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培生对“用意不用力”的分析(三)

 第七,张与弛的关系与作用

王宗岳在他的拳论中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所谓蓄劲、发劲,正是一张一弛。张弛二字偏旁都从,可知是开弓射箭的意思。

太极拳所讲的一开一合,就是一张一弛。说到一开一合,便要懂得意、气,若只从身形外面来看,就不免造成误会。比如,它的开一合、一张一弛是相符合的,外形上一开一合,内力上便正好是一张一弛,故按外形可辨其张弛。但对人来讲,比要复杂些,外形开合,内力张弛,就不一定都是相符的了。人身的张弛不以外形为准,而主要是以中气或劲力为准的。劲和气是不可分割的,气在哪里、劲就在哪里。练拳中一吸一呼或一蓄一发时,中气便一开一合,身体就一张一弛。所以蓄劲时不论身形开合,都称开劲,同样的,发劲也都称合劲。开时如离中虚,外实内虚;合时如坎中满,外虚内实。内家拳意气为上,不重外面,所以径说开合不说张弛,如按意气来说,开合和张弛也是一致的。但初学拳时,不可能马上就结合到气,而只能先搞身体运动,开合难分,张弛易明,所以不如先谈张弛问题。有人问松开不就是全身放松吗?为什么又要一张一弛呢?首先谈放松问题,试想全身放松后,除了就地躺下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呢?练拳既是一种运动,也就必须一张一弛或说一紧一松,只松不紧要躺下,只紧不松要僵住,其理甚明。其次,这句话是在解释用意不用力这个要点时说的,因此要彻底了解这句话,就必须全面地研究用意不用力的解释,方才不致误会。不难看出,全身松开的目的是不致有分毫之拙劲,以便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于是得到如绵裹铁,分量极沉之真正内劲。可见,全身松开是一张一弛中的总要求,而放松却只是一个。其实只弛不张就会造成软弱无力的后果。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主张全身放松的人显然会搞错,而且练法正好相反,不但不上弦,而且可能大大放松,只要仍旧站得住就行。这种张得不足而弛之太过的练法,最多只能造就一张软弓,只在部分范围内才具有弓的弹性。拳论云,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才是正确的要求。此练法和放松的练法相反,但要求不断提高强度,争取做强弓硬弩。故在张的方面采取积极态度,只要弹性够,尽量张好了。张、弛时要注意,必须留几分劲,因为弛过度时,身便散乱了。当然,在弛的方面也要发展,以扩大适应性。重点仍应注意张的方面。

张的幅度是个重要问题。依据上述意见,主要是个力量的幅度,而不单是距离的幅度。再拿弓来讲,其张弛幅度最大时,射箭也最远,但这个幅度在张和弛的两端不免要受限制,张到某个程度时会折断,而弛到某个程度时又会散乱,因此,这个幅度也就被限制在折断和散乱的中间。在这中问一般距离内,不论是张或弛,弓体中力的分布都有一个总的特点--均,也就是在每一瞬间,弓体中任何一点张的力量都是相等的,而且整个弓体在张弛过程中,每一点张力的增减率也都相等。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张力都很均匀,这便是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反过来说,若想保持弹性,就一定要注意的问题。练拳当然要比开弓射箭复杂得多,但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同样的概念来理解。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拳必须力求在均的条件下有最大的张和弛的幅度。

说到这里,我们把均的条件下有最大幅度的原则结合练拳来研究一下。假定是某一张固定的弓,其均匀程度和幅度是固定的,因而其强度(即最大的张力)是固定的,或是硬弓,或就是软弓。但对某一个固定的人来说,他的均匀程度和幅度却是可以变化的,而且练拳的基本目的也就是为要改进均匀的程度,以求成为一张可硬可软的弓。那么,在练拳中,应该先求均匀还是先求大幅度呢?这就要因人而异了。比方年轻人身体弹性好,就可以多练练幅度;年纪大的和体质弱的则不妨练练均匀,再在较均匀的情况下稳步地增加幅度。实际上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均匀只是一个暂时现象(某一条件下的均匀),而不是经常现象,练拳当然也不会例外。增加幅度破坏均势,再取得均势,其最后目标还是均。

第八,劲与力的区别

上面所谈到的乃为天下之至理。可以拿来作为内劲的注解。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钢铁等金属加以特殊处理,使它们的组织变得更均匀之后,它们的强度便能增加到几百倍甚至一千倍以上。或把食盐这样稀松的物质,冷却到近于绝对零度,使它们的组织变得均匀后,它们的强度便也可接近于钢铁。所以从科学实验来看,太极拳的发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也不是夸大其词的。

外家拳和内家拳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即两种拳都是以一张一弛来运动的。但也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点,那就是内家以张为蓄,以弛为发,即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而外家拳则以弛为蓄、以张为发,正好相反。

总之,不论什么运动,脱离了一张一弛的规律是绝对无法进行的。而且,根据人身的自然规律,还总是在张时吸气,而在弛时呼气的。我们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就把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称为劲,弛时呼气便是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问题只是在于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便称为外家拳了。所以内家拳并非只有内劲,而只是以内劲为用罢了。外家拳正相反。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把不配合呼吸或不统一的用力都直接的称为拙力。它使人们的运动不协调,或使各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这样运动的效率当然就很差。例如举重,一般初学的人就屏住气往上举,不但吃力,并且不讨好,甚至还会扭伤。一般人在小孩时期的用力相当协调,也就是所谓整劲,渐渐成长后,在劳动或运动中培养成局部用力习惯,以后就不容易改掉了。在练拳中,所以要用意不用力的原因,便是要防止这种条件反射的局部拙力,而不是绝对不许用力。因此,谈到用劲,便首先要克服局部用力的习惯,而这是很不容易的。

按外劲或内劲的本身来看,它们都是配合呼吸的用力,这算是劲,分不出彼此有什么优劣。但如结合某种运动的具体目的来看时,就可以比出优劣来了。例如举重,按这种运动的目的来看,显然外劲就占了绝对优势,你想把石担往上举时呼一口气,那能行吗?当然不行。一呼气全身一松,石担就有往下掉的可能,所以往上用力是不能呼气的,呼气是不合理的。再如打夯、推车,这就必须用内劲才行。人们在打夯时,总是唱起号子,以便加一把劲,这就是因为他们用劲时总是呼一口气,若是用闷口劲来打夯,当然也就会不得劲了。还可以在物理概念上来说明一下内劲在武术上的合理性。如前所述,所谓内劲就是以弛为用、以张为蓄的用力方式。于是从能量的变换上说,张就是能量的积蓄过程,弛就是能量释放过程。如果需要一种顶劲、抗劲,如耕地、举重等,就应在张的过程中起作用。能量的增加引起了张力或压力的增加,于是就克服了阻力而做功。但如果需要的是一种打击力、推动力,如打铁、射箭、开炮等,就应在弛的过程中起作用,能量释放的结果就使铁锤、箭或炮弹得到必要的加速。因此,在技击上讲,用内劲就像开炮、射箭的推动力和打铁锤的打击力。用外劲则多呈现出顶撞或相互对抗的局面,最后是力大者胜。
内劲的张弛蓄发,初练时比较粗糙,即所谓直来直去,不能持久,有停顿,身体上也会发生凹凸和缺陷。进一步即须曲中求直,圆转运行,在一张一弛的过程中力量虽在不断地变化,但速度仍可保持均匀,全身亦可始终保持松开,以满足太极拳的原则要求。根据简单的物理概念就可知道,在各种运动中,只有圆圈运动才能在外力变化的作用下仍可保持均匀的速度,而且也正是由于圆圈运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才可使人身一直保持松开状态。至于太极拳所谓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更是舍掉转圈便不可能了。

最后我们说,练拳的懂劲与否,主要的考验就是对敌。下面就按一般常见的对敌方式,顺次说明用劲的粗细。最粗的要数斗牛,基本上都是拙力。其次是各种摔跤,在斗牛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些变化,而且其中也有粗细之别,如果是硬把人扳倒,这是外劲比较粗;如果能爽快地把人摔出去,内劲就比较细了。再其次是拳击和击剑,已开始讲究步法和利用体重了,但一般仍以外劲为主。然后便是少林拳,其身法灵便,拳沉脚重,历代都不乏高明之士,可是大都还缺乏贯通而流于驳杂,以致仍难越出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的范围。所以欲达到岂以力胜,快何能为的程度,只有真正练好太极拳才行。一旦练到相当细腻的境界后,自然就会明白前人所言不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培生对“用意不用力”的分析
一、第二章太极泰雌手要撷|沈寿
第560期:美学视阈下的太极拳
太极拳要义之力劲说
三年练拳一劲难求--李秒丰
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还要“用意更要用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