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芳村地名杂谈(一)
一、新隆沙、大沙地、二沙地
芳村这一带,宋代之前大多数地方还是珠江水面。后来由于上游流下的流砂冲积,逐步成为砂洲,广州习惯称河中小岛为沙,新隆沙,其意是新从水中突起的沙洲,其实它并不新,它在大通寺以南,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已经出现。大沙地、二沙地形成较晚,清代末年大沙地、二沙地还未连成一片,现在民治小学附近当时是大埗沙,一条河汊把大沙地、二沙地明显的分成两部分,直到本世纪初叶,芳村长堤筑起后,它们才逐渐连成一片。其实把水中岛礁称为沙,古已有之,西沙群岛,古来就叫它为“千里长沙”。
二、陆居路
陆居路大部分属大沙地,解放后水上人民生活开始安定,结束了终年飘浮的日子,一部分水上居民,从艇上搬到陆上建屋定居。1954年前后形成街道,取名“陆居路”。这里建起高楼大厦后,仍用陆居路其名。那些竹蓬船屋已经成为历史了。
三、明心里
明心里与陆居路平行,其得名是因为一八九一年美国女教士赖玛在该地创办了间“明心书院”,专收男女瞽人(盲人),一般人多叫它“盲人院”。明心书院请来的专门教师,用特殊方法教育人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学习按摩治病及一些谋生手艺,如制牙刷、扫帚等,同时还按不同人的特点,使其部分训练成为音乐传道教员,为教会服务,使之明心见性,成为有用之人。这样,明心书院所在的这条街也就命名为“明心里”。
四、平民大街
平民大街是芳村上市一条主要街道,有人认为是因为这一带居住的多是平民百姓而得名。其实也不尽然,查其来历是在清代末年,外国在芳村一带抢购土地,当时美国人就看中了后来成为平民大街的这一片沙滩。有一位爱国人士叫罗公甫,他决心不让这块地落在洋人手里,于是联络一班港澳同胞及华侨热心人士。集资购买了这块土地,组织“平民公司”从事开发。这样,这地方慢慢就叫平民大街了。一八九O年美国传教士在这条街尾建了一座教堂,人们也习惯叫它“平民堂”。
五、镇东街
宋代花地一带叫大通镇,是广州八大镇之一。镇中心在大通古寺附近,镇的东面就叫镇东。大通镇随着岁月流逝,故迹已不可见,但镇东之名仍保留下来。
六、松基直街
这一带原是新隆沙之堤围,种着一排排水松,以作护堤之用,一般人叫它松基。解放初期还见到树龄百年以上的水松,道光十年(1829年),爱国诗人张维屏在这里建了一座园林,也名之为“听松园”现河涌已填平,水松已无踪迹,成了街道,但约定俗成,人们还是叫它松基直街。
七、塘边街、北面祠、南面祠
这一带街巷名,都与当地谢公祠有关。谢家祠前是一口大塘,用石砌基,颇为壮观,这是广东祠堂的一大特色,除了迷信风水的因素外,其作用是增加建筑物的开阔感。在池塘边的这条街,习惯就叫它塘边街。一九二四年,广州第一个农会即“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就在这里成立。祠堂分南北两间,南面一间叫南面祠(南便祠),是农协会旧址,现是芳村区教工幼儿院。北面一间叫北面祠(北便祠),是当年农民自卫军队部及省港大罢工纠察队的训练部,现已建为民居。故这一带街巷,也就以南面祠、北面祠称谓。
八、大策、小策
一般人对大策、小策街道名称的来源都不甚了解,以为它与大通(梵语“达岸”之意)一样是梵语译音.其实不然,这里当时有两条小河,即大策溪与小策溪,流经花地,故清代花地一带属崇文二十四乡的策溪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花地近海,多花多水多烟雨
广州芳村大王滘+大通寺+白鹅潭+芳村花地罗家祠值得一游
(294)604铜陵行之一:大通古镇澜溪老街
【汉口史话】《英国汉口租界条款》中的汉口甘露寺
独一无二江心古镇,大通古镇
和悦老街述说着昔日的繁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