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前四史札记:从上古到三国(4)
  四  秦代的简化字
    
    
    秦灭六国后,李斯奏请统一文字,凡与秦国文字不同的,全都废除(“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同时对秦国文字也加以简化,确立规范字体为小篆。
    
    钱穆《秦汉史》说,既然只是废除所有与秦国文字不同的,那自然还有许多相同的保留了下来,所以秦统一文字,并非尽废六国文字。
    这个逻辑太古怪了。就算真有许多相同的吧,所有不同的都废除了,那些相同的还怎么区别?写出来后,算秦国文字,还是六国文字?打个粗浅比方,男人与太监,不合的地方也就那么一点点,假如“罢其不与太监合者”,引刀成一快,割了那一点点,与太监相同而留下来的部位固然多多,可是,区别在哪呢?
    所以,可以很确定的说,秦统一文字,就是以秦国文字为标准,而尽废六国文字。
    
    在小篆之前,秦国所使用的文字,叫做籀(zhóu)书,也就是大篆。大篆的规范字体,收在一部叫《史籀篇》的字书中。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字书。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王国维提出怀疑,认为史籀并非人名,根据《说文解字》,“籀”就是“读”的意思,古时在各种典仪中朗读文书的都是太史,于是“太史籀书”(太史读书)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昔人作字书者,其首句盖云‘太史籀书’,以目下文”,后人遂取首句“史籀”二字为篇名,称《史籀篇》。又根据籀书体势,以及其在当时所通行的范围(通行于秦国,而不及东方六国)推测,这当是春秋战国时,秦国人作了来教学童识字的。(见《史籀篇疏证序》。)
    
    为了推广小篆,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太史令胡母敬,分别作了三部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用以教学童识字。其中所收文字,便是取自《史籀篇》而稍加简化。这三部字书,到汉初被合在一起统称《仓颉篇》。
    
    从大篆变为小篆,很像从繁体字到简化字,并非全改,只是部分减省罢了。实际就是收集当时较为通行的文字确定下来。故小篆的大部分文字仍与籀书相同。
    
    大篆虽已变为小篆,但是秦朝严刑峻法,奏事繁多,篆字写起来麻烦,于是将笔画再加省改,变为隶书,作为辅助之用,故隶书又称佐书或左书。
    事实上,隶书也是此前早就有了,这时只是收集整理并确定下来。就像我们现在的简化字,在被确定为规范字之前,许多都是早已通行的俗字,并非完全原创(后来的“二简字”才是完全胡来,比如“雪”简化成“彐”)。
    
    
    
    许多人一见四九年以前的文献中有简化字便愕然,其实大可不必。上图是《红楼梦》庚辰抄本中一页,回目中的“宝(寶)”“刘(劉)”“荣(榮)”,正文中的“听(聽)”“时(時)”“与(與)”“个(個)”“聪(聰)”“来(來)”“旧(舊)”“乱(亂)”“过(過)”“这(這)”“边(邊)”,就都已经是规范简化字了。另外还有几个与现在不同的简化字(或者该算异体字),如“處”简为“処”,“覺”简为“斍”,“麼”简为“庅”之类。
    由此可见,即使政府不简化汉字,通过民间的长期使用,汉字趋简,也是势所必然。(对这一问题,我还有别的话,下回再说。)
    
    到了汉朝,隶书成为通行字体。
    但这绝不是因为革命了而特别选用简化字。证据就是,在制度上,篆书是要比隶书更为尊贵的,一般重要文书都要使用典雅的篆字。比如册封诸侯、三公,用竹简,写篆书;而削爵罢官了,则用木简,写隶书。又比如,诸侯王告太庙,用竹简,写篆书;而祭四时,则用木简,写隶书。
    
    隶书成为通行字体,主要是因为书写简便。而与隶书同时,还有更简更便的草书——因起初只是草稿用字,故称草书。草书由隶书简化而来,汉魏间草书,各字独立不相连绵,称为章草;晋以后,笔画连绵,称为今草。至于张旭、怀素的狂草,那就是纯粹的艺术作品了,与文字演化并无多大关系。汉末又有楷书与行书。楷书一开始也叫隶书,汉魏间所写的隶书,叫做汉隶,晋唐楷书,叫做今隶。草书与楷书都是由隶书变化而来。草书放达,楷书拘谨,行书兼二者之长,介于草楷之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对字源的否定
汉字形体演变、部首、用字现象
给伪传统文化传播者说:“爱无心”( 愛)?还是别有用心?
论史游章草《急就章》之真实性
八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一章之《说文解字》习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