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松阳道人叶法善
匡国辅主的叶法善


编者按:

今天的丽水市,古代称为处州。处州地灵,山水清佳,风光旖旎,而土地硗瘠狭小。先民人杰,勤劳质朴,节俭务实,以节概自高,不断创造辉煌。在处州1400多年的历史中,英才辈出,代不乏人。他们或匡国辅主、济世利民,或甘棠惠政、造福一方,或反抗暴政、抵御入侵,或独领风骚、遗韵留编……业垂青史,德泽后人,丰厚了我市历史遗存。

“现代”离不开“传统”,传统中孕育着“现代”。我们开设“丽水历史名人”专栏,意在张扬英杰,挖掘人文,传承道统,延绵文脉。这对于发展先进文化,树立新的道德风范,提高人们素质,都颇有意义。同时,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经济建设的推进,也将有积极作用。

本刊自今日起,将陆续介绍丽水历史名人的事迹,以飨读者。欢迎全市各界人士,特别是文史工作者踊跃赐稿。

在松阳的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负盛名、最得朝廷尊宠的要数唐初道士叶法善。他正如唐玄宗所赞:

贲(奔走)丘园者,一贯吾道,食旧德者,百代可知。故名溢宇宙之中,身在江海之上……可谓德博而施,道尊而光者也。(《叶尊师碑铭并序》)

籍贯松阳道士世家

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业十二年(616)出生。对于他的占籍里贯,曾有多种说法:

叶公,沈诸梁之后,本南阳人。汉末桓、灵时,避地江左。鼻祖俭,字静能,遍搜山水,得会稽着南乡卯山隐焉。(《叶真人传》,民国版《宣平县志》卷之十二。下引出处省略)

始迁祖俭公,为晋折冲将军、栝苍太守,居松阳卯山之阳,即今松阳之古市镇,葬于卯山观右前侧。(松阳《叶氏宗谱》)

道士叶法善,栝州栝苍人。(《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叶法善,字道元,松阳人。(《松阳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在儒、道、佛诸家兼容并存的唐代初期盛世,现今武义县柳城畲族自治镇出了一位全国首屈一指的道士。他姓叶,名法善……(《金华历史名人传》,杭大出版社,1998年,第1页)“本南阳(今属河南)人”,是指叶氏的郡望所出。春秋时代,楚国有个沈诸梁,字子高,食邑于叶县,因以为氏。东汉建安二年(197),叶氏后代为躲避战乱,又从南阳迁居到江苏丹徒句容县。叶俭致仕后,“遍搜山水”,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再从江苏迁居至松阳卯山之阳的瑞应古里,即今之古市镇。叶法善为叶俭十七世孙,祖居、出生和成长都在松阳。松阳在唐初隶属于栝州,他的籍贯应是栝州松阳。《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均称叶为“栝州栝苍人”。栝苍,是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东乡而置县,直至唐大历十四年(779)改为丽水县,在190年县史中都没有管辖过松阳的瑞应古里,所以乡贯“栝苍”说并不确切。叶法善在12岁时,曾随父母迁居到栝苍的白马山全塘口。而全塘口,于明景泰三年(1452)才归属宣平县;1958年撤销宣平县后,再归属武义县柳城镇。所谓乡贯,是指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地,并非是曾经短暂生活过的地方。将叶法善生后800或1200多年建县的宣平或武义作为其乡贯,显然是“今为古用”,既不合情理,又会混淆历史与地理。

叶法善的家世谱系,在记传中有明确记载:

高祖乾昱,曾祖道兴,祖国重,父惠明,四世习隐,累辟不就,间气所钟,遹开道脉。(《叶真人传》)

叔祖靖能,有道术,仍善属文。高祖时,直翰林,为国子祭酒。……仍度其侄润州(今镇江市)司马,为道士师,有弟子百余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三十九)叶法善自高祖乾昱起,“四世习隐”,“遹开道脉”,皆善摄养、占卜之术,故他自小得家传,世为道士、尊师。连他的叔祖与侄子也出家为道,被尊崇为道士师。叶家一门,真可谓是个“道士世家”。

寻师学道征诣京师

叶法善少时的经历,记传有具体载述:

初,师甫七岁,涉江而游。迨及三年,人以为溺。及还问其故,则曰:“三青童子引之,憩于华堂峻宇,咽灵药,吸云浆,太上镇之,是以留也。十五,中毒死,又见昔青童曰:“天台茅君,飞印印其腹。始殊閟绝,良久豁如,师以灵应感通,殊尤若此。(唐玄宗《叶尊师碑铭并序》)叶法善涉江河而不溺、炼丹中毒而不死,其经历颇有传奇性。三青童之引憩于华堂峻宇与天台茅君印腹之说,是传记作者为将他神化而附会杜撰的故事,不可妄信。《叶尊师碑铭并序》称他“幼有奇资,长标特操,神照体外,骨秀形表”,却不是虚妄之言。

性纯洁,不茹荤,潜居好古。十一诵读诗书,十二习礼乐,耽周易,嗜老庄。河洛图纬,悉详览焉。……年十三,从栝苍入天台、金华,历四明、会稽,渡江北,涉天柱、天目、洞庭、句曲、衡霍诸岳,南游剑水、登赤城、寻罗浮胜迹。(《叶真人传》,民国版《宣平县志》卷之十二)由此可见,叶法善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好道家学说,反复诵读《周易》、《老子》、《庄子》,深入钻研河图洛书。年轻时,叶法善云游名山胜地、寻师学道,其事迹确为信实可征:

远访茅君而遇……嫣然微笑曰:“尔来乎!……当以辅人弼(佐助)教为意,无汲汲于来去也。”由是便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元之术;于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唐玄宗《叶尊师碑铭并序》)叶法善随师就学,从白马山三神人处接受“太上密旨”,从赵元阳、韦善俊学习劾鬼本事,从豫章的万法师处“求辟谷、导引、胎息、炼丹之诀”学会气功,从蒙山羽士处学来“三五盟威正一之法”。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掌握自然贵生、慈爱和同、济世利物等道义教旨;经过艰苦修炼,终于学会了扫馘凶妖、诛荡怪鬼的法门,掌握以药疗和手术治病去邪的一套本领。

在接受仙人“立功济人佐国”的开导后,叶法善努力践行道教的教义要旨,利用学得的阴阳、卜辞、符架与医术,积极为老百姓治病去邪:

或剖腹涤肠,勿药自复;或刳肠割膜,投符有加;或聚合毒味,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故海内称焉,千转万变。(同前)叶法善法术高超,医技高明,手到病除,药至即愈。患者赞不绝口,百姓啧啧称奇,以为“神医”,求医者络绎不绝。

显庆(656—660)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帝然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法善又尝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祭,城中士女竞往观之。俄顷数十人自投火中,观者大惊,救之而免。(《旧唐书》本传)唐高宗闻知叶法善道法高超,欲求养生长寿法门,就下诏征召他入京。虽授之高官厚禄,法善却以“臣病在朝市,疗在山林”而“固辞不受”。高宗强留他住在景龙观,“供待甚厚”,“一昼三接”,恩宠有加。而叶法善仍向往乡间林泉生活,以世外之人自居,避开宫廷残酷的政治纷争。他一边讲神仙、传道法,“上及皇后诸王公主亲受道法,百官子弟及诸道流授经者,前后数千人”(《叶真人传》);一边帮穷济困,救死扶伤,曾使宰相姚崇之女和张尉之妻起死回生。高宗广征方士炼丹,法善以“费财”、“亏政”之理坦诚劝阻,并作现场试验,复核真伪,终于识别出九十多位骗取钱财的假方士,让高宗终止了冶炼金丹的迷信活动。叶法善曾在洛阳凌空观设坛醮祭,往观士女有几十人因中毒而跌入火中,其余人大惊失色。后经他抢救,中毒者才幸免于难,法到病愈。

德博而施道尊而光

叶法善历经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五十年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他“出者无山林之逸,处者无轩冕之贵”。在民间,他积德行善,普济众生,为百姓驱邪治病。在朝廷,他直言不讳,敢说真话,诋毁佛教,揭露弊政。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篡权乱政、武三思秉政专权时,叶法善犯颜直谏不被采纳,反而被赶出朝廷,贬谪到广州与洪州。直到中宗景龙二年(708)初,叶法善才被征召回京。三月,李旦劝说法善:“未可隐迹山岩,以旷委任。”当时,李旦、李隆基尚未登帝位,法善暗加保护,为他们参透暗算,消灾避祸:

土蕃进宝,函封题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人知。”法善奏曰:“此不祥也。宜令蕃使自开之。”既开,果有弩箭自函而发,中蕃使而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三十九)

叶法善还帮助李隆基以宗室亲王的身份,发动羽林军铲除了韦、武集团,消灭了专横的太平公主及窃据朝廷要害的党徒。叶法善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定庙号,改年号。玄宗曾接受他的建议,改“先天”年号为“开元”。

开元二年(714)正月,玄宗为粉饰太平而大闹元宵,诏令臣民在京城结彩楼三十余间,楼高百余丈,多是金玉翡翠镶嵌。元宵之夜,京城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一派豪华景象。玄宗召法善于上元宫同赏,法善看后直谏:“彩灯之盛,固无比矣!……但奢靡过甚,与国何益!”(《叶真人传》)自此,玄宗多年不搞这类劳民伤财的活动,专心于国事,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天盛世”。后人却据此附会出叶法善与唐玄宗同游月宫,闻天乐改“紫云曲”为“霓裳羽衣曲”、投金钱于潞州。《拍案惊奇》第七回“唐明皇好道集奇人”,还将它演绎成章回小说。

唐玄宗晚年在回忆自身经历时,对叶法善充满感激和赞赏:

尝从朕游,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藏察无象,钩致不测。若言匡国辅主,鼓舞发挥焉。……朕在藩邸,累闻道要。及临寓县(天下),虚伫昌言(善言)。奸臣寓谋,凶丑潜逆,未尝不先事启沃,亟申幽赞。(《叶尊师碑铭并序》)

为了表彰叶法善在平定内乱中的卓著功勋,唐玄宗还于开元二年(714)八月下诏:

道士叶法善,德崇真素,学究元微,体含众妙,道冠群仙,预睹衅萌,亟申忠义,宜嘉宠命,以答懋(盛大)功。仍遂乃怀,俾从真服,特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从一品),兼景龙观主。赠其父为银青光禄大夫(正三品)、歙州刺史。叶法善却淡泊爵禄,视富贵如浮云,多次推辞授赠。玄宗不允,他只得勉强接受。才逾月,法善就奏请还乡,归藏栝州,祭扫父坟(坐落于松阳宣平乡)和祖墓(坐落于松阳西山),建宣阳观(后改名冲真观),将祖宅改为道观(今古市镇校处)。玄宗特许“免朝章,从夙志”,亲赐观名“淳和仙府”(后改名永宁观),还题写了《步虚词》:

清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洞门深锁碧寒窗,滴露研朱点周易。诗作是对叶法善在卯山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玄宗赞赏叶法善是淡泊名利、来去自由的孤鹤,专心于研朱点易。

词江泻液,义(仪)苑含芬。别有真气,清溪出云。卓尔无对,超然不群。(《叶法善像赞》《全唐文》1\41\450)像赞叙写出叶尊师的词作文义、仪容状貌与气质风度。

后来,叶法善居住在四明之下、天台之东数年。其间传说东海之龙守海届满,将入籍于仙品,而波罗门逞幻术,欲劫取统天镇海之宝。叶尊师以丹符相救,龙载来宝货谢师,师不受而要龙赐清泉,终于出现山斋石渠泉水环流的景象。虽牵强附会,事属怪诞,实是记叶尊师修天师渠而造福于百姓的善举。

归葬松阳遗迹卯山

叶法善精通养生之道,理气以自强,又一生不茹荤,晚年多生活在松阳卯山,故鹤发童颜,老当益健。开元五年(717)三月,他辞别乡人再到京城颐养天年。开元八年(720)六月三日,叶法善老死于景龙观,终年一百零五岁。临终时遗书给侄子仲荣:“将吾书及诗进上。不得求官。当奉诏监丧,归葬栝州。”遗诗三首的原文:

昔在禹余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

适向人世间,时复济苍生。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

退仙时此地,去俗久为荣。今日登云天,归真游上清。泥丸空示世,腾举不为名。诗作表现了叶法善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既欲久“去俗”,腾举“乘烟霞”、“掌仙录”,又面向“人世间”,忻“下界荣”,“辅国亦功成”。

玄宗阅读书诗后,叹惋感怆,“亲临丧所,辍朝三日。王公以下,无不悲恸”(《叶真人传》)。次日下诏:敕葬松阳。王公以下,尽出京城奠送,百官缟素,泣国门之外;追敕仲荣为东都圣真观道士,并与中使护柩归葬松阳县宣平乡宣阳观侧。

唐玄宗与叶法善的情谊至深,直到其死后20年还御笔亲撰《叶尊师碑铭并序》,既表现深切的悼念之情,又盛赞尊师的功业:

先生养神太和,观妙元牝,君子或处之盛也。金印袭贵,紫绶方来,君子或出之盛也。非夫道臻博大,德合神明,其孰能与於此也。故于王室,则承恩五代。当朕之时,则传道者数人,皆曰宗师,无间然矣。……旁通幽赞,神变灵造,淫祠厉阶,无隐不讨。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藏往察微,业与神期。此碑铭刻于石,置放在长安崇仁坊景龙观中。

如今的松阳卯山,孤峰独峙,峰峦耸秀,怪石如松,泉水潺潺。旧有通天宫、点易亭、滋觯兹紫霞馆等古迹。如今,半山腰留有一座永宁观天师殿遗址(内有浴丹池),是叶姓后裔为纪念始迁祖叶俭而建的。它为翘角提肩、硬山式顶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殿旁有道院,为叶法善修炼处,俗称卯山观。早年为拱檐斗角、琉璃飞瓦的建筑,颇有气派。观内常年香客云集,香火烛烟缭绕,热闹非凡。但古建筑已破败,观内十分冷清,已无昔日繁华景象。而唐玄宗赐名的“淳和仙府”匾额,铸于乾元二年(759)的巨钟,据说尚存。观旁有天师渠,泉水经旱不竭;浴丹池冬夏不涸。观东侧有一奇石,广达亩余,中有裂缝如刀劈,相传为叶法善试剑所为,故称试剑石。观之上半山有白鹤洞,相传白鹤在此栖息,若有仙缘者白鹤可驮他登月游赏。卯山顶有道观通天宫,人称上观,今已废圮,只见断垣残壁。尚留有一口古井,深约6米,井水常年不绝。相传法善作法,请东海龙王派墨鱼精开凿地下通道,古井可直通大海。井傍碑版文字,还记载古人曾见两个大墨鱼浮游之奇事。叶法善一生德业与道行显赫,后人才会演绎出如此众多的怪诞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卯、酉山
🍃大唐天师叶法善
叶法善
第04部 卷三百四十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一)
隆尧名胜:宣务山隆胜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