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聲
目錄[ 隱藏 ]
  • 1美聲唱法的起源
    • 2美聲唱法的起源
      • 2美聲唱法的特點  
        • 2.1寬廣統一的音域
        • 2.2寬廣統一的音域
        • 2.2胸腹式聯合呼吸
        • 2.3真假聲的混合使用
        • 2.4真假聲的混合使用
        • 2.4共鳴腔體的充分運用
        • 2.5獨特的咬字
      • 3獨特的咬字
    • 3美聲唱法必需掌握的基本要素  
      • 3.1歌唱的呼吸
      • 3.2歌唱的呼吸
      • 3.2歌唱的發聲
      • 3.3歌唱的共鳴
      • 3.4歌唱的共鳴
      • 3.4歌唱的語言
    • 4中國美聲歌唱家
      • 5中國美聲歌唱家
        • 5世界著名美聲歌唱家
            •   美聲唱法是一種具有傳統性的科學的歌唱方法。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
              美聲唱法的起源

              美聲
                     美聲唱法最初是指17世紀產生於意大利,成熟於18、19世紀的那種雅致的意大利歌劇歌唱風格。 Bet Canto在意大利中的含義是“美好的歌唱”,也被我國聲樂界譽爲“美聲唱法”,我們一般會將其理解爲,一種具有聲樂美學觀點、聲樂技術理論以及統一的聲樂教學的歌唱方法,它是一種多出現在舞台歌劇、清唱劇、音樂會的唱法。然而在西方的Bet Canto的理解是指羅西尼,多尼采蒂、貝利尼等人在那個時期的作品和歌唱藝術,其包括了那個時期歌唱的風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

                1594年,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誕生世界音樂史上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妮》。1600年,意大利作曲家佩里與卡奇尼合作寫了歌劇《尤麗狄茜》,它是第一部至今還完整地保留着樂譜的歌劇。

                歌劇(opera)的產生是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結果,是指一種由戲劇(腳本)、音樂、舞蹈、建築和美術等綜合一體的舞台藝術形式,其中戲劇和音樂史最重要的元素。歌劇的劇本成爲Litbretto,音樂形式包括:詠歎調(aria)、喧叙調(recitative)、重唱、合唱(chorus)、管弦樂、主導動機、序曲、幕間曲,以及舞蹈(ballet)等。

                1607年,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創作完成了歌劇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上的歌劇《奧菲歐》。在歌劇中,他大量的采用詠歎調和二重唱,初步具有了a-b-a結構的詠歎調形式,注重情感抒發,對美聲唱法加以重視,很少用合唱形式,弦樂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而後來在那不勒顛樂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的歌劇創作中,確立了具有豐富鏇律的a-b-a形式的返始詠歎調在歌劇中的中心地位。

                詠歎調作爲一種獨唱形式,往往被安排在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用以現劇中人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歌劇中的核心段落。詠歎調的演唱,注重優美的音質和華麗的演唱技巧,在這方面的要求往往勝於戲劇表演。在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戲劇表演與樂隊伴奏均屈居於從屬地位,劇中不用傳統的合唱及芭蕾場面,而是用高度發展獨唱技術。由於獨唱的詠歎調要求歌唱者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優美的音質,因此,一種新風格的發聲演唱方法便應運而生,這就是“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自產生以來,其演唱風格及演唱技巧,一直隨着時代以及所演唱的作品的發展而發展,這種演唱方法由於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因此是歌唱藝術中最具權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
              美聲唱法的特點  

              寬廣統一的音域

                一般美聲唱法歌手都能唱到兩個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兩個半八度,甚至能達到三個八度。如此寬廣的音域中都包括三個不同的聲區,各聲區因人的自然發聲狀況而有又呈現出不同的音色,但是美聲唱法卻能使其得到平穩的過渡,並達到完美的統一。  

              胸腹式聯合呼吸

                     美聲學派的歌唱氣息是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無論是唱歌還是唱戲運用氣息中一種最科學的呼吸法。這種呼吸法有彈性能控制,伸縮性強,氣息儲存量大;如果和聲帶配合的巧妙不但音量可大可小,可高可低;並有很好的聲音連貫性和彈跳性。與此同時,科學的運用聲帶的振動頻率。用意識和母音變化及咽部管狀的調節,有利的控制聲帶頻率的振動機能,並充分發揮聲帶優美的音色及音質上下統一。  

              真假聲的混合使用

                     當我們在區别美聲唱法與其他唱法的時候,“混聲區唱法”則是美聲唱法的最主要特點。

                從美聲唱法的聲音來說,是將真假聲按一定音高比例混合起來使用,在真聲的基礎上,隨着音高的上升,假聲的成分逐漸增多而變得以假聲爲主,也就是說真假聲都是會用到的,也就是絕對地要求真假聲混合,不隻是嗓子的混合,共鳴狀態也是混合的,從而造成一種完全統一的現象。所以在美聲唱法的歌唱訓練中,我們會強調着重真假聲的比例處在何種狀態、要混合到什麼程度、是以真聲爲主還是假聲爲主。  

              共鳴腔體的充分運用

                    從共鳴上說,美聲唱法是全共鳴,是混合聲區,混合共鳴,聲音真假混合共鳴同時出現的,使得我們在歌唱的同時,充分的使用人體的胸腔共鳴、喉咽腔共鳴、口咽腔共鳴、鼻咽腔共鳴、口腔共鳴、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將其積極的調動起來,使其“韻味十足”,達到特有的音響效果。  

              獨特的咬字

                     美聲唱法的咬字是在牙關和嘴角上,不是在嘴皮上;而母音的變化是在聲帶上,形成在咽腔里,也就是是唱“韻”。這種咬字法比較圓潤,有利於幫助氣息聲帶的配合,聲音穿透力強,口型自如美觀。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
              美聲唱法必需掌握的基本要素  

              歌唱的呼吸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呼吸,無論是睡着醒着,都不會去想着怎麼呼吸,就會本能的很自然的呼吸,但是演唱中的呼吸與生活呼吸是不同的,歌唱時的呼吸要比生活的呼吸變化更多,我們要隨着樂句的長短,根據歌曲作品的感情需要,變換着運用呼吸,所以說歌唱的呼吸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具有技巧性的呼吸。

                而聲音的不同變化都是與呼吸有關的。在生活中,人們的言語表達往往是表情達意的需要,沒有什麼嚴格的要求,這與歌唱時不同的。歌唱的聲音(鏇律)有固定的音高、長短,也就是歌唱的音調要准確,節奏的正確,力度的變化,音色的優美、動聽等要求,把這些要求掌握好,歌就唱好了,唱得好了,也一定是控制好了呼吸,運用有支持力的呼吸來歌唱。因爲,歌唱的本身是有生命力與感染力的,呼吸便是它有力的支持。所以說,歌唱的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支持力。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強調呼吸的支持,那什麼叫做“呼吸的支持”,怎樣才能做到呢?人的呼吸是由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來帶動的,吸氣肌肉群包括從前胸往下,主要是兩肋,腰部周圍與後背。另外就是呼氣肌肉群,生活中的“啊!”“唉!”咳嗽、打噴嚏都是呼氣肌肉群的工作。這組肌肉很強,但是在歌唱時不需要很強。當我們在歌唱時,是需要鼻子和嘴一起吸,使氣吸的深,這是一種感覺,每個人的體會可能會有所差異,在聲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將它比喻爲“打哈欠”、“聞花”等。吸進去了氣以後,吸氣的肌肉還要繼續的工作,不能放松,即仍然保持吸氣時的狀態,使得呼與吸成爲一種對抗,這種對抗就是我們常說的“呼吸的支持”。呼與吸的對抗在身體内部產生一種壓力,吸進氣時時使肺的下部擴張,這種擴張使身體腰部周圍的肌肉向外擴張,是由横膈膜下降所造成的。所以,在聲樂訓練中,當學生在歌唱呼吸的對抗中吸氣的肌肉力量放松是,老師就會提示學生要“吸着點唱”,來保持良好的吸氣狀態,這樣吸氣的腔體打開了,也就有了豐富的共鳴,自然會發出正確的聲音。

                在聲樂訓練,我個人認爲打嘟嚕練習最容易體會到呼吸對抗所產生的支持點的感覺,就是用氣息推動雙唇顫動發出一種“嘟嘟”的聲音,這種練習對鍛鍊横膈膜的控制力很有效果。可以采用一些音階練習,例如:

                1234   5432  |   1234   5432  | 1  -    ||

                嘟······································

                在我自己聲樂訓練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會出現吸氣量過深或是過淺的情況。吸氣量過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爲壓力,使得聲音變得的僵硬,沒有一種氣息流動的感覺;而氣吸的太淺,就會使氣息憋在胸部,造成很虛或是很單薄聲音,同時還會引起喉頭與頸部肌肉的緊張。後來通過老師悉心指導,這些請況有了明顯的好轉。我自己的體會是:演唱時的吸氣與呼氣的動作都是一個巧勁,也是功夫,在吸氣的那一刹那的感覺應該是一種整身向外擴展的感覺,所有的吸氣通道都是放松的打開,將氣息吸深,感覺身體像一隻有彈性的皮球。然而在美聲唱法中講究的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強調的呼吸會更深,必須保持吸氣狀態與呼氣肌肉群夠成對抗,產生壓力,將氣息控制的均勻來支持歌唱,使演唱出的聲音又一個圓潤、飽滿、明亮、通暢的“型”。  

              歌唱的發聲

                     發聲體都是有聲源的,我們的聲帶就是發音體,是個基本音的地方,也就是音源。任何人健康的嗓子都有兩種機能,真聲與假聲,即“重機能”與“輕機能”。重機能是指整個聲帶的振動(全振),輕機能是指局部聲帶振動(邊緣振動)。 無論是生活中的說話還是歌唱,都需要將這兩種機能互相配合運用,不能單一的使用,任何單一的一種機能都會使嗓子出問題。

                由於歌唱方式的不同,所以在歌唱時兩種機能使用的比例也是不同的。而在美聲唱法中,則絕對地要求真假聲混合,不隻是嗓子的混合,共鳴狀態也是混合的,造成一種完全統一的現象,絕不要但機能的出現。

                在歌唱時,從音高的角度上看,有低音走向高音時:呼吸時一個壓力由小漸漸加大的變化過程,嗓子方面就是重機能爲主,輕機能爲輔向重機能爲輔,輕機能爲主的方向逐漸轉化,但不是單一的隻使用哪一種機能,而是兩種機能的混合使用。關於全域真假聲的比例,要靠老師的耳朵去分辨,也要靠歌唱者的感覺來分辨。對於不同的歌唱方式,則真假聲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在全音域中高低聲區的唱法,道理上與理論上也是一樣的,但是“樂器”的使用和“配方”的比例卻不一樣。在實際的歌唱過程中,高音低音的呼吸時,氣的壓力是不同的;嗓子的用法不一樣;共鳴適應性也不一樣。呼吸、發聲、共鳴這三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的,一個音高在變,其餘的兩個因素同時隨之變化。

                在聲樂訓練中,練音階,高高低低的練,我們力求要做到聲音的平衡,在聽覺上聽起來所有的音都是一樣的圓潤,但是在聲樂訓練中,很多同學在換聲點時就會出現困難。女聲的換聲點一般有兩個,第一換聲點在小字一組的d~f,第一換聲點在小字二組的e~f,男聲的換聲點在小字二組的e~f。在我的聲樂訓練當中,我會出現第一換聲點換不好的現象。在練習過程中,在第一換聲點的位置上,會出現真假聲轉換的痕蹟過於明顯,在過了第一換聲點以後進入高音時,情況就會有所好轉,所以在訓練的時候,我會采取從下行音階練習,感覺是音越高所給的呼吸支持就越大,感覺更加要吸着唱。所以我認爲,爲了達到每個音平衡的效果,最好的練習方法就是練半音,用正確的感覺去唱所有的音,也就是呼吸對抗更多些,同時真聲(重機能)運用更少,而假聲(輕機能)使用更多,即聲帶的邊緣振動增加。在唱低音的時候,在概念上我還是保持正確的感覺去唱,保持聲音的高位置,感覺把聲音唱在眉心。也就是說,再低的音要有上邊的“點”,有高位置,即要讓聲音立起來;再高的音也有下邊的基音,也要有泛音。

                要特别注意的是,高低音兩邊去的時候,平衡感很容易失去,隨着音越來越高,腔體開始擠了,氣也淺了,喉頭也弔上去了。所以在聲樂訓練中,我們要特别的注意。另外聲音的高高低低、上上下下都是靠壓力,是氣息的壓力與聲門的對抗,千萬不能理解成隻使用聲門,單純的認爲是用嗓子喊,這是一個概念性上的錯誤。應該將呼吸的對抗理解是:爲了嗓子與共鳴的回應,呼吸對抗強,則聲音的力度強,共鳴大,反之則弱。  

              歌唱的共鳴

                     歌唱的動力是呼吸,在有了動力後,共鳴在歌唱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人的聲帶發出的聲音很小而且很單薄,不好聽也不能成爲歌唱的聲音,需要靠共鳴把聲音擴大和美化,使它成爲歌唱的聲音,並且共鳴是音色的好壞、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人體的共鳴腔體(包括全部發聲系統的腔體)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竇。根據共鳴腔在人體的部位,可將它們分爲上部共鳴和下部共鳴。即軟齶以上的鼻腔、鼻竇和鼻炎腔爲上部共鳴;軟齶以下的胸腔、喉腔、咽腔和口腔稱爲下部共鳴。

                在呼吸中我們談到,美聲唱法的呼吸要深。我覺得,吸氣時很自然地共鳴腔體就隨之打開而形成了共鳴的通道,就好象管樂器一樣,是一個管狀腔體的振動,將口腔、咽腔、鼻腔、頭腔、胸腔隨着演唱的進行而將其打開。我個人認爲,將歌唱看作是一種人的整身運動,感覺是用整個身體去唱歌,而不是僅僅用嗓子去唱歌那麼簡單。在歌唱過程中,所有的共鳴腔體要起作用。而我們經常說的“頭腔共鳴”就是打開鼻咽腔所產生的共鳴,有時會在頭部產生一種振動的感覺。唱歌的主要聲道是咽喉部以上、以下,這條通道顺通了,聲音也就明亮了、集中了,也就自然的產生了共鳴,聲音也就靠前了。

                在聲樂訓練中,老師通常會要求學生把聲音讓聲音走“後面那條路”,“往後靠着唱”,所謂“後面那條路”的就是聲音顺着後咽壁往上、往下的腔體,這是唱歌很重要的共鳴腔體,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上部共鳴”。聲音通過後面這條路,把貼着後咽壁唱出的聲音反射到前面,形成靠前,感覺聲音在眉心,反射出一部分共鳴,但共鳴絕不是就在眉心一點,而是從頭頂到前額都有共鳴。那我們應該如何打開這條後面的路呢?打開腔體(就像前文所提到的打哈欠、聞花開始的狀態)與深呼吸是同時發生的,有了舒服自然的深呼吸,共鳴腔體就打開了,後面那條路也就打開了。

                打開腔體後我們要考慮到喉頭放在什麼地方,如果有很舒服的深呼吸,喉頭也自然會下來的,下來的程度比日常生活中下來的低一些,但並不是越低越好,要保持吸氣下來的程度,低的程度是既要得到豐富的共鳴,有要保持很好的音色,使得聲音運用自如。我的體會是,這些動作一定要自然,不可以刻意地、用力地壓喉頭,壓喉頭的聲音是僵硬的,是不正確的,那不是歌唱中所該用的力量。沒有共鳴或擠出一點共鳴,這樣發聲的呼吸是不會深的。最自然的是保持着吸氣時那種很舒服的感覺,與深呼吸結合,這時的嗓子很舒服,是一種非常好歌唱狀態。對於不同的唱法,共鳴腔體的用法也是不同的。在美聲唱法中,是根據音的高低偏重於某一部分共鳴多些,但是所有的共鳴腔體全都要用到。  

              歌唱的語言

                    配合歌聲同時發出傳情達意的詩詞歌賦,一般稱爲歌唱的語言。我們將人類語言中的語音分爲元音(母音)與輔音(子音)兩種,在漢語拼音中稱之爲韻母與聲母。

                在美聲唱法中要求的是將字符的元音延長,唱它的“韻”。當聲帶發出聲音,氣流在口腔的通道上不受阻礙而發出的音便是元音。每個元音不但要唱還要將它唱清楚,這要就需要打開腔體把字唱到腔體里。最基本的五個元音字母是:a、e、i、o、u,從口型上說,是從小漸大再漸小,從位置上說,是從前漸漸移至後,這是元音說話的位置,五個元音都要在咽腔内,各有各的地位、形狀、音色,它是靠舌位和嘴唇張開的大小來改變音響,實際上就是腔體的改變。從嘴唇的動作上來說,唱時喉器的動作越小越好。一般在生活中會習慣性的發i時,喉器最高,再發u音的時候就會來回的跑,喉器在元音的變化上雖然不是一個位置,但要將每個元音的位置保持穩定。總的說來,這五個元音既要發音清楚,又要將喉器的狀態動作盡量做小,並不是要求完全的不動,但一定要穩定。

                如果說將字符的元音延長,唱它的“韻”,那輔音要怎麼處理呢,隻聽見a、e、i、o、u,聽不見字頭,怎麼辦呢?我認爲,歌唱念字的時候,應該像說話一樣自然,隻需要帶上鏇律,該在哪使勁就在哪使勁,其他地方絕對不能幫忙,片面地注重吐字聲音就緊了,硬了。例如:唱ma(媽),不能在唱“ma”之前脖子就緊了,隻是唱“m”這一點勁,其他勁一概不用,這個勁不是生活里的勁,那麼這個勁在哪呢?其實還是唱元音時深呼吸的那個勁,盡量做到用同一個呼吸連輔音帶元音一起唱出來。既然是要唱,那麼無論是唱什麼語言,有一個統一的問題,就是要打開腔體把字唱到腔體里去,所以咬字位置是與說話不同的。我個人的理解是,感覺將歌唱時每一個音都要唱在氣上,每一個字都是從丹田發出,而不是僅僅是嗓子,字既要吐得清楚,又要得到好的共鳴,反過來,共鳴用的好,將聲音引入正確的音響軌道上來,字自然清楚了,所以說這兩者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再加上感情的處理,使得各個元音的色彩都豐富了起來。

                與此同時,聲音一定要通過適當的、正確的音型唱出字來,唱出美聲的韻味與特色。如果語言不講究,唱出來的聲音也不會正。語言是人類思想感情的信號,它在歌唱中起到了傳情達意的作用,因此在演唱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做到“字里傳情”,並且要通過正確的吐字表現出一定的音樂形象和風格,才能“字里含形”。要弄清楚那些字是音樂重音、邏輯重音、感情重音,對具有一定感情含意的字,都應加以強調和運用特殊的唱法給予潤色,唱出歌曲中的節奏、韻味、輕重、快慢、抑颺頓挫及連斷的語調、語氣和語勢,達到情真意切的藝術效果。所以說,我所理解的“字正腔圓”就是:字吐得清楚、正確,又有好的共鳴。同樣的道理,共鳴用的好,語言正確,聲音自然會處在正確的音響狀上,也就唱對了。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
              中國美聲歌唱家

                     1.幺紅,中央歌劇院演員,國家一級演員,1991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是我國著名歌唱家郭淑珍的學生,同年進入中央歌劇院。第四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美聲唱法第二名,1993年法國馬賽第四屆國際歌劇比賽女子組第一名。

                2.殷秀梅,黑龍江人,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歌劇系。師從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現爲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常委。曾出訪東歐、西歐、澳洲、美洲、非洲、亞洲等許多國家, 受到專家同行和觀眾朋友的高度評價爲祖國贏得了榮譽,在歌唱領域屬藝術表現廣泛的實力派歌唱家。

                3.王秀芬,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女高音歌唱家,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1999年取得聲樂碩士學位。王秀芬的演唱氣息貫通、氣質典雅、音色純淨、風格濃鬱,她不但能演唱幅度大、力度強的中外歌劇作品,也善於演唱優美抒情的中國民歌。1985年在“全國聶耳、冼星海聲樂作品演唱比賽”中穫得金質獎,並在1987年法國圖魯茲第33屆國際聲樂比賽中穫獎。

                4.王霞,遼寧人,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王霞的演藝活動始於1976年。1979年至1983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1983年至1988年在解放軍總政歌劇團擔任獨唱演員。1988年調入中央歌劇院。1988年,王霞赴日本桐棚大學聲樂系攻讀研究生。王霞是一位在歌劇、聲樂和綜藝舞台上十分活躍、極具影響力、深受音樂愛好者和廣大觀眾愛戴的歌唱藝術家。

                5.萬山紅,黑龍江人,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曾師從郭蘭英、翁若梅、李波、王福增、周小燕、穀建芬等,1978年萬山紅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歌劇舞劇院任獨唱演員。1981年考人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於翁若梅教授。

                6.馬梅,安徽人,198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於趙碧璇,1988年畢業後進入中央歌劇院,她的歌聲和扮相征服了觀眾。馬梅曾榮穫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美聲專業組第二名,並在第二十屆美國邁阿密國際聲樂大獎賽中穫得第一名。

                7.關牧村,遼寧人,國家一級演員。滿族。碩士學曆。198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先後穫中國首屆金唱片獎、全國首屆青年歌手大賽二等獎、1977年後任天津歌舞團演員,天津歌舞劇院演員。

                8.崔崢嶸 廣州交響樂團女高音歌唱家 ,1993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歌劇系 , 先後師從程浩、羅良璉教授學習聲樂。1998年全國聲樂比賽中穫美聲組一等獎。

                9.迪里拜爾,維吾爾族人,是一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歐美評論家稱她的演唱體現了藝術與技巧的完美結合。1984年她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曾穫芬蘭第一屆米里亞姆·海林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1997年/1998年又兩度穫瑞典最佳歌劇演員獎--尼爾松(Brigit Nilson)獎。她現任芬蘭國家歌劇院和瑞典馬爾默歌劇院終身獨唱演員,但她的歌聲也傳播在她的故鄉,2000年她曾受聘爲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並成立了新疆師範大學迪里拜爾聲樂藝術研究中心。

                10.崔岩光,中國歌唱家。1958年出生於大連,1973年加入北京空政文工團,1977年曾穫全軍聲樂比賽優秀獎。1981年進入中國音樂學院歌劇系深造,師從周美玉。1989年在日本東急文化村奧查德音樂廳演出的《魔笛》中扮演夜女王,受到高度評價。次年,意大利指揮阿爾伯特·埃列評價稱她是“前途遠大的年青聲樂家,具有承擔意大利歌劇中難度最大的女高音的能力”。1994年在東京音樂之友大廳擧辦首次個人演唱會。

                11.王瑩,1993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叢馬秋華教授;199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於音樂系;1998年穫大紅鷹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美聲唱法三等獎;王瑩一向不走平常路,她唱的是美聲,但是又完全不同於前輩的端莊古典,融美聲、民族、通俗於一體,引起了頗大轟動。她也由此成爲了“漂亮美聲”一派當仁不讓的創始人加掌門人,使得業界“美聲界男有戴玉強,女有王瑩”的評價更顯貼切。

                12.王莉,安徽人,1997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國音樂學院,師從馬秋華。1999年在全國推新人大獎賽美聲組比賽中,她榮穫“全國十佳”金獎,並於2000年在哈爾濱榮穫了國家文化部擧辦的全國藝術歌曲大賽演唱一等獎。空軍領導爲吸引培養人才,特招王莉入伍,使她成爲空政文工團的一名學員。2004年穫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美聲組金獎!

                13.王燕,女高音,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1987 年考入煙台藝術學校主修聲樂 、 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學科; 1992 年,以專業第一名的入學成績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郭淑珍老師。2000 年 6 月 穫中央電視台第九屆“步步高”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組銀獎; 2000 年 12 月 在莫斯科擧行的“德爾菲”國際聲樂比賽中穫得女聲部第一名; 2001 年 4 月 穫中國首屆政府聲樂大獎“金鍾獎”。

                14.盧清麗,河南人,抒情戲劇女高音。現任教於華南師大音樂系。先後畢業於河南大學民族歌劇表演專業、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師從於鄒文琴教授。18歲便穫得河南省優秀青年演員稱號。20年來,她向表演藝術大師常香玉學習豫劇、向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討教京劇,又從多位聲樂名家身上汲取了養分,把美聲、民族、戲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個性化的演唱風格。1991年穫河南省“龍騰杯”電視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二等獎;1996年穫第五屆全國城市職工歌手賽民族唱法一等獎;1999年穫得第六屆羊城音樂花會中青年聲樂比賽民族唱法業餘組第一名。

                15.柯綠娃,浙江人。199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教授。2003年畢業後被學院保送繼續攻讀研究生。曾於2001年被選派赴意大利參加了國際聲樂大師班;2002年赴法國參加了旅法作曲家陳其鋼的新作品《蝶戀花》的世界首演;同年9月參加了由小澤征爾指揮的《蝴蝶夫人》的演出;並受到國内外觀眾的高度好評。

                16.胡曉平,上海人,女高音歌唱家。師從高芝蘭等學習聲樂。1972年考入上海樂團任獨唱演員。1979年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一年,曾兩度與法國著名指揮家皮里松合作,在《創世紀》、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擔任女高音獨唱。1982年在第二十屆布達佩期柯達伊-艾凱爾國際聲樂比賽中穫得歌劇演唱一等獎和特别獎。她的嗓音甜美深情,演唱《茶花女》等歌劇中女高音選曲最爲成功,被東歐各國同行讚爲“具有世界水平”的歌唱家。

                17.德德瑪,1947年出生於内蒙古額濟納旗。1962年進内蒙古藝術學校聲樂研究班學聲樂,1964年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師從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哈紮布學習蒙古族長調民歌的演唱方法,畢業後,先後在内蒙古巴彥淖爾盟文工團、内蒙古民族歌劇團、内蒙古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和歌劇演員。1982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 她的歌路十分寬廣,既善於演唱蒙古族調民歌,又能演唱大型藝術歌曲,西洋歌劇詠歎調。經過長期探索,使蒙古族長調唱法與美聲唱法相結合,融爲一體,在民族聲樂領域内獨樹一幟,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被人們稱爲“草原上的夜鶯”。

                18.羅天嬋,廣東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女中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曾在中央歌舞團合唱隊聲樂學習班從楊金嵐、孫家馨、張利娟、魏啟賢等學唱,畢業後留中央歌舞團合唱隊工作,她的演唱有一種少有的藝術魅力,以抒情見長,發音甜美,行腔委婉,情真意深,吐字清晰,語法講究而富有韻味,豐富的音色變化,更增添了歌音的感染力,給人難以忘懷的印象,不公音質優異,發凌晨甜美,而且行腔委婉,情真意深,語法講究並富韻味。最大的特點是寓情於聲,對歌曲的情調,捉摸得比較准確,語言與音樂結合十分得體,使間調隨意而起,融情而出,婉轉自如,在風格上和技巧上都自創一格。現爲中央樂團獨唱演員。

                19.馬秋華,江蘇人,女中音,從小就很有音樂天賦的她1977年考入了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從中國聲樂界最元老級的聲樂教育家黄友葵教授,大學三年級時她在全國聲樂大賽中曾穫第四名。現爲解放軍藝術學校音樂系聲樂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學院兼職教授。

                20.梁寧,花腔抒情女中音.十五歲時考入廣東省藝校,師從夏秋燕,謝藍琳。畢業後分配到廣州樂團。1980年考進中央音樂學院歌劇 系進修班,師從李晉緯。此後參加過第七屆本森·赫傑斯國際聲樂金將比賽和第一屆瑪紮姆·海倫國際聲樂比賽,分穫第四名和女聲組一等獎。她的聲音柔美、圓潤,富於表現力。花腔部分聲音玲瓏剔透、靈巧飄逸,能演唱風格多樣的中外作品。在莫紮特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成功地扮演過侍童凱魯比諾。

                21.葉佩英,女高音歌唱家。生於馬來西亞。1951年獨身回國,曾參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學生業餘廣播合唱團活動。後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從師於羅忻祖、湯雪耕,1960年畢業留校任教迄今。爲了克服咬字吐字的困難,她苦心學習戲曲和民歌,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中西結合的唱法。

                22.黃英,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出生在上海。黄英早年求學上海音樂學院,師從葛朝祉。1992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同年在巴黎穫得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大獎。 1996年,黄英受邀與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以及流行樂壇巨星麥克爾·波頓一同在 “維也納聖誕音樂會” 演出,引起極大轟動。這是第一位有此榮譽的中國歌唱家。隨之而來是1998年與卡雷拉斯爲上海大劇院開幕演唱。黄英通過多年的努力,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爲享譽世界歌劇舞台的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前幾輩和現代的男女歌唱家還有:蔡紹序、林俊卿、李志曙、應尚能、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葛朝祉、張權、周碧珍、高芝蘭、沈湘、魏啟賢、郭淑珍、劉淑芳、鄒德華、張利娟、孫家馨、梁美珍、張越男、葉佩英、董愛琳、蘇鳳娟、羅天嬋、寇家倫、樓乾貴、李光羲、施鴻鄂、王凱平、劉秉義、胡寶善、溫可錚、楊比得、黎信昌、閔鴻昌、吳天球、楊洪基、田浩江、劉嵩虎、廖昌永、劉和剛、郝中茗、彭康亮、聶建華、丁毅、戴玉強.....  

              編輯本段
              編輯本段
              世界著名美聲歌唱家

                     卡魯索(EnricoCarm,1873~1921)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曾從師於威爾琴和隆巴地。1895年在家鄉那不勒斯初次以男中音登台演唱《浮士德》1898年以扮演《費杜拉》一劇中的羅列斯始唱男高音角色。後旅行熱那亞、聖彼得堡等地演唱,深受歡迎。1904年赴英國修道院花園歌劇院演出,一擧成名。畢生刻苦磨練,演出歌劇五十餘部,在紐約的十年内即演唱過六百餘場,,隨時能演出的曲目有五百多首,嗓音既剛勁宏亮又柔潤甜美,呼吸控制及分句法十分完美,再長的樂句也能唱得從容自如。被譽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男高音"。1909年嗓子動過手術後,於1913年重返歌壇,雖仍受到熱烈歡迎,但已不如當年。1921年逝世於那不勒斯。是第一個錄有唱片的歌唱家,拍過電影,又長於雕塑和漫畫。著有《歌唱法》一書傳世。

                夏里亞賓(FedorlvanovlchChaliAPIN,1873~1938)

                俄國男低音歌唱家。生於喀山貧苦農民家庭。少時當過鞋匠藝徒及商店抄寫員,又在外省流動歌劇團充當配角。1892年在梯弗里斯隨烏薩托夫學習聲樂。翌年始登歌劇舞台。1894年爲彼得堡馬利亞劇院歌劇團錄用。1896年在莫斯科馬蒙托夫歌劇院演出了一系列俄羅斯歌劇和意、法歌劇,得到高度讚颺。1901及1904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此後不斷演唱於歐美各大城市,穫得很高的國際聲譽。十月革命後,任馬利亞劇院藝術指導。1922年穫准出國巡回演出,後僑居國外,在巴黎逝世。以唱、做俱佳,表達樂曲人木三分,刻劃人物栩栩如生著稱,是俄羅斯聲光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擅唱《伏爾加船夫曲》、《波斯戀歌》、《兩個擲彈兵》等歌曲;擅演蘇薩寧、鮑里斯、磨坊主人、巴西里奧、梅菲斯托菲利斯等角色。

                魯福(TitaRuffO,1877一1953)

                真名:魯福·卡菲艾羅·梯塔。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生於比薩。曾在羅馬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從佩爾西契尼學習聲樂,後在米蘭隨卡西尼深造。1898年以扮演《羅恩格林》中的海拉爾德初露鋒芒於羅馬。後去里約熱内盧獻藝。歸國後在意大利各大歌劇院及巴黎、維也納、倫敦等地巡回演出。1912年在美國費城首次公演)1922年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舞台。1926年返羅馬,1937年因反對墨索里尼反動統治而遭傳訊,後遷居佛羅倫薩直至逝世。其音量宏大,高聲區暢達,演技相當出色。著有《我的寓言》一書。

                斯基帕(TitoSchIPA,1889~1965)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雷基渥。從小具有優異的童聲嗓音,青年時從師於業餘歌唱家傑倫達和米蘭著名聲樂教師疋科里。1911年在維爾切里首次登台,飾《茶花女》中的阿爾弗萊德,後經常演出於米蘭、芝加哥、紐約等地著名歌劇院。晚年定居美國。擅演《茶花女》、《塞維爾的理發師》、《迷娘》、《曼依》等歌劇中的抒情角色。嗓音柔澗甜美,感情誠摯熱忱,處理細致,趣味高雅,給人以難忘的印象,被公認爲本世紀最優秀的男高音之一,詠唱那坡里歌曲的高手。

                加里一庫契(AmoIltaOfilli一Onrci,1882--1963)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於米蘭。190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鋼琴、作曲專業,賴自學穫得高超的聲樂技巧。1909年在米蘭首次登台扮演《弄臣》中的吉爾達。翌年赴南美及意大利各地演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前往美國,在芝加哥首演《弄臣》,初露頭角。1921年在大都會歌劇院主演《茶花女》,後在該院演唱十年。晚年定居加利福尼亞州。是本世紀初期花腔女高音的典型,擅演意、法歌劇中的抒情角色,如咪咪、拉克美、朱麗葉等。

                吉里(BeniaminoGigli,工890~1957)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雷坎納蒂。少時曾充教堂歌童,後入羅馬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從羅薩蒂學習聲樂。1914年穫帕爾瑪國際歌唱比賽頭獎。同年在鹹尼斯附近的羅維戈首次登台,扮演《歌女》中的恩佐。後去都靈、羅馬等地演出。1918年在斯卡拉歌劇院演唱,1920年起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連續演唱了十二個演出季,受到熱烈歡迎。在此期間還赴歐美各國演出。晚年返意大利,於工955年在羅馬擧行告别音樂會。是二十世紀音色最美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演唱時嗓音柔美、灑脱,感情熱烈、真摯,能打破與觀眾間的隔閡。擅演威爾第、普契尼等歌劇中的抒情一戲劇型或抒情型角色。

                基普尼斯(AlexanderKipnis,1891~)

                俄國男低音歌唱家。生於烏克蘭。孩提時即在兒童歌劇院唱童高音。1912年畢業於華沙音樂學院,曾在軍樂隊當指揮,後人柏林克里德沃斯一夏爾溫加音樂學院從格林澤巴赫學習聲樂。1915年在漢堡首次登台演唱韋伯的《自由射手》。後在威斯巴登、柏林、美國等地演出。1932年後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演唱。1937年隨瓦格納音樂節歌唱家小組去美國表演。1939年應聘爲大都會歌劇院主要演員。嗓音寬厚豐滿而又深沉有力。除歌劇外,又是深有修養的藝術歌曲演唱家。

                羅伯遜(PaulRobeson,1898~1976)

                美國男低音歌唱家、演員、社會活動家。生於普林斯頓奴隸出身的黑人牧師家庭。在穆維爾高級學校求學時就參加過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大學學習期間當過足球教練和運動員。192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此後,從事演劇和拍攝電影等工作。1925年於紐約哈倫劇院擧行第一次黑人靈歌獨唱會,以優異的聲樂天賦和藝術才能爲社會各界所矚目。三十至四十年代,曾親臨西班牙内戰前線,並去蘇聯訪問演出。通曉多國語言,能用英、法、漢、俄等二十餘種語言歌唱。我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曾用漢語演唱《義勇軍進行曲》,以示同情和支援。晚年瘋癱,臥病在家、因腦溢血逝世於費城。所著《我站在這兒》一書,表達了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論文《黑人民族的歌曲》等,闡述了民歌與民族特性、民族風俗的密切聯繫。

                庫勒·蘇姆(OmKulghum,1898~1975)

                埃及女中音歌唱家。生於曼蘇臘省貧苦農民家庭。自幼愛好歌唱,十六歲起在開羅學習聲樂,同時博覽群書,求教於文學、詩歌專家。她用通俗的語言爲阿拉伯人民演唱,以音色優美渾厚、感情與聽眾融成一片、持續演唱兩三小時毫不減色而見稱。人們讚佩她的聲音後面還有一個聲音,聲音中含有她的個性,個性中蘊藏着她的精神,精神中有一股巨大的意志力量。從事演唱五十年,曲目達七百餘首。曾穫阿拉伯各國授予的國家榮譽獎、頭等藝術獎等最高獎賞。1975年逝世時,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深表惋惜,埃及政府宣布爲她擧行國葬。下葬那天,開羅百萬人傾城出動,國家領導人走在送葬隊伍最前列。

                龐斯(Li1yPons,1904~)

                法國女高音歌唱家。早年在巴黎。音樂學院主修鋼琴。二十一歲起從戈羅斯梯阿加學習聲樂。三年後,在阿爾薩斯的米盧斯首次登台扮演拉克美。1981年以《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的露契亞一角聲震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舞台。1931~1938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居院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歌劇院演院,同時又去歐美各地旅行演出。1940年人美國籍。1972年在紐約愛樂協會交響樂團的伴奏下,擧行晚年的一次成功的獨唱會。嗓音優美流暢富於高度的靈活性,音域寬廣,表情生動,是本世紀前半葉西方最受歡迎的花腔女高音之一。露契亞、拉克美、育爾達、羅西娜、迷娘、阿米娜等是她最拿手的角色。

                畢約林(JussiBjorling,1911~1960)

                瑞典男高音歌唱家。生於斯托拉·杜納。六歲即隨父兄在歐美各國演出四重唱。曾先後受學於皇家音樂學院及斯德哥爾摩皇家歌劇學校。1930年首詐登台。1935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阿伊達》大穫成功後,爲歐美各大歌劇院及唱片廠爭相聘請。1938年在大都會歌劇院扮演《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魯道爾夫。翌年又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扮演《游吟詩人》中的曼里科。之後返回瑞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在大都會歌劇院複出,並往返演出於歐美各國歌劇舞台。音色漂亮,感情真摯,趣味高雅,既富於冷靜的思考,又具有奔放的熱情。被公認爲本世紀除卡魯索、吉里外最負盛譽的歌唱家。

                瓦倫(LeonardWarren,1911~1960)

                美國男中音歌唱家。生於紐約。曾從斯通學習歌唱並去意大利深造。1939年以《西蒙·波卡涅拉》中的帕渥羅一角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後演出於歐美各著名歌劇院。一生演出六百餘場,扮演過二十六部歌劇中的主要角色。嗓音優美柔潤而又堅實奔放,富有戲劇性的特質。被認爲是當代最傑出的男中音之一。1960年8月4日在《命運之力》的演出中碎然逝世。

                費里爾(KathleenFerrier,1912~1953)

                英國女中音歌唱家。生於蘭開夏郡的上沃爾頓。初學鋼琴,一度以電話接線員爲生。二十五歲開始學唱,1943年以獨唱家身份出現。1946年在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上首演《羅克麗蒂亞受辱記》後曾兩度赴美巡回演出。被認爲是英國最卓越、完美的女中音歌唱家。因癌症早逝,終年四十一歲。

                戈比(TitoGobbi,1915~)

                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生於威尼斯。早年在帕圖亞大學攻讀法律,後在米蘭和羅馬從克里米學習歌唱。1938年以《茶花女》中的亞芒一角,在羅馬開始登台演唱。1942年登上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後唱遍歐美各大歌劇院。1952年在米蘭演出貝爾格的《沃采克》。1965年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扮演《托斯卡》中的斯卡皮亞。擅演威爾第、普契尼的歌劇,以唱做並佳著稱於世。

                德爾·莫納科(Mariodel)Monaco,1915~)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佛羅倫薩。幼年住在羅西尼的故鄉佩薩羅,童年受喜愛音樂的母親的影響。十三歲首次非正式登台,後人佩薩羅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和雕刻,同時在羅西尼音樂學院研習聲樂。鋼琴、理論及音樂史。二十歲時應著名指揮家賽拉芬之請,入羅馬歌劇院當研究生。1911年開始舞台生涯,此後不斷演出於歐美各大歌劇院。具有宏大的音量、優美的音色和深刻的藝術表現力,被譽爲"黄金小號"。以擅演威爾第、普契尼歌劇中的抒情-戲劇型和戲劇型角色,如奧賽羅、卡伐拉多西等著稱。

                施瓦爾茨科甫(EliIzabethSchwarzkopf,1915~)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波蘭波茲南附近的雅羅欽。在波蘭度過其少年時代。1932年人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聲樂,同時研修理論、作曲、鋼琴和中提琴,1938年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穫國際聯盟獎。後被吸收爲柏林歌劇院獨唱演員。引人注目的第一個角色是《那克索斯島上的阿麗安娜》中的澤比涅塔。出色的表演,使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向她發出邀請。1947年起,從花腔女高音轉向抒情女高音,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1951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生涯》初演時任第一女主角。1955年在舊金山首次飾演《玫瑰騎士》中的瑪莎琳,九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飾演同一角色。表現風格細致深刻而又豐富多采。不僅探究作品的風格和内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處理。擅演莫紮特、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和德奧藝術歌曲。

                梅里爾(RobertoMorill,1917~)

                美國男中音歌唱家。生於紐約。曾從其母親及瑪爾戈利斯學習聲樂,起初專唱輕音樂。1945年穫大都會歌劇院廣播演唱比賽獎。同年在該院首次扮演《茶花女》中的亞芒,後飾演過鬥牛士、瓦倫丁、費加羅、弄臣、雅果、斯卡皮亞等角色,並演唱意、法歌曲,是該院受歡迎的主要演員。托斯卡尼尼在美國進行最後一次廣播演出時,他被邀任《茶花女》和《假面舞會》中的男中音主角。後在英國、阿根廷作過成功的演出,以嗓音暢達晾亮、感情真摯生動見稱。

                赫里斯托夫(BorisChristoff,1918~)

                保加利亞男低音歌唱家。生於索非亞。曾在羅馬從斯特拉齊阿里學習聲樂,並去薩爾茨堡深造。1946年在羅馬首次登台,隨後於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和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演出。1956年在美國舊金山歌劇院上演《鮑里斯。戈壯諾夫》時,曾被譽爲夏里亞賓再世。此後常在歐美各大歌劇院及著名音樂節演出,音域寬廣,音量宏大,兼有粗獷和細致兩種不同素質的美。擅演俄羅斯歌劇和抒情獨唱曲,及威爾第、瓦格納歌劇中的男低音角色。對鮑里斯、伊戈爾王、蘇薩寧等角色富於獨創性的處理,爲歌劇界所首肯。

                達魯哈諾娃(ZaraDoluhanova,1918~)

                真名:紮魯依。阿加西葉芙挪·達魯哈諾娃。蘇聯女中音歌唱家。生於莫斯科:193;年畢業於格涅辛音樂師範學校。1939年任亞美尼亞埃里溫歌劇一舞劇院獨唱演員。1944年在全蘇廣播電視藝術團供職。1959年成爲莫斯科愛樂協會交響樂團女中音獨唱家。五十年代中期曾穫亞美尼亞、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具有異常寬闊的音域和熱情而内在的表現能力,對快速經過句和靈活的音階進行等演唱技巧尤爲嫻熟。主要從事廣播和音樂會演唱。曲目極廣,俄羅斯經典作品、西方古典聲樂曲等均所擅長。

                尼爾森(Birgit,Nilsson,1918~)

                瑞典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卡魯普。少時愛好歌唱並參加卡魯普地方合唱團活動。1041年入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從希斯羅普學習聲學。1946年在瑞典皇家歌劇院初次登台,扮演《自由射手》中阿迦德一角穫得好評。1948年後演出一系列歌劇名作,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1951年參加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此後成功地演唱了瓦格納的《諸神的黄昏》、《尼伯龍根的指環》等劇,被公認爲繼弗拉格斯塔德之後,當代最出色的演唱瓦格納樂劇的女高音歌唱家。1956~1958年先後在舊金山、紐約、米蘭等地演唱。由於其功底深厚,至今仍活躍於演出第一線,藝術質量不減當年。

                科萊里(F4rancoCorelli,1921~)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安科納,父親是教堂合唱指揮。從小具有非凡的童聲嗓音,後當過制圖工人。三十歲時參加佛羅倫薩五月音樂節聲樂比賽穫獎,1952年在斯波萊托首次登台公演。以後在斯卡拉歌劇院和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演出,1960年起成爲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台柱。嗓音通暢、寬厚、宏亮,音域廣闊,激情充沛,風度瀟灑,名列當代男高音前茅。勝任抒情一戲劇型和戲劇型男高音角色,又擅唱那不勒斯歌曲,並灌有唱片。

                迪.斯岱法諾(GiuseppediStefano,1921~)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西西里島卡塔尼亞近郊的莫爾塔。從小喜愛歌唱。在米蘭上中學時,正式從路易·蒙蒂桑托學習聲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征入伍,當部隊奉命調往德國布防時逃往瑞士,並在瑞士作過幾場"起步式"的演出。戰後回到米蘭繼續聲樂學業。此後,不斷演出虧斯卡拉、大都會等世界著名歌劇院。他那溫暖、抒情而富於魅力的音色和發自深心的熾熱、懇切而動人的感情,使他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半期與莫納科齊名。除歌劇外,還擅唱那不勒斯歌曲。

                苔巴爾迪(RenataTebaldi,1922--)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帕爾馬的蘭希拉諾。從小在當歌唱演員的母親身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七歲由佩沙羅音樂學院轉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從梅里斯學習聲樂。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葉蓮娜一角開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經卡拉颺推薦參加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日盛,足蹟遍及歐洲備著名歌劇院。1955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奧賽羅》後,成爲該劇院台柱。風格、感情的表達恰如其分,嗓音極其柔潤流暢,加之優雅的儀態和無懈可擊的音准,使其成爲當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德.洛斯·安赫萊斯(VictoriadeLosAngeles,1923…)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巴塞羅那。童年愛好歌唱和吉他。十七歲入當地音樂學院師從多羅列士·弗勞,曾一度在巴魯曼斯研究所學習聲樂。十八歲首次參加歌劇演出,二十一歲擧行第一次獨唱會。1947年穫日内瓦國際聲樂比賽第一獎。此後曾與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里同台演唱《藝術家的主涯》並在巴黎、米蘭、紐約等地演出,盛況空前。不久成爲美國大都會歌劇院主要演員,還經常去意、英、奧、荷、瑞典、阿根廷等國旅行演出。1961年在巴塞羅那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法雅的歌劇《阿特蘭基達》,是國際樂壇上的盛擧。嗓音流暢、豐滿而又靈活、柔美,高音鮮明而有光彩,中聲區熱情而富於迷人的魅力,善於揭示作品的蘊含,並能賦予歌聲以親切的抒情感和崇高的詩意。既是具有廣闊音域的行情女高音,又擅於表演西班牙民族歌舞。

                卡拉斯(MariaCaIlas,1923…1977)

                真名:葫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美籍希臘女高曾歌唱家。生於紐約。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開始唱《卡門》中的詠歎調,十三歲入希臘雅典音樂學院從希達爾戈學習聲樂,十五歲以《鄉村騎士》中的桑土查一角綻露鋒芒。1947年應邀去意大利維羅那露天圓形劇場演出歌劇《歌女》,激起聽眾狂熱的反響、此後不斷演出於世界各地,以對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細致而富於創造性的處理,使聽眾進一步領略到歌劇的音樂美和戲劇美,並對十九世紀早期美聲風格的歌劇如《夢游女》等有新的認識。一生演出歌劇百部以上,音量幅度極寬,從輕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壯實的戲劇性聲部都能勝任,有機地把富有強烈戲劇性和有俏麗靈活特點的花腔唱法結合在一起。擅於形體表演,具有崇高、雋永的雕塑美。是世界公認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

                西艾皮(CesareSiepi,1923~)

                意大利男低音歌唱家。生於米蘭。1941年首次登台。1946年成爲擧世聞名的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主要演員。1951年起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連續演唱了好幾年。曾一度在百老匯演唱過音樂喜劇,1966年起成爲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成員,同時又去英國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等歐洲重要歌劇演出中心獻藝。嗓音柔潤豐滿而又挺拔有力。唐磺、費加羅及《浮士德》中的魔鬼等是他最擅長的角色。

                貝爾貢濟(CarloBergonzi,1924~)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威爾第故鄉帕爾瑪。曾當過乳酪工人、卡車司機和麵包師。從小是個歌劇迷,年事稍長,充當一段時間臨時演員後,毅然進入帕爾瑪波伊托音樂學院專攻聲樂。1948年畢業後首次扮演《塞維爾的理發師》中的費加羅(男中音)。1950年意外發現自己可以唱到"高音C",於是用三個月時間調整嗓音,從此改唱男高音。媒音宏壯、嘹亮,閱曆廣泛,知識淵博,出色掌握了"美聲唱法"的技巧。《奧賽羅》、《命運之力》、《阿伊達》、《茶花女》等是他的代表性劇目。被認爲是威爾第歌劇的權威詮釋者。

                阿爾希波娃IrinaArkhipova,1925~)

                蘇聯女中音歌唱家。生於莫斯科。1948年畢業於莫斯科建築專科學校。1953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聲樂系。1956年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次登台。此後,經常演出於意、奧、法、美等國著名歌劇院。1966年穫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以嗓音圓潤有力、色調豐富多彩、表情深刻動人見稱。演出劇目達二十八部以上。除俄羅斯、蘇聯歌劇外,卡門、安涅利斯等均是她所拿手的角色。

                菲舍爾一迪斯考(DietrichFischIer-Dieskau,1925~)

                德國男中音歌唱家。生於柏林。幼時從母親學鋼琴,年輕時從巴赫歌曲演唱專家沃爾特研習聲樂,並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受學於威森波倫。1947年在弗賴堡首次登台,演唱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他是現今德國首屈一指的男中音歌唱家,以演唱貝多芬、舒柏特、門德爾松、勃拉姆斯、沃爾夫、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藝術歌曲著稱,亦擅於演唱歌劇。嗓音清暢、渾厚而又富於生氣。音色變化豐富,表情深刻,藝術上一絲不苟。是巴赫和馬勒用管弦樂隊伴奏的獨唱歌曲的解釋者,又是頗有才華的指揮家。

                蓋達(NicolaiGedda,1925~)

                瑞典男高音歌唱家。生於斯德哥爾摩。父親是俄國人,曾在著名的頓河哥薩克男聲合唱團中唱男低音;母親是瑞典人,是一個具有相當聲樂造詣的銀行職員。1952年首次登台演出亞當的三幕喜歌劇《朗朱穆的驛騎》。翌年,卡爾·奧爾夫的歌劇《愛神的勝利》在米蘭首演時,他任男主角。後在巴黎和倫敦登台。1957年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同年,初露鋒芒於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具有清醇甘美的嗓音和精深、全面的藝術素養,演唱風格純正、樂感敏銳。通曉俄、德、意、法等六國語言,格魯克、海頓、莫紮特、瓦格納、威爾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劇,均所勝任。

                金(JamesKing,1925~)

                美國男高音歌唱家。生於堪薩斯州的道奇。原是餐廳、酒吧歌手。三十二歲才從師改唱男高音。1961年遷居歐洲。翌年在柏林擧行首次公演,並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出《伊菲姬尼在奧利德》。1962~1965年是西德柏林歌劇院主要演員。先後在維也納音樂節、拜雷特歌劇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和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演出:是名噪歐洲的美國歌唱家。,演出劇目以瓦格納、貝多芬等的德國歌劇爲主。技巧穩固堅實,表情真摯感人。

                維謝尼南斯卡婭(GalinaYishnevskaya,1926~)

                蘇聯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列寧格勒。1944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後,在當地輕歌劇院任演員。1952年人莫斯科大劇院,扮演過蔽奧萊塔、阿伊達、托斯卡、蝴蝶夫人,以及俄羅斯、蘇聯歌劇中的許多重要角色。演唱風格純正,表情深刻,嗓音寬厚有力而又柔潤清暢。在國内外享有盛譽。1966年穫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同年在歌劇影片《卡捷琳娜·伊斯邁洛娃》中飾女主角。1973年偕丈夫--蘇聯著名大提琴家、持不同政見者羅斯托羅波維奇去西方演出,被迫全家客居美國。

                麥克萊肯(JamesMcCracken,1926~)

                美國男高音歌唱家。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嘉里。青年時攻讀於哥倫比亞大學。1952年在紐約市府中心扮演《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魯道爾夫。翌年披大都會歌劇院錄取爲隻能演配角的男高音演員。1957年毅然離職去歐洲尋求發展。後在瑞士蘇黎世初步確立聲名。1959年去米蘭深造。次年在歐洲和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相繼演出《奧賽羅》,穫很大成功。因得到卡拉颺的賞識和邀請,曾到歐洲許多著名歌劇院演唱、是一個具有宏大音量和強勁力度的英雄性男高音,奧賽羅、唐·霍賽等是他擅演的角色。

                薩瑟蘭(JoanSutherland,1926、)

                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悉尼。年輕時就學於悉尼音樂學院。1947年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開始其藝術生涯。1949和1950年兩度穫澳大利亞聲樂比賽獎。1951年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翌年在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1954年與著名指揮家波寧吉結成伉儷,並在其指導下改唱花腔女高音,如米卡埃拉、帕米娜等行情=花腔角色。先後在歐洲各地著名歌劇院和音樂節演出。工邵今年衣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拉美莫爾的露契亞》時引起轟動,謝幕達三十次之多,被公認爲花腔藝術的典範。嗓音清亮剔透、華美淳厚,繼承和發展了意大利美聲唱法傳統。她總是將非凡的技巧問豐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内容融爲一體,即使是最缺乏個性、最器樂化的句子,也要賦以活生生的感情内窖,而絕不炫耀賣弄技巧。

                維克斯(JonVickers,1926~)

                加拿大男高音歌唱家。生於南非,學於多倫多。1956年在斯特拉德福音樂節首演《卡門》中的唐·霍賽,後在拜累特、維也納、舊金山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嗓音鏗鏘有力而又粗獷奔放,適合於表現英雄性和悲劇性人物。被認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演唱瓦格納和威爾第作品的能手之一。

                普萊斯(LeontynebenPrice,1927~)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勞勒爾。父母都是黑人。原想當教師,後接受羅伯遜建議,轉入紐約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從基肖爾姆夫人學習聲樂。1952年扮演《法爾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爲音樂界所矚目。畢業後演過《波吉與貝絲》中的女主角貝絲。1955年被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選爲演播歌劇《托斯卡》的主要演員。1957年普朗克《卡爾美教派修女的對話》在舊金山公演對,經作者推薦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代替契爾凱蒂出台演唱《阿伊達》,穫得空前成功。從此阿伊達成爲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扮演《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嗓音圓潤、濃密而色彩豐富。不論高、中、低音,都有"黄金般的特質"。真實、深刻的感情表現和女性角色的内向與溫柔,使她被公認爲當代暈傑出的"阿伊達"。

                卡普契爾里(peroCappuccilli,1929~)

                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生於托里埃斯特。少時就學於那波里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1957年首次登台於米蘭新劇院,扮演《醜角》中的佟尼奧。1964年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的安里科一角,被歌劇界所重視。嗓音優美嘹亮,加之音域寬廣、表情生動,使其成爲當今意大利男中音的出色代表。擅長演唱威爾第的歌劇,西蒙·波卡涅拉、馬克白斯、亞戈等是他拿手的角色。

                蓋烏洛夫(NicolaiChaurov,1929~)

                保加利亞男低音歌唱家。生於維林格勒。1949年人索菲亞音樂學院從布倫巴羅夫學習聲樂。翌年去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1955年穫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古典聲樂比賽金質獎章及巴黎國際聲樂比賽大獎。後在索菲亞、莫斯科、維也納等地歌劇隱登台,演出《浮士德》中的魔鬼等角色。1959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次演出,以《鮑里斯·戈杜諾夫》中的瓦爾拉木一角博得好評。從此成爲該院的台柱及當代最負盛名的男低音歌唱家之一。嗓音豐滿、流暢、寬厚,演唱時聲情並茂,技巧穩固。西方與俄羅斯古典歌劇均所擅長。

                西爾斯(BcverlySills,1929~)

                真名,貝爾·西爾佛曼。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紐約州的布魯克林。十二歲開始從里勃林學習聲樂,十七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5年以扮演《編蝠》中的羅薩琳達名震紐約市歌劇院舞台,成爲該院專屬歌唱家,演唱了二十多年。1966年扮演《朱理斯·凱撒》中的克里奧佩特拉穫得巨大名聲,從此登上歐美著名歌劇院舞台。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雖音量不大,卻能巧妙地發揮美聲唱法的長處。風格獨特,曲目廣泛,是當代演唱"曼依"最好的演員,不但聲情俱佳,而且法語准確。現任紐約市歌劇院總指導。

                貝克(JanetBaker,1933~)

                英國女、中音歌唱家。生於英格蘭約克郡。曾從伊賽普、聖·克勒和洛蒂,雷曼學習聲樂。1959年穫皇家音樂學院皇后獎。1965年成功地扮演了《狄東與伊尼阿斯》中的狄東,正式開始其歌唱生涯。後往返演出於英美各地及其他國家。是藝術歌曲和清唱劇演唱家,也曾在一些歌劇中任主角。演唱時高度重視詞意曲情的詮釋表達,嗓音優美,表情細致,吐字清晰。1977年英國女王授予英國皇家婦女大綬勳章。

                卡伐那(MOntscratChballe,1933--)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巴塞羅那。九歲入當地音樂學院,最早的音樂會演出是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任女高音領唱。1957年在瑞士巴塞爾歌劇院演唱《藝術家的生涯》中的咪咪一角後廣泛演出於歐美各地,其中1965年在紐約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的唐尼采蒂的《露克里齊亞·鮑吉亞、曾引起巨大轟動。被認爲是意大利美聲唱法的代表人物,高度流暢、純淨的嗓音和卓越的輕聲技巧,在每個國家都得到熱烈的讚颺和肯定。擅於演唱莫紮特、貝利尼、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劇名作,理查·施特勞斯筆下的莎樂美是她最喜愛的角色,對德國和西班牙歌曲亦有深入的理解。

                霍恩(MarilynHorne,1934~)

                美國女中音歌唱家。生寧勃拉德福德。曾從著名的梵納德和洛蒂。雷曼學習聲樂。早年在洛杉礬開始演唱活動。1956年參加威尼斯音樂節後,去歐洲各地演出四年,1960年以《沃采克》中的瑪麗一角首演於舊金山。後又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再次演出此劇。曾兩次在伯恩斯坦指揮下演出威爾第的《安魂曲》。1969年及1970年,先後在斯卡拉和大都會歌劇院舞台演出斯特拉文斯基、羅西尼等人的歌劇,引起歌劇界的轟動。嗓音很美,具有非常寬廣的音域和罕見的靈活性、是當代名列前茅的全能女中音。卡門、羅西娜、阿達爾基莎、奧菲歐等是她最拿手的角色。灌有《一個黄金時代的回憶》、《瑪麗琳·霍恩的禮物》等唱片。

                莫福(AnnaMoffO,1934~)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千美國。早年在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從格萊戈里學習聲樂,後又師從里契及法伐萊托等。因在意大利斯波萊托劇院和電視節目中演出《蝴蝶夫人》穫得成功而相繼登上皮阿琴察和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並去薩爾茨堡、倫敦、巴黎等地巡回演出。1957年在美國芝加哥抒情歌劇院以《藝術家的生涯》中的咪咪一角引起轟動。兩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成功地演唱了《蝴蝶夫人》、《茶花女》等劇目。爲國際歌劇界所讚賞。音質純淨清脆,線條明晰勻稱,音量不大,卻充盈着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斯科托(RenataScotto,1934~)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於薩伏那。師承羅帕爾特。1953年在米蘭新劇院擧行的比賽中穫獎後,以《茶花女》中的薇奧萊塔一角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4年參加斯卡拉歌劇院所演出的《瓦萊》一劇。1957年隨該院前往倫敦、先後演唱了咪咪、阿狄娜等角色,並在愛丁堡音樂節上代替卡拉斯演唱《夢游女》中的阿米娜穫得成功。後在芝加哥、倫敦、莫斯科、紐約、東京等地著名劇院巡回演出,有"卡拉斯第二"之稱。能用音質優美、音域寬廣的嗓音演唱從花腔到戲劇性較強的聲部。除了尊重原作,致力於表達傷口的思想感情外,她還能根據内容需要,對某些華彩樂句等作進一步的發揮。

                貝爾幹紮(ToresaBerganza,1935…)

                西班牙大中音歌唱家。生於馬德里。早年是西班牙民族歌劇演員。1957年開始到國外演出。翌年在美國達拉斯等地巡回演出。其間曾與卡拉斯同台演出過凱魯比尼的《梅狄亞》等歌劇。同年,又在英國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上演《費加羅的婚禮》,扮演凱魯比諾。1960年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飾《塞維爾的理發師》中的羅西娜。音域特别寬闊,對花腔女中音角色應付裕如。羅西尼、亨德爾等人的歌劇是她的拿手好戲。

                錦雷妮(MirellaFreni,1935~)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於莫岱納。受教於著名聲樂教師康波加里阿尼。1955年在家鄉初演歌劇《卡門》中的米卡埃拉,後在意大利各地方歌劇院演出。1960年以扮演歌劇《唐磺》中的采琳娜,在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上博得好評。1963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家的生涯》中咪咪的形象,奠定了在歌劇界的地位。1965年登上紐約大部會歌劇院的舞台。嗓音請沏,表情動人,給人以深摯、細膩、親切之感。擅演意、法歌劇中的抒情角色,也能勝任《奧賽羅》中苔絲德蒙娜等抒情戲劇型角色。

                帕瓦洛蒂(LucianoPavarotti,1935~)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莫岱納附近的卡爾比。早年是小學教師。1961年在雷基握·埃米利亞國際比賽中穫獎。同年,在當地市立歌劇院扮演《藝術家的生涯》中的魯道爾夫,從此開始歌唱生涯。1964年首次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登台。翌年,應薩瑟蘭邀請去澳大利亞演出及錄制唱片。1967年被卡拉颺挑選爲威爾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獨唱者。從此,聲名節節上升,成爲活躍於當前國際歌劇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青之一。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兩個八度以上的整個音域里,所有聲音均能迸射出明亮、晶瑩的光輝。被一般男高音視爲畏途的"高音c"也能唱得清暢、圓潤而富於穿透力,因而被譽爲"高音c之王"。

                奧勃拉茲卓娃(ElenaObrastzova,1939~)

                蘇聯女中音歌唱家。生於列寧格勒,1959年人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從安東尼娜·格里戈耶娃學習聲樂。對9吐財年在赫爾辛基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古典聲樂比賽及全蘇格林卡聲樂家比賽中穫金質獎章。翌年繼續就學,同時在莫斯科大劇院工作。六十至七十年代,曾在國際比賽中多次穫獎,包括柴可夫斯基國際比賽、巴塞羅那第八屆弗朗西斯:維尼亞斯聲樂家比賽等。1976年以馬斯涅《維特》中的夏洛蒂一角登上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兩年後又在阿巴多的指揮下演出了歌劇《唐·卡洛斯》、《假面舞會》等。是當今受到西方重視並活躍在西方歌壇的蘇聯歌唱家之一。以嗓音渾厚有力,感情熾烈、深摯而富於臉力見稱。

                多明戈(PlaoidoDomil1go,1941~)

                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生於馬德里。父母均是西班牙民族歌劇演員。九歲時全家遷居墨西哥。青年時期熱衷於鬥牛和唱歌。於席德音樂學院畢業後入墨西哥國家歌劇院唱男中音。二十歲那年,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爾弗萊德跨入男高音的行列。同年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薩瑟蘭在美國同台演出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1962~1965年在以色列工作。1965年起在馬賽、維也納、漢堡、柏林、紐約、倫敦等地著名歌劇院演出。嗓音豐滿華麗,堅強有力,勝任從抒情到戲劇型的各類男高音角色。塑造的奧賽羅、拉達美斯等形象,氣概不凡,富於強烈的戲劇性和悲劇色彩。還演唱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小歌,又是位頗得好評的鋼琴家和指揮家。

                卡雷拉斯(JoseCarreras,1946~)

                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十歲在法雅的木偶劇《彼德羅先生》中飾報冪少年。二十二歲始登歌劇舞台。在意大利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中穫獎後,曾到意、西《法等國巡回演出,並先後在紐約市立歌劇院和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演出《茶花女》、《唐·卡洛斯》等劇目。七十年代中期被卡拉颺挑選爲威爾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獨唱者。嗓音流暢抒情、清峻柔美,氣息均勻、線條清晰,仕河時候都不放縱聲音。是目前西主最負盛譽的男高音新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邓丽君的唱功谈起(转)
              民族唱法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徐晶晶翻唱《绒花》,人美歌美,好听醉了!
              她是央视 “新十大女高音歌唱家” 之一,演唱的这首歌格外动人
              女高音歌唱家,唱红了这首歌,金嗓子太好听了(求歌名)
              女高音歌唱家,唱红了这首歌,越听越喜欢,百听不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