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术功法
擒拿20法
万籁声传强力健肾小功法
标签: 万籁声
健肾功法
达摩内功
练精化炁
分类: 修身养性
1、达摩内功
这是在床上练习的功夫。寝前及起床前,平卧,内衣扯开,靠肉。空咽两口气,右掌由上而下,在左胸肋成圆圈逆时针揉搓四五十下。然后,再空咽两口气,用左掌在右胸肋由上而下逆时针揉搓四五十下。最后再随意揉搓胸腹部或上部,不拘次数,适可而止,这次不必再空咽气了。但女性只可揉搓腹部,不可揉乳房部,这点必须记住!
这种自行按摩可促进代谢作用,使五脏六腑少生疾病,亦是防癌、防肝炎、胆结石及心脏病的良好方法。
2、练精化炁
精液充满骨髓,即为人生发动之本。有如汽车中的汽油,汽油满了汽车就有了动力,可是人的精液一满就要外泄。如一练此功可将元精化为元炁,而回精补脑。因此此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可治疗遗精早泄和生理的冲动,为过去不传之秘。然方法又极简单,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寝前、早起、午睡之时均可练习。蜷身,闭目,以左右食指塞耳孔,以不透气为度,呼吸以鼻,自然呼吸。有时,在由鼻呼气时,感觉气直达两脚板,,如此一二次,不是口口如此。以后仍是自然呼吸,5——10分钟即可。你会觉得浑身舒适,感觉精管、尿管有收缩感,精神安顿,就可收功了,慢慢放手,如果是晚上就可以蜷体侧卧入睡了。
练功时如有人呼唤或有大的响动,勿骤起,慢慢放手,定一定心再答应。有家室之人,房事后练一次,既可恢复元气,注意:不要着凉。请您不妨试一试。
万籁声-强力健肾简四式
至今最为有效的柔韧训练方法
标签: 杂谈
分类: 诸派拳功
柔韧训练是训练的一大难关
很多人都怕
其实当训练方法正确的时候
柔韧训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现今被认为最科学和有效的柔韧方法,是美国的运动神经学博士(Tomas Kurz)经过长期的研究而创立的 '对等性柔韧训练(isometric stretches)’,该广告在美国'黑带’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十年,现在还在继续!
这个方法帮助了很多年纪很大的武术爱好者顺利的作出横叉和竖叉
比如著名的George A. Dillman, 空手道9段大师,就是其中之一的受益者。
该方法其实并不怎么复杂,但柔韧的练习要系统的安排,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主要分成2个部分
第一,每天早上用4~15分钟做动态柔韧练习,也就是活动关节,
做正抬腿,后撩腿和侧撩腿。但绝对不要做静态压腿!
第二,一个星期只要2次的11~23分钟的对等性柔韧练习。
简单的讲,对等性练习就是比较特别的劈叉方法,腿劈开到最大限度后,保持不超过30秒,然后略微收起,大腿上部的肌肉用力大概3~5秒,感觉就是让腿自己用力撑起身体。
然后放松慢慢再下压到极限,保持不超30秒,再一样的略微用力收起腿,反复如此,大概5次左右。
以我自己的经验,应该是一次可以比一次压的低。
不过不用太着急,如果第二天感觉肌肉很疼,那就是训练过渡了,需要暂停,直到肌肉不疼为止!
根据记录,普通人大概需要3~6 个月可以顺利劈开横叉,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柔韧基础,有些甚至9天就可以完全劈叉!
当然,这个方法还有很多辅助的训练,
比如建议你多跑步,跑步可以提高肌肉的弹性,
还要多做腹肌和背肌的练习,可以帮助你轻松的起高腿,
负重深蹲等腿步力量训练也是必需的,
还有一个每天要做的就是,仰卧后,举起双腿,然后左右分腿到极限,然后再并起,再分腿,反复100次,
一个月后脚腕上负重,每天50次分举腿,以后每个月增加分量,这个方法对劈叉有很大的帮助。
每次压腿,下到底,然后边上放个钟,秒表走一下,自己用力压一下,持续30秒。
然后休息一下,换动作。
每天来个10次,包括左右竖叉,横叉,双腿跪地,压跨。很有好处!
一位隐于世的大师太极心得
--转自太极中国
1、太极拳是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拳脚功夫为次。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不及之虞。
3、牢记七字:中定、整体、不用力;推手时加五个字:顺方向转圈(用意顺对方来劲方向转圈),共十二字可得太极拳体用之功夫。
4、行功盘架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的意动心随,注意心意的修炼和运用。此为精髓。
5、以意导气,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
6、与对手接触处,我先用意收(即吸)将对方来劲吸之脚下。使对方跟浮起(气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对方发出。即是“呼”,故太极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7、太极拳的“呼吸”指蓄、发、开、合、收、放。“吸”是蓄劲过程,“呼”是发劲过程。即是周身气势的收小和放大。
8、要内动不令人知,运用内气潜行来支配形体而适应敌之变化。
9、修炼太极拳之内功精要:守住中定盘拳架,一收一放变阴阳。一动整体带旋转,切记用意不用力。
10、练太极拳不可用气(憋气),用气则滞,不可用力,用力则断,不可用法,有法即有尽(先有法后无法),能到最高境界。
11、不在盘架下苦功,任何太极劲都练不出来。更不用说浑元劲。
12、太极拳“道”是“身知”“体悟”,身上不挂力。练好一阴一阳两个动作,就一通百通。
13、太极拳外练手、眼、身、步,内练神、意、气、劲。内外八个方面高度统一了,才能够达到协调完整,周身一家的要求。
14、千招易得,一劲难求。接手四稍空,一接点中求。
15、 中正中的点状功夫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放松是练成点状功夫的必由之路。
16、内劲达到高深境界后,阴阳相济,意、形、气、力融为一体。不用走化,即用内劲发人。敷、盖、对、吞的功夫即指此。
17、盘架子必须式式作到“有上必隅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隅右,力起于根,发于脊、形于手,用意不用力”就能功到自然成。
18、身体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阴阳、收放、开合、蓄发,高度统一,才能奏效。吸阴呼阳——切记。
千手擒拿韩庆堂秘传
导言:从历史的经验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自卫当作一门艺术。“自卫是大学问”,是“杀人手段救人功”。为自己准备一套进攻或防御的自卫术,危难关头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就不会出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尴尬局面。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曾有一句话极有见地,他说:“对人相让,以让至不妨碍我生存为止;对人竞争以争至我能够生存即止。”自卫术虽是我们生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利器,但掌握此法宝的朋友,易于屠手佛心四字,认真体会之,切忌不可乱用,用于除暴安良为侠,用于打架斗殴则为贼,不可不慎。
本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武术家、人称“千手擒拿”的韩庆堂先生的哲嗣。家学渊源,所著自卫技击术自是非凡,可以说是:博众家之所长,集众家之精华的经典之作。其内涵博大精深,但道理浅显易懂,尤其是一招一式古朴无华,都堪称典范,令人读罢不觉叹为观止。武术爱好者以及独具慧眼之武打影视剧导演均可从中受益。
韩庆堂简介
韩庆堂(1901~1975年_),由东即墨人。自幼好武,初习长拳,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广学多种拳技;擅长擒拿术。毕业后任浙江省警察学校武术教官。1949年随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至台湾。即在该校和台湾省警察学校任教。并被聘为总统府、立法院等机关太极拳教官。历任台北市国术会理事、顾问等职。
自序
余自幼跟随父亲韩庆堂学习国术,由少林基本八式开始,逐次渐进,或长拳,或短打,凡十二年,始得少林拳之真奥。余在运动方面,独对武术有所偏爱。父亲亦认余尚可造就,遂得师伯张祥三先生引荐,得列山东七星螳螂明师王松亭先生门下为弟子,苦学螳螂武术,并得师父督导,将少林拳术揉合于螳螂散手中,精心研究,直至师父仙逝始止。余追怀师父热忱的指导,更加专心求进,并随时向诸先辈求教,以资能不断的研究与发展,更立志要将国术发扬光大。
在研究国术的过程中,余曾数次往返台湾南北各地,参观当地南北武师的教学方法与技术,以及其独特之长处,并分别予以深入研究,遂发现我国国术的精博与妙用;其所谓南北二派,虽在拳劲与力道上有所不同,然而却属同宗。其目的不外自卫防身,杀敌致果,健身强魄,修心养性等作用;而其内在的涵义,确是在指导我们尊师重道的礼教与义薄云天的仁义道德。所谓礼教,乃是对自己的约束,不使之妄为;而仁义道德,则是对外在的一切事物,予以明察后,并用乐观而积极的态度,予以解决,并非像武侠小说上所述之武夫,肓目冲动,不辨是非,好勇斗狠,惹是牛非等说法。此种假是而非的传说,的确使社会人士误认国术为不辨善恶,惹是生非的工具。诚为可悲。
一个练国术的人,如能忍受别人的侮辱,而无动于衷,遇到不平的事,能不畏艰难,挺身而出,方能称“武”;以牺牲自我的利益,而成全他人的荣誉,方能称“德”。所以说:凡练国术者,皆能言“武德并重”,所谓“武德”,即此之谓。
现今的社会,不良少年到处横行,而受害遭殃的,皆为善良百姓。又因各界人士对吾国固有之国术有所误解,遂对此道视为畏途,致使社会不法分子更为猖狂。如果吾人能深切体察国术之内涵,养成网术之武德精神,置善恶于一念之间,则必能使社会风气,走向太平安乐的康庄大道。
也就是因为有此感慨,余谨将个人精心研究之自卫技击术,公诸社会,望人人均能研习,一方面以此自卫,抵御不良分子的欺凌,另一方面,更希望以此自卫之技术,种下国术之基础,深入研究,切实体验,并将吾国固有之国粹,文化与武德,更加发扬光大。
1969年11月15日韩英年于台北
一、自卫术概论
1、当前之社会现象无奇不有,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尤其是太保、流氓,简直是日益倍增,虽经警察多方努力,取缔、感化,但仍有漏网之鱼,躲藏在社会各个角落,伺机而动。观此现象,吾人如能习此自卫之术,不但能防身,御敌,保护身家平安,亦可随时随地协助警力逮捕漏网之不法分子,共同维持社会的安定。
自卫术乃是自卫防身的最佳武术,亦是强身健体的最佳武术,亦是强身健体的一种体育运动,其功效在活动筋骨,锻炼体魄与畅通血脉,使精神焕发,偶遇突发事件,更能持此技巧,得御敌、防身之效。
自卫术包括(拳术)、(摔角)、(擒拿)之点,打、摔、拿、封、迫、粘、贴,分筋、搓骨等等,乃是将诸术之精华,糅合一体,相互变化,交替运用,产生最切实的自卫、防身之功效,是术在习练时颇不壮观,应用时则极为精妙,诚非普通技击术可及。
本自卫术以轻巧、灵敏为基础,动作简而不杂,容易学习;使用时并不讲求体质与体形之强弱,亦不需要多大力气,只求运用变化自如。在研习时,亦无需受场地之限制,无论刮风或下雨,在室内或室外,只要有空,随时随地都能练习,一书在手,按图索骥,很快便能领悟其中之精妙所在。
(拳术)、(摔角)、(擒拿)乃吾国 同有之国粹,有数千年之悠久光荣历史,是强身,强种,卫身,卫国之法宝,人人皆怀此宝,不但不受欺凌,而且亦可洗刷外人语我已久的(东亚病夫)之耻,而成为富强康乐之国。
2、自卫术之研究与运用
自卫术简而不杂,易学易用,然如仅以单人练习,实难能领悟其中之奥秘;研习此术,无论是男、女,老,幼,必须合二人或二人以上,同时研究,并依本术之诸动作,要领,逐步演练,尔后相互敌对,实行真干。在练习时,尤须遵循要领,找寻动作之脉息(即动作运用之顺与逆),必须熟悉各动之要领,尔后依各动作要领,加紧锻炼,使之娴熟,方能手脚灵活而制胜,非熟悉精练,不能致用。但在应用时,必须了解变化,使其随机应变,因何而来就如何以应,即可顺手乘心而得之。
注:编者要特别提醒,在研习时,千万不可过度用力,尤不能存开玩笑之心,否则筋断骨折,成伤害矣!
研习自卫术之前,必须先习以(步)、(眼)二法。因(步)法是自卫术之基本,(步)随身移,其作用在支持身体,不偏不倚,进退便利。又(步)有虚、实之后,以虚、实之(步),作引诱之计,使对方受计,而用术之效。其次是(眼)法,因(眼)的活动,是根据心之发始,观物而心动,乃人之常理。又(眼)之灵活有神,无形中可使勇气倍增,而动作亦行敏捷,所以(眼)除察言观色外,尚可作防备之用,眼的活动,在实施自卫术之运用与变化上,占有极重要之一环。欲使自卫术能运用自如,编者认为宜先了解一点打、摔、拿、封、迫、粘、贴,分筋,搓骨等诸动作之要领,合而并用,相互变化,尤以在实施变化运用上,更需特别注意。在研习中,使被制者,感到痛苦而无反抗能力时,即应停止;不可用力过猛,否则筋断,骨折,必成伤害。此术之运用,在彼刚我随——以柔进之,彼柔我刚——以劲制之,则功课必能两兼。
总之,专以本术自卫者,千万不能持己之艺高胆大,而有忽略粗心之处,一定要想到——攻守兼备。所以研究自卫术时,必须先从(被制者)方面着想,着手,了解逃脱被制之痛苦与要领,再来研究如何使人受制;要不断的反复研究,始可求得本术之奥秘。
为使读者便利研究与练习起见,特分项附图详述于后,籍资对照参考。
3、简述三则
(1)在二人相互敌对之场合,被对方占有主动的攻势,纠缠不开,并欲强制使自己就范时,以灵活的技巧,三者合而并用,脱离被制的命运而反使对方处于被制的局势,此即自卫术的功效。
(2)灵活的身法,能使对方眼花缭乱,动作不断。快速的动作,能控制对方的攻势,使其无从着手攻击。熟精的技巧,能在任何场所,任何角度里,制服任何体形的对手。
(3)研习自卫术,尤不可认为对体质与体形强大的人,就无法收用术之效。体形粗壮、力大者,虽占有攻击之优势,然而,物极必反,愈粗壮、力大者,动必愈迟缓,吾人必可将其力化而用之。是故处于劣势者,必须沉着、机智、勇敢的迅速应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凡此必能倍收用术之效。
故,研习自卫术者,千万不能忽略此则而吃亏上当,以上三则,虽属小节,而不可不知也。
第一式
1、准备动作:在被动或不防备之情况下,被人以右手抓住胸前衣襟(如图1)。
2、应用说明:迅速而稳定的将右手举起,反抓对方右手手背,小掌边紧贴其手腕处,持紧,预防并防止对右手弯曲或收回(图2)。
将左腿横进一步,落在对方右脚前,身体右转,形成与对方成同一方向之势,右转时,顺势将其右手向外翻转,使其肘关节向上(必须保持对方之右手平直)。使其成为小拳眼向上外翻之势而放松被抓之衣襟。
左手成L高举,将肘底压放在对方肘部或肘关节以上之位置(如图3)。
两腿下弯成马步,用以保持身体之平衡;右手持紧刘方手背,左拳抓至对方手腕处,同时使左肘用力将对方手臂向下迫压,并向后拐带,并挟紧对方手臂。
右手将对方手背用力推向其肘部位置(如图4)。
3、制敌要领:由于左肘挟持住对方之肘关节,使其肘受压而无法弯曲,并拐带其肘,使其产生痛苦;同时右手又用力向内推,按其手背,分其筋骨,使其骨髓因受力而相互摩擦,麻痹全身的精神。
第二式
1、准备动作:与第一式同。
2、应用说明:快速将右手举起,反抓对方右手于背,小掌边紧贴手腕,持紧,外翻,使其肘关节向上。右转,左腿横进一步,踏在对方右脚前,左手保持平直,从对方右手腋下穿入,小掌边平直贴放至前胸,使其无法转身;左臂用力贴、靠对方右手肘关节,用以控制对方右手,使其无法动弹(如图5)。
两腿下弯成马步,市稳,左肩与左臂,同时用力往前下方迫压。左腿膝盖挡住对方身体前俯之右肩,避免让对方身体伏地而逃脱被制之势,右手再将其手背用力向内扣、按(如图6)。
3、制敌要领:由于对方右手外翻向上,其肘势必无法支持外来由上而下的压力,其身体必须向前俯,始能减轻右手之痛苦。其前俯之身体,却被自己右腿挡抵而无法动弹。此时若用左肩用力往下压其手臂,并将右手向内推其手腕(用以补助左肩力量之不足)。
第三式
1、准备动作:与第一式同。
2、应用说明:右转,将左腿横进一步,跨至对方右脚前,右手以封、扣字决控制对方置于胸前之手腕,再将身体偏向右方,以便把持伞身的重心,左手成L形,用小臂快速横击对方右手肘关节(如图7)。
注:左、右手必须要配合适当,同时动作。出腿亦需注意到轻巧、稳重,快速伸入对方要害,并用以快制慢,借力打力的技巧反击对力,而且所有动作必须一气呵成,效果力巨。
3、制敌要领:巾于人体肩身相连的关系,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手腕被封、扣住
第四式
1、准备动作:与第一式同。
2、应用说明:用左手牵制对方置于胸前之手腕,右腿横进一步,落至对方右脚后,用以阻止其右腿后退,并将右手掌平贴于对方前胸(如图8,图9)。
身体右转,将对方置于胸前之右手往左后方拉,右手顺势向左前方迅速用力猛推对方之上身(如图10)。
注:此式必须轻巧、灵敏、迅速,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之情况下被推倒。轻巧、灵敏、迅速乃制敌之最高效果。
3、制敌要领:由于对方之右手先被牵引后被封、扣住,其右脚又被挡住,使其手不能收,脚无法退,兼顾手、脚之安全,对方势必心分二用。是时只需将右手掌向左前方用力猛推,必可将对方推跌于地上后被制。
第五式
1、准备动作:与第一式同。
2、应用说明:立稳,双手同时动作,左手在上,封扣对方置于胸前之手背,右手置于侧下方,抓牢其右手腕(如图11)。
左腿向左侧后方退一步,同时借用左肩之力,双方同时将对方置于胸前之手腕,向外侧方用力翻转(如图12)。
注:翻转对方手腕与退步必须同时动作,愈快功效愈大。
3、制敌要领:由于对方之手腕外翻,其上身必向后仰,始能减轻手腕外翻之痛苦,其身体往后仰,一不能立稳,二不能仰卧于地,上下两难,势必无法动弹。是时若稍加压力,对方必因受力而跌倒,因而受制
第六式
1、准备动作:对方以硬取对方,用右手抓住腹前腰带或衣物(如图13)。
2、应用说明:右手由下而上,抓紧对方置于腹前右手侧之手腕,贴于腹部向上拉。左腿前进一步成登山式,立稳;同时用左手推其右手肘关节,使其肘曲弯(如图14,图15)。
将抓住对方之右手松开,并向前置于其肘部,与左手一起封扣对方之肘部,用力将对方之右肘往腹前拉,并且用小腹尽量抵住对方置于腹前之右手手背,不使其旁移(如图16)。
3、制敌要领:由于小腹抵住对方之手背,双手又同时回拉其肘关节,此时其腕骨与臂骨必相互摩擦,产生强烈的痛苦,若能以七分力加诸于对方之右手腕上,必无分其筋骨,而使其腕骨折断或脱臼。
一部尽泄天机的武术典籍
原文地址:一部尽泄天机的武术典籍作者:禅武山人
“吾人体腔之中有横隔膜一分体腔为胸腹两腔。心脏、肺脏存于胸腔以内,肝脾胃肠位于腹腔之中。然横隔膜为肌肉质,并向上穹窿,呈伞盖状。如横隔膜收缩,则减其穹窿之度而下降,胸腔之底部增深,胸腔之容积增大。此时肺脏藉自己之弹力向下膨胀,肺内之容量必大,则吸入之气体必多,吾人之呼吸量以增。因此,氧气之摄入量及碳气之排出量远大于寻常,于是促进血液之循环,而得良好之营养。    因横隔膜之下降以压腹腔之内脏,内脏既受压迫则必压迫腹壁,腰腹诸肌肉群恐其凸出因之紧张而用力支撑,以保持内脏自然之位置。此时,内脏之压力遂向下面沉于小腹。在小腹上,此种压力所及之点,实合于重心之垂直线上,身体因之而安定平衡也无疑也。小腹即丹田也。然则所谓气沉丹田者,实为横隔膜之收缩作用,使气注于肺底,使力达于小腹也。又腹内之压力既增,则内脏中之血液必从腹内向四外分散以返于心脏而周流于全身。且腹腔内脏因互相挤压位置安定,当进退旋转之际,庶不至受若何震荡,则心神安定。至于腰腹肌肉用力而发达亦理之当然。气沉丹田之利益,概如上述,则横隔膜之收缩厥功甚伟。”读到此处,世上那些所谓的关于气沉丹田的理论,是真是伪,读者自然就明白了--原来气沉丹田是有生理指标的。
还有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后发先至”的问题。韩师亦说得相当明白:
“反射作用。有时感觉器官所受之刺激,虽可藉知觉神经而传于脊髓,但并不报告于大脑,脊髓乃直接激动运动神经而达于肌肉,使其收缩,是谓之反射作用。因所受之刺激并不报告于脑髓,且此种动作又为脊髓直接所引起者,故反射作用实较随意作用更为敏速。在生活中反射运动于生命之存在甚关重要,须臾缺乏即有性命之忧。反射作用实为应付或避免极危迫事件之一种最敏捷运动也。如闪光忽映目前不知不觉眼睑自闭,针刺指端,未觉疼痛已退避三舍。在技击中后发先至之手法即为反射作用。所谓“拳打激神”者是也。譬如搏击中敌人之拳似粘我身,而实未到我身时,我无意中即行退避。避敌之实而蹈敌之虚,发毒手而制其命,非用激神不可。”话到此处,历史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后发先至”的问题已不必再论。
似此等之论述,我想古今所有在人世留有文字的武术大家,没有一个人能与韩师的论述相比美。真可谓天机泄尽。
再次是韩师的语言优美。我认为在所有武术典籍中这是最为优美的文字。这倒不是本人有意推崇,而是文中有韩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据保定韩师的门人所传,凡是受过韩师教授的人,无有对韩师之人品多有赞誉。韩师不仅是当时的武术大家,而且亦为诲人不倦的名师。笔者每于夜深人静之时,手捧一卷老人家的著作,细细品读,就好像与一位智者在灯下谈心,他的理论如春雨点点滴滴向心田渗透。读其文如见其人,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着韩师悲天悯人的博大襟怀,时至今日,他独到的见解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附:原文《技击术与生理学之关系》
原著  韩超群 编者 阎君
言传拳勇,史详技击,国术之由来久矣。国术者,强健身心之捷径也,为我先哲特创刀枪之技能、方法途径,别具神妙。凡能之者,其矫捷灵变之姿态,解脱技击之神通,远非他邦所能企及。总理(编者注:即孙中山先生)曰:“无论个人、团体或国家,有自卫能力,方能生存。”是以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吾国称雄于环宇五千年,降及近世以国民忽视体育,缺乏训练遂失其竞争之自卫,国势日微,国境日蹙。乃有志之士奋臂疾呼,努力国术救国运动,上下响应,举国景(编者注:景为影的假借字从)。行见民族体魄日趋康健,自卫能力益有进境,国势转弱为强,可而立待也。
近以国术之提倡日亟,而国术科学文化之声浪日高,一般人以为使此术在国民体育上,占有坚固不拔之地位,应使受科学之考验,庶于推广乃能增大其效率。夫国术本身并无缺点,然传授不得其法,则弊害立见。
一.关于姿势方面
甲:头项。拳谱云:头要顶,项要钩,乃使头项正直之要诀也。练拳之时,头部不宜前倾,亦不许后仰,唯恐其前倾,故使项用力,若有向后钩住之意,非真向后钩也。唯恐其后仰,故头有向前顶住之意,非真向前顶也。盖以头部为全身之首脑,颅骨之中有脑髓存在。脑髓者,精神最高之府也,故头项之姿势如何,其影响于脑髓者甚大,彼摇头晃脑之弊端,皆由头不知顶,项不知钩所养成也。又颜面上部,两眼在焉,眼之视线要平,须看前手,上视与下视难见呆笨不灵,精神死板。如头正项直,两眼自能平视矣。按生理学言,头之所以前倾,因颈前部之肌肉过用力收缩所致。头之所以后仰,因颈后部之肌肉过用力所致。夫头颅骨本与第一颈椎相关(为一种杵臼关节)以其易为俯仰之运动,在练拳之时,因局部用力,头部不偏重前倾者(前倾者较多),必偏重于后仰。然欲使其既不前倾又不后仰,为平衡地置于颈椎之上,要非使颈前肌与颈后肌一齐收缩为相反的作用不可。此所谓肌肉之拮抗作用,即头顶项钩之意,极合于物理学上第一种杠杆作用之原理也。
然拳术上有所谓“左顾右盼”者,即头项之运动可以左右回转。考头部回转之原因,乃基于胸锁乳肌之伸缩作用。及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的枢轴关节,原夫第一颈椎仅有脊髓弧,并无椎体,令首便于低昂。而第二颈椎上方有一齿状突起嵌入第一颈椎,令首便于左右。胸锁乳突肌跨于颈前及侧面,起自胸骨与锁骨,止于颞骨及枕骨,当一侧作用时,能使头部回转。故左侧者收缩,则头左转,视线随而左,是为左顾。如右侧者收缩,则头右回,视线亦随之右,是为右盼。夫攻人之术,妙在指左打右,声前击后,务使虚实进退变化莫测。以此制敌,必操胜算。是以头颈回转之运用实刻不容缓也。
吾人内耳之三半规管,专司保护头部之位置,维持身体之均衡。因三半规管内之淋巴液当头部运动时,亦随之流动,而刺激管内感觉细胞。该细胞受刺激亦随流动之方向产生相同之感觉。故身体各种不当之姿势,必影响于头部。头部受此影响必反影响于身体。故人对于头部岂可不加意乎?
乙:躯干。“身法不可前栽后仰,左歪右斜”。此身体端正之姿势也。然练拳者每犯腆胸、凸腹、伛背、拱腰诸弊。凡物体之重心低降,且其垂直线在支持面之中心者,恒较安定。吾人平时全体之重心实在胸部,重心既高,稍受外力之撞击,极易跌蹶。练拳时架式一站,躯干端正,重心自能降低,身体无论进退转动必安稳自若。彼腆胸抽腹者,每使臀部掀起,胸廓前移,是以重心提高,气浮于上。如与敌角,跌蹶必然。至于凸其腹而伛其背者,皆足使体腔内脏或受重力之压迫,或变自然之位置,习之既久则遗害无穷。不可不慎也。
然欲达身体姿势端正之目的,须赖躯干上下前后左右之肌肉收缩,互相牵制以保持平匀,更须赖肌感与触神经纠正之。久之自能养成良好之习惯。夫躯干为全身之基础,腰腹为发力之枢纽,躯干端正,腰腹乃能充实,再使意力由脊背达于肩而下止于胯,由肩胯运至四肢,而达梢节,此所谓“拳打通臂之力”,又谓“肩摧肘,肘摧手,胯摧膝,膝摧足”者是也。拳术动作之目的,在谋全体肌肉一致之发达,故每动作,全体肌肉即同时为协和之伸缩,四肢百骸即同时为联络之运动,彼不正当及矫枉过正之姿势皆由专注意局部用力之所致也。
丙:腿足。腿与足为支持体重,并为移动位置之工具。故其姿势之确否大有考究之必要。形意拳中之步法,前脚之足尖向前,而后足跟应与前足尖在一直线上,更使后足尖向外,务与前足所引之直线成45--60度,则支持面成三角形。然后,屈膝关节,使成所谓鸡腿之形势。如此则重心必低,且由重心所引之垂直线落于支持面之中央,其为安定平衡,不易跌蹶也明矣。且此种步法因与自然之步相合,钻进反转极为灵便,拳术中名之为“行步”不亦宜乎?须注意之事即“合膝”、“裹胯”二则。在大腿上之缝匠肌,由大腿前之上外方跨于下内方,起自腓骨而附于胫骨之内侧结节。其收缩时可以内旋下腿,拳术中之所谓“合膝”即为两缝匠肌之作用。两膝若有相合之意胯亦自能裹住,足亦自能扣住。所谓“足扣”即两足内缘里扣之意,脚心有上提之势,庶乎趾能抓地,足乃穹窿,令足仍保持其弹力,俾为捷迅之动作,不易震动受伤,且进退亦显轻妙也。
二.关于呼吸方面
甲:舌顶上颚。人之舌下有两奇穴,曰金津、玉液。是为分泌唾液之穴窍。人果能舌顶上颚,唾腺受舌之牵制,唾液分泌量必然增加。唾液乃人体之精微物质,为历代修道之人所重视,丹家名下咽唾液为“金液还丹”。人身得此“金液”之浇灌,行功日久,则衰返壮,老返童矣。且因舌之向上方运动,使喉门盖(即会厌软骨)开张,空气则自由出入于声门,呼吸气顺,胸内必感清快,无闷闭之虞矣。
乙:垂胸扣肩。练拳之时,若过分用力,两肩必然高耸,胸廊上提,则气力浮而重心高,有碍于身体之安定矣。欲去此弊,务使胸廓下垂,两肩下扣。然肩之扣也,不宜向前,前扣久则成伛偻之姿势;亦不宜过用力向下,过用力向下则压迫胸廓,令人呼吸不畅。二者均使肋骨活动失灵,胸围缩小,阻碍胸部之发达,且肺脏亦受其压迫,气之不舒,莫此为甚。吾人于此应知所警惕,是胸之下垂,肩之下扣,要取乎自然而已。
丙:气沉丹田。吾人体腔之中有横隔膜一分体腔为胸腹两腔。心脏、肺脏存于胸腔以内,肝脾胃肠位于腹腔之中。然横隔膜为肌肉质,并向上穹窿,呈伞盖状。如横隔膜收缩,则减其穹窿之度而下降,胸腔之底部增深,胸腔之容积增大。此时肺脏藉自己之弹力向下膨胀,肺内之容量必大,则吸入之气体必多,吾人之呼吸量以增。因此,氧气之摄入量及碳气之排出量远大于寻常,于是促进血液之循环,而得良好之营养。
因横隔膜之下降以压腹腔之内脏,内脏既受压迫则必压迫腹壁,腰腹诸肌肉群恐其凸出因之紧张而用力支撑,以保持内脏自然之位置。此时,内脏之压力遂向下面沉于小腹。在小腹上,此种压力所及之点,实合于重心之垂直线上,身体因之而安定平衡也无疑也。小腹即丹田也。然则所谓气沉丹田者,实为横隔膜之收缩作用,使气注于肺底,使力达于小腹也。又腹内之压力既增,则内脏中之血液必从腹内向四外分散以返于心脏而周流于全身。且腹腔内脏因互相挤压位置安定,当进退旋转之际,庶不至受若何震荡,则心神安定。至于腰腹肌肉用力而发达亦理之当然。气沉丹田之利益,概如上述,则横隔膜之收缩厥功甚伟。至于技击中之腹打(以腹打人)乃藉横隔膜收缩时所生腹脏压力之应用耳。
三.关于神经方面
甲:随意作用。凡分布于感觉器官之神经末梢受有刺激,于是感觉神经先将此种刺激传之于脊髓上,于是脑爰生知觉。脑髓乃发命令,传于脊髓,从运动神经面及于肌肉,使之收缩。此种运动乃受脑之命令而起者,谓之随意作用。在技击术中所谓“心意”即指脑髓所发之命令而言。吾人对于耳之所闻,目之所视及皮肤之所触,欲为相当之动作,加之适当之处理时,必须使脑髓所发命令,迅速传达,而肌肉之收缩乃能灵敏。所谓意动即一动浑身俱动,意止即一静浑身俱静者是也。然各种动作,如有适宜,有藉肌肉或关节之感觉传之大脑,而大脑即命令运动神经以纠正之。习拳时步法、手法及姿势,有赖于肌感觉及运动神经之纠正者甚多,拳术中所谓运气,其实是运力,所谓运力毋宁谓为运意。而所谓运意即藉运动神经,以传达大脑之命令使肌肉以为运动耳。
乙:反射作用。有时感觉器官所受之刺激,虽可藉知觉神经而传于脊髓,但并不报告于大脑,脊髓乃直接激动运动神经而达于肌肉,使其收缩,是谓之反射作用。因所受之刺激并不报告于脑髓,且此种动作又为脊髓直接所引起者,故反射作用实较随意作用更为敏速。在生活中反射运动于生命之存在甚关重要,须臾缺乏即有性命之忧。反射作用实为应付或避免极危迫事件之一种最敏捷运动也。如闪光忽映目前不知不觉眼睑自闭,针刺指端,未觉疼痛已退避三舍。在技击中后发先至之手法即为反射作用。所谓“拳打激神”者是也。譬如搏击中敌人之拳似粘我身,而实未到我身时,我无意中即行退避。避敌之实而蹈敌之虚,发毒手而制其命,非用激神不可。
然技击术中,各种激神的作用(即反射作用)皆由渐习而成。凡随意之运动都能为反射作用,即纯粹之有意运动若反复久习之,即无庸意志之管辖。故初学时,关于各种姿势及动作,因出于勉强总觉艰苦,所费之精神既多,故脑力愈用而愈灵。不稍间断,努力锻炼,积久自化难为易,肌肉愈用而愈活,兴趣必日渐浓厚,终成反射作用,是为习惯成自然,而无所用其精神,脑力可赖以休养。拳谱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又云:“拳打激神,遍身是法。”斯之谓欤。
观于以上所论数端,则技击一道,实有生理学之根据。诚足以使姿势正确、体格健全、气力充实而心机灵敏。得自卫之能力,乃有奋斗之勇气;养浩然正气,乃有大无畏之精神。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制敌,何敌不摧?强种救国,实出于此。然所以能达到奥妙无穷之境地,而得最大之收获者,决非偶然。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吾人应知所适从而加勉矣。
注:韩超群:
形意拳家刘纬祥的弟子,
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韩超群获拳术第三名及棍术第三名
原文地址:转:一部尽泄天机的武术典籍作者:houzhongjiang
人体108穴位资料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後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後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後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顴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後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後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後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後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後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後,胸锁乳突肌後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後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阴部後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髕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後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後三分之二交界处
绵拳·合订本
绵 拳
绵拳杂编
武当绵拳(上)
武当绵拳(下)
绵拳八仙劲
古战绵拳战拳回归内功揭秘教程—功法篇
古战绵拳战拳回归内功揭秘教程—机理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奇正在佛汉拳技击中的应用
女子防身术系列教程
18打拳法
洪洞通背拳技【下】
[经典]李小龙和他的截拳道(组图)
街头实用的擒拿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