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师育高才 实战出真功---记意拳家陈宝泉




---记意拳家陈宝泉

当今的意拳界,知道陈宝泉 先生的人不多。 他是一位画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收藏。由于时常要到外地绘画写生,无暇在北京意拳界走动,故武术界对他知之甚少。
陈宝泉先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65年从师于王斌魁学意拳,深得王斌魁先生的喜爱。陈宝泉不仅天资聪慧,而且毅力超常,在跟王斌魁先生学拳时,技击桩一站就是5个小时。他说"当人站到五个小时时,身上会有脱胎换骨的异样感受,眼前的世界已不再是你站桩前的世界,而是另一番人所未知的景象,此刻会真正理解王芗斋先生的"洪炉大冶身"。当然,也不是天天站5小时,5小时是一次次冲击上去的,人的身体状态,有时强,有时弱,弱时需要休整,强时则要努力。5小时内体现的精华,以后在短时间内也应能体会到。意拳站桩,时间只是一方面,关键是站桩时的真实感受,是否时时的圆满完整。"
  陈宝泉先生超常的勤奋,引起了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的关注和喜爱。姚宗勋先生与王斌魁先生是多年的挚友与师兄弟,两人交往甚密,王家的弟子如王永祥、王永利、崔友诚等人,皆受过姚宗勋先生的点拨。
1974年,姚宗勋先生住在马甸,由于与陈宝泉住得近了,故二人之间的走动也就愈发频繁。二人的关系,用姚宗勋先生的话说就是"半师半友"。陈宝泉从小学画,从师于著名画家王森然先生,王森然先生与画家李苦禅先生是把兄弟,李苦禅先生又是姚宗勋先生的把兄弟,而陈宝泉又常常去李苦禅先生家中求教,鉴于这层层的关系,姚先生对陈宝泉更是关心备至。姚宗勋先生常感叹"为何你我不更早相识。"
   陈宝泉身高1.80米,与姚宗勋先生身材相仿,姚先生的拳学要求,陈宝泉学来甚是顺手,加之陈先生本身从事艺术创作,文化素质及悟性很高,又非常勤奋,所以对姚宗勋先生的拳学思想领悟得异常深刻。至今,陈泉宝回忆起姚宗勋先生,每当动情时仍眼喻泪水。他常说"姚先生待我有如父子之情,又是莫逆之友,住马甸时,他若无事,每周三、周六必来我家,姚先生很守时,说几点到准几点到,他传功时,言传身授,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诚恳耐心,武德人品举世少有。
 在与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学拳的同时,陈宝泉又得到了王芗斋先生的高足郑朝向先生的指导。陈宝泉先生认为,姚宗勋先生、王斌魁先生、郑朝向先生,对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的理解各有心得,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有时甚至差异很大。比较来讲"姚宗勋先生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开始时,哪一项似乎皆无专长,而越到后来则越博大、完整、精深。但姚宗勘先生的拳学思想,非天资聪慧者不能理解;王斌魁先生则侧重劲力形成原理的研究,上手快,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王斌魁先生常言:‘我与姚宗勋先生,登麓之道虽异,但山顶见月则同。郑朝向先生侧重于打击结果的研究,枭猛实用,尤其强调时间、距离、角度的变换。郑朝向先生的研究范畴介于姚宗勋先生与王斌魁先生之间。
 陈宝泉虽未能亲得王芗斋先生的指导,但从三位大师的拳学思想中,已感受到了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的伟大。在三位意拳大师的精心指导下,陈宝泉的武学修行得以日新月异地提高。
 1976年,陈宝泉去贵州绘画写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向一位画友传授站桩功,画友习功后,又推荐来了另外几位朋友,其中,有一位练过多年鹰爪拳的刘某,掌力浑厚,自称能单掌斩断两指粗的生铁,欲与陈宝泉先生比试武功,陈宝泉先生一笑应允。当对手自恃力大,刚一单掌劈中陈宝泉先生左臂的一瞬间,陈宝泉先生精神激荡,浑圆力本能而发,刘某便被合身弹起,飞至二米开外,竟将床板的横撑撞断。此事传出后,当地拳家不服,不少人前来比试,结果尽数被陈先生击出。然而,就此一击,意想不到的竟引来了近两年的切磋比试,本意原是来绘画写生的,却成了出来比武。当时,由于1976年社会上尚无什么娱乐活动,工作生产很不景气,大家皆无事可做,所以,对打斗之事都极为热心。贵州及附近的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的武林界,很快就得到了北京来了一位意拳高手的消息,争先前来比武。当时,每天都要比试好几场,而比武的形式又多种多样,有的竟是性命相搏。随着比武时日的增多,陈宝泉先生的名气也在一天天地随之扩大,被击败的人有的已开始拜在他的门下。逐渐的,在陈宝泉先生的周围,学习意拳的弟子由一两人,增至数十人,直到后来的上百人,使意拳在贵州得以迅速地传播。
  陈宝泉先生经过频繁的实战,技击水平日趋化挠,到后来,他真正体悟了前人所言,什么是"不招不架就 是一下的道理。
 交手中,只一掌就将对手打得腾空而起或刚一搭劲就把对手发出丈外的事例在陈宝泉先生近两年的贵州比武生涯中举不胜举。陈宝泉先生回到北京后,深居简出,埋头于画理、拳理的研究,很少与外界交往,只在王斌魁先生的弟子中走动,与王永祥先生、王永利先生、崔友诚先生等交往甚密。一次,在王斌魁先生家中,遇一意拳门人,王斌魁先生说"宝泉,他也是练意拳的,练了很多年,颇有心得,你们俩听听劲儿。刚一搭手,对方竟突然发力,陈宝泉先生本能地应感而发,对方砰然而起,从王斌魁先生和王永祥先生中间掠过,像只大鸟飞在二米外的床上,并从床上又弹到地下,王斌魁先生惊喜道"好,碰着点了。 "陈宝泉先生除了技击之外,在养生方面亦有很大的建树,数十年间,他医治好了多种疑难杂症。如有一位患者,心跳间歇严重,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次间歇,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经陈宝泉先生调治,一年后就恢复了正常,现又重返工作岗位;另有一位同时身患甲亢和淋巴结核病的重病号,经各医院医治无效后,在陈宝泉这儿,只用了一个月的治疗,就病态消失,恢复了正常。在陈宝泉的众弟子中,有许多竟都是过去医院治不了的患者,现均已精神饱满且拳术精到。
 现已49岁的陈宝泉先生,虽然年近半百,其身法变幻之快,仍匪夷所思。谈到拳术运动的灵巧时,陈宝泉先生指出:由静到动的转换瞬间的状态,为武术的灵巧,而不是动之后的灵巧。谈到王芗斋先生的"打人如接吻"观点时,陈宝泉先生认为"打人如接吻",不只是单纯近的问题,而是一种距离之间的学问,更主要的是放松和与对方吻合的学问。陈宝泉先生认为,人的一生在不停地犯错误,而错误的根源,常常是剌激的结果,这种剌激有外在的,有内在的,有人为的,有非人为的。人的一生永远是在剌激中生存,要研究如何抵制刺激,如何加强剌激,如何运用剌激。意拳的功法修炼,正是既包括了"抵制剌激",又包括"加强剌激"和"运用剌激"的学问。如技击桩中狼、虫、虎、豹的意念假借,正是一种为技击服务的强剌激,亦是反剌激锻炼。在试力和推手、技击中亦是在运用剌激来作文章。这一切的基础,均通过站桩和试力所求得。陈宝泉先生认为"技击的心态应是愉快和谐的,跟一首交响曲一样,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另外,技击中当神态处于半抑制状态时,效果甚佳。
 陈宝泉先生在技击训练上,强调只需求各角度的力量的完备,修正力量配置的不合理性。反对时下意拳界流行的单操手训练。当今的单操手训练,已违背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意力出尖,徒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这正是王萝斋先生当年所痛斥的重形式、讲方法之法。他认为,现在是新形式、新方法,与王萝斋先生批判的旧形式、旧方法实无两样。现在许多人自认为已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然而,传统尚未继承,或更有甚者尚不知传统为何物,又更何谈发扬与光大。如能将传统文化真正地继承下来,已是我辈之大幸了。为了继承传统,探讨拳学真谛,陈宝泉先生提出,愿意和国内外拳界朋友研讨切磋,希望能还传统以真面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击强手,风范永存——缅怀夏成群先生
章长旺先生追忆师徒情(一)
王斌魁先生形意拳、意拳
意拳技击桩法(二) 姚承光先生讲解
意拳技击桩法(三) 姚承光先生讲解
意拳大师王斌魁先生珍贵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