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舍离欲乐
提婆达多想要成为佛陀,但他不是去圆满成佛所需要的巴拉密,而是被想要做的欲望所驱使。

他由于放纵自己的贪欲而堕落,这是一个放任自心烦恼的例子。许多人为了世间的利益或他人的认可、赞扬、尊重、恭敬,而置性命于不顾。

提婆达多就是这样的例子,由于跟随和依照烦恼的指示而行,他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你是在做内心真正想要做的,还是被尊重、名誉、赞扬、恭敬、名声与财富所推动呢?当想做任何事时,我们需要明了这两者的区别。
   
有些人并不关心自己的真实愿望,却极度关注他人的态度、看法和观点。他们至死都渴望着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和理解。

可悲的是,我们中有太多的人直到生命的尽头,都在为他人的期望而活着。这种情况在世间实在太常见。

若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愿望,一个人将无法安住于真正的平静和寂静。若不能如实了解自己的真实态度与希求,生命是毫无价值的。

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一个人将无法获得心的平静与安稳。渴望得到他人理解与认可的世间,令人疲倦且充满苦。

为了出人头地、声名显赫,以及获得转瞬即逝的世间享受,人类不懈地自我推销,徒劳无功却令自己疲惫不堪。

出于愚昧,无数的生命被葬送,代价惨重,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无明与贪爱。贪婪令人们变得愚昧,看不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在努力满足贪的需要时,他们还错以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佛陀说:“由于贪,他不知道什么对自身有益。”

有些人在尽力保持心的平静,他们确实想要过有意义的生活,这些人倾向于寻求带来心灵平静的生活。

然而,也有许多其他人,由于贪的烦恼,他们虽然想过有价值的生活却做不到。那些人遭受巨大的煎熬。为什么他们受折磨?为什么他们的生活缺少平静?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需要省察与了解令自己受苦的原因,他们不懂得为何自己的生活欠缺平静。他们需要了解缘由。

一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想要做某一件特定的事,并为此而有目的地去做所需要做的。在过去,有人懂;当今世界,也有人懂;在将来亦同样。

为努力在世间生存,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人们不得不找寻出路。通常大多数人只是笨拙地摸索前行,以致他们都无法确定是否能到达目的地。

对此,生命并不提供担保。人们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生命之旅也都独一无二。但是,我们发现差异中仍有共同之处。

为什么?“不同”在于宽泛的、看似有无限种类的人类目标;而其共性则是贪、嗔、痴,这些是我们在朝向不同目标的旅途中,所经常使用的质素。

贪、嗔、痴三者,是无师自通的,它们自己会按其既定的路径膨胀、发展和运作。那些修习法的人所付出的努力与行动指向一条道路;

而那些实践贪嗔痴的人所付出的类似努力与行动,却指向另一条道路。前者通往自由,后者导向痛苦。

虽然,没有人被授以实践贪嗔痴的正式技能,但作为他们的内在目标、根本特性,贪嗔痴与世俗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几乎已凭其自身实力成为世间的自然倾向。

因此,在贪嗔痴的掌控中,人们的生命之旅也就是受苦之路。由于这些烦恼的本性与特质,大多数人会接连不断地犯错。

贪嗔痴极具蒙蔽性和迷惑性,这就是为何佛陀说:“他被贪所覆,不知何为善。他被嗔所包,不知何为善。他被痴所没,不知何为善。”
   
佛陀宣称贪嗔痴阻挡了我们的视线,它们具有蒙蔽我们的力量,以至于我们甚至不能识别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知见我们自身的过失。

有些人生命的目标仅仅是在社会中求生存,以世俗的方式生活。他们愚昧地认为,自己能通过持续追求欲乐而找到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人类倾向于喜欢、想要并渴望与五种感官相关联的快乐体验。毋庸置疑,可喜的色、声、香、味与触都是存在的。

这些依赖于我们的五种感官而生起的喜乐,即是感官的喜乐,它是人们所不断疯狂追求的目标。

人们被要享受这些欲乐的强烈愿望完全压倒,可以准确地说,这就是他们想要做的。可悲的是,贪嗔痴的力量使大多数人变得盲目。

而这些贪、嗔、痴的烦恼,又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根植于贪嗔痴的价值观——所进一步强化。

渴求获得欲乐与满足,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自然不过的。以至于实际上他们开始相信,满足自己的渴望确是“他们想要做的”。

一旦他们认识到这种追求的潜在危险,这种错信通常就会改变。但是对那些继续沉醉于感官欲乐的人来说,生命永远都不够长。

为了追求欲乐,人们投入那么多的时间,而所换来的短暂享乐,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太可怜!太不值得!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倦地追求欲乐,无惭、无愧、无悔。他们甚至可能会说:“这难道不是生命中应当做的吗?”

如果研究一下人们追求欲乐的方式,我们将很快发现来自贪嗔痴的动力。有些人出于贪而追寻快乐;其他人则以嗔为主要动力。

贪与嗔,总是和痴相伴而生。此三者常在失望和落败时登峰造极。随着贪的生起,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

人类宁愿挨冷受热,毫不顾及其行为后果。他们甚至摧毁、毁灭乃至灭绝,那些叮咬或威胁到自己的生物。

这时,嗔伴随着贪。即便对能否获得想要的并无任何把握,他们还是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与困难和饥饿作斗争。

他们接受痴(无明)的欺骗,并因而受苦,他们的苦是注定的。这就是沉迷于欲乐的高昂代价,这就是被失控的渴爱——对欲乐的渴爱——吞噬的结果。

这种情况此时此地就存在,这些都是欲乐的过患。除非一个人意识到这些危险,否则他不会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

只有当一个人知见这些真相,他才能对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以及真正需要做的确信不疑。

带来四恶道投生的业,是从对欲乐的追求累积而来。随业而来的是债,我们要在来日偿还自己的业债,这是自然规律。

没有人会祈愿投生于四恶道之一。尽管如此,当贪嗔痴驱使我们做出不善行时,这就是结果,就好像我们实际上祈愿投生于恶趣一般。

当该业成熟时,我们将被送进苦界。有时候,欲乐是难以捉摸的。当得不到想要的,人们会难过。他们哀叹、痛苦,这是苦。

在这种情况下,苦始于对欲乐的渴望。痛苦并非仅仅出于对欲乐的渴爱,也缘于获得。一旦获得所追寻的快乐,如何才能长久保有呢?

我们几乎马上面临患失的困扰,我们担心、焦虑,绝望地执取于那些我们认为给予自己快乐的东西,这也是苦。从欲乐之痛苦与苦恼中解脱,即是修习出离。

人们自相残杀、互相伤害、彼此争吵,都是因为想要占有欲乐的对象。因此,有一次佛陀将欲乐比作一大块肉。

对于试图从鹰嘴中抢夺肉块的饥饿鸟群来说,那一大块肉成了它们渴爱的目标。它们成群地攻击那只鹰,啄食它的身体,试图令它舍弃那块肉。

所以为了离苦,一个人必须彻底舍离那块肉——欲乐。只要不抛弃欲乐,苦就会获胜。若是叼着肉不放,鹰会被啄死,即使不死,也至少奄奄一息。

生而为人是苦。我们的身体由五取蕴组成。这些蕴是我们人类的负担。谁承受负担?我们自己。只要承受着欲乐的负担,我们就受苦。

纯粹身体已经是重负,再加上对各种关系的责任,以及拥有和维持财物的责任,需要承受的额外负担太多太多,这几乎超越一个人的承受力。

然而,烦恼却如延展的阴云般出现,担当补剂来帮助支撑那重负。它们似乎在鼓励我们:“前进!干吧!拿上吧!”

犹如仅仅承担一个人自己的负荷还不够,它们看来还想推动我们去把别人的烦恼也背上。无论如何,这是自讨苦吃,它绝不会带来平静与安宁。

人们认为感官享受是最上的快乐,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苦。另一方面,人们把出离看作苦,而事实恰恰相反。出离带来快乐,那是一种充满喜乐的状态。

事实上,出离是导向至上乐——涅槃之路,它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要想获得出离之乐,一个人必须了解什么是出离。

出家成为比库,在森林中过苦行生活是一种出离;通过刻意远离所有感官快乐的陷阱而修习出离,则是另一种。

只要真心希望离苦,任何人都可随时修习出离。藉此,一个人终将彻底驱除烦恼的迷雾。我将用下面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

有两棵树,一棵空无果实,一棵果实累累。后者那沉甸甸、成熟多汁的果实,就是人类的欲乐目标。这样的果树,会引来那些渴望其果实的人。

的确,欲乐之果看着实在漂亮,人们几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获得。他们会把树摘得光光,无情地朝它砸棍子和石头,好把那些够不着的果子打下来。

很快的,那棵树就再无美丽可言了。然而,在那棵果实累累的树被毁之后,无果之树简单的美却变得更显而易见。

当一个人开始相信,一无所有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平静便即将到来。这就是修习出离的生活。

所有生命体都惧怕危险,尽管我们都希望避开恐惧与焦虑,但它们却是欲乐的同伴,只要人们被欲乐驱使,就自然地与过患相连。

欲乐犹如一块强力磁铁,吸引来自对手、敌人、暴君与罪犯的种种危险。只要有欲乐,就会有过患。同样,只要有未偿还的业债要支付,迟早你会收到那些账单。

在从不间断的生死轮回中,有情持续累积那么多的不善业。当他们的恶业成熟时,诸如高空落物、突然起火与其他骇人的物质现象可能会发生;

威胁到生命,乃至带来毁灭,犹如那些无生命的物质实际上也是活生生的一般。这是根植于欲乐的爱执所导致的痛苦。因此,欲乐的过患需要被确定、识别并彻底根除。

无论等级高低,人们对欲乐的追求都是不变的。那是一种盲目的力量,令那些被欲乐驱使的人,仿佛受到催眠一般不能自已。

为什么统治者之间,能够彼此反目。婆罗门之间相互挑剔,有钱人之间相互抱怨等等,这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争端通常发生于那些有共同私利的人当中。

令人不解的是,共同的利益往往带来争端而非和谐,它们可以很快成为蕴育挑战者、对手乃至敌人的温床。

由于共同的私利而互相妒忌、嫉妒、怨恨和心怀恶意,以至彼此反目成仇。这种不良状态源于悭吝和恐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欲乐何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和的根源,兄弟姊妹之间不和的根源、朋友之间不和的根源、同事之间不和的根源。

争论与吵闹可能转变为打斗,欲乐的争夺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人类是贪欲与渴爱的奴隶,被内心的烦恼所折磨。

他们看不到自己如何竭力去迎合自己那尚未调伏的心。而且,他们认同自己的烦恼,并大言不惭地把错信当成真理:“我自己就是贪,我自己就是嗔,我自己就是痴。”

换而言之,他们认为自己与其烦恼是一体的、相同的。所以,那些人是被自己的心所引领,而不是引领自己的心。他们受控于无明,这就是苦。

在对欲乐疲惫不堪的追逐中,人类无法控制自己,累积了大量的不善业。在未来世中,为了付清所有积累下来的不善业债,毫无疑问,未来的去处已提前订好并预留:

由于累积了大量的不善业,未来世将堕入恶道几乎是必然的,这就犹如未来的去处已在今生预订好了一般。

甚至就在今生,大多数人就已经受到焦虑与疲乏的煎熬。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因为对欲乐的强烈渴求而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若一个人只能看见可见的、听到可听的,那么他对不可见且不可闻的来世将毫无准备。为了洞见真相,一个人的知见必须要超越耳闻目见,而不能只停留在依赖于所见所闻的状态。

人类必须要能看见不可见的,识知听不到的。我们知道,哗众取宠是有不善业果的。无论如何,仅凭关注世俗浅表外观的非理性心态,生命的价值并不能得以提升。

业并不会纯粹因为悦目的外表和悦耳的声音,而停止运作。可以肯定,生命的价值并非体现在随顺仅对所见、所闻感兴趣的世界。

一个人是否能得到世间的称赞和认可无关紧要,认识真相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到,有些人只为享受欲乐便为所欲为。他们被自己的烦恼所奴役,而屈从于未调伏的心的冲动。

他们的生命是围绕着烦恼而构建的。然而,也有一些人为了从欲乐中解脱而修习出离,并经由修习戒、定、慧三学而获得解脱。

出于想要获得禅定、观禅(慧)、道、果与涅槃之乐的真诚愿望,一个人投入于戒、定、慧的修行,这才是在做应做的以达成真正想要的。

这才是引领心,而非被心引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智慧的展现。——摘自缅甸雷瓦德尊者的开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如何走上中道》问答部分完整版
四种瀑流
妙乌禅法实修手册
觉知法的本来面目
四法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