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汇编】古文语段译注(3)

刘颇推瓮

 

【原文】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1),塞于隘路(2),属天寒(3),冰雪峻滑(4),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5),罗拥在后(6),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7)?”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8),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9),悉推瓮于崖下(10)。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11)。

(选自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

 

【注释】

(1)饔:同瓮,瓦罐,瓷瓶。(2)隘:关隘,这里指狭窄的路。(3)属:逢,碰上。(4)峻:险、陡。(5)铃铎:指挂在车马上的铃铛,这里代指车辆。(6)罗:罗列,集结。(7)直:通“值”。(8)缣(jiān):细绢。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9)结络:指系在车上的绳索。(10)悉:全部。(11)噪:吆喝。

 

【译文】

在渑池的道路上,有一辆满载瓦罐的车子堵住了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险峻又湿滑,(车子)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但没有一点办法。(这时)有一个名叫刘颇的人(骑着马)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的瓦罐(一共)值多少钱?”(赶车的人)回答说:“共值七八千贯钱。”刘颇立刻打开行囊取出缣来交给那个赶车的人;又叫自己的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把瓦罐全部推到了山崖下。一会儿功夫,车身变轻能够前进了,大家纷纷吆喝着,赶着自己的车辆向前走去。

 

 

 

琵琶结果

 

【原文】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1),适村人献枇杷果(2),帖书“琵琶”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3),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4)。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5)。

(选自明浮白斋主人《雅谑》。“雅谑”意思是指高雅的笑话。)

 

【注释】

(1)莫廷韩:即莫是龙,明华亭人,字云卿,又字廷韩。幼聪颖,八岁读书,目下十行,十岁能作文,有“圣童”之称。过:拜访;探望。袁履善:即袁福微,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被贬为地方官。为人博学有才,人称“小词林”。

(3)枇杷果:一种产于温暖地带的水果、形圆,色淡黄,甘酸多汁。

(4)令君:知县。根据时间推算,这个知县应是屠赤水,即屠隆,字长卿,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万历进士,曾任青浦县知县、礼部郎中,是明代戏曲和诗文作家。以为问:拿他们的笑来问,意思是问他们笑什么。

(5)定交:定为文字朋友。

 

【译文】

有一次,莫廷韩去袁履善家拜访,正好遇到有村人来送枇杷,并在送礼的帖子上写着“琵琶”二字。莫廷韩去袁履善看了不禁大笑。后来知县也来了,看他们还在笑,便问他们笑什么。袁履善就把这事情说了一遍。知县说:“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廷韩随口就接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知县觉得莫廷韩接得快也接得好,就很欣赏,于是二人就结成了朋友。

 

 

 

锡饧不辨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2),闻一医家术甚高(2),治病辄效(3),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4),酬应不暇(5)。偶一求药者既去(6),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7)。”原礼心异之(8),叩其故(9)。曰:“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饧”字(11),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12),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选自《冷庐医话》)

 

【注释】

(1)明:明朝。尝:曾经。京:京城。

(2)医家:医生。术:技术。

(3)辄:总是。效:有效验。

(4)迎:指迎接他出诊的人。求:指上门求诊的人。溢户:满屋。

(5)酬应:接待。不暇:没有空。

(6)既:已经。去:离去。

(7)临:等到。

(8)异:感到奇怪。

(9)叩:问。

(10)古方:古代医方。

(11)殊:竟。饧:同“糖”字。

(12)庸:平庸,此指无技术。熟谙:熟悉。

 

【译文】

明代名医戴原礼有一次到京城,听说有个医生技术很高明,给人看病很有成效,就亲自去那个医生的诊所去看看。他看到诊所里请他治病的人占满了屋子,他来回招呼,忙也忙不过来。正好有个求药的人离开了,他急忙追出去,叮嘱他说:“在煎药之前要加一块锡。”戴原礼觉得很奇怪,便问这医生。医生说:“这是古代医方。”这位医生不知道。古代医方上说的是加“饧”一块。“饧”也就是用糯米煎出来的糖。真是可悲啊!现在的庸医居然说自己相当熟悉古代药方,大体上都是些连“锡”和“饧”字都分不清的人啊!

 

 

 

孙叔敖杀两头蛇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1),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2),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3)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4)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5),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

(1)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2)向:从前,先前。文中是“刚才”的意思。(3)安:哪里。(4)阴德:暗中做的好事。(5)治:治理。

 

【译文】

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于是就杀了蛇并把它埋了。回家后,很忧伤地哭了。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果然当了楚国的令尹,他没有怎样治理,事情就都办好了,因为老百姓相信他的心是仁慈的。

 

 

 

二钟答文帝问

 

【原文】

钟毓、钟会(1)少有令誉(2)。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3)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4)。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1)钟毓、钟会是兄弟二人。钟毓,字稚叔,后官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后官至司徒,成为平灭蜀国的主要将领。(2)令誉:美好的声誉。(3)钟繇:三国时魏国的大臣,书法家。(4)敕见:皇帝宣见。

 

【译文】

钟毓、钟会两兄弟小时候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听到这事,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让你的两个儿子来。”于是下令召见。钟毓的脸上有汗水,文帝说:“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恐惧而惊慌,汗出如水浆。”又问钟会:“你的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恐惧而战栗,汗也不敢出。”

 

 

 

王蓝田为人晚成

 

【原文】

王蓝田(1)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2)以其东海子(3),辟为掾(4)。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为叹赏。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1)王蓝田:王述,字怀祖,东晋太原人,袭爵蓝田侯,故称王蓝田。(2)王丞相:王导,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3)东海子:王述的父亲王承曾任东海太守。(4)掾:yuàn古代副官、佐吏的通称。

 

【译文】

蓝田侯王述为人处世,成就比较晚,当时人们竟认为他痴呆。丞相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就召他做属官。有一次聚会,王导每次讲话,大家都争着赞美。坐在未座的王述说:“主公不是尧、舜,怎么能事事都对!”王导非常赞赏他。

 

 

 

罗友好乞食

 

【原文】

襄阳罗友有大韵(1),少时多谓之痴。尝伺人祠,欲乞食(2),往太早,门未开。主人迎神出见(3),问以非时,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遂隐门侧。至晓,得食便退,了无怍容(4)。为人有记功,从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阙观宇,内外道陌广狭,植种果竹多少,皆默记之。后宣武漂洲与简文集,友亦预焉;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遗忘,友皆名列,曾无错漏。宣武验以蜀城阙簿,皆如其言。坐者叹服。谢公云:“罗友讵减魏阳元。”后为广州刺史,当之镇,刺史桓豁语令莫来宿,答曰:“民己有前期,主人贫,或有酒馔之费,见与甚有旧,请别日奉命。”征西密遣人察之,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怡然,不异胜达(5)。在益州语儿云:“我有五百人食器。”家中大惊。其由来清,而忽有此物,定是二百五十沓乌樏(6)。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

(1)罗友:襄阳人。官历襄阳太守与广州、益州刺史。(2)乞食:乞讨食物。(3)迎神:迎接神灵。(4)怍容:羞愧的脸色。(5)胜达:名流和显贵。(6)乌樏:食具,贫家所用粗制食盒,一具供两个人用。

 

【译文】

襄阳的罗友有大气度,年少时很多人说他傻。一次有个人家要祭祀,罗友想去要点吃的,可他去得太早,祠堂还没开门。祠堂主人出来迎神时看到他,就问他还不到祭祀的时候,为什么在这里?罗友答道:“听说你们这里祭祀,我想来要一顿饭吃。”说罢就躲到门旁,到了早晨得到食物后就离开了,丝毫没有什么难为情的。罗友的记忆力很好,跟随桓宣武(桓温)平蜀,沿途所见的蜀国城池庙宇,道路的宽窄,种植果树竹子的多少,他都暗暗地记了下来。后来桓宣武和简文帝(司马昱)在溧洲相会,罗友也参加了。他们一起谈论蜀国的事情,有遗忘的地方,罗友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没有任何的错误遗漏。桓宣武拿蜀王宫中的薄册来验证,结果和罗友说的一模一样,在座的人无不叹服。谢公(谢安)曾说:“罗友绝不比魏阳元(魏舒)差。”后来出任广州刺史,要去上任时,荆州刺史桓豁让他晚上过来住,罗友回答说:“我已经有了约会。主人家比较穷,或许需要我出酒菜的费用,不过和我交情很深。改日我一定奉命。”桓豁暗地里派人跟踪他,到了晚上,罗友来到荆州刺史门下没什么区别。掌管文书的小吏家,在那里他显得非常高兴,和跟名流显贵们在一起在益州时,他对儿子说:“我有能供五百人就餐的餐具。”家里人非常惊讶。罗友历来清廉,现在突然有了这些东西,家人估计一定是那二百五十套黑色的食盒。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

陈大丘与友期(1)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2)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3)?”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4)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5)之,元方入门不顾(6)。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1)期:约定时间。(2)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3)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4)委:舍弃,丢弃。(5)引:拉。(6)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不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便走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那时七岁,在门外游戏(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否(在不在家)?”元方回答说:“等待你很久也不到,已经走了。”朋友就生气说:“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约定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正午出发,正午你不到,就是没有信用;面对别人的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表示友好)。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朱文公受骗

 

【原文】

朱文公有足疾(1),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2),旋觉轻安(3)。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4),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5)。”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6),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7),已莫知其所往矣(8)。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9)。”

(选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

(1)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号“文”,故称朱文公。(2)道人:道士。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3)旋:不久。(4)筇:竹名。(5)勃窣:蹒跚而行。(6)作:发作。(7)亟:立刻。(8)莫:没有人。(9)误:耽误、加害。

 

【译文】

朱熹患有脚病,曾经有个道士给他用针热敷的方法,顿时觉得轻松安适。朱熹非常高兴,大大地感谢了他,并且送他一首诗说:“几年来我凭借着细竹棒扶着我走路,一针下去还觉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门时柱着拐杖儿童见了会嘲笑我,现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匍匐而行的老头了。”道士拿到诗后就离开了,没有几天,脚病发作得非常厉害,过于没有热敷时。朱熹急忙让人寻找道士,已经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朱熹叹气说:“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妨害其他人罢了。”

 

 

 

九方皋相马

 

【原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1)。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2)。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3),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4)。”使人往取之,牡而骊(5)。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

(1)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2)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3)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4)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5)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忽忽,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飞一样地快,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拿着扁担挑绳打柴的人叫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马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好马不好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

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横家语录
列子说符第八
《劝学》原文、译文、注释
国学经典 《智囊全集》:第三部 察智 揭发奸邪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上)
简傲第二十四---世说新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