经生起的苦报或乐报,并且使它延续下去。

例如当善的令生业,导致某个众生投生为人时,支持业即协助延长其寿命,确保其健康乃至丰衣足食等。

妨害业则是在其它的业,产生了投生的果报之后,阻挠与障碍已经生起的苦报或乐报,不使它延续下去。

它切断其它业的果报,但并没有产生投生的果报。例如当某个众生由于善的令生业而投生为人时,妨害业会带来许多病痛,而阻止那人享受其善业带来的善报。

毁坏业本身,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它中断弱的业,而结成自己的果报。正如一阵敌对的力量,能够中止正在飞行的箭,使它坠落。

例如,某个众生由于善的令生业而生为天神,但是某个毁坏业突然成熟,使他突然死亡而投生于四恶道之一。

另一种理解的方式是如此: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在投生时或一期生命中,由于那个业的结果,而有名色法(精神与物质)产生,则那个业称为令生业。

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它借着抑制干扰因素与激起强化因素,而帮助与延续其它业所结成的苦报或乐报,那种业称为支持业。

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令生业所结成的苦报或乐报,被它以生病或四大不调的方式阻碍,那种业称为妨害业。

当某种业被造作之后,其它种业的果报由于令生业效力的缘故,原本能够持续得更久,但是却被这种业毁坏、切断及取而代之,这种业称为毁坏业。

让我们举提婆达多为例,来说明这四种业:他有善的令生业,使他投生在皇族里。由于该令生业及支持业的缘故,他得以继续活在幸福的生活中。

但是,后来当他造作恶行而被僧团隔绝时,妨害业即开始生起效力,他开始受人轻视。他造成僧团分裂的重业则是毁坏业,使他投生到阿鼻地狱里。

唯有佛陀的业果智,才能清楚地照见上述十二种业,其业果相续的真实本质;那种智慧是弟子们所没有的。然而修行观禅的人,还是能部份地了知业果相续的情况。

心中有了这种业果法则的知识之后,让我们开始来看佛陀如何逐一地回答,婆罗门学生须婆的十四个问题。

佛陀说:“那么,学生,谛听并且密切地注意我将说的话。”

婆罗门学生须婆问答说:“是的,尊者。”

世尊如此说:“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杀害众生,性情凶暴,双手沾满血腥,从事殴打与暴力,对众生残酷。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短命。

学生,这就是导致短命之道,即杀害众生,性情凶暴,双手沾满血腥,从事殴打与暴力,对众生残酷。”

投生为人是善业的果报,投生于四恶道则是恶业的果报。如果杀生的业,直接决定投生的方式,它会造成投生于四恶道之一道。

但是,如果有善业成熟,造成他投生为人,那么杀生的业,会产生与造成投生的业相反的作用,带来种种灾难,乃至严重时会造成提早死亡。

再者,尽管善业造成他投生为人,但是由于杀业的缘故,那善业不能使他长寿;他还是会短命。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以下将谈到的,不善业在人界成熟的例子:在每一个例子里,不善业借着引起与其本身特质相符合的灾难,而妨碍造成投生人界的善业。

我想讲述目犍连尊者的故事:他在过去某一生中,曾经受到妻子煽动,而企图杀害自己的父母亲。

他的父母都双眼失明。他的妻子不愿意侍候他们,因此捏造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不实故事。由于妻子的那些诬告,使他生起想要杀害父母的念头。

有一天,他带着父母坐着牛车穿过森林,要到另一个村子去。走在森林中时,他们在某处停下来。

他假装是强盗,而狠狠地殴打自己的父母,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死。在那次事件中,他累积了多少不善业呢?

他累积许多的不善业。如果那时他殴打父母五分钟的话,他就累积了数以万亿计的不善业。

他的动机是要杀害他们;那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不善思。但是当他听到不知内情的父母,满怀慈悲地呼唤他,

叫他赶快自己逃命,不要管他们时,他被父母的爱深深地感动,而停止了残酷的行为。他的内心立刻充满了悔恨。

在这里,他在殴打父母之前,已经累积许多不善的念头,想着如何杀害他们;

殴打过之后,每当他一想起自己忤逆的恶行时,心中就充满悔恨与难过;这些都是不善法。

当这些恶业成熟时,就会产生极端严重的恶报。在他那一世身坏命终时,第七个速行心的不善思,造成他投生于地狱,遭受剧烈的痛苦。

第二乃至第五个速行心的不善思,造成更后来世的地狱投生。如此,他在地狱里遭受极端痛苦的时间,以数百万年计算。

然而另一方面,他累积了成为乔达摩佛第二位上首弟子的波罗蜜;从最上见佛的时代开始算起,

他累积如此的波罗蜜,长达一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久。这些波罗蜜是善业。

每当一个善业造成人界的投生之后,过去世企图杀害父母的恶业就造成种种灾难,乃至造成他提前死亡。

基于那项恶业,有两百世以上,目犍连尊者都由于头骨被打碎而死。乃至于在他的波罗蜜成熟,

而成为我们佛陀的第二位上首弟子这一世,尽管他是一位阿罗汉,他仍然因为那项恶业的缘故,头骨被打碎之后而般涅盘。

那个业,就是毁坏业。当他证得阿罗汉果时,他的心因为灭除烦恼而清净,但是他仍然免不了,由于过去世恶业的果报而受苦。

因此,佛陀说:“是故,诸比丘,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长久以来,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瞋、痴所污染。诸比丘,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众生透过心的清净而净化。”

接着,请聆听佛陀的第二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舍弃杀生,禁绝杀生,抛开棍棒与武器,心地温和与仁慈,安住于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善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寿。

学生,这就是导致长寿之道,即舍弃杀生,禁绝杀生,抛开棍棒与武器,心地温和与仁慈,安住于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在此情况下,不杀生的善业,可以直接造成天界的投生或人界的长寿。再者,如果一个人除了不杀生之外,还累积其它的善业,

如布施、修行止禅或观禅等,那么在不杀生的戒行基础上,其它的善业变得更殊胜,而且也能直接造成人界的长寿果报。

同样的法则,也适用于以下所有关于善业成熟的经文。关于这一项善业,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与两家尊者都是典型的例子。

摩诃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都是活到一百二十岁才般涅盘。两家尊者,则活到一百六十岁才般涅盘。

另一个例子是持五戒尊者:他在胜莲花佛的时代,持守五戒长达十万年都没有违犯。在我们乔摩佛的时代,他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从胜莲花佛的时代以来,他必定曾经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虽然他以持戒为重,然而不单只是持戒而已,他还培育强而有力的禅定与观智,这就是他能保持戒行清净无瑕的理由。

临死之时,他思惟自己的清净戒行,心中充满愉悦与欢喜,死后投生于天界。

由于善报的果报,他从一个天界到另一个天界,从天界到人界,从人界到天界,如此地展转投生。

每一世他都具有良好的性格,享受快乐的生活,以及具备高深的学识。在每一生中,他的这三项成果都超越一般人之上。

现代大家都希望获得这三项成果。由于在强而有力的禅定与观智的支持之下,戒行能造成这三项成果,

所以大家应当振奋,精勤地在佛陀的教法中,修习这戒、定、慧三学。

持五戒尊者在我们佛陀的教法中,证得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这就显示清净的心能使众生清净。

接着请聆听第三个回答:“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以手、土块、棍棒或刀伤害众生。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多病。学生,这就是导致多病之道,即以手、土块、棍棒或刀伤害众生。”

我将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善业如何产生果报:在我们佛陀的时代,有一个月圆的晚上,舍利弗尊者坐在山谷里,进入某一种定境。

那天他刚剃完头,所以他的头在月光下显得闪闪发亮。难陀夜叉由于瞋心的缘故,以拳重击舍利弗尊者的头。

难陀夜叉的力量非常大,乃至能够一拳将一座山打碎。但是由于该定境的保护,当时舍利弗尊者只是感到轻微的触觉而已。

由于那项不善业,难陀夜叉走开没多远就死了,投生到地狱里。这就是佛陀之所以说,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的理由;

难陀夜叉无法抑制,想要伤害舍利弗尊者的那股瞋心,所以他堕入地狱。

如果想避免这种恶报,大家应当克制自己的心,不要去造作任何不善业。

另一个例子是布提卡达尊者。在迦叶佛的时代,他是一个捕鸟人。他捉到了许多鸟,他将多数的鸟献入王宫,剩下的也多数都卖掉了。

对于卖不完的鸟,由于害怕牠们逃走,因此他折断牠们的翅膀与脚,使牠们既无法飞走也无法跑掉。

由于他从事这样残酷的恶业,达几千年的时间,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地狱恶趣,遭受种种痛苦煎熬几百万年之久。

后来,由于他在迦叶佛时代所造的善业,在我们佛陀的时代他出生为人。

他供养一位比丘种种的资具;但是那个业的力量,不足以抑制过去世伤害与残杀众生之业,所造成的多病与短命果报。

后来,他出家为比丘。有一天他生病了,全身长满了脓疮,而且那些脓疮一天比一天扩大,全身的伤口都流出脓血。

于是,他的全身变得肮脏、可厌与恶臭。同伴比丘们照顾不了他,就丢下他不管。

佛陀知道这件事之后,就亲自以温水为他擦洗身体,并且为他清洗袈裟。

对于佛陀的慈悲照顾,布提卡达由衷地生起感恩与喜悦,他的心变得愈来愈平静。

佛陀为他讲了一个简短的开示。听闻开示之时,他能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开示完后他就证得阿罗汉果,解脱诸漏。所以,佛陀一再地如此地敦促诸比丘:“是故,诸比丘,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

长久以来,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瞋、痴所污染。诸比丘,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众生透过心的清净而净化。”

接着请聆听第四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以手、土块、棍棒或刀伤害众生。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

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健康。学生,这就是导致健康之道,即不以手、土块、棍棒或刀伤害众生。”

在此情况下,不伤害众生的善业,能直接造成天界的投生或人界的健康果报。

此外,如果那个人还造作了其它善业,如布施、修行止禅与观禅等,那些善业也能由于该不伤害众生的清净戒行,而产生天界的投生或人界的健康果报。

因此,佛陀曾说:“戒行良好者的愿望,可以由于其清净的戒行而圆满达成。”

接着,请聆听佛陀的第五个回答:“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具有容易忿恨与恼怒的性格,

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评论,他就忿怒、生气、怀有敌意、愤慨,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得丑陋。

学生,这就是导致相貌丑陋之道,即具有容易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评论,他就忿怒、生气、怀有敌意、愤慨,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在此,我想讲述五丑的故事:她是波罗奈城一个穷人的女儿,她的手、脚、嘴巴、眼睛、鼻子都长得很丑陋,

所以,她被人们称为五丑。然而,她的触感却是殊妙迷人的。这些都是她过去世,所累积的业所造成的。

在过去世的某一生中,她是波罗奈城一个贫穷人的女儿。有一位辟支佛需要一团黏土,来整理其住处。

所以,这位辟支佛进入波罗奈城托钵,以便取得黏土。经过次第的托钵乞食,那位辟支佛静静地站在她家门口。

第一眼见到辟支佛的时候,她很生气地看着那位辟支佛,心里责怪他,为什么来要黏土;不过,她还是将黏土给了那位辟支佛。

她的布施善业,被嗔恚所围绕。虽然那个善业,使她投生为女人,但是由于她的嗔恚,所以她长得很丑陋,被称为五丑。

她的触感很迷人,是因为那时,她供养给辟支佛一团柔软的黏土,可用来整理他的住处。

然而,她过去世的善业,透过迷人的触感而产生了果报:有一天,她无意间,碰触到波罗奈的国王巴卡(Baka)。

立刻,巴卡国王就迷恋上了她的触感。于是,巴卡化装成一位绅士去拜访她家,然后娶了她。

后来,巴卡国王想封她为王后,但是恐怕她丑陋的外表,会成为众人嘲笑的话题。

于是巴卡想出一个办法,使人民都能体验到,五丑极为殊胜美妙的触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她为王后。

由于她这么丑陋,却成为了王后,所以其它的王妃都嫉妒她。结果在后来,将她遗弃在一艘船上,任水漂走。

另一个国王巴瓦里亚(Pavariya)获得了她,也立刻迷恋上了她的触感。于是,国王巴瓦里亚,宣称她属于自己所有。

而巴卡国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很生气,准备对巴瓦里亚宣战。不过,后来他们和解了。

两个国王最终决定,从那个时候开始,五丑隔周地,轮流住在他们的王宫。

是故,佛陀在《小业分别经》中如此说:“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六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具有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许多评论,

他也不忿怒、不生气、不怀敌意、不愤慨,不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得美丽。

学生,这就是导致相貌美丽之道,即不具有忿恨与恼怒的性格,

即使是受到许多评论,他也不忿怒、不生气、不怀敌意、不愤慨,不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接着,请聆听第七个回答:“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感到嫉妒、愤慨、满怀妒忌。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没有影响力。

学生,这就是导致没有影响力之道,即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感到嫉妒、愤慨、满怀妒忌。”

这种嫉妒性格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许多问题。被嫉妒心征服的男人或女人,不能依循佛法的教导而表现正当的行为;他们总是互相折磨与毁灭,及折磨与毁灭弱者。

在此,我想解释罗沙迦提舍尊者的故事:在迦叶佛的时代他是一位比丘,接受该地区一位富翁的护持。

有一天,一位阿罗汉进入这位富翁供养的寺院。富翁很欢喜那位阿罗汉的威仪,就请他住下来,自愿要供养他。

阿罗汉答应住下来;但是原本居住在那里的比丘,对他生起嫉妒心,因此他向施主说新来的比丘很懒惰,一无是处。

他将施主托他供养给那位阿罗汉的食物,倒入火炭中,这是他由于嫉妒而造作的不善业。

那位阿罗汉知道他的心念,就动身离去,以神通力飞过天空。当这位比丘,见到阿罗汉如此离去时,他的心中生起悔恨。

他的善业无法优先产生果报,于是死后他投生于地狱。受完地狱之苦后,他投生为夜叉,从来没有吃饱过。

之后的五百世,他都投生为狗,每一世都遭受许多恶业的果报,经常饥饿,不曾吃饱过。

在我们佛陀的时代,他投生为憍赏弥一个渔夫的儿子,取名为罗沙迦,在他们的村子里住着一千户人家。

在罗沙迦投生的那一天,那一千户人家都挨饿,而且受到种种灾难,所以他们将罗沙迦一家人赶走。

罗沙迦生长到能走路的程度时,他的母亲就交给他一块陶器的破片,赶他出去行乞。

他四处流浪,无人照顾,像乌鸦一般地捡地上的饭团来吃。在他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尊者遇到他,同情他的不幸而剃度他。

但是他的运气总是很差:每次托钵时,得到的食物都很少,从来没有吃过象样的一餐。

当他修行到相当程度时,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为什么他能证果呢?

因为他在迦叶佛的教化期中,修行了足以支持他证得阿罗汉果的波罗蜜,将近两万年之久。

尽管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他还是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每当施主将食物放进他的钵里时,食物就立刻消失。

原因是,过去世他将施主托他供养阿罗汉的食物,倒入火炭中。

而且,他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感到嫉妒、愤慨、满怀妒忌。

到了他快要般涅盘的时候,舍利弗尊者认为,他应该吃到象样的一餐。他与罗沙迦一起进入舍卫城去托钵,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们。

于是他带罗沙迦回到寺院,自己去托钵,然后托人将食物带去给罗沙迦。

然而,受他托付的那个人将食物全部吃了。当舍利弗尊者发现这件事时,时间已经过了日正当中。

于是他到国王的宫殿里去,得到了一碗由蜂蜜、酥油、奶油与糖混合成的甜品,然后带去给罗沙迦。

舍利弗尊者,自己捧着碗,而叫罗沙迦吃那碗里的甜品,以免那甜品消失。

当天晚上,罗沙迦提舍尊者就般涅盘了。人们在他的舍利上,盖起一座塔来纪念他。

因此,佛陀在《皮带束缚经》中如此开示:“是故,诸比丘,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

长久以来,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瞋、痴所污染。诸比丘,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众生透过心的清净而净化。”

接着,请聆听佛陀的第八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愤慨、不满怀妒忌。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具有影响力。

学生,这就是导致具有影响力之道,即不心怀嫉妒,对别人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愤慨、不满怀妒忌。”

我将举例来说明,优楼频螺迦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

有一天,他见到胜莲花佛宣布狮子音比丘,为随从者人数第一的大弟子;

他感到非常欢喜,并且发愿自己,也能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累积了许多善业。

在此例子里,他对狮子音比丘,所获得的供养、名誉、重视、礼敬、致意与恭敬不感到嫉妒、不愤慨、不满怀妒忌,

而是随喜其成就:优楼频螺迦叶全身充满了喜悦与快乐。这种态度带给他很大的利益,使他获得愈来愈高的生命。

就缘起法而言,如果他了知,比丘只是究竟名色法的组合,则他的了知是正确的,是正见;

因为从究竟谛的角度来看,只有究竟名色法存在而已,没有真实的比丘、比丘尼存在。

优楼频螺迦叶将究竟名色法,看成是随从者人数第一的比丘,这是他的无明。

基于这个无明,他发愿自己,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成为那样的比丘,这种对生命的渴望,就是爱。

他执着那样比丘的生命,这就是取;事实上,由于不断重复而变强的爱就是取,他对那样比丘的生命有不断的渴望。

为了达成那项愿望,优楼频螺迦叶累积了许多的善业,那些善业就是他的行:

他持戒清净,奉行布施与供养资具给佛陀与僧团,修行止禅,并且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那些善业是无常的,一生即灭,但是它们在他的名色相续流里留下了业力。因此总共有五种过去因,即无明、爱、取、行、业。

后来,他出生为马兴达之子,为当时的弗沙佛的弟弟;他们是同父异母所生。

优楼频螺迦叶与另外的两位兄弟,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因此马兴达国王,赐给他们供养弗沙佛与十万位比丘三个月的权利,作为酬劳。

他们指派三位大臣,安排弗沙佛与僧团的一切所需;他们自己则受持十戒,亲近佛陀,听闻佛法,一有时间就修行止禅与观禅。

过去的那三位大臣,在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分别是:频毗娑罗王、毘舍佉居士、护国尊者。

由于这殊胜的善业,优楼频螺迦叶与两位兄弟,后来一直都在天界与人界流转,没有下过四恶道。

到了最后一生,他们出生于族姓为迦叶的一个婆罗门大家庭。他们学习了三部吠陀,后来三兄弟都出家成为隐士。

在他们结发三兄弟当中,大哥优楼频罗迦叶,与五百名弟子住在优楼频罗的尼连禅河边;

河的稍下游处,住着老二那提迦叶及其三百名弟子;再往下游处,住着老三伽耶迦叶及其二百名弟子。

佛陀在仙人堕处,度过第一次雨季安居之后,就前去造访优楼频螺迦叶。

尽管优楼频螺迦叶警告佛陀说,他们供奉圣火的屋舍里,有大神力的毒龙居住,但是佛陀仍然选择在那里居住。

佛陀先后地以神通力,降伏了两条吐烟与吐火的毒龙,优楼频螺迦叶因此很钦佩佛陀的神通,就提议要每天供养佛陀饮食。

佛陀住在附近的一个树林里三个月,并且多次显现神通,等待优楼频螺迦叶心态转化、堪能听受佛法。

最后,佛陀决定直接说穿,优楼频螺迦叶还不是阿罗汉,而且他所遵循的修行方法,不能使他证得阿罗汉果,藉此来警醒优楼频螺迦叶。

那时,优楼频螺迦叶才认输,而且请求出家。佛陀要他将这个决定告诉他的弟子们,让他们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

他的弟子们早已倾向于佛陀,所以都一起剃发出家,将螺发及作火供的器具都丢弃到河里。

优楼频螺迦叶的兄弟,那提迦叶与伽耶迦叶,见到从上游漂来的供火具与螺发,都赶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了解情况之后,他们也都跟随佛陀出家。接着,佛陀在象头山为他们开示《燃烧经》,他们全部证得阿罗汉果。

过后,佛陀与优楼频螺迦叶兄弟及其众弟子,离开了象头山,来到王舍城。

那时,优楼频螺迦叶,当着频毗娑罗王及集会的人民大众面前,公开地宣称自己归依了佛陀。

他之所以被称为优楼频螺迦叶,一方面是为了与其它姓迦叶的人作区别,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优楼频螺出家的缘故。

他原本有一千名随从弟子,他们跟随佛陀出家之后,还是一直追随在优楼频螺迦叶身边。

优楼频螺迦叶的每一名弟子,又剃度了许多人出家,因此他们这一团比丘人数众多。

阿难尊者的戒师——毘罗咤狮子——就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弟子。当优楼频螺迦叶归依佛陀时,他也随着归依佛陀。

后来,佛陀在比丘大众中宣布,优楼频螺迦叶是随从者人数第一的大弟子。这就是为何佛陀说:“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九个回答:“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不布施食物、饮水、衣服、马车、花环、香、油膏、床、住处、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贫穷。

学生,这就是导致贫穷之道,即不布施食物、饮水、衣服、马车、花环、香、油膏、床、住处、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由于嫉妒或吝啬,虽然自己有许多物品可以布施,但是却丝毫不愿布施。

由于吝啬的缘故,可以导致人投生于四恶道之一,或者成为贫穷的人。我想讲述须婆的父亲都提婆罗门的故事:

他是大沙罗婆罗门,意即在伊车能伽罗与玛那沙卡达集会的婆罗门众当中,被列名为卓越婆罗门者。

他的永久住所,是在都提村,因此被称为都提婆罗门。他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国师。

虽然都提婆罗门极端富有,但是却非常吝啬。因此尽管佛陀与僧团就住在舍卫城,他却丝毫不曾布施给他们。

他经常教诫儿子须婆,不要将任何物品给予任何人,而要不断地累积财富,

就像蜜蜂将蜜汁一点一滴都累积起来一样,也像白蚁一点一滴地累积泥土,造成白蚁丘一样。

由于都提婆罗门的吝啬,死后他投生为自己家中的一条狗;须婆非常宠爱那只狗。

当佛陀来到须婆的家里时,那只狗就对着佛陀吠叫。佛陀责备那只狗,称呼那只狗为都提。

须婆听了非常生气,但是佛陀要那只狗,将牠前世作人时埋藏的宝藏挖出来,藉此证明那只狗,确实是须婆的父亲来投生的。

后来,那只狗衰老、死亡之后,由于过去世吝啬的恶业,而投生于地狱。

也请大家记住,罗沙迦提舍的故事:由于他的嫉妒与吝啬,虽然他受完地狱的苦,投生为人,

但是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是很贫穷的。由此可见,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

接着,请聆听佛陀的第十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饮水、衣服、马车、花环、香、油膏、床、住处、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富有。

学生,这就是导致富有之道,即布施食物、饮水、衣服、马车、花环、香、油膏、床、住处、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

跋提尊者的母亲迦里果达,是释迦族里地位崇高的女性。跋提尊者在比丘众中,是出身高贵第一的大弟子。

过去世他在胜莲花佛的教化期中,发愿得到这项荣衔。那时,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累积许多善业,包括修行止禅与观禅在内。

在迦叶佛与乔达摩佛之间的某一世,他是波罗奈城的一位在家居士。他听说有七位辟支佛,常在恒河岸边用餐;

于是,他为他们在这里设置七张石头制成的座椅,使他们能坐在石椅上用餐。

这是他提供座位,给应受座位者的美德,也是他为了得到出身高贵的果报所累积的善业之一。

在他的最后一世,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的一个皇族家庭。当他统治着释迦族当中属于他的那一国时,阿那律王子是他的好朋友。

当阿那律向母亲请求出家时,他的母亲在尽力婉留无效之下,同意说,如果跋提王也出家的话,阿那律才能出家,希望藉此使阿那律打消出家的念头。

阿那律来找跋提王,将跋提王的所有推辞都一一化解,劝他与自己一起出家。

于是,跋提王、阿那律及其它四位王子,都一起在阿努比亚芒果园出家。

据说,跋提在出家后第一次雨季安居期间,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久,跋提经常在幽静的树下禅坐,安住于涅盘之乐。出定后,他往往由衷喜悦地如此说:“哦,真是快乐!哦,真是快乐!”

其它比丘听到了,以为他禅修出了问题,或者想念起以前当国王时的欢乐,所以将此事报告佛陀。

佛陀就要人去将跋提找来,当面问他这件事。跋提回答说:以前他住在王宫里,尽管各处戒备森严。

但是,他内心仍然感到恐怖与惊惶;现在虽然他独自住在树下,却毫无怖畏,内心无为、安稳而住。

这就是他之所以,有感而发‘哦,真是快乐!’的原因。

由于过去世善业的缘故,跋提曾经连续五百世作国王;乃至在最后那一生中,尽管当时还有许多出身高贵的人;

佛陀还是宣布跋提,是出身高贵第一的比丘。由此可见: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十一个回答:“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傲慢与过慢,不礼敬应受礼敬者,不起立致敬应受起立致敬者,

不让座位给应受座位者,不让路给应受让路者,不恭敬应受恭敬者,不尊重应受尊重者,不奉事应受奉事者,

不供养应受供养者,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出身低贱。

学生,这就是导致出身低贱之道,即傲慢与过慢,不礼敬应受礼敬者,不起立致敬应受起立致敬者,不让座位给应受座位者,

不让路给应受让路者,不恭敬应受恭敬者,不尊重应受尊重者,不奉事应受奉事者,不供养应受供养者。”

关于这一点,请先聆听善觉的故事:他是释迦族的王子,他的父母是安阇那与耶所塔那。

他有一个兄弟名为坦达巴尼,两个姊妹,分别是我们佛陀的母亲摩诃摩耶及姨母波阇波提瞿昙弥。

他娶阿弥达为妻,生了巴达伽加那.耶输陀罗及提婆达多。耶输陀罗,嫁给悉达多太子为妻,因此他是佛陀的岳父。

据说,他因为佛陀抛弃他的女儿及对提婆达多不友善,而受到触怒。有一天,他喝了烈酒而且阻挡佛陀的去路,

虽然经过众比丘一再地请求,他仍然拒绝让路。于是,佛陀微笑着,转回头走了。

阿难尊者见到佛陀微笑,就请问佛陀为何微笑。佛陀说,七天之内,善觉会在他自己的王宫楼下陷入地中。

善觉偷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将所有的财物,都搬到自己王宫的第七层楼上,撤除楼梯,关闭所有的门,并且每层楼派一个强壮的警卫守护着。

到了第七天,善觉御用的皇家马挣脱了绳索。由于除了善觉以外,没有人能够控制牠,所以他走向门去,准备要捉住那匹马。

门自动打开,楼梯回复原位,那些强壮的警卫将他丢下楼梯去。当他落到楼梯底层时,土地裂开而使他陷入地里,一直堕到阿鼻地狱去。

由此可知: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

接着,请聆听第十二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傲慢也不过慢,礼敬应受礼敬者,起立致敬应受起立致敬者,

让座位给应受座位者,让路给应受让路者,恭敬应受恭敬者,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出身高贵。

学生,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之道,即不傲慢也不过慢,礼敬应受礼敬者,起立致敬应受起立致敬者,让座位给应受座位者,

让路给应受让路者,恭敬应受恭敬者,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

请聆听优波离尊者的故事: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优波离是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名叫善生。

当佛陀来到他们住的城市开示佛法时,善生在大众中注意到为佛陀支撑华盖七天的善庆沙门。

佛陀授记说,善庆在乔达摩佛的时代,将名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是说法第一的大弟子。善生也想在未来见到乔达摩佛。

当他听到胜莲花佛,宣布波提迦比丘为持律(背诵戒律)第一者时,他发愿自己在乔达摩佛的时代,也能得到同样的荣衔。

为了达成这项目标,他累积了许多善行,其中一项就是以重资为佛陀与僧团建造一座寺院,名为所伯那。

他也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然而,在二大劫以前他是国王安阇那之子,名为善喜。

有一天他骑着大象到公园去,路上遇到辟支佛提瓦拉,他以种种方式辱骂那位辟支佛。

他之所以造作这些不善业,乃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王子身份感到骄傲。那时,善喜立刻全身发高烧。

直到他在众随从陪同下,去向辟支佛道歉之后,高烧才退下去。辱骂辟支佛的业,是他最后一世出生为优波离后,成为理发师的原因。

在乔达摩佛的时代,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一个理发师的家庭,后来在王宫里为王子们服务。

当阿那律、阿难等王子们,要去阿努比亚芒果园,跟随佛陀出家时,优波离伴随着他们。

王子们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金银珠宝,都送给优波离,但是优波离一再考虑之下,还是决定拒绝接受,而且他自己也想出家为比丘。

他之所以作此决定,是因为他了解释迦王族,多数是急性暴躁的人。他们可能会怀疑,他谋杀那些王子而夺取他们的珠宝,如此他恐怕自己的性命难保。

在那些释迦王子的请求之下,佛陀先剃度优波离,以便让那些王子学习谦虚。优波离的戒师,是迦比达迦尊者。

当优波离请求佛陀教导他禅修业处,及允许他到森林里去修行时,佛陀没有同意让他去森林里修行,因为如果他到森林里去修行,他只能学到禅修而已;

然而,如果他与佛陀身边的比丘们住在一起,则他不但能学习到禅修,而且还能学习到佛法。

优波离接受佛陀的建议。他精进地修行观禅,并且在五根达到成熟时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佛陀教导优波离整部律藏。在僧团大众当中,佛陀宣布优波离尊者是精通戒律第一的大弟子。

他经常被提到是律学的权威。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佛教圣典结集中,优波离尊者负责解答所有关于戒律的问题;

阿难尊者,则负责解答所有关于佛法的问题。由此可见: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佛陀的第十三个回答:“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在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

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智慧暗昧。

学生,这就是导致智慧暗昧之道,即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

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

关于这段经文,此人堕入恶道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由于他没有请问上述那些问题,而是在没有请问那些问题的情况下,

由于不了解如何从事正当的行为,而做了许多错事。由于那些错事与不善业,才造成他投生于恶道。

我想讲述须尼达尊者的故事: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曾经对正在村子里托钵的一位辟支佛,轻视地说:

“你跟大家一样有手有脚,你应该跟大家一样工作来谋生。如果你没有任何技能,那么你应该,靠捡拾垃圾桶里的垃圾与废物来谋生。”

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的错事呢?因为他不亲近沙门或婆罗门,不去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因此他愚痴蒙昧。

由于智慧暗昧的缘故,他累积了错事与恶业。他不懂得礼敬应受礼敬者,恭敬应受恭敬者,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

相反地,他以轻视的口气对一位辟支佛说话。由于这个恶业,身坏命终之后,他堕入恶道受苦。因此,愚痴是众生的一项很危险的烦恼。

在乔达摩佛的时代,他出生于王舍城一个清道夫的家庭,依靠打扫街道,而勉强维持贫苦的生活。

有一天,佛陀观察到须尼达过去世,曾经累积足够的波罗蜜,能支持他证得阿罗汉果。

于是在清晨的时候,佛陀与五百位比丘去造访须尼达。那时,他正在清扫街道,与捡拾垃圾桶里的垃圾与废物。

当他见到佛陀时,内心充满了敬畏,不知道自己该站在那里,就直挺挺地靠着墙壁站着。

佛陀走近他,问他是否想出家为比丘。他回答说,他非常愿意出家为比丘。

佛陀就以如此的话,接受他出家:“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

佛陀带着须尼达回到寺院,教导他禅修的业处。须尼达精勤地修行该业处之后,证得阿罗汉果。

之后,有许多天神与人来礼敬他。须尼达就教导他们,自己藉以证悟的修行方法。由此可知: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十四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请问:

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

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智慧高超。

学生,这就是导致智慧高超之道,即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

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

关于这一点,单纯只是请问这些问题,并不足以使他成为有智慧的人。问过了问题之后,还必须依法实行。

摩诃俱稀罗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

听到胜莲花佛宣布一位比丘,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他发愿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亲近佛陀与十万位比丘,供养饮食七天,并且在最后,供养他们每人三件袈裟。

要达成这种心愿,就必须学习三藏圣典,研讨注释及疑难之处,恭敬地聆听佛法,并且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是十万岁,他在那一生中,都累积上述的那些波罗蜜。这是要在证得阿罗汉果时,也具足四无碍解智者的必然修行方法。

摩诃俱稀罗尊者过去生中就是如此履行波罗蜜,以期达到自己的愿望。最后,当他的愿望达成时,他成为乔达摩佛的弟子当中无碍解智第一者。

在他最后那一生,他出生于舍卫城的一户富有的家庭,父亲是阿摄拉亚那,母亲是旃陀瓦第。

他精通于吠陀典;听闻佛陀说法之后,他出家精进地修行,并且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由于他经常询问佛陀与同修的比丘们佛法,因此他非常精通于无碍解智。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大方广经》中,宣布他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

在那部经中,摩诃俱稀罗尊者对舍利弗尊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非常深入、玄妙的回答。

在不同部的尼诃耶当中,还有数则摩诃俱稀罗尊者,与其它杰出尊者之间的讨论。舍利弗尊者相当敬重摩诃俱稀罗尊者。

在《长老偈》第1005-7偈当中,就有三首舍利弗尊者,赞叹摩诃俱稀罗尊者卓越德行的偈颂。

其偈颂如下:内心寂静与善自摄护,无掉举而依智慧言说,他扫荡一切邪恶之法,犹如风吹干枯的树叶。

内心寂静与善自摄护,无掉举而依智慧言说,他去除一切邪恶之法,犹如风吹干枯的树叶。

内心寂静而安稳无忧,德行明净而毫无垢染,持戒清净与深具智慧,他是灭尽一切众苦者。

接着,请聆听《小业分别经》的结论:“如此,学生,导致短命之道令人短命;导致长寿之道令人长寿;

导致多病之道令人多病;导致健康之道令人健康;导致丑陋之道令人丑陋;导致美丽之道令人美丽;

导致没有影响力之道令人没有影响力;导致有影响力之道令人有影响力;导致贫穷之道令人贫穷;

导致富有之道令人富有;导致出身低贱之道令人出身低贱;导致出身高贵之道令人出身高贵;

导致智慧暗昧之道令人智慧暗昧;导致智慧高超之道令人智慧高超。

众生是他们自己所造之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起源于业,系缚于业,以业为依靠处。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从上述的那些故事里,我们见到许多卓越的尊者,在过去世累积波罗蜜的经过。他们累积善业,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禅与观禅。

然而,由于无明、爱、取的多样化,所以业也变得多样化;由于业的多样化,他们也就多样化。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不善业成熟时的情况。

佛陀在《皮带束缚经》中说:“诸比丘,正如一个画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虫胶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

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

同样地,诸比丘,当未曾闻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时,他只造成色蕴,只造成受蕴,只造成想蕴,只造成行蕴,只造成识蕴。”

现在,未曾闻法的凡夫,每天都在造作身体、言语及意念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善或不善的行与业,根源于无明、爱、取。

只要未曾闻法的凡夫,还不修行导致烦恼灭尽无余之道,上述的无明、爱、取、行、业,就还会产生它们的果报,即造成五取蕴。

善业产生美好的五取蕴;不善业产生丑恶的五取蕴。根据世俗谛,这些五取蕴称为男人或女人。

善业,造成美好的男人或女人;不善业,造成丑恶的男人或女人。因此,累积善业或不善业,

就像是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男人或女人的形像。善巧的画者,描绘出美好的男人或女人像;

拙劣的画者,则描绘出丑恶的男人或女人像。同理,愚昧的未曾闻法凡夫累积不善业;理智的已闻法凡夫或有学圣者累积善业。

我想举例来说明,以便能更清楚地理解其含义:在迦叶佛的时代,旃普迦是一位比丘,接受一位在家施主护持。

有一天,一位阿罗汉比丘来到他的寺院。在家施主感到很欢喜,就特别殷勤地照顾那位阿罗汉比丘:

他供养了丰盛的饮食与袈裟,请一位理发师来帮他剃头,而且送来一张床供他睡卧之用。

原本定居在那里的比丘(后来的旃普迦),见到施主对客比丘如此殷勤,心里感到很嫉妒。

他无法克制自己的心,被嫉妒所征服。他用尽各种方法,使施主对客比丘产生最坏的印象。他甚至辱骂客比丘说:

一、你最好去吃污秽之物,而不要吃这家施主的食物;

二、你最好用扇椰梳子撕掉头发,而不要让他的理发师剃头;

三、你最好裸体,而不要穿他供养给你的袈裟;

四、你最好躺卧在地上,而不要躺在他供养的床上。

由于不能克制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正在描绘丑恶的人像。

那位客比丘,不愿让他继续因为自己而造罪业,因此在第二天就离开了。

由于这个不善业,虽然旃普迦修行了二万年,但是却毫无成果。死后他投生于阿鼻地狱,在两尊佛之间的时期里,备受煎熬。

乃至在他的最后一生亦然,有许多年的时间他饱受指责。由于他在迦叶佛时代累积的善业,所以他出生于王舍城的一户富有的人家里。

但是,由于上面谈到的不善业,所以从婴儿的时候开始,他就只吃粪便,别的东西一概不吃;

他一直像出生时那样全身裸露,衣服一概无法穿得住;他只睡地上,不睡床上。长大之后,他跟随邪命外道出家。

那些邪命外道,用扇椰梳子将他的头发拔掉。当邪命外道发现他吃粪便等污物时,就将他赶出去。

他以裸体外道自居,修行各种的苦行。他假装除了用草叶尖端,沾一点奶油或蜂蜜,滴在舌头上之外,

不接受其它的任何供养,尽管事实上,他在夜里偷偷地吃粪便。如此,他苦行的名声远播四方。

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佛陀知道他过去世的善业即将能结成果报,因此去造访他,住在靠近他住处的一个山洞里。

当天晚上,旃普迦见到威神显赫的天神都来礼敬佛陀,心里深深感到佩服,因此隔天早上就来请教佛陀。

佛陀告诉他,造成他当世如此长期苦行的过去世恶业,并且劝他放弃错误的行为。

在佛陀开示之时,旃普迦对自己的裸体生起羞愧,佛陀就交给他一块沐浴用布,让他遮覆身体。

在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旃普迦证得四果阿罗汉。

当鸯伽国与摩竭陀国的居民,带着供品来见旃普迦时,他显现神通,并且顶礼佛陀,声明佛陀是他的老师。

如此,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接着,请大家看看旃阇摩那祇所画的图:

旃阇摩那祇,是某一教派的遍行外道女,她长得非常美丽动人。当这一派的异教徒,发现由于佛陀的信众增多,

而使他们的供养减少时,他们要求旃阇摩那祇,帮助他们达成破坏佛陀名誉的阴谋,

要她假装去祇园精舍拜访佛陀:她故意让人们见到,她在傍晚的时候到祇园精舍去,晚间她在祇园精舍附近,

那派异教徒的地方过夜,隔天清晨,人们看到她从祇园精舍的方向走回来。

当人们问她时,她说,她在祇园精舍里与佛陀过夜。几个月之后,她将一个木制的圆盘绑在腹部,假装怀孕,来到佛陀面前。

当佛陀正在对众多的听众开示时,她指控佛陀不负责任及不顾情义,一点也不为她生产的事作准备。

佛陀沉默不语。然而,忉利天上帝释的座位发热起来,提醒他,人间发生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

于是,他令一只老鼠去将绑住木盘的带子咬断。木盘掉下来,切断了旃阇摩那祇的脚趾头。

真相大白之后,她被在场的众人赶出了寺院。当她走出寺院大门时,地狱的猛火立刻将她吞噬下去。

这就是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的情况。

据说,佛陀之所以会蒙受,被旃阇摩那祇指控这样的不光彩之事,原因是在过去某一生中,他曾经辱骂一位辟支佛。

摘自帕奥禅师的开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果故事13-非礼少女
【九零创作画社】—— 五代高僧贯休·十六罗汉像(一)
菩萨
《星云大师讲演集》-生活与修持(中)
即使只是对阿罗汉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
《金刚经》原文+白话通俗直译 --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