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心行意,按窍运身

尊敬的王培生老师架鹤西游离我们而去,但他所创立的武术业绩永远留在人间。王培生老师一生习武多有建树,其中最突出的是,他继承发扬武医结合的传统,把中医经络学运用于太极拳的修炼之中,创立了“以心行意,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的太极拳法。并用此理论在传统吴式太极拳83式老架的基础上,创编出37式太极拳。这是他对中华武学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了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明清以来兴起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在创编过程中无一不受到中医学、气功学、经络学的影响,其内功修炼达到武术的最上乘功夫。太极拳之先贤把中医经络学引入太极拳的修炼之中,并且把它当作最高层次的秘传功法。民国之后,中医学收到不公正的对待,随之而来,在太极拳教学中,中医经络学也因其深奥难记而被多数拳师所放弃。因此,在太极修炼中武医结合的传统功法濒于失传。王培生是当代仅存的几位武医结合的传人之一,他继承了武医结合的传统功法,并著书立说传播此功法,使其发扬光大。

王培生老师始终把太极拳作为学问来追求。他认为,太极拳之理,不仅集中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大成,而且还包括了中医学,经络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力学等各个领域,其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奥,非潜心研究、实际操作,难以谙其妙旨。王培生老师在武医结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不仅武功高超,气功深厚,而且深谙中医经络学说。在长期的太极拳修炼和教学实践中,他把中医经络学贯穿其中,独创“以心行意,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太极要义,在当代中国武坛独树一帜。

一 、关于人体穴位与太极拳动作的关系

用穴位的活动来协调筋骨肌肉运动是王培生老师太极功法的显著特征。

王培生老师明确指出:

太极拳的动作不单只是肌肉关节运动形成的,有穴位经络参加运化才是以气运身,才能灵活、有效。从本质上讲,太极拳形体运动上的表现实际上是经络穴位运动调节的结果。太极拳运动中,每一动作都有相应的穴位活动,穴位之间的活动就是经络运动。相关穴位活动之时产生一定的感应,协调骨骼肌肉的运动,使全身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体外气场,自然的调节了运动中的身体的重心变化,身体本身内外的关系及身体与外界的关系。穴位活动要有一定的姿势支持。反过来,因为有穴位的活动而使姿势达到太极拳之一动无有不动。

1. 太极拳是用穴位活动协调身体平衡的。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其关键在于保持身体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当对方失去平衡之时,给予加力或撤力,对方就会跌倒。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这就是拳谱上说的自己要保持“中土不离位”,否则,“出圈容易进圈难”,必被人所制。

双脚支撑保持全身平衡主要是靠百会穴、天目穴、玉枕穴、尾闾穴、大敦穴、阳陵泉、申脉穴、照海穴的活动来协调下肢和躯干的动作。

如:弓步是前腿实,大敦穴吃力,眼神足而向前外放。膝盖尖不过足尖(大敦穴),足尖、膝尖、鼻尖在一个垂直的平面上,这叫三尖相照。尾闾找鼻尖(尾闾骨向前向上划弧找鼻尖前20厘米处)此时形成的气场最好,身体最稳,如果膝盖超过了足尖,便容易向前失去重心。

又如坐步:后腿实,尾闾找后脚之照海穴、前脚大脚趾回勾鼻尖,前足根轻着地面。如果玉枕穴(后脑瓢)向后超过后足根,则会向后倾倒。倒八步与坐步相同。

2. 太极拳架动作的完成要意念不同的穴位。

王培生先生列举了一些例子。

如前弓步,向前出左脚时,要松左胯,提左膝,提脚向前,先左脚脚跟轻轻落地,脚心落地、脚掌落地、五趾落地,然后想解溪穴。这是前弓的腿,后腿自然伸直,想委中穴,一想委中穴后脚自然就到位了。弓腿定式时想解溪穴,想委中穴之后,同时还想夹脊穴微微后移,这3个穴位意念到了,弓腿的动作才能算完成,这时练拳人会感到人体全身气血通畅,身体下盘稳固。前进要想上、中、下三丹田;后退则要依次想尾闾、夹脊、玉枕后三关。

身法虚实的变化,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左右腰隙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左实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左虚,两肾换抽变化的虚实是全身虚实之所在。这就是“内动不令人所知”的诀窍。

又如“斜飞式”动作的具体练法

前手斜托,斜上,后手向下,两手对称,眼神看后。这个动作是用肩打、肩靠的。别人用手向我面部打来,我不硬接,顺着他,左手掳他肩膀、大臂、小臂,化过后用肩膀贴着他的胳肢窝上步将人打出。这一过程中要意念肩关节的肩井穴,胯关节的环跳穴,还有膝两侧的阴陵穴、阳陵穴、小腿的足三里等,在动作运转到不同的地方要意念不同的穴位,想哪和不想哪,都要明确。

3. 太极拳技击的穴位活动

技击中要求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一致,眼到、手到、脚到。“手到脚不到,必是瞎胡闹”。手之食指商阳穴与眼神合,以寻找打击之目标。视线之远近由天目穴来调节,天目开放视线由近向远,天目内收合闭,视线由远向近而收回。

王培生先生传授太极技击时强调,接触点必须忘掉,一想接触点力就泄掉了。如肘打,不能想肘,而是曲臂意想手劳宫穴找肩井,自然成肘打。又如腕打,不想手腕接触点,是想中指的中冲穴回够手心内劳宫。再如膝打,不想膝,而是抬腿之后想脚大趾垂对地面,即为膝撞。

在中国太极拳历史上,练太极拳的动作要意念一些穴位,这似乎没有过。王培生这种练拳的的要求有独创性。

2001年8月,太极拳研究学者严翰秀访王培生先生时,王培生先生讲述了自己研究认识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相结合的练法产生的全过程。

王培生先生说,他过去在练拳之余,喜欢看医学方面的书,对人体的穴位特别有兴趣。在结合练拳实践中,他慢慢将拳的动作和人体的穴位联系起来思考和体验,结果发现太极拳的动作和人体的穴位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在练拳中将某些穴位与动作结合起来,便感觉到无论是健身还是在太极拳推手技击上都会产生好的效果。将人体的穴位与太极拳体用结合起来,这是很细致的练法,自己通过反复做,确实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总结出来后,开始还不外传。现在公开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做练拳的参考。

王培生先生的这些练拳方法已经在他出版的太极拳书中有了反映。他晚年的著作《吴式太极拳老年健身十六式心法动作图解》在经络穴位运用上尤为突出。

二.关于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产生

王培生说,太极十三式(八门、五步)以人体的经络穴位为本,八门、五步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穴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人体相关穴位的冲合即产生太极技击中的各种劲法。

王培生老师在前人点滴口传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体用精心研究把太极拳运行中的各种动作精心提炼出太极拳秘诀,高度概括太极八法要义、太极五步要义。

1985年王培生老师出版了《太极功及推手精要》一书,把太极十三式要义公之于世,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献出秘籍。

现将王培生老师创编的太极十三式要义介绍如下:

(一) 太极八法要义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式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式说为十三个姿势,这是不够正确的。实际上太极十三式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常讲的:扌朋、捋、挤、按,扌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皆指的这十三法。

前八种手法以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合成对应关系。

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如下:

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八法中此字主扌朋劲,为进攻  手法,用以打击对方。

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也叫天谷或天目,此穴属心经。八法中此字主捋劲,为防护手法,用以化解对方。

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膳中穴,此穴属肺经,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采: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八法中此穴主扌采劲。

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八法中此字主挒劲。

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方位隅东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八法中此字主肘劲。

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断,方位隅东南,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胆经,八法中此字主靠劲。

掤、挤、肘、靠在技击上属阳为进攻,捋、按、扌采、挒在技击上属阴为防护。

上述的八个字的卦、体、位三者之对应关系可由《八法八卦图》表示之。图略。

在太极拳中用十天干对应人体之窍;以应十三式中之五步;用十二地支对应人体之窍;通过***六冲,以应十三式中之八法。

王培生先生的《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一书中对此论述极为精辟。现将十二地支对应的人体穴道之分布情况说明如下:

子在腰(命门或会阴穴),丑在胯(环跳穴),寅在脚(涌泉穴), 卯在背部(夹脊穴),辰在肩(肩井穴),巳在手(劳宫穴),午在两眉之间(祖窍穴也叫玄观),未在肩(肩井穴),申在手(劳宫穴),酉在胸(檀中穴),戊在胯(环跳穴),亥在脚(涌泉穴)。

太极功法的八法产生的过程如下:

(1)掤劲。 劲式通过地支中子与丑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命门穴与右环跳相合, 劲就会产生。反之亦然。

(2)捋劲。捋劲式通过地支中午与未相合产生的。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祖窍穴与左肩井相合,捋劲就会产生。

(3)挤劲。挤劲就是通过地支中寅与卯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相夹脊穴与右涌泉相合,挤劲就会产生。

(4)按劲。按劲是通过地支中申与酉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檀中穴与劳宫穴相合,按劲便会产生。

(5)采劲。采劲是通过地支中戌与亥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右环跳与右涌泉相合,采劲就会产生。

(6)挒劲。挒劲是通过地支中寅申与巳亥相冲产生上挒和下挒之劲。例如,右手手心向上时,意念就想左脚的脚心(涌泉穴)向后蹬地,这样就产生了上挒之劲;右手手心朝下时,意念就想右劳宫穴与左涌泉穴相合,这样下挒便会产生。

(7)肘劲。肘劲是通过地支中辰与巳相合产生。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想右肩井穴与右劳宫相合,肘劲就会产生,反之亦然。

(8)靠劲。靠劲时通过地之中辰戌与丑未相冲产生的。例如,重心在右,意念就相右肩井穴与左环跳穴相合,这叫辰戌相冲;重心仍在右,意念想右环跳穴与左肩井穴相合,这叫丑未相冲,前者为肩靠,后者为背靠。

(二)太极五步之要义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就是指的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对应着天之五行,即:水火木金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前进:在五行之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后退:在五行之中属火,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左顾:在五行之中属木,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肺经。

右盼:在五行之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檀中穴,此穴属肝经。

中定:在五行之中属土,方位正中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

上述五步的五行、体、位、对应关系可由《五步五行图》表示(图略)

太极功五步应五行,五行在人体中应五窍,因而五步练在内,形于外,只有内外合,才能灵活奏效。

(1) 前进,如欲前进,只要意想会阴穴,眼神朝前上方看,身体便自然前进。

(2) 后退,如欲后退,只要意想祖窍穴,眼神朝前下方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

(3) 左顾,如欲旋转前进,只要意想夹脊穴往实脚之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的旋转着前进。

(4) 右盼,如欲旋转后退,只要右手抬至乳平(即以拇指与檀中穴相平)同时左手抬起至肚脐与心窝之间,而左右两手手心均朝下,意想檀中穴微收,眼神顺左手食指往下看入地三尺,身体便会自然的螺旋后退。上述为左虚右实,反之亦然。

(5) 中定,如欲立稳重心,只要意想命门和肚脐,立刻就会身稳如山岳。

王培生老师无私的传授这些不为人知的秘诀。他明确指出:太极功法都是用意念引导,通过人体穴位的冲合完成的。太极功法的运行过程,就是人体穴位的六冲***的反复交换过程。太极功法在技击中的运用,就是由太极十三势这十三种基本方法的不同组合而产生三十多种劲法。这就是说太极功因动而生法,有法即出劲,正如拳谱所云:“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其真正的含义就在于此。循此法进行太极修炼,久练得道者,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同时在养生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三、关于传统太极拳技击中的点穴打法。

王培生老师对太极拳的研究注重推手技击。他所传的太极拳每一招一势都有很明确的技击意义。

他的代表作《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中,所写的37个太极拳动作共178动,每动都将技击的内容说明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过渡的动作,这在中国的太极拳书中是极少见的。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经络穴位为指导。

关于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技击中的运用,在传统太极拳里属于上乘功法。旧时师傅择徒甚严,“遇真可传之人”才“口授之秘诀”。主要是“截、拿、抓、闭之法,即截其气、拿其脉、抓其筋、闭其穴”,当今已濒于失传。王培生老师在讲授37势太极拳时,将这些上乘功法穿插其中,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如他教“海底针”一势时传授“定身法,点极泉”之点穴法,教“下势,上步七星”时传授“拍穴海”的打血封穴法,教“翻身撇身捶,白蛇吐信”时传授“金丝缠腕”等擒拿方法,等等。这样教拳,可增加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又使太极技击之法得以流传。

点穴在太极技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拳谱中是属于秘传的打法。《陈谱》中有《打穴歌》:“身似弓兮劲似弦,穴如的兮手如箭,按时发兮须忖正,千万莫要与穴偏。”

太极先师还列出若干重要穴位,讲述点穴之法,如生死擒拿手穿太阳、点耳门、点血海、点丹田、打肺底、海底寻针等等。

《杨谱》中有《太极膜脉筋穴解》,传授节、拿、抓、闭之功法。即节膜、拿脉、抓筋、闭穴。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立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

节、拿、抓、闭之四功,非良师亲自点传不可。虽然有高授,而非自己久练苦功者也无能贯通。

上述截(节)、拿、抓、闭四法,要兼施并用,乘势活变。截其气,拿其脉,抓其筋(分筋挫骨),闭其血(穴道)。而现在已步轻传和运用。

关于点穴打法,王培生在太极拳架的说手拆着中常有讲述。如海底针一式,是喻手指为金针,点刺对方之腋下极泉穴(又称海底穴),故取此名。当左弓步搂膝完成后,我之右腕被对方右腕拽着,我即将右手腕放松,使手指往下引申,食指有插地之意,同时屈右膝下蹲后坐而左掌往前伸出,用指尖点击对方之肋下神经,以点准极泉穴为最佳。

又如:拍血海。由下势变上步七星的转变之中,有个右掌向前下插,此时如果对方上右步进身,我以右掌,拍其右大腿内侧之血海穴,如打得准确,对方会应声而倒。拳谱讲:“打血海轻则伤重则死”。因血海是人体上肌肉最丰富之处,有大量血液在此流动,而有大腿内侧又与肝脏相对应,所以拍血海只要击中对方必倒无疑。

太极拳三十多个式名,每一招每一势都有其用法,在千变万化之中,需乘势灵活运用。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上乘功夫均离不开中医经络学的指导作用。

四.关于武医结合的教学要领

王培生老师认为,武学理论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及其八卦、五行生克变化之理是一致的。若能武、医结合,则对身心健康有益。

为了提高太极拳的锻炼效果,王培生老师在传授吴式太极拳时,他把太极技击方法和气功健身功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贯穿于37式太极拳的套路之中。比如:他运用中医学关于“五官通五脏”、“五指通五脏”、“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指导太极拳演练,要求人们在盘拳走架时,凡遇阴阳掌变化时,翻掌动作都必须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翻转。这样细微的手指运动,能起到锻炼内脏的作用。

王培生老师练拳不仅仅强调姿势的准确,同时还特别强调意念的运用和知觉的反应。每个动作,甚至于屈指扣腕都要循经切脉意走穴位,并且应该明白身体各部位是如何配合一致的,眼神注视何方,虚实如何变化,穴位之气感如何,它的健身和技击的效果何在等等。平时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以心行意、以意引气、按窍运身”的太极功法进行操练。有人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王培生老师传授37式太极拳的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叫做“循经走穴拳法自然”,这是十分恰当的。

王培生老师继承武医结合的传统武术文化,把中医经络学运用于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并使之发扬光大,被尊为“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关振军先生系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之入室弟子,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监事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人体文化特约研究员;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武协太极拳客座教授;中国焦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武学导师;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高级顾问等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上)
武星陨落 风范长存——纪念我的老师王培生(页 1) - 【张全亮先生专栏】 - 中华国术论...
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
吴氏太极拳,王培生亲自示范起势、收势、揽雀尾,含太极八法
太极拳修炼有无为法和有为法,从哪入手更好?
【王培生】《太极十六式技击 》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