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越千年——神奇的契丹歌舞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由契丹竹马舞和契丹旱船舞合并的《义县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这两项原生态歌舞的发源地定在医巫闾山西麓——义县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
  岔路沟,最后一批契丹歌舞艺人的居住地,村后靠巍峨的医巫闾山,村前是大凌河、细河交汇处。契丹歌舞,来自遥远的千年之外,只缘这山,只缘这水。
  巍峨的医巫闾山铸造了契丹人坚强的性格,奔腾的大凌河赋予了契丹人无穷的智慧。山魂水魄,孕育出契丹人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虽然一个强大的契丹王朝突然消失了,而这山、这水却继续承载着契丹人的执著。当神秘的萨满鼓在这个古老的村寨上空敲响时,在契丹歌舞的激情中,我们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远古文明。契丹人的辉煌历史,被描绘成一幅风格浓郁,特色浓厚的画卷,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让我们循着契丹人强劲的舞步和沧桑的古调,去追溯一个远去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重现的民族。
  
  (一)
  
  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十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没有人能说清它的历史,一直靠当地人一辈一辈传承延续至今。
  “九龙十八会”是当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传统民间集会。因其由九个大村、十八个小村推出会首筹办而得名。其聚会地点就在古辽城弘政县(今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村)北的七家子双龙寺。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是双龙寺庙会的日子,也是举办“九龙十八会”的日期,志书对其规模做了形象的描述:“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二十七屯胜会。前后5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文字记载了“九龙十八会”当年的盛况。
  “九龙十八会”是契丹人留下的远古记忆,被当今史学界认为是辽朝留在闾凌大地的重要文化遗存,并以“义县社火”的名义,载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而它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契丹竹马舞和契丹旱船舞。
  
  (二)
  
  竹马舞表现的内容是辽代萧太后的狩猎场景,旱船舞述说的是辽国公主送汉王回宋,南北和好的故事。两个内容不同的歌舞,同样反映的是契丹贵族的生活,同样是以歌舞的形式表现的民间艺术。打开《辽史》,记载契丹人民间演艺活动的文字几近于零。这两个歌舞为什么能发源在岔路沟并传承至今?只因村后那座山,村前那条河。
  医巫间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自古被封为幽州之镇,历代均将其列于祀典。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西累县地。东丹王每畋于此……”这段文字明确记载这一地区是东丹王的私人领地,东丹王经常在这里狩猎,为东丹王耶律倍的私人头下州,并以它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对耶律倍家族由衰到兴,最后夺得皇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耶律倍,小字图欲,辽太祖阿保机的长子。由于他积极参与以扩大领土为目地的征战,受到阿保机的赏识和信任。神册元年,按照汉族的传统习惯,耶律倍被册立为皇太子,天显元年,契丹灭渤海国,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耶律倍主之,并册封为东丹王。
  阿保机死后,耶律倍本应即位,却遭到生母述律平的排挤,皇权落入其弟耶律德光手中。耶律倍无奈在他的领地偷偷乘船从大凌河进入渤海逃奔后唐,并在海边留下了著名的《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38岁客死他乡,被家人运回安葬在自己的领地医巫闾山。他的儿子即世宗皇帝耶律阮终于夺回皇位。耶律倍的子孙认为医巫闾山是“龙兴之地”,有十四位皇帝和皇后皇妃死后安葬这里。
  医巫闾山不仅是皇族耶律氏的安葬处,也是皇家的狩猎场,当年承天皇太后箫绰是耶律倍之孙景宗皇帝耶律贤之妻,曾多次携子(圣宗皇帝耶律隆绪)来此祭陵狩猎。死后也安葬此山。
  出生在义县的承天皇太后箫绰,不仅有倾国倾城之貌、还是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在契丹民族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登上了契丹社会的政治舞台,创造了契丹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与北宋签订了“檀渊之盟”,为两国人民带来120年的太平盛世。就是这时,在义县岔路沟这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先人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以及宋辽和好的史实,创编了竹马舞和旱船舞,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三)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陪同省市文化部门的领导和“非遗”专家走进医巫闾山脚下这个安静的小山村——岔路沟。山村景色幽致,树木参天,甘泉争流,溪水潺潺。遥望山村是片绿的世界,近前则是错落别致的农舍掩映在树木中间。几条小溪汇成一处曲曲湾湾小河,流向村外不远处的大凌河。
  世居岔路沟的契丹歌舞艺人大多已经离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经市县“非遗”保护部门走访,发现还有5位老艺人建在,其中李翠珍老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到省里参加过演出。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村里有60多名男女青年报名学习契丹歌舞,村里成立了“义县岔路沟民间歌舞团”,使这项濒临失传的契丹歌舞得到传承。
  演出地点设在村南一片高粱地旁,闻讯赶老的村民已经人山人海。
  首先演出的是竹马舞。这是展示一千年前契丹人狩猎的绚丽画卷。是古朴而又古朴、原始而又原始、粗犷而又粗犷的民族古符。在隆隆的鼓乐声里,马童上场,四句开场诗拉开演出序幕,头戴额子、身披大红斗篷的银宗娘娘、身披战袍的侍女,骁勇的契丹护卫,一律腰系竹马手持马鞭,只有骆驼使者与众不同。60多人的狩猎马队中,为什么要有一名骑骆驼的使者?老艺人说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没人知道原因,
  急促的鼓点象旋风一样催动着狂奔的契丹铁骑,高亢激扬的旋律把人们又带进了苍苍莽莽的大山之中,睿智的医巫闾山民间艺人,写意着远古契丹人特有的生活习俗,让观众在水舞山歌的艺术氛围里,近距离感受到“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的生动与豪放。
  竹马舞是歌舞艺术,但不是边歌边舞,舞后歌,歌后舞。歌词为“写十字歌”,共十段。如第一段:“写个呀一字呀一道里呀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呀,幽州头军数牛皋呀,六郎到过号天塔,孟良放火呀烧城围……”易懂、易记,具有典型的民俗艺术特征。内容与舞蹈无内在联系,人物多涉及宋朝,来历已无证可考。
  旱船舞也是歌舞艺术,人物有南国王爷、北国公主、白袍小将、契丹官、四水军。王爷与公主两船并船在前,将官两船并肩在后,四人皆挎船,在“起河风”的歌声中上场。四船自由晃动,形象逼真。船桨置于船头上,铁锚放在船头前。仅从船锚就可以看出与其它旱船的不同,一般旱船舞中的船并无铁锚。义县旱船可以想象船只经过海上的风涛骇浪。
  旱船舞原始名称就叫《南北和》描写的是宋国白袍小将到北国寻父,北国公主送丈夫南国王爷回国的故事。唱词《浪头》有三段:“日头出来还转西,船有千只链一只,凌水河边离别泪,王爷公主两分离……”且歌且行,凄凉委婉。眼前是一幅清流淙淙,树影婆娑的画面,随着舒缓的流水在律动,心柔柔地荡开去,伴随着呜咽的唢呐声,仿佛回到大凌河亘古的荒凉时代,窥见战争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的内心创伤!
  歌声追溯千年故事,舞蹈书写契丹神话。这山、这水、这歌、这舞,穿越千年,为现代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让你感觉到古老的契丹文明扑面而来的文化魅力与神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影像方志| 义县:医巫闾山峭拔奇秀文蕴深远 美食花样繁多竹马舞历史悠久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与历史文化
义县万佛堂位于义县城西9公里大凌河北岸的...
辽代辽阳通往辽中京的驿路
煮酒论史十二解_十二星座的爱情备胎(图)
东北首部县域通史——《义县通史》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