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专创融合的生涯教育探索
 01 

2023年,生涯教育彻底火了

教育界的一个共识是,生涯教育在2023年彻底大火起来。

这除了因为有一批领导、专家孜孜以求、不断呼吁和推广外,首届全国职业规划大赛的如期来临是最大的助推器。虽然我们不知道赛事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内卷领域——甚至最终只是内卷而忘记了初心,教育系统能够形成今日之“人人谈生涯、人人干生涯”的局面,都应该在教育史上留下闪亮的一笔。

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应该首先来自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个“过来人”真情实感。用自己今天的经验,回望自己走过的历程,一定是缺乏规划的。用自己今天的视野,看着自己学生和后辈,同样是在充满关爱和惋惜中希望他们有清晰的生涯规划、职业规划。

没有生涯规划,其实就是没有目标地奔忙。看似忙碌于学业、实践、大赛,甚至有无数荣誉等身,但丝毫不知道为什么而奔忙。

这种现象,又何止存在于学生身上呢。成人世界里,我们又有多少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清晰的价值判断、有完整的路径规划呢?萦绕在我们心中“收入”、“职位”、“职称”、“名望”,究竟是我们的目标、还是我们的困扰?

理不清这些问题,现实世界中那些完全背离“真善美”的价值观、社会现象就会大行其道,让我们继续卷下去,让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熵增不断加剧。那些“不谈成长、只谈筛选”的教育观、“不问是非,只问利益”的选择论,“精致利己主义”的“选择大于努力”,都不断地甚嚣尘上,把每一个都卷到有心无力、无能为力。

因此,生涯教育的意义,超乎一般人的理解;生涯教育的对象,也超越学生群体。

生涯规划是什么、是功利主义吗?当然不是。在生涯教育者看来,或者是真诚的教育者看来,有些看似精致地、每一步都以最大利益为动机的“规划”,不过是投机而已。甚至一部分的“规划”,还丧失了灵魂。

生涯规划如果与规划者只有一个联系,这个联系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成为“全面自由的人”。

 02 

生涯教育,只谈“生涯”还不够

在一次与领导的汇报交流中,我除了表达了对今天生涯教育火爆全国的欣喜和钦佩之外,也表达了一个担忧:就生涯谈生涯的现象,会让生涯教育走入死胡同。

生涯教育重要,但生涯课可能不一定重要。如果我们因为开了一门生涯课,就以为可以让学生都能明白生涯的重要性、都能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回望过去几十年的教育道路,我们会发现我们就这这样不断为教育背上各种包袱的。

因为表达能力重要,我就给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课。

因为就业形势严峻,我们就要给学生开“就业指导”课。

因为创新创业重要,我们就要给学生开“创新创业”课。

说实话,别的课我可能没有很大的发言权,但“创新创业”类的课,我的观察样本就太多了。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程后,受制于教育方法、教学队伍的种种限制,能够真正实现课程设计目标地案例屈指可数。甚至,因为把“创新创业”课程变成了传统的知识讲授型的课程,灌输、作业、考试等一番操作之后,非但无法实现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可能还会向反方向前进了一两步。

现在生涯教育如此之火,那如果落实到生涯课程的开发、开设和教学呢?

堪忧!

生涯课的开发,谨防陷入找理论、讲道理、说方法的窠臼。

如果一本教材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找了古今中外一大堆的经典观点和语录,只是为了论证“生涯教育”很重要,可以休矣。

生涯课的教学,如果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讲、或者都是在老师设定的语境中去讲,也可以休矣。

生涯教育要在行动中开展,而不是停留在课堂上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涯教育不等于生涯课,生涯教育可以没有生涯课。

但是,生涯行动,不是制定生涯规划的行动,或者不仅是制定生涯规划的行动。

 03 

生涯行动,看专创融合

生涯教育,要让教育对象树立“生涯的视野”。“生涯的视野”的表现,无外乎是面对人生“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反馈”。

如果是研究,当然要把这“四有”研究透。但如果是课程,“四有”就是一句话,无须用几十个课时去讲。讲了几十个课时,往往还不如就一句话的效果好。

但是,如何做到“四有”却需要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就是生涯探索(生涯行动)。那么如何行动呢?尤其是在目前高等学校作为生涯教育主体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习者开启生涯行动呢?

当然是专创融合。

用近期辅导职业规划大赛的感受来展开吧。

大赛辅导中,部分老师和几乎所有同学,还真的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为什么。他们都上过或者学过生涯类的课程,但的确没有想通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因此在提交的各类参赛材料中,第一选择都是要模板、套模板。

了这些材料,第一时间是对其中各类测评工具的应用感到困惑。因为你根本看不出有用测评工具的必要,也不知道参赛者想要用测评工具表达什么。

除了测评工具,更令人不解的是生涯发展报告的“问题集”现象——整个生涯发展报告不像是一篇完整的文案、而更像是根据评分指标做出的简答题的集合。这几乎就是一张试卷的答题纸嘛

其实,职业规划就是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论而已。人生或者职业目标是什么——目标如何解构——如何达到这些目标(规划)——已经做了什么(实践)——还要再做什么(调整、再规划)。

这是套什么方法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我们所有的学科,本质上都是在教授这套方法论。你研究数学,是要用数学区解读问题;你研究哲学,是要抽象地去解读世界。这样的方法论说起来这么简单,为什么构建不起来?根本上是学习者、教育者没有行业思维。

问题来了,没有行业大视野下的行业选择、没有行业选择的前提下的职业定位,所有的表达都是空洞的——甚至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空洞的。

行业视野该如何构建起来?

专创融合!专创融合是最好、最快、最有效的培育学生行业视野、找到与专业有关的职业定位的路径。它的根本方法是引导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找到创业场景或创新场景,也就是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定方案和技术路线,研究出学术成果或技术成果,进一步设计出产品原型或产品、研究产品的市场路线或商业模式。如果能再进一步,把营销、财务、管理、战略都能走一遍,这对学生的塑造无疑是全面而深刻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当然就明白了自己的行业环境、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这样的道路,是基于行业认知、由学生主动设计的,他们的探索自然也就是主动的、有效的。

 04 

专创融合的实践案例

20239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经过多方努力,推动学校2024级软件技术专业的前端设计方向遴选了25名同学开设了一个实验班,以专创融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

这个过程殊为不易。为了推进该工作,我与信息学院的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周俊杰教授、梦软科技的创始人熊泉浪及其团队、梦想卓创的团队进行过不低于30次的沟通,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基于真实场景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路径。这套路径,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材、教师定位、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而是专注于学生成长,制定了一套把学生引入真实场景、找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完成专业学习的人才培养方案。

10月初,该实验班成立后,用了1个月的时间开展团队建设活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成立5个团队。接下来,由导师带领团队开始了行业研究和职业探索,每一个团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团队方向、并基于团队有了各自的职业方向。有的团队关注社区养老智慧化、有的团队关注基于学习社区的社交需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团队中都有明确负责的岗位。

几乎难以想象的是,在接下来2个月的时间,这群职业院校大一、第一学期的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设想开发了出来。

这甚至远超我在设计的路径中的预期。

虽然这些产品还不完整、不规范。但是一想到他们不过是大一的孩子,不过是在3个月前还带着没有考上本科、没有考上名校的挫败感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农村孩、留守儿童,我的内心无比震撼而骄傲。

当然,这样的成果,在过去的中小创的试点中、在我独立开展的“优才”实验中、在我面向社会创业者所开展的一系列努力中,都有很多的案例。

所以,一旦你走进专创融合,你就会发现学习者的生涯目标并不是你在“说生涯”中树立的,而是他们在探索中自然就树立了起来,也会不断在探索中修正、调整自己的目标。

一旦你走进专创融合,你也一定会发现学习者的生涯探索无须说教,让他们找到行业场景、激励他们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就够了。

所以,无论是创业教育、生涯教育、专业教育,其实都是与成长有关的教育。教育的唯一目标是“成长”,不是“教育”、更不是“筛选”。在专创融合中,我们几乎不用“教育”,每个人都会行动起来。

在专创融合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开展课程开发、专业改革、产业学院建设。

我会用一生等待,等待更多的学校携手,面向学生的成长去做教育改革和实验。等待更多的领导关注,关注这一面向教育初心的改革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好创业团队的30条经验,良好的方法论,能让你走得更远!
【前沿探讨】“互联网 ”时代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创新探索
APIA和ICAN告诉世人:医学院校也可以有企业家诞生!
掌门余腾彰显领袖实力,上榜福布斯中国U30精英、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课标下,重塑学校未来的“五大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