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 年 ——传统年俗与演变——隋守廷

过 年 ——传统年俗与演变——隋守廷  

据史料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年俗发展得异常丰富多彩,赋予广阔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民间乃至世界华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过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好比春笋一样,一节节伸张长大,留下许多不可忘怀的记忆。过年又好似一把尺子,循序丈量人的一生,并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过年,民间统称为“春节”。一个完整的年俗节日,时间上应从年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在这长达半个月时间内民间较为全面地完成了祭拜天地神灵与祖先的过程。并在每日都赋有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物节日,较为完整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但节日集中祭祀活动主要表现在年除夕到年初二夜间,这期间民间所祭拜的神灵,有以天老爷(玉皇大帝)为主的天地全神、灶神、门神、财神和已故先祖等所有神灵。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营造喜庆娱乐环境氛围中表现出对臆造神灵的崇拜和信仰,祈盼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里既有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又有对精神生活的寄托与追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民间从进入腊月门就开始筹措过年事宜,一直忙到年除夕下午。

传统年俗主要盛行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的广大百姓与天与地的生存关系极为密切。具体地说来,一年四季、阴晴雨雪、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等大自然的一切都与其有着息息相关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所给予的恩赐。因此在承上启下的自然环境之下,人们逐渐臆造赋予天、地、万物以神灵的想象,并逐步由抽象过度到具象的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以年画为主题的书画艺术。年俗所以能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壮大,从主观看是人们在度过了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对即将到来的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和新一轮耕种与收获将要开始的时候,人们自然充满喜悦和希望。将许多一年当中所想做的事情,都进行了一番美好的想往和美化,并将可能发生的灾祸通过祭拜神灵的方式得以避免。从社会上看,历代统治者都视春节为神圣的节日,除了歌颂过去一年国泰民安的好年景,还要通过各种祭奠天地神灵的方式,为天下民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年俗文化的发展。

年俗充满着人们对天、对地、对祖、对万物崇拜虔诚的表现形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时间悠久。因此许多人并不知道其渊源关系与来龙去脉,只是人云亦云地一代一代延续传承。对于年俗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发挥的积极意义亦更无从知晓。本文谨以20世纪60年代前后平度地区传统年俗为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将节日饮食购物、喜庆娱乐、祭祀天地神灵与先祖等习俗整理编写成文。

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节日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缅怀先人,都有较为固定的米、面食制作品种。就平度来说,节日期间通常的面食主要有:饺子、包子、面条、饽饽、巧饼、小米饭、豆包、米包、火烧等花色。每一节日只有一种较为单一的花色品种,唯独过年其面米食品花色品种无所不有。春节期间除了筹备足够的主食之外,还要储存相当数量的副食品和蔬菜。副食品通常到集市上购置或几家联合宰杀猪、牛、羊、和自产的禽蛋;购置少量的鲜咸鱼、虾等水产品;蔬菜主要以白菜、萝卜为主,辅以胡萝卜、土豆、香菜、菠菜等可储菜种和豆芽、豆腐、咸菜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般节日是很清淡的,唯独过年城乡百姓都会尽其所能地制作、购置、加工主副食品改善生活。辞灶后人们开始赶集购置食品。由于节前天气寒冷,购置的肉鱼鸡鸭等食品,常放在天井的阴冷处用破锅扣着保鲜。

年集  辞灶以后,城乡商品交易开始活跃,被称为“年集”。年集,通常以肉鱼鸡鸭、咸鲜鱼虾、烟酒糖茶、水果糕点等副食品为主;还有男女老幼穿戴的新衣新帽、鞋袜围巾、锅碗瓢盆等衣饰和炊事用具;有纸香蜡烛、香案烛台等祭器、祭品;有鞭炮焰火、年画灶码、对联祖影等喜庆娱乐工艺品。年前城乡居民纷纷赶大集购置物品、置办年货,集市呈现一派繁荣喜庆气氛。年除夕上午城乡大小集市一律开放,主要买卖蔬菜、烟酒、肉食和年画、对联等。

蒸制面食  从腊月26日民间开始蒸煮饽饽、巧饼、包子、豆包、糖包等面食和黍米糕。蒸制这些米面食品,出锅前都要点上红点以示喜祥。蒸煮面食通常是忌讳外人进家的,说是怕“踩坏”了过年的饽饽,不吉利。因此在蒸制年饽饽时,常在天井内设专人应付人来客去。人们将蒸熟的面食放在蒲箩、箢篼、竹篓等盛具内,用干净白布盖好,放在阴冷处冻起来防止干裂。面食蒸制常常计划吃到正月十五,因此年前蒸制面食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数量也多。在年景不好收成不济时,过年面食用白面裹以地瓜面、玉米面等杂粮替代小麦面粉。面食除了自家食用外,还有专门用作供养的十只大饽饽、上坟用的小饽饽和正月初三以后,走亲戚 “压篓子”用的各种花色巧饼等。

祭祀供品  年除夕上午筹备制作用于案桌供养的整鸡、整鱼、猪头和煎豆腐等四至六碗供品菜肴,并在这些盘碗盛放的食品上面覆以菠菜或油菜等绿色蔬菜,以图“发财”的谐音。供养的鱼通常是“鲞鱼”(咸鳓鱼),这是约定俗成的供鱼品种。平常食用的鲅鱼、刀鱼等无鳞鱼、虾等,是不能作为供品供养的。在食物供品中还有用黍米打成的黄米年糕,并将饼状长方形年糕切成六角形(上端切去两角),插上七只或九只大红枣,站立摆放在案桌的右下角;供品中还有年除夕中午捞煮的小米饭(称“隔年饭”)和 四至八只糖果、糕点碟子。当然这些供品供养一段时间后,还是家庭享用的食品。

年夜饺子  饺子,是北方民间喜闻乐见的面、菜结合的食物。但包年五更饺子有许多传统做法。年除夕下午始包素馅饺子,菜馅一般是由白菜、萝卜、豆芽等蔬菜为主。先将菜馅剁细调以豆腐、油条、粉丝。并在包饺子时专门放置红枣、米糕、红糖和金属硬币各4-8只。人们将包好的饺子小心翼翼地摆放在高粱杆制作的盖垫上,用烧纸盖好。年五更煮出来的饺子,每人一碗,不在家的子孙也要盛上一碗放在桌旁,以示他的存在。谁先吃到年糕、红枣、红糖馅或包有硬币的饺子,就喻示着新的一年“发财、高升、美事”等征兆。并将吃出来的金属硬币用小碟子盛放在正北案桌上供养。家人在吉祥、喜庆、幽默的年夜饭中迎来新的一年。年五更吃饺子不能掂蒜,只能用泼制的芥末作为调料搭配进食。

干果零食  乡村百姓将收获或购置的葵花子、花生、南瓜子,年前烘炒后,供全家人节日期间食用;有的家庭将秋天煮熟的地瓜晒成长条(地瓜梗)或方形(地瓜豆),留待春节炒食。较为富裕的家庭常用面粉或米粉油炸麻花、琵琶梗、麻饼、桃酥、馓子等糕点食品;多数家庭都要购置红枣、栗子、白果等干果。

茶酒饮料  旧时,平度民间过年茶酒等饮料比较单调。民间饮酒通常是以自产的粮食踩制酒麯,酿制高度白酒或用黍米、地瓜、高粱等酿制黄酒供家庭过年饮用。在口粮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的二十世纪中期国家禁止私人糟酒,春节期间只能购买少量散酒和高度白酒,用于节日来客饮用;由于平度本地不产茶叶,因此民间平常没有喝茶的习惯,只是到了春节各家才买半斤四两茉莉花或代代红花茶等,用于节日饮用或招待客人。这些茶叶一般是从南方渗入本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物质生活的提高,年俗饮食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城乡居民不用再为过年食品的丰盛而省吃俭用,平时饮食与过年饮食逐渐扯平。米面成为普通人家的主食,食品花样繁多、南北交融;肉鱼蛋鸡等副食品成人们的家常便饭;大棚蔬菜品种无淡旺季可分;糕点、糖果、瓜子等小吃花样繁多应有尽有;水酒、茶叶、奶制品等饮料琳琅满目。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使过年这一传统饮食文化逐渐淡化。

喜庆娱乐

营造喜庆娱乐节日氛围,是过年的重要内容。平度民间主要表现在清扫室内外环境卫生、封窗、贴年画、贴对联、挂柱子、挂财神、设香烛案、放鞭炮、玩杂耍等娱乐喜庆活动。

贴年画  年画,曾是乡村过年不可缺少的美化家庭环境的艺术装饰品。本地宗家庄木版年画,是平度民间喜闻乐见年画发源地。木板年画形式多样,画面绚丽、热闹、充满了喜庆气氛。不同类型的年画,或横或竖,五颜六色贴在恰当的处所,大大增加了房屋、庭院、门首的装饰效果;从年画在家中张贴的位置上看则有:炕头年画、门画、皂画、窗画、中堂等样式;从体裁内容上则主要有:吉祥喜庆、风俗习惯、保吉除邪、小说喜剧传说、动物花鸟等。从艺术造型上看年画能够大胆地夸张、变形。使变形后的人或物,成为群众熟悉的服饰和脸谱,概括而明确地交待各种性格和特征。使人们一眼便知画中的人物是谁,画意是什么。年画多属对画,成双成对贴在门扉等处,十分匀称。长期以来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和推崇。炕头画,曾在文化娱乐活动极其单调的乡村,伴随着劳作后疲倦的家人,倚坐炕头借着昏暗的灯光进入无数人的梦香。

贴对子  年除夕上午家家户户贴对联(本地称“贴对子”)。 对联,常以大红纸底黑柳体字为主。对联内容自古以来有相对固定的吉庆用语,也有与时俱进新内容。20世纪70年代前后,曾经出现以毛泽东七律诗词为内容的对联。对联通常贴糊在临街大门、堂屋门的正中偏上,白边垂下,平度城区亦少有白边朝上者。门框两侧与门框上面贴吉祥横披。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镇住楼居民渐多,大门多贴带有梅花、荷花、鲤鱼等吉祥图案的红底黄金色“福”字;乡村民户照壁墙与门外的墙上贴“福”字时,一般带坠联,坠联的内容通常为“出门见喜”或“抬头大吉”等语。贴福字时亦有倒贴者,寓意“福到”家门。平度民间贴对联有许多讲究,如在过去一年父母老人去世者,儿子则贴白纸黑字对联(旁族则贴蓝纸黑字对联),第二年贴兰纸黑字对联,第三年才能贴红纸对联。还要在畜禽圈栏墙壁上贴“牛马王”的画像和栏门两边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语对联。民间有“割麦子,贴对子”的俗语,以此形容这天上午男女老少的繁忙气氛可与割麦相比。

贴窗画  年前,人们将破碎的窗棂纸清理干净,封上透光性能好的薄白纸,中间留出方孔

,钉上一块玻璃,用以透光和对窗外进行瞭望,在玻璃中间贴上“双喜”或十二生肖等大红图案的剪纸画,使透光的窗户焕然一新。 然后将新窗花分别贴与窗顶、窗旁。窗顶,将绘有四季花卉或带有民间故事情节的窗上贴在窗户顶部,弧形垂下;窗旁,将绘有插放牡丹和莲花的两花屏窗花,按“东莲花,西牡丹”的位置,分别粘贴在窗户的左右两侧。同时将买来的各种年画张贴在炕头三壁的适当位置;用旧报纸糊墙壁和“仰棚”,以增加房间的光亮与喜祥气氛。

民间娱乐  从正月初三开始,乡村民间大部分村庄的锣鼓、耍狮、舞龙、高跷等传统娱乐活动活跃于城乡大街小巷,引动男女老少驻足观望嬉戏;较大的村庄常在年前聘请民间戏班露天塔台唱戏。戏种有柳腔、茂腔、吕剧等地方剧种和京剧。20世纪60年代末,平度地区最受欢迎的剧种是柳腔戏,曾俗称“老婆橛子”。爱看戏者以妇幼为众,那些还没有忙完家务活的妇人们,顾不上做饭洗碗,提前到露天戏场占场听戏。戏剧曲牌常有劈山救母、秦香莲、打鱼杀家、观灯等。

正月里,集市较为萧条,畅销的物品有花鞭、泥锅子、滴哒金、红蜡烛等小型焰火和为元宵节筹备的元宵等食品。小商贩常走街串巷吹、打着叫卖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泥老虎、布拉娇子、竹噪、糖球、麦牙糖等传统的小手工艺品和小食品。

清扫卫生   除夕上午,“忙年”事宜终于理出了头绪。人们再一次进行清理室内、天井、院外的尘土与杂草;清除禽畜圈栏内的粪便垃圾,铺垫干土、干草,筹备调和草料,洗刷槽池圈舍。归拢节日期间做饭用的烧草。挑足节日期间人畜用水,安放祭拜天地神灵的案桌。门里门外、上上下下焕然一新,到处充满了辞旧迎新、吉庆祥和的节日气氛。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视机逐渐普及家庭,春节文艺晚会为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节日喜庆娱乐氛围进一步充实。

祭祀神灵

过年是民间祭祀神灵活动最集中的节日。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有以玉皇大帝为主的天地各界神灵、有家族世代相传的先祖神灵、有贴近家庭饮食起居的灶王神灵、有主管家庭发家致富的财神;还有看家护院的门神,等等。人们在经过了十天半月的忙年过后,对祭拜的各路神灵都提前做好了准备,形成人与神灵相互沟通及心灵的上联系,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祭祀神灵通常是从年除夕下午开始。

祭祀先祖  祭祀先祖神灵,是平度民间春节较为隆重的祭奠仪式之一。祭祀活动主要表现在挂柱子(祖影)、上坟请先祖回家过年、拜年、送(送先祖回家)年、送灯等环节。

挂柱子  挂柱子(亦称“祖影”),是平度乃至胶东地区过年的突出特色。年除夕上午家中年长者开始收拾正北案桌、清扫灰尘。先在正北墙上贴“福”帖。然后解开包裹柱子、财神的苇帘。首先挂置带有烛台、香炉图案的苇帘,然后挂“财神柱”,在财神柱上面复挂“柱子”,最后在柱子的两侧挂“东莲花、西牡丹”长幅花屏,并用高粱杆加钉子将其固定起来。柱子挂好后在案桌前围上“围桌”,摆放蜡台、香篓和香烛。案桌中间摆放鸡鱼肉等供品。靠近柱子的前方供养糖果碟。摆放十双红色筷子、年糕、红鞭等祭品。一切就绪后,始烧三路香。若年内家中有人亡故,要在挂柱子之前,在柱子的适当位置添上名字与姓氏,以示死者的亡灵已经确立了应有的牌位。

 “柱子”,亦称“祖影”。是平度地区民间过年祭祀祖先的特殊神像。据考证:柱子起源于明代中期,由“三大宗亲”演变而来。三代宗亲系指曾祖、祖父、父亲。图中男性祖像原戴明代乌纱帽,后来挖补时改绘成清代顶子帽。

三代宗亲,画面分为三部分内容:上面部分是象征最高祖先的灵位;中间部分是写有“故灵之位” 的雕刻牌位图案,代表本家近世已故祖先;下面部分图案象征本族祠堂的大门门楼。两扇大门饰郁垒、神荼两门神,大门两侧置放两尊石狮子,几位身着明代官服的文武官员欲进祠堂祭拜祖神。“三代宗亲”祖影与现在 “柱子”相比较为简单抽象,不能直观地记载祖先与本氏族的血缘传统关系,亦难以满足后代对祖先追念缅怀的愿望。于是柱子的篇幅变大,柱子画面图案增加了新的内容,出现了如今家家户户挂放的新式“柱子”。新式“柱子”一般是由两张板纸拼合而成。“柱子”画面图案亦分三部分:上部分多饰以帷幔楹柱等图案,正中是“徂豆百世”的牌位,左右两侧为“高子公与高子婆”半身像,意喻本族祖宗(亦称“老祖”),供桌上摆放供品与香案、烛台等;中间部分,正中是一条甬道,甬道两侧画有一排排上端去角的竖长小格子,代表祖先的牌位。牌位格内按辈次由上往下,分男左女右对应填写故去祖先的名字和姓氏;下半部分是规模宏伟的祠堂门楼,象征家族府第,正门两旁是明清两朝穿官服的人物及拄杖的老者和嬉闹的儿童,以示本家门第荣耀,人丁兴旺与人才辈出。柱子装裱天杆地轴,平日卷起存放,年三十挂起祭拜。柱子一般是从年除夕上午挂上,到正月初三早晨落下,卷放在案桌后方,露出“财神柱”。保留供桌上的糖果、点心供碟和烛台、香案、围桌等,每日早、晚上香、烧纸祭奠。正月十六日早晨落下财神柱与花卉条屏,并在卷置柱子、财神柱过程中夹放香,以防虫蛀与受潮,包装在苇帘内,到此春节就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印刷材质的提高,民间绘制的柱子幅面宽阔,设色清新醒目,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服饰艳丽华贵。

上坟  年除夕午饭后,五服以内族中男人穿戴一新,集结在一起,各家将准备上坟的香、纸、鞭炮、小饽饽、酒水等,用小箢篼提着到祖茔上坟,年坟意喻请祖先神灵回家过年。上坟时先将供品摆到辈份最高的坟前,在各个坟丘上先压“茔头顶”、燃放鞭炮后,按已故先祖辈的大小一一烧纸、浇点、叩头。回家后,在天井内横放一木棍,叫“拴马棍”,意喻先祖们到家后栓马的柱桩。如此这般祖先的神灵已经请回了家,落座在正北柱子的牌位中,然后开始不间断地烧香。

送年  俗称“送神”。 年初二夜间送年,意喻将年三十日下午上坟接回家过年的先祖们送回“老家”去。送年仍然以吃饺子为主,饺子菜馅一般是猪肉白菜,亦可掂蒜作调料。送年之前,首先要将街门、堂门、房门全打开,并燃烛烧香,供养送年饺子。然后全家围坐桌前吃饺子。饭后分别在供桌、天井、锅灶、门道等处烧纸、浇点、磕头。祭毕后在天井内点燃鞭炮缓缓拖出街门外,意喻欢送先祖出门“回家”。有的村庄在年初三天亮之前,家中男性长辈端着供品,领着子孙到村头、路口或茔盘放鞭、烧纸祭奠送行。 

送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暮降临后,人们纷纷到土地庙前送面灯。面灯,是由豆面制作成的“莲座”、“金蟾”、鸡狗等十二生肖形状的面塑,在小动物的头部插上红豆或月扁豆充作眼睛,捏剪出类似花纹。在其背部按出凹槽,放到锅里蒸熟后,在凹槽处插上缠绕棉花的细硬枝干,添上豆油或麻油,点燃后送到庙前。而后由族中男人提着灯笼,拿着提前制作或购置的红色小蜡烛到祖坟上送灯。送灯时将小蜡烛分别点燃后插置在坟丘的避风处,自行燃完为止。意喻为先祖们“照明”。届时田野里成片的坟茔上,到处闪烁着神秘灯火,引人入胜,发人深思。20世纪60年代没有小蜡烛时,人们提着灯笼分别围绕坟墓转三圈,以代替小蜡烛“送灯”。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拜年  过年除了祭拜已故先祖以外,还要为在世的族中长辈和嫡系亲戚拜年磕头。年五更吃完了饺子后,家中小辈们开始给本支长辈磕头。磕头时先烧香,对着正北案桌上的“柱子”先磕头,然后吆喝其长辈的尊称分别磕头。礼毕长辈要给未成年子孙分磕头钱,亦称“压岁钱”。年初一早晨本族男性老少之间相互拜年。进门之前要先问“过年好”。 同辈弟兄则只“朝上”磕头,而对长辈则要分别一一叩头。邻里关系融洽如否,常常以拜年为契机得以表现。从正月初三开始民间有约定俗成的拜年时间。如正月初二走姥娘家、正月初三走丈人家、正月初四走姑母家、正月初五走姨母家等。按亲近疏远依次排列,同行跪拜礼。小辈们走亲戚通常掴着长竹篓子,篓内放置鸡鱼、巧饼、枣饽饽等礼品。正月十五期间还有请新“媳妇”的习俗。新媳妇进门头一年正月,街坊邻居要分别请回家吃饭(称“坐席”),一般席间以干果、点心、酒水或较为简单的菜肴等招待。21世纪后,除了延续传统的拜年以外。对在远方的亲朋好友,多以电话、短信、明信片、贺年片、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手段拜年,成为春节拜年的新风尚。

祭祀天地  城乡民间年除夕下午,要在自家的天井中央或照壁后扎天地祭棚。祭棚常用松枝装饰,棚门两侧贴对联,棚中挂放供养以玉皇大帝为首 “天地万神朝礼” 47神像。有的在棚中挂置 “天地之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牌位。供桌上摆放全鸡、全鱼、猪头、点心、瓜果、饽饽等供品。天黑后全家男女老少向天地全神叩首祈祷,以示对“天老爷”雨露滋润万物,哺育众生的感激之情,并祈祷天地神灵保佑。供奉的祭品与香火,一直持续到年初三早晨撤出。民间将“天老爷”被视为润生五谷,育化万物,统领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灵,是主宰万物的大神。传统理念认为,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都有其神灵主宰。人们欲将天地间的所有神灵都供全,以祈各界神灵赐福勉灾、家庭富足安康。20世纪60年代后,年除夕祭祀天地神灵的繁琐习俗,逐渐在民间淡化。只留下了年五更接灶时,将象征“天地全神”的简单画像与接灶一起焚化的简单仪式。

祭祀灶神  年除夕夜,民间将接灶与祭拜天地全神同时进行。接灶前在锅灶后设灶王爷神位,并摆放供品、祭器。接灶时点燃香火、烧纸、放鞭、磕头,意喻将灶王爷从天上接到家里过年。民间将“接灶”与“辞灶”形成前后呼应的祭祀仪式。每年腊月23日 “辞灶”。乡村百姓称辞灶为“过小年”。这天上午各宗族祠堂均要“落影(柱子)”,将同姓族人年内去世的人名与姓氏到“影坊”,添到族谱或柱子上。辞灶下午人们先把旧的灶码从墙上揭下来,将新灶码顶框上的那匹白描小马与“二十四节气”的框表分别剪下来。把新灶王爷画像贴在原来的墙上。晚饭前将小饽饽和下出的饺子、纸香、小白马等一并放在木盘内,供养在锅台上。灶前祭奠后,再将盘子端到天井面向南天,将旧灶码、小马与烧纸一起化烧,意喻灶王爷骑马“上天言好事”。年除夕夜再将灶王爷接回家,意为“接灶”。据《敬灶全书》记:灶王爷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小神。灶码,是腊月23日辞灶祭拜的主要神像。灶码画面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画框顶部是一匹隐约可见的白描小马;框内上部六角形表框内,是农历24节气、大小尽天数与财神喜神所处的方位;中间部分是灶王爷与两妻,呈半身正面坐像;两侧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据说最初赋予灶神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为男子,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家人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底部常有麒麟送子或财神聚会灶王等画面组成。

祭祀财神  祭祀财神是过年祭祀神灵最为重要内容。祭祀时间在年除夕午夜“迎神”仪式中。祭拜财神持续时间长、过程较为复杂。

迎财神  年除夕晚,民间家家户户香烟缭绕,烛光通明,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老人眼前,喝茶酒吃瓜子聊天,民间称为“守年”。午夜将至准备“迎神”。重新点燃正北案桌、天地神灵、灶王神灵牌位上的各三路香。同时点燃街门、堂门、房门两侧“门神”处的单路香火。意喻先祖神灵、灶王神灵和各路天地之神都已经到了家里,只剩下了财神还没有到家,于是到家的各神灵亦纷纷迎接财神的到来。然后家主查看财神所处的“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迎神时,家中男主人准备迎神用的祭器和食品。在木盘子内放置5只小饽饽、两双筷子、一刀纸、三路香、一杯黄酒和一把谷秸草。女主人在家里烧火下饺子,男主人端着盘子走出街门,在路口或路中,按照灶码上指示财神的方向放好盘子,然后将小饽饽在盘子内摆好(底三上两),点燃谷草纸香后,由年轻子孙挑杆放鞭,而后浇点磕头,端盘回屋。此时家中已经煮熟了饺子,将煮熟的水饺分别供养在正北先祖神位、天地神位和灶王神位前,再行烧纸、浇点、磕头。一切安点就绪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吃年五更饺子。虔诚的人们会用心观察点燃在正北案桌上的三路“迎神”香火。观其香火燃烧时是否平稳、齐整;烛光是否明亮、无泪痕等。依此预测新的一年家庭财运、人口平安与吉凶征兆。迎神仪式结束,表明财神已经被请回了家。此时各路(天地、先祖、灶王、财神)神灵,一起迎聚在家中,保佑全家富足安康,年俗进入了高潮。有道是财神只能迎来,不能送往,这是民间祈求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由于民间恭敬财神的虔诚之心人皆有之,故财神迎进了家门特别小心谨慎。由此引出了“年五更”的许多传统禁忌。如:年五更烧火煮饺子时不能拉风苋(风箱),以其响声惊动神灵;说话办事要谨慎仔细、轻柔和蔼,不能大声吆喝,不打骂孩子;说话时尽量避开死、穷、病、输等不吉利言语和谐音;不扫地,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敬,也会扫走财运;出嫁闺女不能在家过年;馒头风干裂纹,要说“笑了”;打碎了家什器具要说“岁岁(碎碎)平安”;年五更死人,要在街门封上黄烧纸,不报庙、不发丧、不哭泣,待过了初一以后再办丧事。故有“大年五更死驴——不好也说好”的歇后语。年俗中的这些禁忌至今仍在民间延续。
    挂财神   正月初三早饭前,将象征先祖牌位的“柱子”落下,卷好放在供桌上,正北墙壁上露出“财神像(柱)”。财神像从年除夕上午挂上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日早晨落下,供奉时间长达半个多月。正月初三财神像正式露面后,撤除案桌上的主要供品,保留香篓、烛台和糖果碟、筷子、围桌等。收拾院中谷草和“栓马棍”,解除节日期间的相关禁忌。民间将财神视为发家致富的化身。传统理念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尚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顾,便可以财源广进,家肥屋阔。人们为了求取心安理得,除了集中在春节期间祭拜供奉财神外。平时民间不少民户家中摆放财神灵位。神像造型质料常以年画、油画、铸铜、木雕、瓷绘等载体。人们将请回的财神像,先请巫师开光后显灵。并在每月初一、十五早晚,为其烧香磕头、祭奠供品。另有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为“财神会”(亦称“财神节”),是专门祈求祭拜财神的节日。

民间祭拜财神大致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文财神的形象源自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丞相。纣王淫乱无道,比干犯颜强柬,纣怒刨其心而死。比干死后无心,无心即不偏心眼办事公道,民间奉为财神。图中比干坐在大元宝上,身前有聚宝盆和展示发福生财书卷的童男,身后是掌日月扇的童女。前右是管理进财的增夫(萧升)、左是检验进财之道的略夫(曹宝)。武财神则源自三国时期的关公(关羽)。关公形象威武,他不但忠勇感人,还能招财进宝,护财避邪。

祭祀门神  平度民间过年祭祀门神的习俗曾经较为普遍。门神,原取自《山海经》“沧海之中,有杜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的记载。旧时年除夕下午,在街门上端上分别粘贴神荼、郁垒两门神,一直到第二年过年更新。20世纪50年代以后,贴门神的习俗逐渐消失。乡村年五更在街门、堂门左右两侧挂放扁圆形壁香篓,并点燃单路香火以示祭祀。

除了粘贴门神外民间还有贴门画的习俗。分别在主妇房门上贴金童子;在新婚夫妇或闺秀房门上贴美人条等。

生物祭日  节日期间,人们在祭祀天地神灵的同时,民间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禽畜、五谷等生物,都赋予固定的祭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通过观其阴晴雨雪等天象,确定年内丰欠与兴衰。

动物生日  节日期间,民间常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的顺口溜。即是说初一鸡生日、初二鸭生日、初三猫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生日这天,人们要善待这些与人相处密切的畜禽,给它们好的食物吃,不打杀它们,让它们欢快度过一天。民间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称为“小轮七日、中轮七日和老轮七日”,认为这几天的天象可预测人类一年的兴衰,如初七早晨晴空无云则可保少儿一年无恙,也叫“收小人儿”,十七日注青壮年人,二十七日注老年人。虽然是些并无科学根据的民间习俗,但至今仍在流传。
    植物生日  正月初八以后分别是粮食、果木、蔬菜的生日。如:初八谷生日、初九果生日、初十菜生日、十一庄稼生日、二十一麦子生日。旧时乡村很重视这些传统生日,除改善饮食生活外,还要按照物种生长的环境和场所,分别在天井(谷生日)、果园、菜地、场院、麦地等处摆放供品、烧香、焚纸,祈求上天保佑丰收。民间有“初十不动针和剪,以免伤了根和叶”;还说:“麦子成和秕,就看正月二十一”的俗语。这些传统生日纪念虽然俗气,但在休闲时告诫人们不忘农时季节,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年俗在无声无息中淡化消失,而新的风俗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华年俗文化,必将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续。

1. 本文年画插图,引自《平度宗家庄木板年画集》部分图案。

2. 参考资料:道光《重修平度州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民国《续平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平度县志》1987年,各志书中的“风俗”篇。政协平度《文史资料》第8期中的相关资料;

3. 《中华风俗史》丛书中的“节日风俗”。《崂山民俗志》中的“岁时节庆民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相关部分;《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中的“村中的“神”与“像”》。

4. 结合本人多年来编修《平度民俗志》,所调查收集的关于“年俗”的相关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说论语:八佾篇(13)
民俗志|腊鼓鸣 春草生
浅谈日本的民间信仰
为什么要祭祀-传统祭礼(8)
传统祭礼:文化血脉的延续
祭祀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