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术集萃【15】
站桩的筋骨关
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得无法坚持了。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m1
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G^
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结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
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把指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 M53
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幺。e7-- 功夫
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qGH2- 功夫天下,汇集天下功夫  `pr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得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 W`y*S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了,你后背的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Cod
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他们都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 ,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一是:微小运动。 uia?
想想我当初刚站桩的时候,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现在你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那个时候,我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我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意念太重会伤身的。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二是:意念配合。 RVF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I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B3
而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这里我就不谈了。
松腰,开跨,垂尾闾.
腰部是练功的关键部位
一、要求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球”,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具体作法
一般练功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使后背圆直,再将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头脑中应有腰部放松的意念引导。但此种方法收效甚微,故需专门锻炼。现介绍最简易的方法供选用。
(一)站庄松腰法
全身松静站立,两脚踩气分开,呈后八字;两膝微屈下蹲,膝不过足尖;髋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虚之三角;腰部命门穴向后突,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状;尾闾尖指向两脚跟连线之等边三角形之中点,同是调裆提会阴。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内扣,踝放松,足平铺,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要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收向命门,吸满气,微微向下一坐,同时腰放松,可反复进行3~5个呼吸。每次站半小时。此法不仅能松腰胯,亦为松尾闾之捷法。
(二)转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略宽于肩,两手叉腰,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钝角,膝不过足尖。髋关节放松,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髋部划圆。以此活动腰部之关节、肌肉、韧带等。习练久久,腰胯不仅能平转划圆,而且要能立转划圆即转“立圈”,甚至能转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面壁蹲墙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两脚并拢,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贴墙,腰后突下蹲,头不可倾斜,如此反复。初练者脚尖顶墙下蹲有困难,可以稍离寸许,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 30为一组,每日蹲一组以上。待熟练后,鼻尖可离墙下蹲;再进一步可将腿蹲平后耗时间。此法不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疗练气功出偏造成的多种不适,为古不传之秘法。
四、作用
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又腰为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故练功家特别重视之。松腰可使腰部灵活,不仅要能转平圈,而且要能转“立圈”与“混旋圈”。这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此即古人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说“力由脊发”,腰部不能放松,是达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体弱丹田气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响丹田蓄气,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河车运转与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背部呆滞、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这是气不能纳入河车大路,而别出少阳、太阳之故。若能予以调整腰部身形,与引气归经,则气自顺矣)。
(二)影响命门火对水液的蒸腾,男人可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人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三)练动功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
胯部
一、要求
松胯。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髂关节放松(旧称泛臀)。
松胯的专门练法有松前、后胯之分。
松前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外撇成一字;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举;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两膝尽量向外后开张。
松后胯:第一个动作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脚尖内扣成一字,上身微前倾,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两臂前伸环抱,掌与额平,含胸向两侧外展,颏内含,头上顶;第二个动作是两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两手同时向上前方划弧分开,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
四、作用
髋关节放松则下肢运用自如。另外骶髂关节在常人是一不能活动的假关节,唯妇女怀孕晚期,此关节方能松张。练功者通过泛臀锻炼及丹田气充足时,可冲开这一关节。此关节冲开后,丹田域界也可扩充,元气之蓄积也可加大,为全身关节的通关奠定基础。
尾闾
一、要求
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
二、具体作法
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初练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则一味下垂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步功诀,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第三步,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同时身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第四步,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此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膜络混元气不可混语也。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功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
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丹田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钟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就响了。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三、作用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闾处非常重要。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
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据说:这是杨家秘传?
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个词,松开应该比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松开,这样一定会尝试到触之而灵动的感受,这实际是入太极之径,懂劲之门。
章鱼无骨,八爪却能无微不至,力大无穷。显然可以说明力量来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撑或杠杆力。
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
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肩,胸口等处僵劲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
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
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五趾抓地,气通涌泉",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之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
练完一套拳呼吸应该更加深长,喘气应该不会。练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应按其自然。
转换是指一切的多,折叠是方法。
后天呼吸在于鼻,应该深长,但同时口要放松,因为蓄发之间鼻之息不足以吐纳必借于口,不然易结气于胸。
可明白儒家浩然之气而入门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后返观太极之理则更好,但佛法无明理之人指路极易错路。
实际上太极拳之开合不能从某一处练起,必须全身一开合,功夫练到细微处,浑身上下处处都开合,若无开合处必是僵劲未化。
挺腰时要有空灵之意,尽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
周身一家一定要如液体状决不是软布一块状。
我练拳是从师门24桩入门。
每次站桩若高桩应该30分钟以上,若低桩就要到支持不住为止。每天至少3次。
憋气不对,憋气就是在胸口,这时应该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气。
站桩时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两腿要挂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觉。
是园裆不是撑裆
腰能灵动已经脱离了脊椎的骨肉范围,以后应该体会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动)能带动全身吞吐蓄发,一转一化无不是他主宰,假以时间一定会练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须明太极的哲学之理,并有所相应才能练得。不过知己的功夫是第一关。
以心行气是要用心不用识,识是以思想分别为体,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点我认为是能否在太极上登堂入室的关键。可是不太易懂。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状态;并非拎腰一段之意。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腰与丹田是主宰和宾辅的关系,有腰无丹田难得大用,有丹田无腰如三岁童儿舞大锤,且腰成如鼎火,是练精化气的成因,然后知直养而丹田自会有成。
要先练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气方能入骨,无腰的丹田满则易泄,难以升华。
敛气入骨和佛家白骨观不同,实际上敛气于骨并非真的敛在物质的骨头里,实际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劲时用心(不是脑识思想)听的状态。以求将身运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观是为欲重之众生而起一方便观想,是断习气之良药,不是世间法可比较。
神气为主就可以说是内家拳了,实际上和什么动作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所以练陈式当然可以这样练,若按我说的那样去站桩,什么桩都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建议站中低桩.
关于佛教经典中把识,心分开的莫过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但初涉佛法者不易懂,听说有位大德所讲的(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今年将要出版,此书若能得看,真是法宝.
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玩笑).
蓄劲时顺转,发劲时逆转这在腰能指挥全身后必须的一个锻炼内容,实际上中间还有一个S调头,使蓄劲时顺转鼓荡而开,至对方落空时我劲方为蓄成。S调头后逆转神气相会而合。能合之劲成倍于不合之劲。功夫成后,此过程渐渐淡化,终归无形。但无形之中一样也不缺。就是至一触而发也不出此。
定步推手决不是打轮,绷;捋;挤;按要认真,此四处是最难保持在太极的原理下完成的。此关一过自然能应付散推,要记住千变万化都是从规矩中化来的,不是学来的,但规矩一定要明师教,规矩一错,背道而驰。拳架所练成的习惯在推手及散手中实践,不自在处,问题必在拳架,这要过来人常在身边指点。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这,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时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了。
打人能跋根这在实力悬殊的状态下,有很多人会表现出来,但是否是和神气一动,彼如弹丸而出,是质的区别还是量的区别?若是量的差别那你离内家不远;若虽能将人跋根击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畅,浑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击劲,离内家拳尚远。我的前辈师长有一句话:太极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请各位细细品尝。
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拎腰只能是命门之下一段约一寸,拎至浑身轻灵状,过分就反而身体变硬。中气不能提上檀中穴。对的感觉如人可踏于空中,身形自在,肢体如白云,心意如秋风,心动身自随。不应是头重脚轻而失控状。
实际上太极拳发人用跋根两字很不妥,应该是在擎;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发放之时哪里还有根可拔?若对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顶抗之病。
练拳先要体会人我天地为一体的状态,这样慢慢会体会到人与万物相容而轻,但腾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钻再弹起的状态。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开始。
S调头之事,应该是练至腰为主宰,命门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练习神气调度的方法,可能必须口传方妥,说出来要搞错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调头,没有两种,千万练拳不要复杂化。
如未到腰为主宰的地步,S调头只是扭腰而已,当然也可练,只是没有实质作用熏陶而已.
普通的可说是对方落空时,就是我调头处。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绷;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身体的感觉各不一样,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会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则,了知一切觉受都是过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体味。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0
抗打内功秘笈和修炼
36天内家武学入门之一:抗打内功的秘密与练习方法
抗打的功夫在武林美其名曰金钟罩铁布衫,是防身自卫的最基本功夫。虽然,某些人认为“与其学挨打,不如学打人”,但是再高明的高手也不可能在搏击中不受一击。如果不经“打”而且恰巧打在“要害”,这一击就有可能结束了战斗。所以搏击功法我觉得还是应该视实际需要练习。
抗打的功夫在武林中有许多表现形式,最让人喜闻乐见的就是那些“表演”的东西。表演增加生活的乐趣,偶尔为之也并无不可,但是真正的抗打功夫表演绝对不是目的,它和那些靠憋气僵硬起肌肉来“抗”打的东西也是两回事。
下面我介绍的东西或者很简单,但是我认为已经道出了许多“大师”的不传之秘。而且这是已经经过实践证明其实有效的东西。
贯气与哈气诀是峨眉内五行七星功法的重要部分,贯气促使气贯全身,肾气更盛;拍打使气更深入,哈气则气固,促使身体内外浑圆一体。贯气、拍打、哈气一体进行能够迅速增强人体的抗打和抗震能力。许多练习硬气功拍打功夫的人,抗打能力是很强的,但是抗震能力就要差得多。以上功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常练贯、哈气的人,身体机能好,肌肉组织致密,功夫深者胸口骨骼仿佛成为一整块,心口凝结出现结“丹”现象,皮肤细腻如童子,养生健身效果可谓卓著。当然,贯、哈气各分3步,完整练习可以达到'身整丹结、霹雳贯顶’的高超境界,我这里介绍的只是最基本的功法,但是已经直指传统抗打内功之核心。
“逢哈先贯”,这是原则。练习上述功法,所谓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非虚语也。
毕其一功即豪杰,此语与大家共勉。
一、贯气
1、捏呼:
双手平抬于胸前,十指张开,掌心向下,吸气,十指慢慢地握向掌心成拳,同时气吸尽。然后微微呼气,全身放松。
站、坐势不拘,动作、呼吸越慢越好,时间越久越好。仔细地体会气入身体和松紧转换的感觉。是非常好的养生内功。为入门之基础。
2、吸喷:
站式,双手自然放在两腿侧,十指自然分开。微开嘴唇,缓和、自然地吸气,小腹自然鼓起,同时十指自然向掌心弯曲,成拳时吸气尽,嘴唇张闭。微闭气约3秒,猛然将气用力从鼻中喷出,同时双拳猛然一紧、2拳猛然一紧握、脚十趾猛然扣地。注意:喷气时小腹是猛然一沉的。
如此反复不下36次。
3、叼压
接上,双手放在小腹前,掌心向内,拇指相贴,大臂紧肋。吸气,双手成勾手叼起至胸口,此时吸气尽。喷气,双手成掌猛然下压,脚趾抓地。
如此反复练习。
以上功法大壮肾气,房事后练习可以迅速恢复体力。
二、拍打
慢慢地行走,呼吸调均好。然后吸气,右手外摆动,配合吸气,然后以右手虎口部位回击丹田,同时配合喷气,身体一紧抗击。然后换左手如法行之。
如此交替。
部位顺序:下丹田——两肋(从上而下,左手击右肋,右手击左肋)——胸口(左手击右乳直线而下,右手击左乳直线而下)——肾子(左手击右,右手击左)。
三、哈气
静立,双手负于背后。微张嘴唇吸气,同时收腹。然后开口哈气,声音以自己听得见为度,仔细体会气往身体内压的感觉,小腹同时鼓起。
声音不要大,哈气要慢!不要往外哈,气是往里哈的!!!特别要注意心窝、丹田的感觉。
哈气气感强烈,其妙无穷,效应无比,如能调动内气重点针对病灶哈气,更有去病如神之效。随着功夫深入,气贯全身,更有无上之境界。
“骨静肉动”与伏虎桩的习练
中国武术总体归纳起来,应该只有两种性质的训练方式,第一种是静态站桩,第二种是形体的动态运动。静态站桩“骨静肉动”的训练,是肉体抵达身空体轻状态的主要方法。
静态的站桩,有大式站桩或小式站桩等不同的训练姿势。那么同是静态站桩,我们是先练习大式站桩还是先练习小式站桩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而言,认为先站大式桩法比较适宜,特别是大成拳的伏虎桩,应该是第一步的首选。
选定了桩式,下一步就要弄清楚静态的站桩是干啥的,功夫从站桩中出,到底咋个出法。功夫为什么能从静态的站桩中出?关键就在“骨静肉动”这四个字上,这是中国真功失的精华和闪光点。为了能让读者明白什么是“骨静肉动”,请大家随着笔者下面的叙述,一起实际地做一做吧。
图一
请见图一:这是王芗斋大成拳伏虎桩静态的训练姿势。我的要求是重心在两腿之间,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前斜45度,两膝微屈、胯似坐非坐、背直头顶,两手臂微屈下垂、两手在两膝的上方,整个身体自然放松。练习武术为什么要求站桩,特别在开始要站大式桩?站大式桩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更好地化开沉积在筋肉内的浑浊之物(痰),说白了,就是把整体骨骼上的筋肉都练松。透过长时间的静态站桩,特别是图一伏虎桩的训练,你的筋肉特别是下肢两条腿的筋肉将发生变化——我当初的经历是,在静态站桩达20——30分钟的时候,筋肉开始抽动、抖动,两只脚站不住,整个人就如骑在马上一样上下乱颤。也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骑马桩的真实含义了,这种整体筋肉带动静态骨骼运动的方式,是化开沉积在人体内“痰”的最好的训练方式方法。
很多练拳人都不愿意练习大式桩法,感觉站这种桩太累。实际上站大式桩,筋肉疲劳的出现,正常情况一般都在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就我个人训练的经历而言,这种在站桩中的累,一般都是出现在精神上,而精神的累,是静态姿势作用于肉体训练的一个过程,此时如处理得当,在身上出现整体的筋肉抽动、抖动之后,这种“累”的感觉就不会特别强烈了。可能有人会说,你的练法咋没有意念假象假设啊?是的,在我的训练过程中,没有运用一般大成拳训练常规使用的那些意念假借,我只是把大脑的注意力,投放在我的筋肉在静态站桩过程中的剧烈的抽动及抖动上,并对这种现象认识和思考。
练习静态站桩,如果不让自身的筋肉在骨骼上出现抽动抖动的情况,你就是站了十年二十年,也不会在自己的肉体内出现“身室体轻”的境界。而不先从大式桩法练习,一般也不会出现肉体的抽动和抖动。
图二
如果在图一的基础上,你能够静态站桩40分钟,抽动抖动的效果即可见;图二下肢与图一是一样的,上肢前后两手抬至与两肩同高,这样就在下肢强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上肢难度的挑战,两个肩会很快进入很累的状态。实际上越正确的姿势,让肉体进入累和疲劳的状态越快;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内在化痰打开经络的有效静态技术训练的作用。做伏虎桩的静态站桩,光知道静站不行,关键你要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在静站过程中,去认识理解和思考整体筋肉为什么在静站中会产生抽动及抖动,要不然你也站不进去。
图三
伏虎桩的最规范的练习方法就是图三:下肢的姿势和图一、图二是一样的,而唯一不同的是把两个手收回胸的前部;通过上肢手臂姿势动作的变小,牵动两个肩和后背整体上身的筋肉都加强了疲劳训练的效果产生。
总之,站桩就是通过静态的练习,让骨骼上的筋肉在骨骼上单独地运动,这种筋肉在骨骼上运动的特殊训练效果,必须采用大式静站的方式才会产生,这就是中国武术与体育运动不同意义理念实质内涵的区别,“骨静肉动”是静态站桩的灵魂,真正的中国武术的内涵就在“骨静肉动”里产生。
“骨静肉动”能否祛痰化痰 站桩即可使身体健康
来源:武魂
《中医痰病学》一书的作者李顺保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好像已经把对“痰”的研究与医治,放到了一个突破中国中医“瓶颈”发展的高度。笔者练拳出身,对“中医痰病学”的许多方面了解不多,但通过自己的武术实践,我感觉中医里所述有关人体 “痰”的理论非常重要。对人体内“痰”的治理,不光是中医的事情,更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肉体内,而且时时刻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着隐蔽的伤害作用。
笔者这样说,可能让今天很多练拳的人或身体感觉很健康的人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痰”么?你干啥说得那样玄乎。谁没有吐过痰啊,只要不是肺病,我们天天“吐”,也没见对身体有啥样子的伤害!
是的,一时半会儿,你看不出痰对你的身体有什么伤害,但不知你想过没有,一个经常可以从口中吐出痰的人正常么?实际从严格意义上讲,有痰的人就是有病。吐出的痰,不过是你身体内部状况的一点点表象而已。
说到“痰”,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对痰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按“中医痰病学”的理论,痰分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对有形之痰,我们都有比较直接的认识,但对无形之痰可能就很陌生了。无形之痰,是还没进入肺管的痰。无形之痰是有形痰之母,有形痰是无形痰的表象。有形与无形之痰是人体疾病的起源,人体的很多疾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演化成有形或无形之痰的缘故。 “痰”在某个部位筋肉组织,特别是在人的肺、肝、胃、肠等内脏里沉积过久、过死,就会把这块组织腐蚀坏了。中医上说“痰为百病之源”,只要身体内的痰与身体外面的不利环境产生了联系,内外勾结做起乱来,就是我们俗语中统称的“生病”。从养生学的角度看,有痰就是有病。
可能有人会问了,就算“有痰就是有病”,但有病我们去找医生,这和我们的中国武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要告诉你,现在的中医痰病学,在现代多学科基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痰病的辩证治疗及所用方药,确实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有病去看医生没有错,但这毕竟是被动的无奈之举。“痰”,就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时刻伺机兴风作浪,而传统中医理论,向来就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自己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改善身体的内环镜,消除那些有形的、无形的“痰”,做一些工作吗?
我们是练武术的,能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身体运动形式,有效地把存在于人体筋肉里的这个可怕的“痰”化解掉呢?根据我的体会,我们的武术前辈,其实早就把清除人体筋肉里痰的练身方法,告诉给我们了。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马步、弓步、虚步……,特别是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不但把这种方法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可操作体系上,更用文字把有关感受给记录下来了。
从解剖学和生物学上看,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筋肉骨骼,由经络连接内外表里。人体的内脏好比消化加工营养的机器,而经络是把内脏加工成的营养输送给人体筋肉的通道。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机能需要内脏通过经络提供营养支持,而人体某个脏腑沉积的痰,也必会通过经络这条输送线,随着营养一齐被输送到人的筋肉组织里去。中医里有针灸,实际上针灸就是针开经络里的痰,从而让经络通道正常,给身体各部输送营养。针灸能打开经络通道里的阻碍物质。那么,我们通过某种武术运动的方法,是否也能起到清理经络通道的作用呢?有的人天天坚持打拳,但却也不一定就会有好身体,该生病时还得生病。之所以如此,恕我直言,那就是你的运动方式不对,你的运动或者你练的拳术,充其量只能算是活动活动身体而已,对于清理体内的“痰”,其实作用不大。因为你没有把动作直接作用到筋肉上,而输送内脏营养(当然也包括“痰”)的经络,恰恰是在人体的筋肉里。在你抬腿动手臂的时候,你的手臂是动了,你的腿也迈出去了,但是这些与你的身体健康的关系不大,你手臂上的筋肉是跟着手臂骨骼一齐运动的,解决人体真正健康部位上的筋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得到锻炼。
而采用王芗斋教给我们的的运动姿势——站桩,情况就不同了。静静的站桩之所以能够让你的身体健康,是因为在你整体骨骼、骨架静止的状态长时间练习下,整体的筋肉会产生与静态中的骨骼摩擦,也就是王芗斋在《大成拳论》里所述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说白了就是“骨静肉动”;为什么说“大动不如小动”呢?因为你的形体大动,由于速度过快或动作过大,这个大动作的作用效果,能够作用到筋肉上的效果很小;小动不如不动,小的形体运动虽然比大的形体运动好那么一点点,但是比不上不动之动。不动之动就是“骨静肉动”,为什么说骨静肉动要比大动或小动好——百病之源的痰在人的骨之外肉之内里隐藏着,只有按王芗斋骨静肉动的方法站桩,骨骼静止,肉在静止的骨骼上“抽动、抖动”,对于“祛痰”而言,这时才是练习到点子上了。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的筋肉产生抽动、抖动,才能让隐藏在筋肉里威胁人体健康的痰无处可藏。王芗斋在大成拳论里讲的“浑身筋肉挂云霄”,就是从骨静肉动的这个地方出发的。我们可以试着按王芗斋《大成拳论》中的站桩方法感受一下:比如大式弓步桩、马步桩、伏虎桩、降龙桩…,你以某一个姿势静站30分钟及60分钟以上,这时在你特定姿势范围内的筋肉都会产生抽动、抖动和闪动,这种动才能够有效地把隐藏在肉里的痰推走。
我们人体内有两道河流,一个是动脉,另一条是静脉。人体动脉血管是从内脏往外给筋肉输送营养的,特别是氧,因此能够让人体筋肉产生“挂云霄”的实体感。在人体动脉把内脏血液氧含量高的营养输送到外部各部肢体的同时,在这个输送的过程中产生细胞死亡的体内物质,都滞留在人的筋肉表层里,影响静脉血管的氧含量,导致身体浊物的沉积,很多体内热量挥发不掉成长为体内垃圾,而清理人肉体内这个体内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骨静肉动”,让把沉积在体内肉里的滞留物质推动走。笔者以为,形意拳、太极拳中所说的化劲,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化尽”,化尽什么?化尽痰!也就是说,不让此浊物在肉体里停留,随着回收废物的静脉,进入人体的排废系统里。所以说,一般的形体运动、跑步、……不能够解决“祛痰化痰”的问题,因为这些动作,作用不到骨骼上的筋肉层面上。最多能作用到骨骼附近的关节上下的一小部分筋肉位置,所以健身效果很低。
         
《练拳更要预防膝关节病》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练拳,要守住健康的底线。记得我一位师兄有一句名言:我们练拳,不是为了早死的。
近日看到同门博文,深有同感;冒昧评论二被删其一,是为何故?然意犹未尽,不揣鄙陋,故成小文,请大家指教。
1、练拳失当:晚年“腿不良于行”。
2、膝盖本身的强度不是练出来的!是靠养护和加强腿部肌肉来减轻膝关节负担、保护膝关节的。
3、膝盖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我们要预防在先,不应在太晚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点。
二、膝关节的生理
膝盖不是身体中最常受伤的部位,却是最薄弱、要求最高的关节。因为它是人体承受重量最大的一对关节,而且由于活动范围大,其松弛的生理结构,使它们比髋、踝关节在冲击下,就更容易损伤。
膝关节连接着大腿的股骨与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上面还有膝盖骨(髌骨)。股骨前下端有槽合适安放髌骨,髌骨在槽内上下移动,这些关节表面的软骨:能吸收震动,承受压力。
在股骨和胫骨之间有两个大的软骨盘: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这是人体运动时最易受伤的部位。因为髌骨自身没有血液和淋巴液供应,所以损伤后恢复极慢。
膝盖受伤都是因为软骨、半月板不能再生的组织被损坏,所以我们不应在太晚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点,一定要预防在先。
髌骨的后侧面大部分为软骨结构,与股骨两髁和髁间窝形成髌股关节。
1、当膝伸直时,髌下部与股骨髁间窝轻轻接触;
2、当屈膝90°时,髌上部与髁间窝接触;
3、当膝全屈时,整个髌骨的关节面紧贴髁间窝。
三、膝关节的病理
膝关节在长期伸屈中,髌股之间因为反复摩擦、互相撞击,致使软骨面被磨损而致髌骨劳损。时间久了,就引起磨损性损伤,出现活动不便、退变、跛行、残疾等,如果用手按压膝关节前方的髌骨,常有特殊的钝痛和磨擦感。
髌骨劳损(髌骨软化症)多发于练拳不当等情况,如果不在早期治疗和加以控制,会引起进一步的退行性病变。初起自感膝部隐痛、乏力,以后髌骨周围按压疼痛,劳累后加重,上下楼梯困难,严重可影响步行,晚年腿不良于行。
髌骨劳损,先引起浅表软骨细胞坏死,从而破坏软骨在滑液中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但X线摄片检查:早期没有明显的改变。由于软骨失去弹性和髌骨邻近的骨膜继发慢性炎症,所以髌骨周围会出现水肿、血管扩张和增生,造成髌骨软化。
病情继续发展,髌骨发生龟裂、剥脱等一系列退行性变化。X光片示:关节处狭窄,髌骨关节面粗糙不平,髌骨边缘骨质增生,髌股关节间隙变窄等现象。
四、科学养护膝关节
特别强调:靠打拳,练不出膝盖的自身强度!
我们只能通过增加膝盖润滑和加强腿部肌肉,来减轻膝关节负担、以保护膝关节,改善关节的营养状况。
因为膝盖软组织之间的空隙内有润滑液,当双腿伸直时,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的距离最大,软组织之间就能产生一定的空间。
腿伸直用力上抬,是肌肉用力,就可以把润滑液压入膝盖软组织之间的空隙,给软组织补充营养,经常锻练,可以加强软组织的耐磨性能。
其他措施还有:减轻体重以减轻膝关节的负重;有膝关节病,要避免爬山和练拳姿势太低等,因为可以使病症加重。
科学养护膝关节的具体方法有:
1、增加关节腔内的润滑液
练拳前,做好准备活动,15分钟走和拉伸都是很好的热身方法。先用双手手指揉搓膝盖下边缘,促进润滑液对膝盖的保护;腿伸直上抬,伸展拉长的腿筋及髌股关节,以减少膝损伤。练压腿时,不要猛然把腿抬得过高,防止过度牵拉膝关节。
2、增强腿部肌肉的锻练
当大腿劳累时,人走路时会不自觉的锁住关节:就是把腿伸直,这样可减轻大腿肌肉的负担,但是却很容易造成膝劳损,使膝关节受到冲击伤,脚踝劳损,脚踝扭伤,及腰肌劳损。
训练发达的肌肉,特别是股四头肌,可在一定情况下,缓解膝盖所承受的压力,可以让膝盖的损伤降低到最小。
我们平时多做腿部肌肉的锻练,尽量减少对膝盖的承受力。如:有意识地加强对股四头肌(大腿前部肌肉)和十字韧带的锻练,增强股四头肌内侧及大腿肌肉力量,结合采用肌肉伸展拉长等。
我们练孙式太极拳:因为膝弯屈135度,所以不伤膝盖,为髌骨在股骨端槽内平稳运动铺平道路。
3、练拳时,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连续打好几套,以防膝关节负担过重而发生损伤。所有长时间膝盖弯曲的动作,都会导致软组织老化。长时间练拳站桩,也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固定一种姿势而用力过大。
4、着装:每天练拳应穿厚而有弹性的平底布鞋,以减少膝关节所受的冲击力,避免膝关节发生磨损。
5、避风寒:膝关节遇到寒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气寒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防止膝关节受凉,特别在夏天,不要贪凉:因为“避风如避箭”。
6、场地:古人在松软的土地、碎石坡、草地、雪地打拳,现在学校的操场铺设橡胶地面、在练功室内有地毯等,这些都对人的膝盖很友好。强调:要避免在水泥地等硬地上打拳。
7、合理饮食。应多吃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异黄酮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鸡蛋、鱼虾、海带、黑木耳、鸡爪、猪蹄、羊腿、牛蹄筋等,这些既能补充蛋白质、钙质,防止骨质疏松,又能生长软骨及关节的润滑液,还能补充雌激素,使骨骼、关节更好地进行钙质的代谢,减轻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英国谢菲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绿茶中有两种化合物可阻碍破坏软骨的酵素生成,有助预防骨性关节炎。
五、膝关节病的检验方法
平躺床上,用手的虎口对准膝盖上延,卡住,保证膝盖不能前后移动,然后大腿用力,如果感觉明显疼痛就是膝盖内软组织损伤,如痛剧,是软组织老化。
膝关节一旦出现响声、疼痛就是病症,就要养护休息、积极治疗,采取热敷、理疗按摩等简易疗法,可控制症状。如果膝痛仍不止,应积极门诊治疗。
六、膝关节病的治疗
1、中药内服
丁香60g,木香60g,血竭60g,儿茶60g,熟军60g,红花60g,丹皮30g,甘草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天早晚各服10g,黄酒送服,本方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
中成药可以服用同仁堂的复方小活络丹,每服3g,早晚各1次;有温寒散结,活血通络功效。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主腰膝,膝部的酸软无力与肾虚关系密切,还可辨证论治,分别选用龟龄集、补肾强身丸、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治疗。
2、中药外治
羌活、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肉桂各等量,连须赤皮葱适量。先将前八味药共研为细末,每次取适量药末与适量的连须赤皮葱捣烂混和,用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每天1次。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功效。
当归60g,乳香60g,血竭15g,儿茶60g,羌活15g,白芷30g,丹皮30g,骨碎补90g,红花60g,元胡60g,防风60g,上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每天外敷患处1次。有消肿散瘀,舒筋止痛功效。
3、推拿按摩
⑴、患者取坐位,自患侧大腿至膝关节,拿捏数次,先使肌肉放松,然后在痛处用揉按手法,由轻渐重,最后再取轻手法,徐徐按摩3~5分钟,直至关节内没有发热感为止。
⑵、点按患肢的血海、阳陵泉、阴陵泉、委中、委阳、合阳、承筋、承山等穴位。
⑶、术者一手握着患膝正中,手指分别握住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处,另一手握住踝部徐徐拉直患肢。
⑷、将患肢屈曲,尽量使足跟接近臀部,随即伸直反复3~5次。
经上述手法推拿按摩之后,可缓解肌肉痉挛,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有消肿止痛,解除肌腱粘连和肌肉萎缩之功效。
4、运动后对腿部肌肉热敷。
5、膝关节病的穴位按摩
《针灸大成》记载:按摩三阴交可以治膝盖病,“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6、高升点治疗法口诀:
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
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
中间有病四边平,四边有病中间平;
找到低沉高升点,平衡神力诸病平。
口诀讲:人体上部(如头、胸、上肢等)有病,要在下部(如腹部、下肢)寻找高升点;下部有病,要在上部寻找高升点;左边有病,要在右边寻找高升点;右部有病,要在左部寻找高升点;中间(即五脏六腑)有病要在四周(即四肢)寻找高升点;四边有病要在中间寻找高升点;只要找准了高升点,就能调动人体的神奇平衡力,把各种病统统治好。
《黄帝内经·灵枢经》说:“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由此可见,人的骨节健康取决于肠胃、气血和肌肉。当肠胃机能失调、气血运行不顺畅或者肌肉中精气不足的时候,骨节就得不到养分,自然会产生酸、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对于一般的关节疼痛,只取这几个点按压就可以了。
风湿性关节炎与全身内脏功能有关,可在肘部取高升点,再取手上的脾点、肝点、肾点、偏头点、后头点及在脚上的对应点。
治疗膝关节炎,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高升点,就是大杼穴:在背的上部。大杼穴为“骨会”,是骨骼精气汇集的地方,能治一切骨病。《难经》曰:“骨会大杼。”疏曰:“骨病治此。”可用来治疗骨病。
大杼穴是人体骨路精气汇聚之处,经常按揉,防治关节炎效果好。在很多关节炎患者的大杼穴处,都能摸到一个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感。可以在这里扎针,也可以指代针,坚持按压。
俗话说:人老先从腿老起,腿老又先从膝老起。
愿我们都能重视并提前预防膝关节病,合理锻练,从打拳中
得到快乐人生:健康地工作、生活到90岁!
《练拳更要预防膝关节病》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练拳,要守住健康的底线。记得我一位师兄有一句名言:我们练拳,不是为了早死的。
近日看到同门博文,深有同感;冒昧评论二被删其一,是为何故?然意犹未尽,不揣鄙陋,故成小文,请大家指教。
1、练拳失当:晚年“腿不良于行”。
2、膝盖本身的强度不是练出来的!是靠养护和加强腿部肌肉来减轻膝关节负担、保护膝关节的。
3、膝盖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我们要预防在先,不应在太晚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点。
二、膝关节的生理
膝盖不是身体中最常受伤的部位,却是最薄弱、要求最高的关节。因为它是人体承受重量最大的一对关节,而且由于活动范围大,其松弛的生理结构,使它们比髋、踝关节在冲击下,就更容易损伤。
膝关节连接着大腿的股骨与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上面还有膝盖骨(髌骨)。股骨前下端有槽合适安放髌骨,髌骨在槽内上下移动,这些关节表面的软骨:能吸收震动,承受压力。
在股骨和胫骨之间有两个大的软骨盘: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这是人体运动时最易受伤的部位。因为髌骨自身没有血液和淋巴液供应,所以损伤后恢复极慢。
膝盖受伤都是因为软骨、半月板不能再生的组织被损坏,所以我们不应在太晚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点,一定要预防在先。
髌骨的后侧面大部分为软骨结构,与股骨两髁和髁间窝形成髌股关节。
1、当膝伸直时,髌下部与股骨髁间窝轻轻接触;
2、当屈膝90°时,髌上部与髁间窝接触;
3、当膝全屈时,整个髌骨的关节面紧贴髁间窝。
三、膝关节的病理
膝关节在长期伸屈中,髌股之间因为反复摩擦、互相撞击,致使软骨面被磨损而致髌骨劳损。时间久了,就引起磨损性损伤,出现活动不便、退变、跛行、残疾等,如果用手按压膝关节前方的髌骨,常有特殊的钝痛和磨擦感。
髌骨劳损(髌骨软化症)多发于练拳不当等情况,如果不在早期治疗和加以控制,会引起进一步的退行性病变。初起自感膝部隐痛、乏力,以后髌骨周围按压疼痛,劳累后加重,上下楼梯困难,严重可影响步行,晚年腿不良于行。
髌骨劳损,先引起浅表软骨细胞坏死,从而破坏软骨在滑液中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但X线摄片检查:早期没有明显的改变。由于软骨失去弹性和髌骨邻近的骨膜继发慢性炎症,所以髌骨周围会出现水肿、血管扩张和增生,造成髌骨软化。
病情继续发展,髌骨发生龟裂、剥脱等一系列退行性变化。X光片示:关节处狭窄,髌骨关节面粗糙不平,髌骨边缘骨质增生,髌股关节间隙变窄等现象。
四、科学养护膝关节
特别强调:靠打拳,练不出膝盖的自身强度!
我们只能通过增加膝盖润滑和加强腿部肌肉,来减轻膝关节负担、以保护膝关节,改善关节的营养状况。
因为膝盖软组织之间的空隙内有润滑液,当双腿伸直时,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的距离最大,软组织之间就能产生一定的空间。
腿伸直用力上抬,是肌肉用力,就可以把润滑液压入膝盖软组织之间的空隙,给软组织补充营养,经常锻练,可以加强软组织的耐磨性能。
其他措施还有:减轻体重以减轻膝关节的负重;有膝关节病,要避免爬山和练拳姿势太低等,因为可以使病症加重。
科学养护膝关节的具体方法有:
1、增加关节腔内的润滑液
练拳前,做好准备活动,15分钟走和拉伸都是很好的热身方法。先用双手手指揉搓膝盖下边缘,促进润滑液对膝盖的保护;腿伸直上抬,伸展拉长的腿筋及髌股关节,以减少膝损伤。练压腿时,不要猛然把腿抬得过高,防止过度牵拉膝关节。
2、增强腿部肌肉的锻练
当大腿劳累时,人走路时会不自觉的锁住关节:就是把腿伸直,这样可减轻大腿肌肉的负担,但是却很容易造成膝劳损,使膝关节受到冲击伤,脚踝劳损,脚踝扭伤,及腰肌劳损。
训练发达的肌肉,特别是股四头肌,可在一定情况下,缓解膝盖所承受的压力,可以让膝盖的损伤降低到最小。
我们平时多做腿部肌肉的锻练,尽量减少对膝盖的承受力。如:有意识地加强对股四头肌(大腿前部肌肉)和十字韧带的锻练,增强股四头肌内侧及大腿肌肉力量,结合采用肌肉伸展拉长等。
我们练孙式太极拳:因为膝弯屈135度,所以不伤膝盖,为髌骨在股骨端槽内平稳运动铺平道路。
3、练拳时,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连续打好几套,以防膝关节负担过重而发生损伤。所有长时间膝盖弯曲的动作,都会导致软组织老化。长时间练拳站桩,也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固定一种姿势而用力过大。
4、着装:每天练拳应穿厚而有弹性的平底布鞋,以减少膝关节所受的冲击力,避免膝关节发生磨损。
5、避风寒:膝关节遇到寒冷,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气寒冷时,应注意保暖,必要时戴上护膝,防止膝关节受凉,特别在夏天,不要贪凉:因为“避风如避箭”。
6、场地:古人在松软的土地、碎石坡、草地、雪地打拳,现在学校的操场铺设橡胶地面、在练功室内有地毯等,这些都对人的膝盖很友好。强调:要避免在水泥地等硬地上打拳。
7、合理饮食。应多吃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异黄酮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鸡蛋、鱼虾、海带、黑木耳、鸡爪、猪蹄、羊腿、牛蹄筋等,这些既能补充蛋白质、钙质,防止骨质疏松,又能生长软骨及关节的润滑液,还能补充雌激素,使骨骼、关节更好地进行钙质的代谢,减轻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英国谢菲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绿茶中有两种化合物可阻碍破坏软骨的酵素生成,有助预防骨性关节炎。
五、膝关节病的检验方法
平躺床上,用手的虎口对准膝盖上延,卡住,保证膝盖不能前后移动,然后大腿用力,如果感觉明显疼痛就是膝盖内软组织损伤,如痛剧,是软组织老化。
膝关节一旦出现响声、疼痛就是病症,就要养护休息、积极治疗,采取热敷、理疗按摩等简易疗法,可控制症状。如果膝痛仍不止,应积极门诊治疗。
六、膝关节病的治疗
1、中药内服
丁香60g,木香60g,血竭60g,儿茶60g,熟军60g,红花60g,丹皮30g,甘草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天早晚各服10g,黄酒送服,本方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
中成药可以服用同仁堂的复方小活络丹,每服3g,早晚各1次;有温寒散结,活血通络功效。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主腰膝,膝部的酸软无力与肾虚关系密切,还可辨证论治,分别选用龟龄集、补肾强身丸、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治疗。
2、中药外治
羌活、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肉桂各等量,连须赤皮葱适量。先将前八味药共研为细末,每次取适量药末与适量的连须赤皮葱捣烂混和,用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每天1次。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功效。
当归60g,乳香60g,血竭15g,儿茶60g,羌活15g,白芷30g,丹皮30g,骨碎补90g,红花60g,元胡60g,防风60g,上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每天外敷患处1次。有消肿散瘀,舒筋止痛功效。
3、推拿按摩
⑴、患者取坐位,自患侧大腿至膝关节,拿捏数次,先使肌肉放松,然后在痛处用揉按手法,由轻渐重,最后再取轻手法,徐徐按摩3~5分钟,直至关节内没有发热感为止。
⑵、点按患肢的血海、阳陵泉、阴陵泉、委中、委阳、合阳、承筋、承山等穴位。
⑶、术者一手握着患膝正中,手指分别握住膝关节内外侧间隙处,另一手握住踝部徐徐拉直患肢。
⑷、将患肢屈曲,尽量使足跟接近臀部,随即伸直反复3~5次。
经上述手法推拿按摩之后,可缓解肌肉痉挛,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有消肿止痛,解除肌腱粘连和肌肉萎缩之功效。
4、运动后对腿部肌肉热敷。
5、膝关节病的穴位按摩
《针灸大成》记载:按摩三阴交可以治膝盖病,“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6、高升点治疗法口诀:
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
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
中间有病四边平,四边有病中间平;
找到低沉高升点,平衡神力诸病平。
口诀讲:人体上部(如头、胸、上肢等)有病,要在下部(如腹部、下肢)寻找高升点;下部有病,要在上部寻找高升点;左边有病,要在右边寻找高升点;右部有病,要在左部寻找高升点;中间(即五脏六腑)有病要在四周(即四肢)寻找高升点;四边有病要在中间寻找高升点;只要找准了高升点,就能调动人体的神奇平衡力,把各种病统统治好。
《黄帝内经·灵枢经》说:“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由此可见,人的骨节健康取决于肠胃、气血和肌肉。当肠胃机能失调、气血运行不顺畅或者肌肉中精气不足的时候,骨节就得不到养分,自然会产生酸、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对于一般的关节疼痛,只取这几个点按压就可以了。
风湿性关节炎与全身内脏功能有关,可在肘部取高升点,再取手上的脾点、肝点、肾点、偏头点、后头点及在脚上的对应点。
治疗膝关节炎,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高升点,就是大杼穴:在背的上部。大杼穴为“骨会”,是骨骼精气汇集的地方,能治一切骨病。《难经》曰:“骨会大杼。”疏曰:“骨病治此。”可用来治疗骨病。
大杼穴是人体骨路精气汇聚之处,经常按揉,防治关节炎效果好。在很多关节炎患者的大杼穴处,都能摸到一个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感。可以在这里扎针,也可以指代针,坚持按压。
俗话说:人老先从腿老起,腿老又先从膝老起。
愿我们都能重视并提前预防膝关节病,合理锻练,从打拳中
得到快乐人生:健康地工作、生活到90岁!
武术/格斗
女子防狼术《女子自卫防身术》(全13集)
四十八式太极拳教与学(全10集)
中国跤术《中国摔跤教程》(全7集)
《武式太极拳--太极拳84式》教学视频
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名家辅导—马虹
陈氏太极拳--推手技巧及功力训练 (全集)
陈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及其技击法 (全集)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七十四式视频教学(全)
武警擒拿实战教程《防身自卫、后发制人》(全)
太极宗师之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健身太极《二十四式太极拳》
太极推手基础--讲解演示王培生
双节棍基础教程
三段太极拳二十四式分段教学
跆拳道横踢腿法
李小龙自己诠释截拳道
杨俊敏擒拿解析
【NHK】惊异的中国武术绝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膝盖的养护
突然走路无力是病吗?
上下楼、下蹲膝盖疼,怎么办?(超实用)
3种疼痛会让膝盖老得快!小小热敷包,养护关节效果好
春天踏青爬山前,先用这1招测下膝盖寿命!不测后悔
认清膝关节炎,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科普文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