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言(三)

知言(三)  

大學

  胡子曰:孔子十五而志於學,何學也?曰大學也,所以學修身、齊家、洽国、平天下之道也。孔子三十而立,何立也?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退轉也。孔子四十而不惑,何不惑也?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卓然立乎萬物之表也。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何知也?曰元亨利貞,乾之四德,行之昭明,浩然與萬物同流,處之各得其分也。孔子六十而耳顺,何耳顺也?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幾於天矣。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何不逾也?曰以其動也天故也。子貢曰: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來,動之斯和。非天能如是乎?嗚呼!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之學,立天地之经,成萬物之性者。然則請問大学之方可乎?曰:致知。請問致知。曰:致知在格物。物不格,則知不至。知不至,則意不誠。意不誠,則心不正。心不正而身修者,未之有也。是故學為君子者,莫大於致知。彼夫隨众人耳目聞见而知者,君子不謂之知也。

  自高則必危,自滿則必溢,未有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是故聖人作易,必以天在地下為泰,必以損上益下为益。

  阳中有陰,陰中有阳,阳一陰,陰一阳,此太和所以為道也。始萬物而生之者,乾坤之元也。物正其性,萬古不变,故孔子曰:成之者性。

  允恭者,堯帝也。温恭者,大舜也。懿恭者,文王也。恭而安者,孔子也。克勤儉於邦家者,舜之所以美大禹也。谨乃儉德者,伊尹之所以訓太甲也。恭儉惟德者,成王之所以戒百官也。

  陳文子之时,天下无王,政自諸侯出;諸侯又不為政,政自大夫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仁者處斯世,久思有以易天下,因污隆而起變化,無可無不可也。陈文子則不然,乃幾至無所容其身,則可謂有知乎?故孔子曰:未知,焉得仁?

  春秋之時,天下無王。楚,古之建國也。子文輔佐楚成,曾不知首出庶物之道,安於僭竊,以荆楚而侵陵諸夏,與齊桓、宋襄、晉文争衡,務强大以濟其私欲而已,則可謂有知乎?故孔子曰:未知,焉得仁?

  春秋之时,周政已失,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既而諸侯不自為政,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夫能出禮樂征伐者,皆天下之賢諸侯、賢大夫也。子繼厥父,孫继厥祖,自以為能子能孫,人亦以為孝悌之人矣,曾不察其所行動皆犯上之事,陵夷至於作亂而不自知,未有一人能承天命,由仁義行者也。故有子本仁而言,以正一世之失,其旨深且遠矣。此孔子春秋所以作也。

  仁者臨機發用而後見,不可預指,故季路、冉有、公西華之仁,孔子不得而言也。孟武伯不知仁,故又問,孔子各以材答之。夫學於聖門者,皆以仁為本,三子者今之所能若是,後日之進未已也。其進未已,雖聖人安得而預言之?故孔子不知其仁。

  趙幼翁言學,胡子曰:學道者,正如學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然後可以積習而求中的矣。若射者不求知的,不求中的,則何用持弓矢以射為?列聖諸經,千言萬語,必有大體,必有要妙,人自少而有志,尚恐奪於世念,日月蹉跎,終身不見也。君若不在於的,苟欲玩其辭而已,是謂口耳之學,曾何足云?夫留情於章句之间,固远勝於博奕戲豫者,時以一斑自喜,何其小也!何不志於大體,以求要妙?譬如遊山,必上東岱,至於绝頂,坐使天下高峯遠岫、卷阿大澤悉來獻狀,豈不偉歟!幼翁曰:我習敬以直内可乎?胡子曰:敬者,聖門用功之妙道也,然坤卦之善,與乾相蒙,敬以直内,终之以方也。苟知不先至,則不知所终,譬如將適一所,而路有多歧,莫知所適,則敬不得施,内無主矣。内無主而應事物,則未有能審事物之輕重者也。故務聖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見,方力行以終之。终之之妙,則在其人,他人不得而與也。

  人心應萬物,如水照萬象。應物有誠妄,當其可之謂诚,失其宜之謂妄。物象有形影,實而可用之謂形,空而不可用之謂影。儒者之教踐形,释氏之教逐影,影不離乎形者也。是故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惟高明篤實之君子,乃知释氏之妄大有害於人心。聖王復起,必不棄中華之人,使入於夷類也。

復義

  胡子曰:復義為信,不復義為罔,践理為信,不践理为罔。唐文宗讀書,恥為凡主。及不能行其政令而饮醇酒求醉,是自棄者也。若憤悱自强,乾乾惕厲,廣求賢聖以自輔,則可以有為於天下矣。

  唐文宗曰:宰相荐人,當不問疎戚。若親故果才,避嫌而棄之,亦不為公。誠哉,是言也!

  小人得用,則民志不定。

  上侈靡而细民皆衣帛食肉,此饥寒之所由生,盗賊之所由作也。天下如是,上不知禁,又益甚焉,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事有大變,時有大宜。通其变,然後可為也,務其宜,然後有功也。

  胡子假陸賈對漢高曰:陸賈為漢高帝大中大夫時,時前說,稱引詩、書。帝罵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賈再拜對曰:臣竊以陛下馬上之功不如項王也。上曰:何謂不如?對曰:天下初發難時,秦軍常乘勝逐北,項王獨破秦軍,虜王離,懾服諸侯,降章邯及欣翳,西攻破函谷,東擊死田榮,蹙漢軍於穀、泗,困陛下於荥阳、成皋,七十餘戰,未嘗败北。陛下失太公於彭城,亡众於荥陽,跳身於玉門,中伏弩於廣武,勇不振於鴻溝,既及羽於固陵,必待信、越而後敢戰。此臣所謂不如也。上曰:是則然矣。而我得天下,項王失天下者,何也?賈對曰:項王失信弑君,意忌聽讒,行姑息,樂殺人,殖貨利,犯聖王之法,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陛下本以寬大長者受懷王入關之命,為天下除殘贼,所過亡卤掠,赦秦降王子婴,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約法三章,父老惟恐陛下不為秦王,此三代得天下之仁也。項羽負約,王陛下於蜀汉,陛下忍而就國,用蕭何為丞相,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項羽贼弒義帝,陛下举軍缟素,告諸侯而伐之,些三代取天下之義也。不龌齪自用,多大略,得英雄心,師張良,任陈平,將韓信,此堯、舜、禹、湯、文、武知人之明也。以野戰略地之功譬狗,以文墨議論之功為人,此堯、舜、禹、湯、文、武尚德不尚戰之心也。鎮撫百姓,下令軍士不幸死者,吏為衣衾棺敛,轉送其家,此堯、舜、禹、汤、文、武哀鰥寡、恤孤獨之政也。此五者,陛下所以得天下,成大漢磐石之基。非欤?馬上一時之功,乃河、漢之波瀾起伏耳。上欣然而笑曰:生言起吾意,殊非腐儒之論。吾欲治天下,法先聖,何若而可?賈再拜對曰:陛下及此言,天下之福也。天下法制,自周幽、厲埽蕩幾盡。平、莊之後,浸微浸盛。五霸假託仁義以自封殖,志不在於斯民。至於七雄,益以戰争强大為務。秦据形胜,以利誘民,鬬取一時之勝,而不知其勝為僥倖也,遂安而行之,居十三歲,天下争起而亡之矣。願陛下退叔孙退,聘鲁二生,使與张良、四皓及如臣者共論所以承三代之宜,定一代大典,以幸天下,以詔子孫,以傅萬世。上曰:善。然吾老矣,不能用也。明年丙午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长乐宫,寥寥千餘歲,未有能明漢家承三代之宜者也,又可論承漢家之宜乎!大宋癸酉岁,有士歎曰:嗚呼,天乎!使陸生有是對而漢祖用其言,則必六宫有制,嫡庶有辨,教養子弟有法,后夫人嬪婦各得其所矣。又安有戚夫人為人彘,張美人以恨死,趙王如意以酖死,淮阳王友以饿死,梁王恢以殺死,燕王建绝嗣,山朝武彊不疑,幾於亂姓之事哉?又安有审食其入於死誅不赦之罪,而吕氏至於族滅,後世世有外戚之禍哉?則必制国有法,荆王賈、楚王交、代王喜、齊王肥不封数十縣,而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禹、湯、文、武,以及皋陶、伊、傅、周、召之裔得血食矣;則必體貌大臣,韓信、彭越之夷三族可悔,蕭相國不繫狱,黥布、陣豨、韓王信、盧绾不背叛矣;則必不襲秦故,尊君抑臣,而朝廷之上制禮以道,谦尊而光,乾刚下充,臣道上行,致天道於交泰,而大臣可以託天下,委六尺之孤矣;則必封建諸侯,藩垣屏翰,根深蒂固,難於崩陷,可以正中國四夷之分,不至畏匈奴,與之和亲而手足倒置矣;則必復井田之制,不致後世三十税一,近於貊道,富者田連阡陌,僭擬公侯,而貧民冤苦失職矣;則必用虞制五刑,使好生之德洽於黎民,不下三大赦,以啟後世惠姦宄、賊良民之原矣,则必侍御仆從,罔匪正人,有疾病不枕,宦者卧,臨棄天下,公卿大臣受顧命,婦寺不能與,而大正其终矣;則必兼用仲尼立嫡與賢之法,嗣天子繼離之明,行乾之健,不受制於母后,遂饮為淫樂,不聽政矣。嗚呼!天道往而必返,三代之盛,其有终不復者乎!

  胡子假漢高聽賈言,徵魯二生曰:帝於是因張良以問四皓。四皓曰:吾志其道,未傳其業,盍征鲁二生?乃命鲁郡守以禮征之。二生曰:上素輕儒,好嫚罵,吾不忍見也。太守以聞。帝曰:所駡者,腐儒耳。則命大臣以玉帛聘焉。二生曰:上以布衣提三尺,用天下豪杰取天下,今天下已定矣,安用儒生?堅卧不起。使者復命。上即日車驾見之。二生見曰:陛下已定天下矣,尚安求士?上曰:定天下者,一時之事爾,吾欲與生謀萬世之業。二生再拜稽首,曰:陛下真天下之君也!上命副車载歸未央宫,東鄉坐而師問焉。上曰:吾生战国之末,不闻二帝三王之道,願生以教我。二生對曰:天下之道有三:大本也,大幾也,大法也。此聖人事,非常人所知也。上曰:何謂也?二生對曰:大本一心也,大幾萬變也,大法三纲也。此聖人事,非常人所知也。上曰:何謂也?二生對曰:陛下明達广大,爱人喜施,有長人之本矣。知人,好謀,能听,得應變之幾矣。項王殺君,舉軍缟素,布告天下而伐之,知提綱之法矣。“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王者法天,心不可怠放,怠則應變必失其幾,放則三纲不得其正。幾一失,則事難定;纲不正,則亂易生。陛下已定天下矣,其亦少怠矣乎!放者,其不可收矣乎。上不覺促膝而前曰:生何謂也?二生對曰:王者,法天以行其政者也。法天之道,必先知天。知天之道,必先識心。識心之道,必先識心之性情。欲識心之性情,察諸乾行而已矣。上曰:生言甚大,愿明以教我。二生對曰:乾元统天,健而無息,大明終始,四時不忒,雲行雨施,萬物生焉。察乎是,則天心可識矣。是心也,陛下怠之則放,放之則死,死則不能應变投機,而大法遂不举矣。臣子可以乘間而謀逆,妾婦可以乘间而犯顺,夷狄可以乘間而抗衡矣。後嗣雖有賢明之君,亦終不能致大治矣。上曰:何為而然?二生對曰:本不正也。陛下不見大本乎?木充本完,故能與天地陰陽相应。枝葉茂盛,華秾而實美焉。本一病,則蠹生其中,雖天覆之,地載之,陰阳承之,而枝葉不能茂,華實不能美矣。上曰:我知之矣,願聞所以行之。二生對曰:法始於伏羲,繼乎神農,大乎軒轅,成乎堯、舜,损益於禹、汤、文、武。夏之亡,非大禹之法不善也,桀棄法而亡也。商之亡,非成汤之法不善也,紂棄法而亡也。周之亡,非文、武之法不善也,幽、厉棄法而亡也。秦則不然,創之非法,守之非法而亡也。天下初定,革弊起度,今其時矣!臣願陛下勇於法天心,大明其用於政事,以新天下。上曰:吾願聞其目。對曰:歷世聖帝明王廳天受命之大法,小臣其敢專席而議,願陛下與天下共之。上曰:善。於是詔天下搜扬巖穴之士焉。

  胡子謂孙正蒙曰:天命之謂性,流行發見於日用之間。患在學道者未見全體,窥見一斑半點而孰認己意,以為至誠之道。如是,如是,欲發而中節,與天地相似也,難矣哉!求免斯弊者,舍講學其可乎?

  田叔悉燒梁獄詞,空手来見,可謂善處人子母兄弟之間者也。漠景,忌刻之君也,而能賢田叔,有过人之聰明、越人之度量者,何歟?以太后在上,不敢肆故也。无理存亡,在敬肆之间尔。孔子作春秋,必記災異,警乎人君,萬世不死也。

漢文

  胡子曰:汉文之顾命曰:朕不敏,無以佐百姓,常畏過行,惟年久長,懼于不终。此乾之健,天行之所以无息也,此堯、舜、禹、汤、文、武之心所以萬世不滅也。孔子作春秋不書祥瑞者,懼人君之自滿。自滿,則上失此心也。

  汉景以郅都、宁成為中尉,以嚴酷治宗室貴戚,人人惴恐。夫親親尊尊之道,必選天下有節行賢德之人為之師傅,為之交遊,則將有大人君子可為天下用,何有憂其犯法邪?治百姓亦然。修崇學校,所以教也。刑以助教而已,非為治之正法也。

  周亞夫、霍光不学不知道,能進不能退,殺身亡宗,是功名富貴誤之也。知道者屈伸通變,與天地相似,功名富貴何足以病之?張子房進於是矣。

  人皆生於父,父道本乎天,謂人皆天之子可乎?曰不可。天道,至大至正者也。王者,至大至正,奉天行道,乃可謂天之子也。昔周公作谥法,豈使子議父、臣議君哉!合天下之公,奉君父以天道爾。孝愛不亦深乎!所以訓后世為君父者以立身之本也。知本,則身立、家齊、国治、天下平,不知本,則纵慾恣暴,惡闻其過,入於滅亡,天下知之而不自知也,惟其私而已。是故不合天下之公,则為子議父、臣議君。夫臣子也,君父有不善,所當陳善閉邪,引之當道。君生不能正,既亡而又黨之,是不以天道奉君父,而以人道事君父也,謂之忠孝可乎?今夫以筆寫神者,必欲其肖。不肖吾父,則非吾父,不肖吾君,則非吾君,奈何以谥立神而不肖之乎!是故不正之谥,忠臣孝子不忍為也。

  知易,知春秋,然後知經綸之業。 一目全牛,萬隙開也。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自孟子而後,天下之人能立身建功就事者,其言其行,豈不皆有合於道。然求如孟子知性者,不可得也。大本正,然後可以保國一天下。

  人通於道,不死於事者,可以語盡心之道矣。

  誠,天命。中,天性。仁,天心。理性以立命,惟仁者能之。委於命者,失天心。失天心者,興用廢。理其性者,天心存。天心存者,廢用興。達乎是,然后知大君之不可以不仁也。

  養天下而享天下之謂君,先天下而後天下之謂君。反是者,有国危国,有天下危天下。

  欲修身平天下者,必先知天。欲知天者,必先識心。欲識心者,必先識乾。乾者,天之性情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一,物之所以萬殊也。萬物之性,動殖、小大、高下,各有分焉,循其性而不以欲亂,則無一物不得其所。非知道者,孰能識之?是故聖人順萬物之性,惇五典,庸五禮,章五服,用五刑,賢愚有别,親疎有倫,貴賤有序,高下有等,輕重有权,體萬物而昭明之,各當其用,一物不遗。聖人之教可謂至矣。

  释氏隐不知奉天,顯不知理物,竊弄鬼神之機以自利者也。君子居敬,所以精義也,理於善,所以順於道德也。盛德大業,至矣哉!

  一陰一阳之謂道,道謂何也?謂太極也。陰阳刚柔,顯極之機,至善以微,孟子所謂可欲者也。天成象而地成形,萬古不变。仁行乎其中,萬物育而大業生矣。

  人之道,奉天理者也。自天子達於庶人,道无一也。得其道者,在身身泰,在家家泰,在国国泰,在天下天下泰。失其道,則否矣。人道否,则夷狄强而禽獸多,草木蕃而天下墟矣。

  奉天而理物者,儒者之大業也,聖人謂天為帝者,明其心也。

  卦之必重,何也?天道然也。天道何為而然乎?太極動,則重矣。天道無息,故未嘗不重也。非深知天地之機者,孰能识之?

  伊尹、孔明救天下之心非不切也,然必待三聘三顧,然後起而從之者,踐坤順也。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介所守也。進不隱賢,必以其道,此其所以和而不流歟!在柳下惠和而不流,其聖於和而已,故其弊必至於不恭。

  或問杨子曰:貴戚之卿無可去之道,而微子去之,何也?曰:此微子之所以顺乎天也。不其然乎?武王不足為至德。詩曰“繩其祖武,受天之祜”,此之謂也。

  天者,道之總名也。子者,男子之美稱也。此之謂大道。為天下男子之冠,則可謂天子矣。

  天下有三大:大本也,大几也,大法也。大本一心也。大几萬變也。大法三纲也。有大本,然後可以有天下。見大几,然後可以取天下。行大法,然後可以理天下。是故君先以天下自任,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從上列聖之盛德大業自期,則天下之仁人争輔之矣。君以保養天下為事而不以自奉養,則天下之黎民趨戴之矣。上得天心,中得聖賢心,下得兆民心,夫是之謂一心,心一而天下一矣。天下之變無窮也,其大幾有四:一曰救弊之几,二曰用人之幾,三曰应敵之幾,四曰行師之幾。幾之来也,變動不測,莫可先图,必寂然不動,然後能應也。其大法有三:一曰君臣之法,二曰父子之法,三曰夫婦之法。夫婦有法,然後家道正。父子有法,然後人道久。君臣有法,然後天地泰。泰者,禮樂之所以興也。禮樂興,然後赏罸中而庶民安矣。

  有實,而後有名者也。實如是,故名如是。實如是而名不如是,則名實亂矣。名實亂於上,則下莫知所從,而危亡至矣。

  人皆謂人生则有知者也。夫人皆生而無知,能親師取友,然後有知者也。是故知危者,然後可與图安者也;知亡者,然後可與圖存者也;知亂者,然後可與圖治者也。以楚子文之忠,而孔子猶曰:未知,焉得仁?大哉知乎!天下萬事,莫先乎知矣。足以君子必先致其知。

  人君,剛健、中正、純粹、首出庶物者也。人臣,柔順、利貞、承乎天而時行者也。

  制井田,所以制国也。制侯國,所以制王畿也。王畿安强,萬國亲附,所以保衛中夏、禁禦四夷也。先王建萬國,親諸侯,高城深池徧天下,四夷雖虎猛狼貪,安得肆其欲而逞其志乎?此先王為萬世虑,禦四夷之上策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孔子所以書於习坎之彖也。城郭溝池以為固,孔子之所以答言偃之問也。自秦而降,郡縣天下,中原世有夷狄之禍矣。悲夫!

  无怠無荒者,二帝待四夷之上策也。

中原

  胡子曰:中原無中原之道,然後夷狄入中原也。中原復行中原之道,則夷狄歸其地矣。

  易、書、詩、春秋,今有其名耳,其道未嘗知也。知之,然後德進業修,而天下可乎耳。

  公卿大夫士,今有其名耳,其位未嘗定也。位定,然後才可盡,職可修,而天下可理矣。

  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道也。聖人之道若何?曰聖人者,以一人理億兆人之德性,息其争奪,遂其生養者也。

  誠者,天之道也。心涵造化之妙,則萬物畢應。彼夫懷之以恩,令之以義,憚之以威,结之以信者,末矣。易曰:雲從龍,風從虎。此之謂也。

  人君不可不知乾道。不知乾道,是不知君也。君道何如?曰天行健,人君不可頃刻忘其君天下之心也。如天之行,一息或不繼,則天道壤矣。

  均是人也,有一人而養千萬人者,有千萬人而養於一人者。大易天火之卦,六二中正之人也,九五亦中正之人也,一人而同於一人。孔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不言五失君道,不同於天下者,是一人者所赖以生養天下,同天下之本也。故孔子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堯之於舜,舜之於禹,禹之於益,成湯之於伊尹,高宗之於傅說,武王之於周公,仲尼之於颜回,先主之於武侯是也。雖然,二,柔者也,故有私暱之戒。君者,天之道也。臣者,地之道也。君道必謙恭盡下,則臣可以上纳其忠。是故天下地上而為泰,天上地下而為否,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君意不先动而臣先之,是謂失道。道失於初,求欲有终,難矣!故知道之臣,宁有死於其分,而無犯分以徼功也。

  古者舉士於鄉,自十年出就於外傅,學於家塾州序。是學者何事也?曰:六礼也,七教也,八政也。書其質性近道,才行合理,鄉老鄉吏會合鄉人,於春秋之祭祀鬼神而書之者也。三歲大比,乡老鄉吏及鄉大夫審其性之不悖於道也,行之不反於理也,質其书之先後無变也,乃入其書於司徒,謂之選士。選士學於鄉校,其書之如州序。三歲大比,鄉大夫及司徒審之如初,乃入其書於樂正,謂之俊士。入国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书,以上觀古道。樂正官屬以時校其業之精否而勉厲之。三岁大比,樂正升其精者於王,謂之進士。王命冢宰會天下之進士,論其资性才學行菜,某可以為卿歟,某可以為大夫欤,某可以為士歟。卿闕,則以可以為卿者補之,大夫阙,則以可以為大夫者補之。士闕,則以可以為士者補之。三年一考其绩,三考,黜其不職,陟其有功者。是故朝無幸官,野無遺賢,毁譽不行,善惡不眩,德之小大當其才,位之高下當其職,人務自修而不僥倖於上,人知自守而不冒昧求進,人知自重而不輕用其身,人能有恥而不苟役於利。此所以仕路清,政事治,風俗美,天下安寧,四夷慕義,而疆場不聳也。後之取士反此。

  分天下有德有功者以地,而不敢以天下自私,於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国之制焉,於是有君朝、卿大聘、大夫小聘、王巡狩述職之禮樂法度焉,於是有千雉、百雉、三之一、五之一、九之一,高城深池焉,於是有井邑、邱甸、縣都之夫数焉,於是有十乘、百乘、千乘、萬乘之車数焉,於是有伍兩、卒旅、師軍之制焉,於是有鄉大夫、司徒、樂正取士之法焉。邦國之制废,而郡县之制作矣。郡縣之制作,而世襲之制亡矣。世襲之制亡,而数易之弊生矣。数易之弊生,而民無定。巡狩述職之禮废,而上下之情不通,考文案而不究事實,信文案而不任仁賢,其弊有不可勝言者矣。城池之制廢,而禁禦暴客、威服四夷之法亡矣。夫家之法廢,則民数不可詳矣。民数不可詳,而車乘不可出矣。車乘不可出,而軍師不隱於農矣。軍師不隐於農,而坐食者众,而公私困窮矣。

  学,即行也,非禮,勿视听言動。學也,行之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习之不已,理與神會,能無悦乎!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是以識前言往行,為學而已。扬雄何其陋之甚也?此大驳也,非小疵也。

  七雄諸侯皆自稱王。以為王歟?則土無二王,四海之内安得而七也?以為諸侯歟?則地皆有千餘里,普天之下安得侯而七也?王非王,侯非侯,立位不正,此孔、孟所以難仕。然而仕者,將以行其正也。人可正,則仕矣。孔門諸子,有仕大夫之家者,有不仕大夫之家者,大夫之家可以仕,亦可以無仕者也。何謂可以仕?君臣之義不可廢也。何謂可以無仕?知其不可教故也。故冉求不能改季氏之德,孔子所以鳴鼓而攻之也。

  利建侯者,文王所以著於屯之彖也,所以著於豫之彖也。宜建侯者,孔子所以繫於屯之象也。利建侯者,周公所以著於屯之爻也。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孔子所以著於比之大象也。

  封建之法,本於鴻荒之世,羣雄之所以自立者也。法始於黄帝,成於堯、舜,夏禹因之。至桀而亂,成湯興而修之,天下亦以安。至紂而又亂,文王、武王興而修之,天下亦以安。至幽王而又亂,齊桓、晉文不能修,而又益壤之,故天下紛紛不能定。及秦始皇而埽滅之,故天下大乱,争起而亡秦,猶反覆手於須臾间也。

  黄帝、堯、舜安天下,非封建一事也,然封建其大法也。夏禹、成汤安天下,亦非封建一事也,然封建其大法也。齊桓、晉文之不王,亦非一事也,然不能封建,其大失也。秦二世而亡,非一事也,然埽滅封建,其大缪也。故封建也者,帝王所以顺天理,承天心,公天下之大端大本也,不封建也者,霸世暴主所以縱人欲,悖大道,私一身之大孽大贼也。人今聞黄帝、堯、舜、文王、武王,則尊之貴之,以為聖人;聞齊桓、晉文,則訾之笑之,以為霸者;聞始皇、胡亥,則鄙之賤之,以為小人之雄爾。及聖人所行則不從,而霸者暴人之所行則從之,歷代不能改。是何也?弗思之甚也。

  天地根於和,日月星辰根於天,山川草木根於地,而人根於天地之间者也。有其根,則常而静,安而久。常静安久,則理得其终,物遂其性。故封建者,政之有根者也,故上下辨,民志定,教化行,風俗美,理之易治,亂之難亡,扶之易興,亡之難滅。郡縣反是。

  聖人周萬務而無為,故博施濟众,不期應於物而物應,功用配天地,悠久無疆,而人道立矣。

  命有窮逵,性無加損,盡其性則全命。

  貴贱,命也。仁義,性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言
說苑 ​卷第十四
班固《漢書》(《前漢書》)傳·楊胡朱梅雲傳
《新書》(漢 賈誼) 顔子學苑校訂中國文化經典
皇明經世文編(明)陳子龍等 選輯●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九十五
【史海钩沉】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