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胁
开胁

  开胁,是内功修炼的左吞右吐、左吐右吞的吞吐法,结合肩胯肩的内劲8字法运行修炼而成的,再加之左右的内劲势的裹束法的运用,则胁部的开合吞吐功能诠矣!这是在“天一生水桩”的内劲吸提呼降的升降法的基础上修炼而成的。打展手的方法就完全能够修炼成功的。正如前贤所言,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震卦卦象,震上震下

  胁有呼吸震动莫疑

  胁聚象于震,震者动也,雷也。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雷出而奋乎上,胁似之。胁以上,天之象也;胁以下,地之义也。天地阴阳相交,则雷雨作,而万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则气血通,而真劲出,理一而已。胁气上交于头故雷遇天而为大壮;真气上升于头顶,健以初则力自大壮也。胁气下交于足,故雷遇地而为豫。真气下降于足膝,顺以动,故神气豫悦也。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外见之口鼻,而内需之心胸,其要总在胁也。

  胁者协也,如鱼有腮,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合则下胁于丹田,后协于两肾,中间一股大气,自盖骨下从两裆内直沉至涌泉穴而止,复向后由足大筋向上翻出,自两委中穴上由尾闾穴透入夹脊,则与胁相交。一开如雷之奋于地而升于天,其气自能上升,一股入胸、入中,一股入两背底,竖则通于泥丸,直达颠顶;横则贯于指末。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细玩艮卦,震卦上九、初九之义,自能其上下承接之妙。

  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元妙,有难以口授者。胁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非出骨出肉出筋也。用胁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一身之纵横为开闭,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左矣。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胁,下步之劲在于背,此又自然之理也。

  阐释

  胁与肋有区别。肋,通指肋骨;胁,乃指腰上至腋下的软组织部位而言。

  而拳家有言“有肋骨者为肋,无肋骨的软组织部分为胁”。此乃一家之言。理解胁的位置,应以腰上至腋下的部位为准。文中“胁者,协也”一句,说明了胁之部位的功能。但为何“胁者,协也”?胁,协助了什么?我们看前贤是如何依卦理爻辞而解说的。

  胁聚象于震,震者动也,雷也。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雷出而奋乎上,胁似之。胁以上,天之象也;胁以下,地之义也。

  这段论述告诉了我们,以腰为中界的上下乾天坤地定位:腰以下,为坤地;腰以上,为乾天。但我们已经知道“乾坤定位,卑高以陈”的道理、法则,在传统拳术中尚有“”内气为乾,象天,健运不息,纯粹之精,阳刚之性,处君主之位而高;外形为坤,象地,静而不躁,厚载之德,阴柔之质,顺从乾而处臣民之位而卑。知道了这两点,我们再看前贤论述“胁聚象于震”的精义,自然心中就会明白,也就知道练、用之法了。

  《序卦传》说:“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卦辑“鼎卦”之后,是因为鼎是器,器要有鼎器之主。在古代实行宗法制度的情况下,最有资格主器的是长子。据《说卦传》:“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的说法,震为长男。长男有主器之义,所以鼎卦之后次之以震卦。震卦一阳生于二阴之下,动而上进,有震动之象,故为震。震亦即动,动而不曰动而曰震,是由于震不仅有动而惊惧之义,且有雷的振奋之象。这一段论述说明了“震者动也,雷也”的道理。而在人身,胁的部位恰似这一景象。在中医学说中,胁之部位属肝、胆,正是一阳动于二阴之下的景象。肝为厥阴之藏,胆为少阳之腑,故肝胆成表里,显现阴尽阳生之候,阴阳转接之关键。

  天地阴阳相交,则雷雨作,而万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则气血通,而真劲出,理一而已。

  自然界地表水气上升而成云,云积浓厚,阴阳相交,则闪电雷鸣而雨降,万物在此气升液降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长化收藏,生生不息;人身上下相合,则气血流通而真劲出。道理,自然界是一个,即道本一,法万殊。在这里要知道“人身上下相合”是什么意思?前贤只说了“气血”二字以代表,即气属阳,从天,内劲也;血属阴,从地,外形也。气通血和,则身体健康。即老子所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意思。而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阴阳上下相合,首为内气从天为上;外形从地为下的内外上下相合。内气从乾,为一阳;外形从坤,有筋劲、骨力,为二阴。按拳术之论所云:“劲从足下起,传于腿,至胁部位,”正是“雷出而奋乎上”的天之部位,也是内气震动变幻之时,故前贤说:“胁聚象于震卦,胁似之”。此以天人合一学说的理论而说拳之理法尔。胁有呼吸,震动莫疑。是说震者动也,雷也,是天地之呼吸的现象,是阴阳交合动变的结果。就像胁有呼吸真气,也是自身阴阳交合动变的结果。这两点虽然一在自然界、一在人身中,但其道理是一样的,相通的,莫要产生任何的怀疑。下面,前贤又进一步运用卦理爻辞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胁气上交于头故雷遇天而为大壮;真气上升于头顶,健以初则力自大壮也。

  此说由足至胁之气上交于头,像似雷在天以显威,是为“大壮卦”,说明真气上升于头顶(百会穴),健以胜则力自大壮也。其因为何?只有看大壮卦的卦理爻辞之意了。健以初,是为健以动。

  大壮卦,卦象,乾下震上。《序卦传》说:“遁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遁卦是阴长阳退退的意义是违去。大壮是阳的壮,壮的意义是强盛,事物衰则必盛,消必长,即遁则必壮,所以遁之后次之以大壮。大壮卦下体是乾,上体是震,以刚而动,有大壮的意义。《周易》里阳刚为大,阴柔为小。此卦阳刚已经达到九四之位,过中了,有大者壮的意义。故曰:健以初。又卦中有雷威震在天上之象,也是大壮的意义,“大壮,利贞”。大壮即是阳之壮,吉祥亨通自不待言。但是,大壮利天贞正。大壮而不贞正,即习拳而不循正理,便是一般的壮,不是合于拳家之道的大壮了。大壮之时最怕的是自恃其壮;自恃其壮就不正了。四个阳爻而称大壮,这是因为卦中阴阳之势至三而平分,至四就算极盛了。大壮之阳爻以自初长至四,九四一爻是成卦之主,阳爻居阴位为吉,此卦又是乾阳在内,震动于外,所以叫做大壮。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易经》中刚阳为大,阴柔为小。天地间惟刚阳能壮,大者能壮;阴柔不能壮,小者不能壮。但是,并非刚阳或大者在一切情况下都能壮,必须在“刚以动”即内气健运至其所当行之时、所当至之位的情况下才可谓壮。故名为“大壮”,是健以初之象。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此解释“利贞”的意义。大壮是大者壮,大壮利贞则是大者正。这里“大壮利贞”四字具有三个含义。首先指出壮的主体是“大”;其次说主体之势是“壮”;最后强调大的静态特征是“正”。所以,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壮”的主体是“内气”,是“大”;内气为主体之势是壮;而内气的静态特征亦是“正”。前两个含义告诉我们,传统拳术中惟大者即阳刚之气能壮,小者阴柔之外形不能壮。大的内气只是在动的状态下即“刚以动”的时候,方能壮。壮是从动态的角度看。最后一个含义是说大者之内气只是壮还是不够的,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还要“正”。“正”是从静态的角度看。总之,“大壮利贞”一语的意义是体大、势盛、中正,而无邪僻。即大正必无凶咎。但若大壮不正,则凶必不免。总之,以拳势论,气大形小正者,势壮也。

  正大亦即大正也,天地乃大中之大,可谓至大;天地可谓正中之正,自是至正。大而且壮,大而且正,是天地之显著特点;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的。看见天地之正大,便看见天地之情了。而人身在传统拳术来说:内气、外形乃自身之天地,亦可谓大中之大,正中之正;可谓至大至正。大而且壮,大而且正,是内气、外形的明显特点;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从显处便看见自身内气、外形之正大,也便看见攻防拳势之威力之特点了。“天地之情”是从静态、从显处看天地之特点;复《彖传》说的“天地之心”,则是从动态、从隐处看天地之规律。而“得中用中”,则是从动态、从隐处看自身内气、外形之规律的。故拳讲中气,就是这个至大至中至和至正的大壮之势的道理。健以动则力自大壮也,是真气上升于胁、胸、背、头顶之缘故。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雷奋迅于天上,乃大而壮之象。大壮,包含了“大而正也”的意义。也就是说,大壮,实际涵盖了“大,大者壮,大者正”三层意义。大、壮、正三者合为一体,便构成了天地间一种伟大的力。胁气上交于头,犹如雷奋迅于天上,乃大而壮之象;大、壮、正三者合为一体,便构成了自身一种非常的力。此即“头统乾之体,乃全身之总领”的深刻含义。但绝不是主观的聚劲凝形之力,而是松静自然的势之能力。现有说为是“自然力”的。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家里手观大壮之象,但应怎样落实到拳术修炼中来呢?皆是主张反身炼己,要把最大的力量用来战胜自己。即“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柔弱自己的外形,颐养自身的中气;在顺随而用之。此乃唯道是从之意,即“君子求诸己,以非礼弗履”的意思。

  胁气下交于足,故雷遇地而为豫。真气下降于足膝,顺以动,故神气豫悦也。

  上言胁气上交于头,是雷遇天而为大壮。此又言胁气下交于足,是雷遇地而为豫。豫者何?真气下降于足膝,顺以动,故神气愉悦也。何为顺以动?只有看豫卦的卦理爻辞了。

  豫卦,卦象,坤下震上。豫卦卦名的这个“豫”字,含义比较复杂。据前人解释,它至少有三个不同但却相近的义项。逸豫,安逸休闲;和豫,和悦顺畅;备豫,事有预备,见微而知著。逸豫与和豫意义相近相通,都有安乐和悦的意思。备豫,看来与乐似乎不相关,其实也是有联系的,因为备豫可以这样理解:凡事有预备,极易获得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之获得,自然可以安逸和乐了。由备豫而导致安逸和乐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前人留下的拳术攻防之道的完善的拳学学说,为我们修炼打下了坚实浑厚的理、法、术、功之基础,下一代人只管承受应用证验,也会得到安逸和乐的境界。即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乘、承传即是如此,故而,千百年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久传而不衰,此也。

  豫卦为什么次诸谦卦之后呢?《序卦传》说:“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内劲功夫上身,攻防技法富有,顺随而用,用必打犯不伤人,功德才能具备,内心充实而能谦逊自处的拳家,必有安逸和乐的结果。这里的“有大”在传统拳术功夫中乃指中气而言,因为自身具备中气功夫是传统拳术攻防的大道之功德。养生、健身、技击攻防全凭中气功夫以为用。但仅凭此中气功夫还是不够的,要能“谦”才必能“豫”,即“即之也温”;否则,刚愎自用,是为满招损。故传统拳术攻防以顺随为法,也是谦的一种体现。

  豫卦所以名豫,可从以下诸方面得到解释。从卦之德来看,外卦震,震,动也;内卦坤,坤,顺也。坤下震上,有顺动之象;动而和顺,所以名豫。从拳之德言:内劲,动也;外形,顺也,有健顺之象,健动而顺和之,所以为安逸和乐之象,此乃“健顺参半”之意。此其一也。第二从卦之主来看,卦主九四以一阳统五阴,下面又有坤来顺承,动而上下顺应,所以名豫。传统拳术中一气统领诸阴形,而诸外形都应于它。内气一动,外形上下顺应,此乃“意气君来骨肉臣”、“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自身内气、外形君臣主从关系的论述。做到此,便为“豫”之象了。还有从上下二卦之象来看,“震为雷”,“坤为地”。雷出于地上,雷先潜闭于地中,待它动而奋出之时,自然发出声音,其中有通畅和乐之义,故名之曰豫。传统拳术中,内气无形寓于外形之中,似雷潜闭于地中,待内劲所动而奋出之时,随其所行所到之部位自然发出鸣响的声音,拳家名之曰:“骨响齐鸣”、“骨节齐鸣”的功夫;随其鸣响,身体内有通畅和乐之感觉。能于此是名“雷拳功夫”。此乃自身的豫之象。有曰:“拳风者”,亦是自身豫之象。如:“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功夫艺境便是。

  豫,利建候行师。

  豫卦为什么有“利建候行师”的意义呢?从卦体来看,豫之外卦是震,内卦是坤;震乃长子,有候王之象;坤为众民,有师象。所以有“利建候行师”之卦辞。又,从内外卦之卦德看,外卦震,震,动也;内卦坤,坤,顺也。震动于坤之上,动而顺,像天子在上,封建诸候、万民在下,顺从悦服。有如兴兵讨伐,诸侯从征,民众顺和之义。此即拳中所说:内气一动,外形无不顺从而动”之意。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候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这是用卦体与卦德解释卦名。豫卦之所以为豫,是因为从卦体看,“刚应而志行”。此卦只有九四一刚爻,它是一卦之主,上下众阴爻都来应它,顺它,它的志向得以实行,并无阻碍。天下如此,可至天下之豫;一身如此,可至一身之豫。“顺以动,豫”,内卦顺,外卦动,上动而下顺,所以为豫;传统拳术中,内气动,外形顺从。内气从乾,为主为上;外形从坤,为臣为下,即上动下顺,所以为豫。此卦之“顺以动”是以“顺”字为重,强调的是“顺”而不是“动”。这一卦所以名豫,“顺”是重要的,或者说关键在于“顺”。倘若上动而下不顺,或者动而不以顺,也就谈不到“豫”了。这就是前贤所说:“真气下降于足踝,足膝顺之以动,故神气所行之必成,故神气豫悦也。”足膝之步法功能作用明显矣!

  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外见之口鼻,而内需之心胸,其要总在胁也。

  此乃总结:“胁有呼吸,震动莫疑”,以及“胁聚象于震”的论述之要领性语言。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真气的吸提呼放即真气上升到头顶,下行至涌泉的升降之机,如同外面可见的口鼻呼吸一样;而真气的吸提呼放、上升下降,内虽由一心为主宰,但总要有泄气的吸提呼放、一升一降之配合,才能完成的最佳。意在真气的吸提呼降中体会,莫在口鼻呼吸求之。

  胁之开合,即真气之呼吸借之,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细玩艮卦、震卦的上九、初九之义,自能有上下承接之妙。

  此即说真气下至足膝、上至头顶周而复始地运行,是有一定的“气道”的。真气在体内的上下内外出入运行的线路不可颠倒错乱。即气道不乱,则真气运行就不会乱。能做到这一点,就要仔细品味艮卦的上九、震卦的初九之爻辞之精义,自然能知道真气在体内运行上下承接、周而复始、自不间断之妙义。

  经文中已将真气运行的道路描述了出来,文白如话,不必重复阐释,依法练习自能体认知之。关于真气运行的“气道”,初练者知道“阳散阴聚”为基本法则就可以了。即以丹田气海为中心,凡身体属阳的部位,皆为内气由丹田向头顶及四指梢运行之道路;凡身体属阴的部位,皆为内气由头及四肢梢向丹田部位运行之道路。此亦名“阳发阴收”之气道。三皇炮捶拳在批评“花拳”的空架子现象时就指出:“花拳,不知身法,不明气道,不懂规矩,还说能以拳脚打人,岂不让天下方家贻笑乎?”可知“气道”乃习拳者必知、必修的内容。当然,到了全体透空的境界时,也就不存在“气道”的问题了。下面说艮卦上九、震卦初九的爻辞之精义。

  艮卦,上九:敦艮吉。

  敦,厚,笃实。上九以阳刚据止之极,有坚笃于止,敦厚于止之象。故曰“敦艮”。一般来说,卦发展到上的时候事情以至极点,该往反面转化了而艮上九却不过而为敦,止不但未变,反而止的更加敦厚笃实了。与初六艮其止对照看,艮其止无咎,而敦艮吉,可知艮卦强调善始,更强调善终。真气上至百会,即“虚灵顶劲”的顶头悬,也是“尾闾中正神贯顶”的大壮之象。而习拳最难者神贯顶的顶头悬也,这是功夫。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从爻象说,上九居艮之极,处谦和之上,有厚终之象。从爻义说,止重于始而难于止,始故属不易,而止终尤难;始止而至于终止,才算真能止。能终于止,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久积厚而后成敦艮,得敦艮之吉。总之,上九得敦艮之吉,是由于得止之修;得止之终,是由于得积之厚。以此而论,艮卦上九乃言真气终于止的道理,即止于终之作用的。

  震卦,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虩虩:恐惧的意思;哑哑:从容镇静、镇定的意思。

  震卦初九爻辞同于卦辞,只多“后”与“吉”二字,小象又同于《彖传》,这在全《易经》384爻中是独一无二的。初九爻辞之所以同于卦辞,是因为震卦之卦义是讲人的一种心态和涵养的,它的主旨是说人遇上危难之事的时候,问题在小,也要心存恐惧,修省自身,审慎而为之;同时,问题再大,也要从容镇定,无所畏惧。人的这种涵养宜初始就有,即习拳的初始就要有;初时没有,待到出了事情,遇到麻烦,临时想要恐惧修省,是办不到的。所以作爻辞的人把体现震卦卦义的爻辞,以爻辞系诸初九。再者,震卦之用在下,而初九居下体之下,有阳明之德,是震卦之主,即震卦一阳生于二阴之下,动而上进,有震动之象,即一身内气之用,始起于足下之意。

  通观艮卦之上九、震卦之初九、胁之呼吸、真气升降的全部内容之含义,乃乾卦中所论的“头统乾之体”中的“乾之体”,即内气。“顺以动”的含义说的是外形坤顺从乾的动,故神气愉悦。而真气上下往来,又以“胁”有重要功能作用。正如经文所言:

  胁者协也,如鱼有腮,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合则下胁于丹田,后协于两肾,中间一股大气,自盖骨下从两裆内直沉至涌泉穴而止,复向后由足大筋向上翻出,自两委中穴上由尾闾穴透入夹脊,则与胁相交。一开如雷之奋于地而升于天,其气自能上升,一股入胸、入中,一股入两背底,竖则通于泥丸,直达颠顶;横则贯于指末。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细玩艮卦,震卦上九、初九之义,自能其上下承接之妙。

  上段经文,文白如话,读者按法而修必能自明。故而不再阐释。

  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元妙,有难以口授者。胁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非出骨出肉出筋也。用胁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一身之纵横为开闭,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左矣。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胁,下步之劲在于背,此又自然之理也。

  此段乃《纳卦经》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至用的精髓之一,万不可忽视,故必细心体会。

  首说“开闭”。早有《越女论剑道》时说:“手战之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戳脚拳门讲:“本门所习,闭门戳脚拳也。”此处说“开闭”而不说“开合”,自有一脉承传之道理。开闭与开合,看着似乎无有什么区别,但仔细分辨,还是有分别的。闭可以用合来说,但合却不可以用闭来论,这就是“闭”与“合”的区别。如前贤所说:胁以气之呼为开,吸为闭;以手之出为开,收回为闭;身之纵为开,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为闭,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这是前贤以胁之呼吸、手之出入、身之纵横,来说明开闭之含义的。而前面所说的闭胸塌腰,有写成比胸塌腰的,也说明“胸虽出而不高”是为“闭”,或为“比”。此处“比”字从“闭”字而用。前贤开闭说法,关键在“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左矣”这句话上。分析如下:

  胁之呼吸、手之出入、身之纵横的开闭状态,不能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的关系中;换句话说,不求之于外形筋劲骨力中,亦不求之于尚血气的肌肉爆发力中。如求之于骨肉皮血之中,则入左道旁门矣!,即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求力气,则落入尚力派的外家拳法之中去了。外家拳法就是尚力派,故是为左道旁门矣!“血”是血气横力的简称。自古拳论就有气力、力气之分别。气力者,即尚德不尚力的尚巧之拳法,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宗旨;力气者,血气功于外壮,是尚力之拳法。其区别处在于: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习拳者能分别气力、力气,自然能知道用力和行气是有分别的。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此两者于习拳术攻防之道的功法、功果,是大不相同的,一为正道,一为左道旁门矣!《纳卦经》的作者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故言:“若求之于骨肉皮毛之间则左矣!”那么应如何求呢?

  胁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

  这是《纳卦经》的作者们得出的精辟的见解。如果将“胁”字去掉,成为“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乃具有指导习拳者由始至终之法则,开宗明义之宗旨的意义了。就是胁之呼吸,手之出入,身之纵横的一切开门闭户的攻防动变,皆以意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如果结合《内功经》中所说:“以神率意,以意率气,以气率形,故任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此内功之妙也。”就会知道为什么“形莫能为之累”?因为外形从坤,在《易经》中,坤从乾,顺以动,即坤顺从乾而动;在拳术中,外形顺从内气而动,则形莫能为之累了。只要自身的外形顺从内气而动,内气服从内意而动,而内意是神的使者,为甚是命而动,这样,外形就不会成为神意的累赘之物了。这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身内外合一的攻防机制、秩序之精义;即自身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内主外从法则建立的攻防机制。如果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崇尚外形之力气,则外形不能完全顺应神意之指令,必然造成“主弱臣强”的外强而内伤的过或不及的病拳状态,导致与人攻防较技惨败的结果,乃必然也。由此而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尚巧和尚力,在修炼、建体、至用的基本宗旨、法则上都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于修炼功德和功果上,也就不会相同,这是自然的。综合观看《纳卦经》论拳的宗旨,即崇尚“意气君来骨肉臣”,属于尚巧而不尚力;而此尚巧,就是崇尚“大道至巧至妙”。虽然上述乾坤、巽兑、艮震六个卦,分别论述了头项、足膝、裆胯、胸胁等部位,实乃以乾之体,即真气运行一气而贯串之,皆论“顺以动”的要领,即神意气形的内外君主臣民顺从的关系。知道这点,可谓会看拳谱了。欲明内气生成,再看坎离二卦之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形意拳三法诠真
内功之《纳卦经》注解(精要)
《旁门无功章》
16/豫卦(雷地豫中中卦)顺时依势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第九计)全文
周易 | 豫卦(卦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