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微信标签整理通讯录|叶骥



未必每段关系都是紧密的连接,但它们都应当被郑重地对待。心力终归有限,有技巧地整理通讯录信息,是为了更好地维系这些关系。过程固然辛苦的,但一定会有回报。



1

一.前言



全文约35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第一部分,讲为什么,为什么要整理通讯录。

第二部分,讲是什么,通讯录到底是什么。

第三部分,讲怎么做,微信通讯录整理实操攻略。


希望直接看具体操作方法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

手机上有一千名以上联系人的朋友,不要跳过第二部分;

当然,若不着急还请读完全文。


这会是一个小系列,在这几篇文章里会谈几种常见应用的信息整理。


如果你觉得自己手机里一团乱麻,相信能够帮助你擦亮装备与内心,好运总会光顾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2

二.为什么要整理通讯录:维系弱连接



过年总会收到群发的拜年短信,今年的区别是除了两位在移动公司上班的朋友还用短信息发祝福之外,大家都用微信来发拜年短信。


这件事的本质自2000年短信大行其道以来从未改变过。


关系需要往来维系,不往来关系自然就断了。好比红包往来,份子钱左手进右手出也是有意义的。短信拜年也是一种往来,一份好意一份心领,自然是双赢的好事儿。


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在70年代有过一篇论文:


《弱联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观点大意为:影响人们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关系并非血缘相系的亲人与两肋插刀的好友这些交往密切的“强连接”,而是平时联系不多生活在其它圈子三观不同的“弱连接”。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邓巴提出的著名的“邓巴数字”(Rule Of 150):


人类大脑认知能力限制了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普通人能稳定交往的人数约150人,能深入交往的人数约20人。


把两位学者的观点翻译成中国版大白话则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小学中学同学中总有一两位读书没你多但认识诸多三教九流朋友的同学现在混得比你好。


然而哪怕是这类人,真正知心朋友数量却未必比你多,因为一个人的心就这么大,真正能住进来的人就只有这么多。


职场人士的手机通讯录/微信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数量很可能是超过150的,微信、LINE、facebook这些主流社交媒体的联系人封顶数量均为5000。


通讯录中总会有一些人是你的“弱连接”,这些人很有可能是将来会帮助你的“贵人” 。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如何处理与这些“贵人”们的关系?再具体点就是我们如何打理好好自己的手机通讯录?


简单说下观点:


未必每段关系都是紧密的连接,但它们都应当被郑重地对待。心力终归有限,有技巧地整理通讯录信息,是为了更好地维系这些关系。过程固然辛苦的,但一定会有回报 。



3

三.通讯录小史



在这一部分从工具的角度来讨论通讯录。如果你的通讯录联系人数量在100以下,大可略过这一段,但如果你的通讯录联系人数量在1000以上甚至更多,建议你多花些时间来读这一段。


工作量越大,由工具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就越可观。最怕的是:匆匆忙忙拍脑瓜开始,走到半路全部推翻重来。


通讯录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反感人脉这种说法,就好比用群众这种的抽象概念去代替具体个人,所谓群众实则是许多张没有五官的面孔。


通讯录的管理算个人知识管理吗?不算,顶多只能算个人信息管理。


通讯录上所保存的一不是“人”,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顶多只能说是描述人与人关系的“信息”


通讯录的前身是黄页,缺点是笨重且只有姓名首字母检索这一种查询方式。但回到那个年代,黄页电话本依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身上有两点了不起的特征。


第一是记忆的外部存储。当一座城市只有十部电话的时候,记住所有电话号码不难,当这个数字变成一千,记住所有电话号码也是可以的,只是把我们宝贵的脑力资源花在这件事上相当不划算,因此人们选择将这项工作外包。此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记电话号码这件事交给专业人士来完成即电话接线员,还有一种是交给工具来完成即黄页。当然,前者的工作很快就被后者所替代。


第二个优点是在那个年代黄页方便易用,在老电影里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电话机旁放着电话本,打电话的人即取即用,动作十分流畅。


手机诞生后不久,通讯录功能便被内置到了所有手机中。陌生号码检索也被114与搜索引擎所代劳,于是黄页慢慢淡出市场。但此间不变之处是:人们始终会找一种更易用的工具来代劳记住所有电话号码这项工作。


因为:人类宝贵的脑力资源终归是要用完成那些更需要创意的工作




纸质名片依然是商务场合重要的社交工具。名片的好处是快,两位新朋友相谈甚欢说我们留个联系方式吧,打开微信找出二维码这十秒钟其实还是挺尴尬的,相较之下双手递出名片则是气场十足。


纸质名片的问题在于后续比较麻烦,拿到名片后要么保存在专门的名片册,要么就得用类似“全能名片王”这种工具扫描到手机通讯录中,事后即可快速地搜索到联系人信息。


通讯录信息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一个原因是易于搜索,另一个原因是云端保存方便携带。


一段有趣的经历是曾经帮老师一次性扫描过四大本几千张名片。老师的交游相当广泛,但如果不扫描到手机里的话,一来从几千张纸质名片中找出一位联系人着实太过困难,二来也不可能带着四大本五公斤的名片册四处旅行吧。


所有智能手机都会自带通讯录功能,许多人会觉得通讯录功能太简单,没什么好讲的。实则工具过剩的年代,简单稳定反而是难得的优势。


讲到这里,推荐大家读一篇文章:《宁波乡村医生守山24载 手机存1797份病历》 。


http://news.163.com/14/1022/09/A95BVUI300014AED.html



在姚亚强的手机中,存有1797份“病历”,上面详细记载了病人的病情、住址及联系方式。同时,细心的姚亚强还将病人信息备份到手机通讯录之中,只要输入“腰”字,以“路坑腰痛朱亚万”、“长新大妈腰膝痛”等为联系人名的手机号码就会被筛选而出,姚亚强会定期对病人进行回访。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


无论你用的是安卓或苹果,细看通讯录就会发现除了可以录入姓名与电话外,还可以录入“备注”,添加“标签”


一旦一款应用具备了标签的功能,也就具备了被整理的可能性,上文中的姚医生便用手机通讯录中实现了“病历文件夹”的功能。


那么读到这里能否请您想想:除了保存电话号码之外,我还可以用通讯录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想多数读这两篇文章的朋友,手机上都会有”手机通讯录“与”微信“这两款应用,这两款应用都具备了存放电话号码与备注信息的功能。


在个人信息整理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放置一处”,重要的信息放在这里或放在那里都是可以的,唯独不能一会儿放在这里一会放在那里。


最终,我的选择是将电话号码保存在手机通讯录,将其它描述联系人关系的备注与标签信息保存在微信中。


一方面,这样做的好处与理由是:


其一,自2004年以来换手机时总是将号码迁移到新手机的通讯录上,全部迁移代价太大;


其二、日常社交高度依赖微信,想和人商量事首先想到就是打开微信。高频使用意味着习惯已经养成,心理距离更近,使用成本更低。把少量且重要的信息放在更容易触摸到的地方,会让我们更愿意去使用。请一定记住:这种距离尽管细微但是致命重要。


另一方面,这样做最大的风险在于(截止本文发布时):


微信通讯录数据无法导出,也就意味着辛辛苦苦打了几千个标签,这些信息最后只能保存在微信里,无法像手机通讯录一样导出到Excel,进而来做下一步的数据加工。


在可见的未来,每个人最频繁使用的社交应用仍可能不停地被替换,说不准哪天outlook、微博、千牛就成了你我吃饭的家伙。


微信很了不起,但也未必永远霸着手机屏幕。我想讲的是通过工具说方法,希望聪读者能够举一反三。



4

四.实操攻略



这一部分谈操作层面内容,重点讲如何给微信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打标签!


最重要的事情再捋一遍!


通讯录上所保存的一不是“人”,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顶多只能说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描述关系的“信息”。


人是太复杂的存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也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讲清楚的。


整理信息意味着: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之外中,信息触手可及,行动一切就绪,进而我们宝贵的脑力可以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讲微信打标签之前,必须谈谈之前和一位猎头朋友打交道的经历。正常流程是吃饭聊天说事,饭局结束互加微信,那边买单开发票还没弄完,这边啪啪几下已经把所有人的微信都打上了标签。着实感叹:不愧是专业选手!


由于之前读MBA与各地做公开演讲的关系,微信通讯录里联系人的数量不多不少两千出头,之前几次尝试整理微信通讯录失败,走了不少弯路。


第一种弯路:缺乏规划。整理前缺乏规划,打了一大堆标签后回头一看乱糟糟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乱糟糟,更是概念上的不清晰,比如标签“高中”二字。写下标签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混淆,到底高中两个字意味着此人是高中同学呢?还是在高中上班呢?


第二种弯路:整理过度。没有从实用出发,做了大量不必要的工作,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曾经很可笑地想过:怎样才能更彻底详细地描述一个人?这个人在什么公司,在什么行业,岁数多大,喜好什么,一一备注清楚。但最终发现一来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二来哪怕达成了也意义不大。比如二舅舅的老婆的爸爸可能压根这辈子没在公司上过班,但是哪次过年曾经给过你红包,那么给他标注一个公司标签便是毫无意义的。


更合理地做法是逆向思考,从使用场景度出发看整理过程,日后在哪些情况下我们会用到今天打的这些标签。


一个情形是我们要在微信上找到一个人:


一种可能是最近刚和此人交流过,稍微翻下就能找到;再一种可能是许久没联系了但记得此人的姓名或一部分姓名,这种情况也能通过搜索功能找到此人。


还有种情况就比较尴尬了,要找的这位联系人曾经因为某件事情有过交集,比如在某个饭局或活动上认识,明明记得模样长相,但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或微信昵称。


另外一个情形是要快速地找出一批有共同特征的人:


2017年打算向永錫与战隼两位大哥学习一个好习惯:每经过一座城市如果条件允许则试着约周边不同圈子的朋友喝杯咖啡,深入交谈一小时。长久下来对开拓视野,打破认知局限很有帮助。可以给这一类朋友打一个城市标签,方便提前预约。


这是一个很值得想象的点,特别是我们工作与生活越来越依赖微信,谁都会有一些消息要群发,又不必向所有人群发的。具体如何分组,自然是因人而异,可以参考别人经验,但必须经过自己思考。


小结了之前自己之前的弯路与需求,我在三张白纸上写下整理的计划:


第一张白纸写标签的规划。


我们用标签管理联系人信息,但标签本身也是需要管理的。


人类短期记忆的模块数量最大是八比较舒服的是三至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手机号码分成三段来记忆,我们写文章喜欢分成开头正文结尾三段,为什么军队与企业基层单位班组通常最多为八人。


如果不对标签做分组,到后期可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条逻辑上属于并列关系的标签,从头到尾浏览一遍都会相当吃力,进而可能因为觉得麻烦而弃用标签功能。


微信中的标签是不能分组的,既所有的标签都是一维排列的,因而需要手动做分组。


我的标签分组是长成这样的:

“公司:”

“城市:”

“圈子:”

……


我的标签则是长成这样的:

“圈子:浙大MBA”

“圈子:心灵创富”

“圈子:GTD”

“圈子:高中同学”

……


圈子是一个绝妙的分组!我们生活的第一空间是家庭,第二空间是公司,各类社群或圈子是重要的第三空间,也是弱连接的最主要来源。


费孝通先生说传统中国社会就像一颗石头丢进池塘,荡开一朵涟漪,自己在中心荡开的涟漪则是父母兄弟同门老乡。而现代社会则更像一把石头丢进池塘,荡开无数涟漪,每个圈子都像一个涟漪。


第二张白纸写整理的标准。


标签与目录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目录是排它的,而标签则不是排它的。一个文件a只能属于A目录或B目录,无法同时属于A目录与B目录。但标签不同,可以同时给文件b标上X标签与Y标签。


这一点特性决定了在目录整理中重要的MCEC(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未必适用于标签的整理。


我的整理标准是这样的:

一、每位联系人可以多个标签,但至少写一个标签;

二、不做过度详细的描述,只求能快速唤起自己的回忆。

三、如果实在想不起是谁,先不做深究,暂时记上“暂无”标签。


第三张白纸写整理的步骤。


我写下的整理步骤如下:

一、从A-Z按姓名首字母排列顺序来做整理;

二、能回想起来的联系人直接标注标签,想不起来联系人一看聊天记录、二看朋友圈内容、三看朋友圈谁在留言点赞来帮助自己回忆思考;

三、打完标签顺手从微信收藏中选发一条拜年短信,恭祝新年快乐大吉大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信如何分组管理通讯录联系人
微信不认识的好友太多,一个一个删除太慢,怎么批量删除好友
慢删微信通讯录
怎样把微信里的通讯录分组?
微信PC版内测更新,又增加2个实用功能
微信8.0.25内测更新!新增6个实用功能,微信好友支持批量删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