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肛门期

肛门期

  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potty training)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自己掌握大小便,孩子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会了独立,发展了自信,并知道何时应该“放弃”。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即强迫孩子排便,或者对时间、卫生要求过于严格,就可能会造成肛门期停滞人格——取决于孩子的反映。这种人极度吝惜、保守,例如《守财奴》的主人公就是具有典型的肛门期停滞人格。
  相似的,过分在意“规律排便”可能产生两种相反的人格类型:过分守时,或者总是拖延。
  过分强调卫生可能致使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总是关注整洁,或者排斥整洁,总是邋里邋遢。
  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之外,快感更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
 
  如今的孩子以独身子女为多。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从小就已体现。不少父母在疼爱自己孩子时却忽视了科学的道理,在注意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却想不到心理成长发育的重要性。婴儿半夜拉屎拉尿,哭闹不休时,年轻父母缺乏耐心,笨手笨脚地给孩子换尿布,同时又怨声载道,甚至还打婴儿的小屁股。他们却想不到这样的育婴行为会导致孩子人格的扭曲塑造。父母为了求得自己的放心和安顿,不顾婴儿是否有大小便的需要,硬是“嘘嘘……嘘”,“唔唔……唔”地为孩子“把屎”,搞得小宝宝非得挤出几滴尿液后父母方肯罢休。他们何以知道,孩子长大上学后生活自理差,做作业邋遢,文具消耗快等不良行为习惯与当初给孩子“把屎”方式的失误有着密切关系
 
 
---------------
 
弗洛伊德(Freud 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他发现了人的潜意识,开创心理学的一个新天地,他的《精神分析法》被称作影响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我们这里仅介绍弗洛伊德的“肛门期性格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大约从1~3岁左右,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或排便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此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希望抓住事物,拥有;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在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简称肛门排泄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简称肛门滞留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
-------
 

成长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肛门期,大约在1~3岁间。在这一时期,宝宝从排泄活动中得到很大的生理快乐和满足,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如何科学地训练宝宝自主上厕所(potty training)其实也是在教导和培训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在随时随地大小便和自我控制便意之间,宝宝学会了如何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顾及环境,顾及卫生,顾及私密,顾及他人,这恰恰是文明和礼仪教育的开始。所以穿开裆裤,虽然方便了大人,却为孩子的成人埋下了隐患。

开裆裤式排泄文化,造就缺失人格
宝宝在肛门期的生理满足和在如厕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会对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过于严厉地把尿把屎或过于放纵的开裆裤式文化,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因而在成人后表现出相对应的缺失性人格特质。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心理学家发现小时生活和卫生习惯不良,如允许宝宝随地大小便,都可能会让宝宝成人后具有排泄性人格,最典型的表现是不遵循规则,残忍、龌龊,具有破坏性等特质。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如果强行把尿或一旦尿裤子尿床就责怪宝宝,甚至打骂宝宝,这可能会使宝宝发展出不排泄人格,即固执、吝啬、墨守规矩不敢尝试新事物,过于死板等性格特征。

所以我在微博上曾这样回答过一位网友妈妈的提问:

八卦紫薇:我家小妞子八个月。想请问下,不把尿的意思是完全任由她在尿不湿里大小便吗?夏天很热,确实尿不湿里的皮肤常常湿乎乎的。


Jane答:我相信文明习惯的建立远远重于个人的感受。尿不湿可以及时换,可以及时为宝宝清洗和科学地护理。

国民意识,从家庭教育开始
前几天看微博直播“家庭教育与国家软实力”的讨论时,主持人杨澜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部分就是价值观。而宝宝的价值观就是在家庭生活的点滴影响下形成的。在我看来,穿开裆裤不只是卫生习惯问题,更是父母漠视孩子所应该具有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

其实1岁的宝宝已经开始建立羞耻感和自尊心,这时父母应尽早把“大小便是私密的一部分”的信号传递给孩子。仔细观察一下,给宝宝穿开裆裤的父母,他们的养育关注焦点基本停留在孩子饮食起居,相反对孩子心理成长、习惯培养和独立情操的植入则不甚关心或根本不了解。这类父母身后大多有一群强势的外婆或奶奶在操劳着第三代,她们的养育观鲜少具有对幼儿的心理尊重,养育内容基本停留在喂养层面,养育方式更是传统的“我说你做”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系列情景剧,从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开始不分日夜地把尿,等孩子蹒跚学步后又开始追着喂奶喂饭,到了上学的年龄溺爱无尽的父母从此开始了批评和高压,甚至会辱骂暴打。这类父母始终无法从喂养式的生活角色中脱离出来,来调整自己为人父母的位置和心态,最后会发展到包办孩子的工作,介入孩子的婚姻……

所以,一条开裆裤、一块尿不湿实在应该被提高到家庭教育的层面来审视:让孩子随地大小便的家庭一定缺少基本礼仪的氛围和熏陶,强行把尿更会欠少父母子女间的尊重和独立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则很难造就出尊重他人,看重礼仪的一份国民意识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挑选出来的几段妈妈的留言,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把尿和开裆裤文化对孩子幼小身心的不良影响。

1.林儿壹壹:我家宝宝快16个月了。现在知道小便就蹲下来,不过他每次小便都要分成几次在不同地方尿,还边尿边乐。不知怎么纠正?


2.梦阳he小米的家:求助!我家妞已经2周半了,还不肯自己去厕所,每次说要去厕所都大哭,大小便都要大人把,如果不把她,她就自己拉在地上,怎么办啊?我实在把很多方法都用上了,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办吧?谢谢!!


3.手机用户说: 您好,宝宝现在十个月了,大小便老不让把,把的时候不尿,一放到小车里就尿,偶然掌握好时间了能把出来,但基本都尿尿布上了。奶奶说小孩不能惯,她自己掐好时间不管宝宝有没有尿她都一直把着,直到他尿出来,有时一把就半个多小时。想请问您这样对吗?


4.莲花山爬客:他15个月,最近开始穿开裆裤,喜欢玩自己的小鸡鸡,怎么应对啊。

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们,如果还在抱怨整个社会氛围不好、大环境无法改变、社会道德日益缺失的话,那么现在就转过身去,帮你的宝宝换掉他的开裆裤。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开始,也是社会风尚转变的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前给宝宝穿开裆裤!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孩子穿开裆裤有什么坏处?
夏天里别给宝宝穿开裆裤了 第F07版:真有用 20140711期 济南时报
夏天再热也不能对宝宝做的 7 件事,爸妈们必知
【崔玉涛谈护理】宝宝“方便一下”,妈妈头都“大”了:纸尿裤、把便、开裆裤、如厕...…
中国的“开裆裤”,缘何受到外国父母的青睐,走出了国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