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明达:谈谈“武艺”如何走向了“武术”
武艺”之走向“武术”,是一个逐步完成的漫长过程。实际这一转捩早在明末清初就已见端倪,至清代中后期渐渐演化成为潮流,开始出现义理与技艺互为表里、融会发展的拳派,当时多称之为“门”。“门”的称谓与明代拳种或拳派明显不同,有些“门”的名称具有了儒、释、道的哲理特点,如形意、太极、八卦、通备等;有些则依托民间神秘信仰如白莲教、天地会以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少林寺等。传统武艺正是在以“拳”为中心的门派潮流中,一步步走向现代武术。
晚明清初,以“拳”命名的武术门派在南北各地均有所见,乃至于流传海外。门派规模不一,渊源杂乱,在后来的竞争发展中发生消长起落,有的兴旺起来了,甚而走出区域,渐渐风行天下,形意拳、太极拳、洪拳等是其代表。有的始终只局促于某个地区,甚至渐渐销声匿迹了,或是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是汇入其他拳派中去了。“拳派化”是古代武艺走向现代武术的重要途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其特点:



第一:主要从清代开始,“拳”字的概念升华了,涵盖面扩大,“打拳”、“练拳”、“耍拳”等成了宋元明以来一直流行的“玩枪舞棒”、“刺枪使棒”的代名词,传承久远的“枪棒武艺”终于被“耍拳舞棒”或“学习拳棒”所取代。



“学习拳棒”曾屡屡出现在康、雍等朝的官方文件中,表明官方对这个流行词语的认同。晚清曾经试图以传统武艺打败洋枪洋炮的义和团运动,史称“庚子拳乱”或“拳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康、乾年间的民间拳棒活动,与嘉、道年间的梅花拳有直接关系,梅花拳则由河南、山东的“义和拳”演变而来。“义和拳”由单一拳种走向混合拳种,除去其中的政治因素,也清晰地显现了“拳”的概念的延展变化。



第二,传统武艺自古以兵器为主体,源于“手搏”的拳法地位不高,基本上属于业余民间的次军事技艺,比之兵刃击刺技艺,伤害较小的拳法具有更多的游艺性质,是“初学入艺之门也”。



是故,明清武艺图籍以《耕余剩技》、《手臂录》为代表,都只谈兵器而不谈拳法,唯独戚继光《纪效新书》有《拳经捷要篇》一卷,引人瞩目,影响深远。但戚氏本人晚年重新编订《纪效新书》时,竟将《拳经》删除,显然也是因为拳法是“无预于大战之技”,只有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价值而已。后来,火器崛起,冷兵器日趋衰落,拳法却勃然大兴,兵器不得不逐步让位给拳法而屈居次要地位,二者的主从关系发生转换。同时兵器的群体结构也发生变化,许多早就被历史淘汰了的古兵,以及各式各样的民间杂兵纷纷以“十八般武艺”的名义登场亮相。实际上,其中多数已不再具备兵器特质,只是一种夸示古老与展现新奇的表演性的“武术器械”。新兴的拳派多用“拳”字概括了属于本门派的器械,比如名叫“太极拳”,其中就包含了枪、剑技艺,只有单独演练时才叫太极剑、太极枪。一般来说,拳术的门派特征会明显一些,器械则共性更多,特别是枪、刀、剑、棍四门器械,门派特征并不很明显,有些“特征”只是矫揉造作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我考察过分属不同派的枪法,基本上都出自明清的六合枪法,可谓同源异流、大同小异。



第三,拳法的技术核心也发生了变化。



戚继光《拳经》讲拳法的几个要点中最强调的是“拳打不知”,即“迅雷不及掩耳”的疾速效应。先父也经常提醒我们:“疾上又加疾,打了还嫌迟!”毫无疑问“快”是技术核心,“快打慢、长打短”是中外一切搏击技艺普遍意义上的法则。然而,后来的多种拳派虽然也讲这些法则,讲速度、力量和灵巧的综合发挥,但往往更侧重于“劲道”的掌握和表达,甚至强调以慢制快、以柔制刚的特殊效应,把非普遍的理论提升为普遍原则,本质上是突出门派特点,是突出特殊的“拳理”。“劲道”的要点是对某种特殊力量运行规律的努力追求和成功表达,这种追求和表达让练家意趣盎然,在曲径通幽和无止境的探索中感受“练”的快意和“打”的臆想,对练习者确有很大吸引力。特别对那些早就与强弩劲弓、金戈铁马相去遥远而又念念不忘“书剑精神”、“琴剑情怀”的士大夫而言,这种含蓄高雅的运动方式很合口味,是故龂龂探讨,乐之不疲。总之,“劲道”不以胜败输赢为最高标准,而是以享受演练情趣为主旨,即使是精心设计的对抗性运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可以点到为止、心领神会的“技击游戏”。各种体质体能的练习者都可以量力而行,或刚或柔,或紧或慢,在拟似较量中品尝“打”的乐趣,又可以以“内家拳”高自标置,似乎比“其法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更显高明。尽管许多练家并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总是把特殊的击技功效说得神乎其神,而本质上与真实的搏击毕竟不是一码事,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拳”的兴起,拉动了“套子武艺”的发展,使套路成为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武术传习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武术的受众面,武术的健身愉情价值突显出来,套路的结构和风格也趋向多元。



套路的出现应该很早,除了训练、传授等原因外,我相信一开始就有“舞”的因素,有自娱娱人的情趣追求。但,在临战实效是武艺核心价值的古代,“套子武艺”有其显而易见的局限性,生存空间有限,却能绵延不断,一直存在下来,就因为它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有生存并发展的社会需要。早在宋代,街巷闹市就有武艺表演活动,如“使棒”、“使拳”之类,所表演的应该就是“只好看,上阵无用”的“套子武艺”。军旅中也会有,只是上不了主位,只能依附存在,直至明代中后期,仍然经常遭到排斥和禁约。



古代的“套子武艺”虽经常遭受虚花之讥,我相信仍然比较质朴,不会完全丧失实用的本色,这从明代拳法资料中可以看见。当冷兵器快步走向衰微,传统的军旅武艺锋芒不再,“拳”登上武坛主位之后,“套子武艺”便正大光明地活跃起来。不但一切武艺都主要用套路形式来表达,最重要的是拳术套路有了理念上的突破,在新兴武学义理的引领下,套路有了许多创新模式。虽然依旧把击技功效摆在第一位,实际上“劲道”成为不同拳派最重要的旨趣所在,这就表明古典武艺已经终结,古老的中华武艺正式进入了“武术”时代。



需要再强调一下,主要在清代,武术家们从不同的社会本位与武学义理出发,推动“武艺”向“武术”转化,也就是将以技击功效作为核心的古典武艺推向以“游艺”价值——即体育娱情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武术。我曾经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古代武艺的“体育化进程”,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更恰当的说法还应该是“武术化进程”。如同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漫长曲折一样,武术化进程本质是这门古老文化现代化转型进程,同样也漫长而曲折,一直到今天还不能说已经成功完成,因为还有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理论上也是歧议甚多。所以还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之路上继续探索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那些武术圈的事儿
四川峨眉派叶问咏春拳相遇将是何等景象?
赵匡胤与开封传统武术
夜读《拳经》
说说套路
中国人很少知道的历史真相(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