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中山故事
 第九章  孙中山北京去世 (2)

                      孙中山反对称“万岁”

    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从上海乘“联鲸号”军舰抵达福州。该舰停泊于马尾港后,当时福建省都督孙道仁上舰迎接,请孙中山换坐小船到市区南台登岸。

    不料,孙中山拒绝下船,并生气地说:“刚才江面小船有‘欢迎大总统’、‘孙大总统万岁’的纸旗,这太不像话了!共和国总统一经御任即是平民,怎么还可称‘总统’?至于所谓‘万岁’,本是历代封建专制帝王硬要臣民称颂他的。你们现在如不取消那些纸旗,我就不下船!”

    孙道仁惊惶不已,连声谢罪,并立即叫人把小旗改成“欢迎孙中山先生”。这样,孙中山才出舱换乘甲板船上岸。

                      “孙大总统也是人”

    一天,孙中山到同盟会总部去讲演,不坐汽车,步行前往。走到总部门口的时候,被卫兵拦住,不让进门。卫兵说:“今天孙大总统要来,闲人不得入内。”

    孙中山微笑着对他说:“大总统也是人,是人民的公仆,怎么他一来,就不许别人进去了呢?”接着,他慢慢地拿出名片来。卫兵一看“孙文”两字,惊惶万状。孙中山和蔼地点点头,走进门去。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护卫队长郭汉章请求终身跟随孙中山。孙中山说:“我从四月一日起已是老百姓,不能再有什么侍从队长,你是国家军官,就该服从政府调配,跟黄兴同志一首工作。1913年3月25日孙中山决定倒袁,与黄兴、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合

                     我的“八字”

1913年9月初,由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攻陷了黄兴镇守的南京,孙中山领导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了。袁世凯立即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孙中山不得不避居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奋斗。

当时,两位曾经追随过宋教仁(宋于1912年3月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死)的上海朋友也抵达日本,专程到东京拜谒孙中山。据说,他们善研相术、命理,曾卜算过宋教仁将有厄难。因担心孙中山也会遭遇不测,故此想为孙中山推算“八字”。

孙中山知道他们的来意后,慨然地说:“毋须烦劳两位操神,我已算明自己的‘八字’啦。那就是:打倒军阀,革命到底!”

孙中山见他俩一时回不过神,就哈哈大笑道:“朋友,难得千里迢迢而来。今天我也送给你们一个‘八字’:百折不挠,挽救中华!”

这两位来自上海的同胞,深深地为孙中山在困境中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所折服,表示回国后一定遵循孙中山的“八字”教导,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另有一种说法是:

    当时,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一些同志,对革命前途感到迷惘,其中有几个自称会推算“八字”的人,很想知道孙中山出生的年、月、日、时,以便推算出孙中山什么时候才能否极泰来,打倒袁世凯。于是他们委托和孙中山一向交情甚好的马世伯去问孙中山。

    孙中山听了原委,又气又好笑,他严肃地对马世伯说:“你们年轻人,为什么也迷信‘八字’这一套。难道我的‘八字’不好,你们就不想革命了?你回去告诉他们,我的‘八字’就是‘打倒军阀,继续革命’!”

                   “我爱亲人,更爱真理”

    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婚8年后的一天,孙中山在他上海的住所第一次接待了他的岳父宋耀如。宋庆龄无比激动地迎接了父亲,父女两人高兴极了。在孙中山的礼让下,宋耀如落座沙发,可他开口却说:“密斯特孙,我不是来认亲的,我是老同盟会员,也算是国民党的元老,是来向本党总理进谏的。”孙中山听了感到莫名其妙。

    原来宋耀如是受国民党一些元老之托,前来询问孙中山是否真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进行劝阻的。孙中山立即给了他肯定的回答。宋耀如听后反感地问道:“你把自己新倡导的三民主义置于何地?”

    孙中山解释说:“这是从过去拜欧美为师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民族主义就是不受异族统治,苏俄革命后,列宁立刻废除了沙皇强加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待我平等。实际上列宁主张共产主义的初期目标社会主义,和我的三民主义天下为公极为相似。”

    听了这些解释,宋耀如不但没有接受,反而吃惊地问道:“这么说,你是决心要联合苏俄、联合共产党罗?”

    孙中山答道:“是的,国策既定,泰山难移。”

    宋耀如发火了,他腾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用手指着孙中山说:“孙文,你变了,真没想到你变到如此地步!”

    孙中山平静地说:“我惭愧变得太迟了。我们从青年时代就为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而并肩奋斗,但时至今日,民国还只徒具虚名。”

    宋耀如又用谣言来质问孙中山:“外面盛传你要加入共产党,难道真的?”

    孙中山说:“如果代表大会不赞成我的三大政策,我就解散国民党,自己去加入共产党。”

    宋耀如见孙中山坚持三大政策那样坚决,知道劝说无望,只得悻悻而去。

    难得团聚的亲人就这样不欢而散,宋庆龄有些不好受。孙中山喃喃自语道:“我是否太不近人情?”

    宋庆龄含泪道:“先生,我永远和您在一起。”

    孙中山说:“我爱亲人,更爱真理。”

                     青少年叶剑英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下虎村的一个贫苦人家。父亲叶钻祥和母亲陈秀云先后生下8个孩子,有4个未及成年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叶剑英勉强活了下来。父母按家谱给他取名叫叶宜伟。

在叶剑英7岁时展现了两条路:是继续在家当父亲的小帮工,还是走出家门读书?为此,父母很犯难:叶家三代没有读书发迹的,宜伟天资好,想送他读书闯出来,但是拿什么交学金呢?母亲说,再难,也得让阿伟读书。

    1904年,叶剑英进了雁洋堡古玉泉私塾,一年后转入怀新学堂读新学。贫家出秀才,他知道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更加用功。

    叶剑英11岁时,家境稍微好转,父母就送他到离家5公里路的三堡学堂读书。1912年,他以“最优等”成绩毕业,考入东山中学读书。

    1915年,18岁的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边帮父母料理小店铺的杂事,边坚持自学。之后,他到新群小学教书,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日子一天天过去,但填补不了心中难言的空寥他想到省城甚至京城深造,掌握救国救民的本事,可艰辛的家境成了他实现理想的羁绊。母亲看出他的心思,就劝他莫担心家里事,继续读书,学有所成。

    叶剑英想到四个伯父都在南洋,便提笔给在马来丁亚的伯父们写信。三伯父之子叶宣桐从南洋回了信,同意他出洋谋生。

    叶剑英在南洋伯父家住了一年多,并在那里考取了云南讲武堂,他将小名“宜伟”改为“剑英”。经过两年半紧张的军校生活,叶剑英在1919年底结束了学业,回到故乡。

    阔别四载,母子相逢,激情满怀。母亲搂住儿子左右端详。此时的阿伟已是体格魁梧、英俊威严的军官了。

    “阿伟,你再不走了吧?”母亲说。                      叶剑英

    “不走了,在家服侍阿姆、阿爸。”他说。

    “阿伟怎能留下来呢?他已经是国家的人,军务在身,不能不走的呀!”卧病在床的父亲咳嗽着,向妻子数落着。

    家里实在太需要人照顾了,可是国难当头,一个有为的青年又怎能在家过安生日子?夜深人静时,叶剑英坐在母亲身边,回忆儿时往事:“我记得好多故事,您讲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印象最深了......”

    母亲更想听儿子在外闯荡的故事。于是,他从南洋华人挨阔佬的白眼,讲到外国人如何欺负中国人,中国的官僚军阀又如何欺骗老百姓,孙中山又如何发起辛亥革命,又领导二次革命,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眼下国家有难,每一个热血男儿都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

    听儿子谈着,母亲开通了,说:“你走吧,好在我苦惯了。”

    没有多久,叶剑英到福建漳州投奔孙中山组建的建国粤军,后随军收复广州。1921年春,父亲未见到儿子就病故了。

叶剑英护卫孙中山

    1922年4月,孙中山从桂林回师广东,以韶关为大本营,准备改道北伐。

  这时,孙中山开始想到组建海军陆战队。谁来领导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呢?孙中山想到了他的随员叶剑英,决定由这位英武果敢、年轻干练的军官担任海军陆战队营长一职。

  叶剑英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时年方25岁,当时陆战队粮饷、煤水都没保障,时局复杂,矛盾重重。叶剑英临危受命,沉毅果敢,到任不久即率部乘“宝壁”舰,随江防舰队护卫孙中山。

  孙中山从韶关前线回到广州不久,陈炯明便伙同叛军4000人,于1922年6月16日凌晨3时左右,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武装叛乱。

万分危急之中,江防司令陈策和叶剑英等人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护卫着化装成一名医生的孙中山,直奔驻长堤天字码头的“宝壁”舰,然后改乘“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前往黄埔避难。

  为讨伐陈炯明,6月17日下午,海军陆战队官兵在营长叶剑英率领下,登乘“宝壁”舰,紧随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会同“豫章”、“楚豫”、“广玉”等舰,由黄埔港出发,顶潮浩浩荡荡地向广州市区附近的白鹅潭方向直驶。可是,当舰队前进到白鹅潭附近时,由于卫戍司令魏帮平未能如期率部策应海军行动,致使舰队突然遭到叛军的伏击。

  密集的炮火中,孙中山所乘“永丰”舰被打穿了几个洞,“宝壁”舰也中了炮弹。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叶剑英沉着地指挥海军陆战队队员作战。他手握机枪,同陆战队员们一起向叛军猛烈地还击。“宝壁”吸引了叛军的火力,为避免更大的伤亡,孙中山乘机率舰队撤回了黄埔。

  七月初,由于时局的变化,加上舰队没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锚泊之地,孙中山便决定率舰队冲入省河,进驻白鹅潭。后来由于孤军无援,孙中山不得已于8月9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另谋进取。叶剑英也被迫暂避香港。

  孙中山在广州蒙难的55天时间里,叶剑英一直率部守护着他。

                      叶剑英去苏联学习

    1925年,身为东征军第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率部进攻梅县县城,之后奉命任梅县县长。

    叶剑英在梅县忙于公务,挤点时间回雁洋探望母亲,后又接母亲到县城,亲自照料生活尽孝心。不久,因第二师师长张民达落水遇难,叶剑英又不得不返回部队。直到1927年冬,广州起义前才得以回到母亲身边小住几天,给阿母一点安慰。这时他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了。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装扮成铁路工人潜入香港。敌人在广州和梅县到处搜捕他的亲友,母亲在小儿子叶道英陪同下,秘密转移到香港。

    唯恐为照顾母亲,全家搬到香港大埔墟一个住处暂时安顿下来。母亲虽不知儿子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但看他日出夜宿、东躲西藏的,暗暗求佛保佑他平安……

    1928年秋,党组织派叶剑英去苏联学习。叶剑英与母亲难舍难分,母亲也在暗暗流泪,但她反倒让儿子早点启程:“阿伟,住在香港提心吊胆,还是早点走吧。到外面事事多加小心,常捎个信来,我也就放心了……”

                孙中山的首任卫兵长是个苏联元帅

    1923年,孙中山在桂林建立了一支强悍的卫队,首任卫兵长竟是苏联红军的元帅加伦将军。

    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之前,孙中山就努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布尔什维克党及政府为了支持中国革命,便派遣红军B.K.布留赫尔元帅率红军军官代表团前来中国,帮助孙中山建立国民革命军。这位元帅,人称“加伦将军”,是苏俄国内战争中的著名英雄,苏联红军第一批元帅之一。20世纪30年代末,他曾担任苏联远东特别红军司令员,在指挥对日作战中功勋卓著。                           1924年5月,孙中山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加伦将军及其代表团一到桂林孙中山的大本营,便晋谒孙大元帅。他俩谈话进入正题后,就谈到了警卫武装问题。

    加伦说:“大元帅的警卫是自己挑选训练的吗?”

    孙中山回答:“不是,是军务部门派来的。”

    加伦将军随即谈到布尔什维克建立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的情况,并高度评价了这支军队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

孙中山听了加伦将军的话后,很受启发,当即表示,要使北伐革命成功,一定要有一支强大的党军。接着,加伦将军建议说:“要建立党军,应从你的卫队开始。从今天起,我便是你的卫兵长,我们代表团的红军都是你的卫兵,我率领他们给你站岗警卫。然后,我亲自挑选500名卫兵加以训练,练成之后再来接替我们的岗位。”

    加伦将军说干就干,当天便做了孙大元帅的卫兵长。后来,他在拥护孙大元帅的各军中挑选了多名精干的士兵,并亲自任教官,直到这支卫队与他们代表团接岗时为止。

                   孙中山的三位传奇保镖

    孙中山的一生曾多次历险,但每次在保镖的护卫下都化险为夷。其中有三位保镖最引人注目,他们是号称“革命女侠”的尹锐志、尹维峻姐妹及英籍加拿大人“双枪将”马坤。

                       哈同花园击灯救驾

    尹氏姐妹是光复会成员、秋瑾的战友。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欧洲进行革命宣传和筹集捐款,听到起义爆发的消息后,立即兼程回国,于1911年12月25日到达上海。孙中山抵达上海的消息传到南京后,独立的各省代表一致推举他出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国临时政府,与清廷对抗。

    孙中山到达上海后,沪军都督陈其美立即下令军警加强警戒。1911年12月25日下午,陈其美获悉有人要行刺孙中山,他马上告诉孙中山的两名保镖尹锐志、尹维峻姐妹严加防范。

    25日下午4时,孙中山准时到达哈同花园,身边跟着一名文静的女秘书(尹锐志),女秘书身后跟着一侍女装束的小姑娘(尹维峻)。宴会在和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宾主稍事休息后即步入演出厅看戏,孙中山和陈其美并肩在前排就坐。尹锐志在孙中山身后就坐;尹维峻像个欢快的小鸟到处跑,与人交谈。当演出进入高潮时,演员来了个武打的特技动作,引起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喝彩声中,尹锐志突然拔出手枪,将舞台上的两盏大吊灯击灭,这时只见尹维峻飞身蹿上舞台,擒住了扮作演员的刺客。

                      夫子庙擒“水鬼”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在南京通电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下午他带领一名文职秘书信步走出总统府,沿街体察南京城中的民俗风情,不知不觉便随着人流到达了南京城中的繁华区夫子庙。在夫子庙的商肆群中,孙中山登上了一张椅子,发表了他出任首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的首次讲演。

    此时尹锐志、尹维峻姐妹也正在秦淮河畔浏览南京市貌,听到街谈巷议皆是孙大总统只身一人正在夫子庙演讲......怕发生意外事件,她们也当即赶往夫子庙。

    尹氏姐妹是着洋装的女士,又正值芳龄,漫步南京街市很是显眼。三名清军水营的散兵(南京市民称之为“水鬼”),一直尾随其后。色狼们虽然不怀好意,也不敢放肆行事。这三个家伙官阶最高的是个哨官(连长),身上藏着一支左轮手枪;第二把手是个老棚长(排长),善使状元梅花笔,有点武术根基;年纪最轻的是个“骁勇”,是个亡命之徒,会点手脚,绑腿中总是插着把匕首。三个色狼正犯“色眩”,突然见街头人流拥向夫子庙,又听说孙大总统正在街头演讲,于是由“色眩”变成了“官眩”,认为若是能刺杀孙中山,清廷一定会论功行赏,加官晋爵,说不定能戴上红顶子,穿上黄马褂。接着三人便对刺杀行动进行了计划和分工。

    这三个“水鬼”是广东人,自认为用广东方言在南京街头交谈无人听得懂。没想到尹氏姐妹听得一清二楚。她们互相使了个眼色后,尹维峻赶紧尾随“骁勇”而去。尹锐志绕了个圈迎着哨官和棚长走过去。两人正在为行刺的先后谈不拢,突然见尾随多时的“洋美人”迎面走来,不由得又犯了“色眩”。就在这一刹那,洋美人突然双手齐出,猛地夺下了哨官的六响炮和棚长的状元梅花笔,仅交手几个回合,便将这两个家伙击败。

    尹维峻紧跟在“骁勇”后面,见这位亡命徒慌不择路,在人群中东推西撞,打量其身后,确是个身大力不亏的壮汉,像个练家。她便在心里暗暗盘算,还是智取为上策,于是乘其不备,把这位“骁勇”绊倒在地。这家伙已被红顶子、黄马褂“眩”得昏头涨脑了,爬起来又往前窜,大有顾前不顾后之势。尹维峻到达夫子庙后,见孙中山演说已经结束。这时“骁勇”突然窜出人群,但看见孙中山后却又转头就跑,像失了魂一样。尹维峻紧随其后追了下去。原来二小姐绊倒这个“骁勇”时,就取下了他的匕首。当他昏头涨脑地挤进人群,冲到孙中山面前准备动手行刺时,才发现绑腿中的匕首早已不翼而飞,于是魂飞魄散,调头就跑。尹维峻不动声色地跟了下来,这位“骁勇”看来真是有勇无谋,竟然直接跑回自己的窝藏地江源货栈。

    后被尹氏姐妹带军警来了个一窝端。黄兴此时正任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得知尹氏姐妹的事迹后,称二女士为“革命女侠,民国功臣”。

                        “洋保镖”马坤

    英籍加拿大人马坤(英文名是莫里斯.科恩),是20世纪初站在中国人一边的为数不多的白种人之一,也是孙中山保镖中的佼佼者。

    1922年12月13日,科恩如约来到孙中山家中,向孙作了自我推荐。科恩凭借着他优异的推销员的魅力,抓住了这份他想得到的工作。那就是给这位他敬畏的中国领袖担任保镖。孙中山任命他为副官,并采纳了科恩这个洋名字。后来科恩又被唤作马坤,这个名字叫起来更像中文发音。

    到孙中山家里拜访的人会经常发现,孙在屋里常穿一件传统长袍。主客落座后,孙中山会叫人上一些中国烟草和纸烟,一些水果和一壶茶。而在外面的过道里,马坤持枪而坐,准备处理任何麻烦。

    随着时光的流逝,马坤已熟悉了他的工作,了解不同的访客,倾听他们在孙中山书房中的动静。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客人来(有时一天会来几十位客人),他就开始观察他们的脸和穿着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以便这些人下次来访时能认出他们。

    马坤被孙夫人所深深吸引,他像注意孙先生那样仔细地看护她。宋女士对他的尽职尽责很欣赏,她逐渐信任并喜欢他。1923年,孙中山和部下在赫纳岛上挑选了一栋水泥石大楼来住。马坤总是穿着他那套惯常的浅色西服、领带,戴上太阳帽,坐在柳条编的扶手椅上。

                         任命贺龙为旅长

    贺龙在1916年,曾与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人有接触,并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夏,他出任川东边防军警备旅长,驻兵涪州。就在这年秋冬,他派出周参谋持信来上海与孙中山联系,并表示愿间竭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当时,陈炯明发动的反对孙中山的反革命叛乱尚未平息,处在困难中的孙中山,见到从千里以外来到的贺龙的使者和书信非常高兴,便给贺龙写了回信。信中说:

    “边徼久戌,艰苦逾恒,而壮志不逾,忠诚自矢,此真可为干城之寄,当勉望于无穷者也。......我驻闽各军实力充裕,稍事休息,即须出讨。驻桂之张、朱各军,现已下迫梧州,西江震动,陈逆料难久逭。切望秣厉待时,共勘大难。”

    1923年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并积极筹备北伐。11月25日,孙中山以“大元帅令”,任命贺龙为四川讨贼军(即北伐军)第一混成旅长。贺龙接受了孙中山的任命。并在北伐战争开始后,率部出川,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一只金怀表

    中国国民革命的斗争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孙中山为使亲密战友廖仲恺工作方便,将一块怀表赠给他。廖仲恺为让其子继承革命事业,不久又将它留给了廖承志作纪念。廖承志视如珍宝,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1932年廖承志不幸被捕,与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郑思群一起关在上海监狱。在共同的斗争中,他们结下了浓厚的革命友谊。郑思群经党组织的营救,不久获释。廖承志不知自己有无获释的可能,便将这块怀表转赠给郑思群,并说明它的来历,勉励他坚持革命斗争。

    郑思群带着这块怀表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在任何艰苦的斗争中,这块怀表一直陪着他,鼓励着他。

    九十年代,郑思群(原重庆大学校长)的爱人吴耕书献给了重庆市博物馆。

                        一元钱学费

    有一次,戴季陶有意去欧美留学,而行囊羞涩。他请求孙中山资助他出国深造。孙中山立即应允,从兜里掏出一块银元递给戴季陶:“收下吧,做个学费。”

    戴季陶以为对他开玩笑,说:“太少了,你还是大方一些,多资助一点。”

    孙中山笑道:“这就足够了。你拿这一块钱去虹口看一场外国电影,不和走马观花去外国留学一趟差不多吗?”

    至此,戴季陶方明白中山先生的一片苦心。

                      中山装的设计及寓意

    1911年底,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归国,曾在荣昌祥定制过几套西服,穿着满意。

    位于上海南京路西藏路上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是上海第一家男式西服店,创设于1910年,业主是出身于裁缝世家的浙江奉化人王才运。

    有一天,孙中山带来一套日本陆军士官服,要求以士官服为基础,依照他的意图,做一套直翻领有袋盖的四帖袋服装。

    接受这一任务的是越南华侨巨商黄隆生先生。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革命面临着新生政权的建制问题,对衣冠服饰也要制定有关穿着的规定。黄隆生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在士官服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取名中山装。由荣昌祥缝制出了第一套中山装。

    中山装因其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在1929年被定为政府官员的礼服。当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凡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春、秋、冬三季用黑色,夏季用白色。中山装之所以成为行政官员的礼服,除了与孙中山的倡导有关之外,还与中山装特有的形制及寓意有关。

    从形制上来看,中山装收紧颈部的衣领是一种压力与危机的象征;前襟的四只口袋标志着礼、义、廉、耻的儒教思想,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称为笔架盖;门禁有五粒钮扣,象征五权宪法(五权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权”);袖口的三粒钮扣则寓示着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原则。

    中山装从整体上看,严谨、平实、端庄,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山装,帅了一百年
孙中山笑解“八字”
【生活百科】中山装的来历和寓意
解密:中山装口袋及扣子各有象征
原来中山装还有这么多政治含义,不愧是民国时期法定制服
中山装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