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利利他
尊敬的长老、各位贤友们:新年好!今天,和大家学习这样一个课题:自利利他。自利是利益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利他是利益他人,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去做。

什么是自利呢?这里的自利并不是自私自利的自利,不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钱财、名誉、地位、声望等,而不顾一切地去做损人的事情,自利在此处并非这个意思。

这样的自利在业果法则看来,叫做自损,自甘堕落,而不是自利。什么才叫自利呢?自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家人的自利,另外一种是出家人的自利。

在家人的自利,首先是自己拥有信心,因拥有信心、具足信心,而让自己拥有信仰利益到自己,让自己快乐;

其次要具足戒行,拥有戒德,通过拥有戒行来利益自己,让自己快乐;第三是要布施,通过布施来利益自己,让自己的未来能够获得福报、福乐;

第四是要听闻正法,通过听闻正法来利益自己,正直自己的见解,明辨善恶、明辨是非,了知善与不善的分别,应作与不应作的分别;

第五是依照所听闻的法去修行,这就叫在家人的自利。对于出家人的自利,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习三藏,背诵三藏。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学习经、学习律,学习应诵,学习九种分教,学习法句、本生等经典。后来,佛陀所教导的这些法被编集为三藏,那么学习三藏也是在利益自己。

第二种是禅修,培养戒、定、慧三学。通过培养戒定慧来调伏贪、调伏嗔、调伏痴,断除一切烦恼,这也是自利,利益自己。

对在家人而言,利他是指去劝导他人:没有信心的让他(她)生起信心;没有戒行的让他(她)持戒,让他(她)具足戒行、具足道德;

对于吝啬、悭吝的,让他(她)学会乐善好施;劝导他人听闻正法;劝导他人去修行。这就是在利益他人。这是在家人可以做到的,应该做到的。

对于出家人而言,利益他人也有两种。第一种是用自己学到的教理、经典去教导他人,让他人也能够学习,能够明白经典里的法和义。

第二种是教导他人修习和具足戒,修习和具足定,修习和具足慧,让他人也拥有戒定慧,让他人也能够调伏贪、调伏嗔、调伏痴,断除一切烦恼。

对在家人来说,既要自利也要利他,就如佛陀在《增支部.八集.第26经》里面所说。当时,有一位叫做基瓦.王子育的医生去拜见佛陀,那时他已经是初果圣者了。

他向佛陀请教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基瓦问佛陀:“尊者,怎样的近事男只为利益自己而行,却不利益他人呢?”

佛陀回答:“基瓦,若近事男自己具足信,却不劝导他人具足信;自己具足戒,却不劝导他人具足戒;自己具足舍,却不劝导他人具足舍;

自己想去拜见比库们,却不劝导他人去拜见比库们;自己想听闻正法,却不劝导他人听闻正法;自己忆持所听闻之法,却不劝导他人忆持法;

自己思惟所听闻之法义,却不劝导他人思惟法义;自己了知义、了知法、法随法行,却不劝导他人具足法随法行。基瓦,这样的近事男只为利益自己而行却不利益他人。”

佛陀所说的利益自己,是指让自己拥有信心、持戒、布施、拜见比库、听闻正法、思惟法义、再去修行,他获得了这些利益;

他让自己安住在佛陀的教法中,做一个良善的在家居士。但是,他没有去劝导其他的人也这样做,由于没有去劝导其他人这样做,所以叫做没有利益他人。

基瓦接着问佛陀:“尊者,怎样的近事男既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又利益他人呢?”

佛陀回答:“基瓦,若近事男自己具足信,也劝导他人具足信;自己具足戒,也劝导他人具足戒;自己具足舍,也劝导他人具足舍;

自己想拜见比库们,也劝导他人拜见比库们;自己想听闻正法,也劝导他人听闻正法;自己忆持所听闻之法,也劝导他人忆持法;

自己思惟所听闻之法义,也劝导他人思惟法义;自己了知义、了知法、法随法行,也劝导他人具足法随法行。基瓦,这样的近事男既利益自己而行也利益他人。”

所以,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来说,他(她)自利而且利他,就应该这样做。先要对佛、法、僧三宝拥有信心;然后要持戒,在家人要持好五戒。

在伍波萨他日,居士应尽量地创造条件持守八戒;在家居士有机会要乐善好施,要多做布施供养;要经常争取机会创造条件去拜见比库们;

去听闻比库们说法,演说佛陀正法,同时也去劝导他人这样做。听了之后,还要把所听闻的法记住,再不断地去思惟、消化、理解其法义;

在能够了知义、了知法之后,在家居士就要法随法行,就是自己要去实践法,依照所学得、所忆持的法去实践。

自己这样做,也劝导他人这样做,这就称为自利利他。这就是在家人的自利利他。出家人也同样,有的自利,有的利他,有的自利也利他。

怎样的人是自利却不利他呢?佛陀在《增支部.四集.第96经·调伏贪欲经》里,提到有四种人。这四种人是指:自利却不利他,利他却不利己,不利己也不利他,以及利己又利他。

在这一篇经文中,佛陀讲到:“诸比库,有这四种人存在于世间,哪四种呢?为利益自己而行,却不利益他人;为利益他人而行,却不利益自己;

既不利益自己而行,也不利益他人;既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又利益他人。诸比库,如何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却不利益他人之人呢?

诸比库,在此有一类人,自己为了调伏贪欲而行,却不劝导他人调伏贪欲;自己为了调伏嗔恚而行,却不劝导他人调伏嗔恚;

自己为了调伏愚痴而行,却不劝导他人调伏愚痴。诸比库,如此乃是为利益自己而行,却不利益他人之人。诸比库,如何是为利益他人而行,却不利益自己之人呢?

诸比库,在此有一类人,自己不为调伏贪欲而行,却劝导他人调伏贪欲;自己不为调伏嗔恚而行,却劝导他人调伏嗔恚;自己不为调伏愚痴而行,却劝导他人调伏愚痴。

诸比库,如此乃是为利益他人而行,却不利益自己之人。诸比库,如何是既不为利益自己而行,也不利益他人之人呢?

诸比库,在此有一类人,自己不为调伏贪欲而行,也不劝导他人调伏贪欲;自己不为调伏嗔恚而行,也不劝导他人调伏嗔恚;自己不为调伏愚痴而行,也不劝导他人调伏愚痴。

诸比库,如此乃是既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也不利益他人之人。诸比库,如何是既为利益自己而行,也利益他人之人呢?

诸比库,在此有一类人,自己为了调伏贪欲而行,也劝导他人调伏贪欲;自己为了调伏嗔恚而行,也劝导他人调伏嗔恚;

自己为了调伏愚痴而行,也劝导他人调伏愚痴。诸比库,如此乃是既为利益自己而行,也利益他人之人。诸比库,乃有这四种人存在于世间。”

对于这四种人,我们如果只能选择其一,那是自利比较重要,还是利他比较重要呢?自利比较重要,是吧?我们再看看佛陀怎么说。

在《增支部.四集.第95经》里面,佛陀这样说:“诸比库,有这四种人存在于世间,哪四种人呢?既不为利益自己而行也不利益他人,为他人利益而行却不利益自己,为利益自己而行却不利益他人,既为利益自己而行又利益他人。”

经中就此四种人一一作了比较,哪一种是最高尚的人,恐怕毋庸置疑。佛陀在这篇经文里这样说:“诸比库,在此,对于既为自己利益而行,

也利益他人的这种人,他在这四种人当中,是第一、最胜、最上、最高与最顶。”接着是哪一种人呢?是利他不自利呢,还是自利却不利他的人更上呢?

佛陀说:“诸比库,在此,对于为自己利益而行却不利益他人的这种人,在这两种人中更超越、更殊胜。”

所以,佛陀在这里讲到,自利不利他的人,比利他不自利的人,更超越、更殊胜。可能接受大乘思想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佛陀会这么样说呢?自利,是指先要正直自己,先要让自己在法中获得利益。在一篇经文里面,佛陀讲到:一个人要通达了法义,才能去教导他人;

通达法义是自利,教导他人是利他。自己为了调伏贪欲、嗔恚、愚痴而行,自己已经具足了戒、定、慧,然后再教他人去具足戒、定、慧。

在先后关系上,自利在前面,还是利他要摆在前面?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想要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要乘车才能到达,我们会问司机:“你到过那里没有?”

“没有去过。”再问他:“那你知道怎么走吗?”“我不知道。”我们会上他的车吗?假如一个人,利他之心很强,但是却没有先利益好自己;

就好比一个人很热心,总是希望让别人健康,因而他经常帮人治病,但是他自己,却对医学、医药并不太懂。

光有一颗想要帮助他人的心,碰到谁生病了都会乱开药方给别人,如果你真的得病了,你放心给他医治吗?如果他自己不懂医术,那他不是在治病救人,他是在害人!

同理,我们想要教导他人,这是利他。但如果不先自利,自己不懂也不先学好,我们就要去教他人,那个叫做“误人子弟”。

如果我们想要禅修,禅修从某个方面来说,是比治病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病治不好,最多就是医疗事故,死人而已。

但如果我们修错了法,选错了老师,选错了禅修方法,则不仅是今生今世的问题,而且很可能导致下辈子更痛苦,轮回的路更漫长。

所以,如果想要利益他人,我们必须先自己做好。唯有自己先做好,才能利益到他人。想要教书,你先要掌握知识;想要搭载乘客,你必须先要懂得如何驾驶,还要知道到达目的地的路线。

因此,我们说利己更加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利他就不重要,而是说有先后、有次第。无论是讲法,还是教导禅修,我们都要先做好自己,要自己先学好法,自己先修好法,才能真正能利益到他人、帮助到他人。

但是,对于那种既不利益自己又不利益他人的人,也就是说,他从来都不想去提升自己,没有信心、没有信仰,他也觉得无所谓;

没有戒行、没有道德,他也觉得无所谓;没有智慧也觉得无所谓。他也不愿意去劝导他人提升自己。佛陀把这一种人比喻成什么?比喻成烧尸柴——烧尸体的木柴。

佛陀说:“诸比库,犹如烧尸柴,两端已燃烧,中间沾满了粪便,既不能在村中作木柴使用,也不能在林中使用。

诸比库,我说这就好比是这种人,也就是既不利益自己而行,也不利益他人而行之人。”这种人就好像是烧尸体的木柴一样,很臭,既不能在林野用,也不能在村中用。

当然,真正要做到利他,是不容易的。利己跟利他两者比较起来,利他容易还是自利容易?当然是自利容易。

自利,就是让自己安住于正法,不断地去提升自己,这个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在佛教中,利他是必须在自利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这样才能够实现利他。否则,所谓的“利他”很容易害人、误导人。

如果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做好自利,还没有让自己完全安住于法,让自己安住于佛陀的教导,难道我们就不能够利他了吗?还可不可以利他呢?可以的。

我们虽然不能够直接去利益他人,但是可以间接地去利益他人。如果一个人通晓法、通达法,然后去教导法,这是直接地利益他人。

但是,如果自己还没有通达法又不能够教导法,那怎么去利益他人呢?他可以间接地利益他人。比如说,有一个人想要去某地,找到你帮忙;

但是你既不会开车,又不认得路,你可以帮他到达目的地吗?可以,你帮他买一张到达该地的车票就行了!如果我们想要利益他人,

让他人也能够学到法,也能够了知法,我们也可以做法布施,这是一种利他。说法就是法布施,演讲、开示、指导佛法就是法布施。

但是,对于没有能力宣说佛法的人,在大长老的著作里面也讲到,你准备说法的各种器材、工具、场所,这个也是一种法布施。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想要做法布施就更容易了。比如助印佛法的书籍、音频、VCD、DVD等等,这些都是法布施。

佛陀说:Sabbadānaü dhammadānaüjināti(法施胜一切施)。法布施是一切布施当中,最高的、最殊胜的。

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去指导别人禅修,我们不能够直接去做利他的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间接地去利他呢?可不可以间接地去帮助人家禅修呢?可以!

怎样做呢?我们创造一切能让他人安心禅修、精进禅修的条件,这也是一种布施,是不是在利他呢?难到是自利吗?这也是在利他。

为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所缘是什么?所缘还是佛陀的法。我们所做的,是不是一种布施呢?也是一种布施。

又比如,我们准备禅修的坐垫,我们提供一个优越、舒适的环境,让禅修者们能够无忧、无牵挂地去禅修,这也是一种支助,也是一种利他。

这种利他,是在帮助他(她)能够更投入地去禅修,去实践佛陀的教导。就好像我们不能去治疗、医治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去请良医帮忙。

我们自己不能够直接让他的病痊愈,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他安心地养病,那这一个人对这个病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在利益病人呢?

他是不是跟医生做的同样都是让这个病人尽早康复,让他消除疾病呢?是的。所以,不要认为直接利他才是利他,间接利他也是利他,利他的方式很多。

我们懂得了怎么去自利,也懂得了怎么去利他,那么我们就可以做自利利他的人。而自利利他的人是怎样的人呢?佛陀在这一篇经文里这样说:

“诸比库,犹如从牛而有乳,从乳而有酪,从酪而有生酥,从生酥而有熟酥,从熟酥而有醍醐,其中醍醐被称为第一。

同样的,诸比库,对于既为利益自己而行,也利益他人的这种人,他在这四种人当中,是第一、最胜、最上、最高与最顶。”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利利他的人。自利是在提升自己,是在完善自己,是在圆满自己;而利他是在奉献自己。

在这世间上,我们生而为人,我想很难有比圆满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圆满自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我们生而为人,要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奉献自己。

奉献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如果我们自利的同时又在利他,在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又能够奉献自己,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生就既有意义又有价值。

希望我们每一位,都能天天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自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利益他人,让我们与别人的人生都更有价值!
玛欣德尊者 讲于西双版纳法乐禅修园 2012年1月2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安乐经》略说
单念住呼吸此一练习,一个禅思者便能体会到宁静和内明,乃至通达涅槃
转-感受慈爱
佛陀:善有善报!这几件事情,做的越多福报越多
微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