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球这么多年,你真的会“打”球吗?—精英乒乓网


很多朋友球龄不短了,但也许一直就没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打”球。这次,我们就来咬文嚼字的聊聊“打球”这个话题。


一、如何理解“打”

中国文字对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不同的解释,一方面是优势,彰显了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容易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以打球时击球瞬间的感觉为例,有人曾从“撞击”和“摩擦”这个角度来区分,冒出诸如什么“先打后摩”、“撞摩”、“撞击和摩擦的比例”等等各种专有名词。

如果你的对象是成年人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还好理解一些,但是对于一般的业余球友或初学球的小朋友来说,往往会让他一头雾水,甚至会让他从一开始就建立这种概念:“撞击”和“摩擦”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击球方式。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打”呢?其实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用简单的物理常识就很容易解释这个问题:正压力,即击球瞬间球拍对球的正压力。


二、什么是“吃球/持球”

说到“吃球”,不少人有这么一个共识:软板比硬板更吃球,软海绵比硬海绵更吃球。这有一定道理,因为和硬板、硬海绵相比,软板和软海绵对球的缓存时间更长,所以感觉上更容易吃球。但是,我认为如果增加击球瞬间的正压力,同样可以做到更好吃住球,而且这种“吃球”的感觉往往更真实,而前者则有可能陷入过度依赖器材的误区。


三、弧圈球,少不了正压力

一说到弧圈球,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的就是摩擦。对吗?不能说错,但至少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因为弧圈球在击球瞬间是少不了正压力的。

以拉下旋球为例,一说到拉球下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向上的摩擦不够,我要“多向上发力摩擦”。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对,但我认为是片面的。拉下旋球下网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板型、身体协调发力等等,但是有一点却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正压力。如果击球瞬间缺少球拍对球的正压力,或说缺少向前的力量,光想着发蛮力向上摩擦,效果并不会太好,甚至容易导致自己动作变形。

我和一位省队退役的削球手打过一场比赛,尽管0:3输了,但是面上分数并不难看,甚至我还一度领先过。赛后她跟我说:她削的加转球,一般人几乎都拉不动,很意外的是我几乎都能拉起来。但是,专业的确实不一样,当她发现我并不怵削加转球时,立刻改变战术,在关键时候用几乎相同的动作削“转与不转”,结果彻底让我崩溃。为什么我能把这种加转球拉起来呢?道理很简单,我就是增加了球拍触球瞬间的正压力,至于输在“转与不转”上面,那是因为自己的判断有误。

再啰嗦一句:不少教练教小孩子时并不主张过早学习弧圈球,恰恰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从攻球开始练习,更容易体会到我这所说的正压力,而如果过早练习弧圈球,可能会更注重摩擦而忽略正压力。


四、所有技术动作,都可以理解为在保证正压力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我这说的正压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撞击,否则就很容易陷入到“撞击”和“摩擦”之争当中去,应该说,正压力更像是“手感”或常说的“吃球”。

至于具体技术动作,在我的理解中,都可以看成在保证正压力基础上的调节罢了。比如上面说的弧圈球,无非就是在吃住球的前提下根据来球旋转性质调节板型而已;再比如搓球,在保证正压力的前提下,无非是根据来球的旋转强弱调节一下板型而已。


五、最后提醒一点:要保证击球瞬间的正压力,注意板型不要走极端

业余球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板型走极端:搓球时板型过于“后仰”、拉球时板型过于“前倾”。当然,要找准适合自己技术动作特征的板型,需要每个人自己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如果非要来定量分析的话,我个人建议不管是“前倾”还是“后仰”,大体上就在70度(110度)左右调节。

中国网络乒乓第一品牌

2016第十二届斯帝卡杯赛战略合作伙伴

2016挺拔直通德国唯一合作网站

2016《乒动燕赵》唯一合作网站
2016《沙乒中国》合作网站

2016广州轻工“双鱼杯”百姓乒王黄金大赛合作网站

2015苏州世乒赛特许商品合作网站

搜索公众账号“ 精英乒乓网 ”或获取最新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乒乓球拍探秘
正手拉前冲弧圈球技术要领_江南
乒乓球技术中的撞击与摩擦
【乒乓教学】弧圈球威胁大防不住?四招让你不再担心!
教你正手拉弧圈球技术,让你知道有几种弧圈!
▲辟谣:关于乒乓球器材界的四大谣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