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怕见异思迁、最怕急功近利、最怕知难而退、最怕不认识真人。
    练拳的人最怕不谦虚、最怕犯主观主义、最怕见异思迁、最怕急功近利、最怕知难而退、最怕不认识真人。喜欢别人吹捧,就是无自知之明,一得自矜,不知道自己是吃几碗饭的。这样的人如同蚕作茧自缚,把自己封闭起来,难以再发展、再进步,固步自封,练到白头也断无出息。主观主义就是盲动主义,不知己不知彼,一味蛮干,不懂审时度势,不懂舍己丛人,不懂化解顺随,不懂以柔克刚,凭匹夫之勇,拼蛮力、僵劲、拙力,终究也难达到内功拳的高深 境界。见异思迁,宛如打井,不在一地勤掘深挖,而是这里挖一锹,那里掘一下,既是把地全挖一遍也挖不出来泉水。急功近利,想一品吃个胖子是幻想,必须虚心求教,潜心揣摩,苦苦练功,不贪图机取巧,不企图寻个高人学点诀窍一夜成名。知难而退,学了一段时间,未能打天下第一,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结果前功尽弃,当了逃兵。不认识真人,总想投名师而不是投明师,投老师要投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对拳理明白透,善于表达,拳架标准,起码没有毛病,推手知道规矩,为人厚道,武德好,不但能教人练拳,而且能教徒做人,不误人子弟,这样的人才是真人。有的人抬起老师专寻武功高、有名望。实际上,学拳如同上学,开始找明白的小学老师,大学教授教小学生,不但浪费,且教不好,逐级的寻找老师,不必一棵树上吊死人,但重要的是选好启蒙老师,特别是选正经人,对于那些专会寻衅闹事,迷信邪门歪道、搞黑道的人更要远之。寻师难,同样老师寻徒更难。我学内功拳四十多年,虽没练出功夫,但做到了对老师教的拳架一丝不苟,不管遇到什么逆境,晨昏必练,不骄不躁,不急不悔。

忽然想起几则:
(一)前推消息全凭后脚蹬,但后腿必须放松。
(二)提腿不论高提,平提必须由两侧髋骨部位拔腰。
(三)吴式提掌必须指微向外撑,掌根靠紧身子上提,做勾突腕手指要下垂,待勾做成鼓腕时勾指又有外撑上提之意。
(四)推手不争力,不争快,而是找机寻节,所谓找机是找有利的机势即人背我顺,寻节是寻找对方老力已过新力未生的节骨眼,所以不在乎力大,不在乎快慢,而在乎恰到好处。当然放人时力大总比力小强,但力大不是用僵劲拙力去硬顶抗,而是用周身连贯之整劲,用意气一致之内力。快比慢好,但快不是手快打手慢,而是在得到有利的机势时,不可拖泥带水失掉机会,丢掉战机,而要一触即发,迅雷不及掩耳,当对方醒悟过来忆躺在地上矣!
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在于能否放松,究竟怎样放松总觉着是个难题。杨志新说:两臂如同有无形手托着,否则便掉下来,这才叫放松。对他的上述见解,我未摇头也没点头。如果两臂上起或下降时追认有人托着,自己不用力,前推或后捋时似有依托,都还可以说得过去,但两臂毕竟是局部,周身怎样托法则无着落。
我以为如能作到松而不懈,柔而不软,心静不失神賙身虚空而不空,轻灵不漂浮,圆活而不留滑,才是太极拳要求的松,不要把松的内涵太简单化。有人说,松就是不使劲。这句话也无可非议,但太简单化。可是该怎样表述,我又说不出来,没有明确的思想,就没有明确的语言,连自己也没弄懂,怎么能说清楚,只好说点糊涂话,我以为放松就是外求中劲,内求中乞,有了中劲才能擎住披劲借彼力,才能听对方的劲,才能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要动我先动,才能不顶不抗,不丢不扁。所谓中劲就是中正节节贯串,互争互拔,支撑八面的整劲,形不外露,力不出尖的中和之劲。所谓中气就是气自然下沉,由丹田再沉到涌泉,然后自然上返,辐射布满全身,自自然然,融融和和,舒舒服服的中和之气。这与憋气、努气、大喘气毫无共同之处。如站一弓步,重心在前脚前腿,后脚踏实后腿松开,胯以下向下沉,前胯窝松开,后胯窝向前,拧着送劲,左右髋骨上端向上拔,头要坚直,虚灵顶劲,臂要沉肩附肘塌腕,手要虚灵着前送,后膀向回抽劲,腰送劲到肩,肩催肘,肘催手。这一切都是用意不用力,这样自然出中劲,得中气,周身才算放松。
我对“力如平准,活似化”的理解。秤物权衡轻重而求平,练拳或是推手不论身手如何变动必须始终保持自己重心平衡。把自身比做秤准,把腿脚 比做秤砣,两脚分清虚实,通过腿脚转换,保持重心稳定。通过两脚交互相代支持全身重心,任意变动姿势不会使重心提高或失去平衡。一脚支持重心叫偏沉,重心随脚移动叫做“偏沉则随”,这样不但动时稳定,还可以边动边发劲。若练出秤准 一样的功夫,周身自然灵活且能使处处圆转不滞。能全身处处圆转,则与外力接触时,可以顺势滑过,不变他力,这样叫做活似车轮。如我站定三体式,对方伸手按住我前臂,另只手按住我后臂,我翻转两臂托住对方,此时我重心由后脚向前脚移动,同时胆臂方向转腰,重心平如秤准,腰臂活似车轮,对方失重倾倒矣。
何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为阴,攻为阳,化为阴,发为阳,中有攻,攻中有守,化中有发,发中有化,便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粘是阳,走是阴,粘中有走,走中有粘便是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明白以上道理便明白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顺中用逆,逆中用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必须相合的道理。教粗容易教精骓。所谓教粗是指当老师的只能教有形的招式和无形的道理,却难教练在身上精益求精的功夫。比方学生问怎样听劲和跟劲?老师只能说:两相接触,听着对方的劲路方向进行走化发放,不可自作主张亡动。如对方珦 上托你的肘,你就用复合劲先上引卸掉来力,紧接微转腰用肘尖贴着对方手心向侧方运转,然后松腰沉肩附肘向下向后落打。这向上引、向侧转、向下落便构成三个复合劲。这些方法和道理只是粗浅的公式,如遇高手,精中又精,变幻莫测,奥妙无穷,若功夫不抵怎能逃脱,所以只能粗浅的讲方法,讲道理,却无法讲练在身上的功夫。
我们乐亭人的地方话称百会穴为“顶”,俗称“脑袋顶”,由此可见即便是常人也无原则要把头顶竖起来,以便提起精神。说整天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人没有尚武精神。头的顶坚不是用力僵直的梗脖子挺脑袋,而是放松坚直虚虚领起,这领起的劲不在上边,而在下边,胯两边髋骨上边虚虚拔起,头自然向上领起,同时腰胯下沉,上起与下沉形成互争之力,把脊柱上下拔直,拔直脊柱才算塌住腰,不要以为塌腰就是就是一味往下坐,互拔腰脊,才有力量,才能形成钢柱。练拳推手经常保持立身中正,上下虚虚互拔国,这种姿势不仅能使周身劲整,且能避免把全身重量都死死的压在两腿两脚上。
说到放松,往往有的人认为把两只胳膊不用力便算放松了。两脚分虚实,两手不用力是对的,但这还不够。试想只把两手放松而整个身子却像一戴盆望天石块瘫在那里,硬梆梆的,怎算周身放松呢?练拳推手肚子要放松,气在丹田绵绵若存,不能鼓得很硬,气徐徐下沉,身才能松开。体内所有关节、所有肌盘都松开,随着动作运行,体内越来越轻灵,越来越虚实,只有空得一无所有,最后才能算真正放松,才能空而不空,得心应手。
步随身换,是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往往被初学者所忽视,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举动先动手先成迈腿,而后动身,是身随步换。后来知道了用意打拳、用腰练功,才对步随身换有所悟。每一举动先用意领,腰里出弧,身子先动,然衙手足随上,这才是一动无有不动。
神舒体静很重要,心不静,体不静,精神不集中,身便散乱,只有静如山岳,耳能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眼内视似乎能看到内脏跳动,才能感到体内虚空,只有虚空才觉察出毫发的重量,这时必感到周身轻灵,得到轻灵周身也就自然放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蛇添足
杨式太极拳练功秘诀桩功!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是由无极桩(站桩)、拳架、推手组成的。
《练拳心得笔记-孙昌瑞》第三集(上)1
学习《太极解密十三篇》有感
太极推手引劲的综合技巧
千招易得一劲难求 太极老前辈总结的内劲练习方法,收藏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