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汇编】古文语段汇编(6)

阿柴折箭

 

【原文】

阿柴有子二十人(1),疾病,召诸子弟谓之曰:“先公车骑(2),以大业之故,舍其子拾虔而授孤(3);孤敢私于纬代而忘先君之志乎!我死,汝曹当奉慕璝为主(4)。”纬代者,阿柴之长子;慕平璝者,阿柴之母弟、叔父乌纥提之子也(5)。阿柴又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慕利延折之;又取十九箭使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柴乃谕之曰(6):“汝曹知之乎?孤则易折,众则难摧。汝曹当戮力一心(7),然后可以保国宁家。”言终而卒。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卷“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注释】

(1)阿柴:吐谷浑的首领。吐谷浑,古族名,原是鲜卑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省凌海市西北。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迁至今甘肃、青海间。传至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2)先公车骑:先公指已故首领树洛干,是阿柴的哥哥。树洛干在世时,自称车骑将军。(3)授:交给。这里指把王位传给他。孤:小国君主的自我谦称。(4)汝曹:你们。奉:拥戴。(5)母弟:同母异父的弟弟。乌纥提:人名,吐谷浑的已故首领。他立为首领时,以树洛干之母为妻,生二子,大的叫慕璝,老二叫慕利延。(6)谕:旧时代上告下的通称。(7)戮(lù)力:合力。

 

【译文】

阿柴有20个儿子。他病重时,把子弟们召集来,跟他们说:“先王车骑将军,为了国家大业的缘故,没有把王位交给他的儿子拾虔,而是交给了我,我怎么敢徇私把王位交给我的儿子纬代而忘掉先王的遗志呢!我死之后,你们要拥护慕璝为首领。”纬代是阿柴的长子,慕平璝是阿柴同母异父的弟弟,叔父乌纥提的儿子。阿柴又叫各人拿一支箭上来,他拿了一支箭交给慕璝的弟弟慕利延,叫他把箭折断,慕利延轻而易举地就把箭折断了。阿柴又拿十九支箭叫慕利延把箭折断,慕利延用力也无法折断。阿柴就教导他们:“你们知道吗?一支箭是容易折断的,一把箭就很难折断。你们应当合力同心,这样才能保卫国家。”说完,阿柴就去世了。

 

 

 

割肉自食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1),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2),曰:“姑相饮乎(3)!”觞数行(4),曰:“姑求肉乎(5)?”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6)?”于是具染而已(7),引抽刀而相啖(8),至死而止。勇若此(9),不若无勇。

 

【注释】

(1)郭:城墙。这里指城。(2)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3)故:姑且。(4)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ɡ):酒杯;行(xínɡ):遍数。(5)求肉:找一点肉吃。(6)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革:更,另。(7)具:准备。染:豆豉酱。(8)啖(dàn):吃。(9)若:像。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王恭从会稽还

 

【原文】

王恭(1)从会稽(2)还,王大(3)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n)(4),因语恭:“卿东(5)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6)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7)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8)不悉恭,恭作人无长(9)物。”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王恭:东晋重臣。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王大:王恭的族叔。簟(diàn):竹席子。(5)东:会稽在东晋国度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6)一领:一张。领,量词。(7)荐:草垫。(8)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9)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极其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长(chnɡ):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译文】

王恭会稽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回答。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本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杀身成仁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选自《论语·卫灵公》)

 

【注释】

(1)兴:起。(2)愠:音yn,怒,怨恨。(3)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4)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弃书捐剑

 

【原文】

项籍(1)少时,学书不成,去(2);学剑,又不成。项梁(3)怒之(4)。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5)知其意,又不肯竟(6)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

(1)项籍:项羽,名籍,字羽。(2)(去:去掉,指放弃学书)。(3)项梁:项羽的叔父。怒(4)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5)略:大概。(6)竟;完毕。

 

【译文】

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昔有长者子

 

【原文】

昔有长者子(1),入海取沉水(2)。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伽斯那《百喻经》)

 

【注释】

(1)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2)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3) 售:卖出去。 (4) 直:通“值”价值。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东野稷败马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1),左右旋中规(2)。庄公以为文(3)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hé)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4)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注释】

(1)中(zhònɡ)绳:符合笔直得墨绳。中:符合。(2)规:圆规。(3)文:“父”字之误,前脱“造”字。造父,周穆王时御手。(4)密:同“默”,沉默。

 

【译文】

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前进、后退时(车轮压出的痕迹)都符合笔直的墨绳,左右拐弯(的车痕)都符合圆规划出来的圆。庄公觉得造父都不会超过他的技艺,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说道:“东野稷的马将会翻倒的。”庄公沉默,没有回答。不久,东野稷果然翻车了。庄公问颜阖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失败?”(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尽了,却还强迫它奔跑,所以说会翻车的。”

 

 

 

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1),既率其党(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4)?”邻人曰:“多歧路(5)。”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6),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

(1)亡:走失。

(2)党:乡邻。

(3)竖:童仆。

(4)何追者之众:为什么追的人要那么多?

(5)歧路:分岔的路。

(6)之:去。

 

【译文】

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1),审问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笃行之(5)。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6);有弗问(3),问之弗知(7)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8)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注释】

(1)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2)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3)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4)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5)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行的对象。(6)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搁置,终止。以下四句仿效此句。(7)知,懂。(8)弗得,指不得结果。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1)不怨(2)人,知命(3)者不怨天;怨人者穷(4),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

(1)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2)怨:埋怨。(3)知命:懂得命运。(4)穷:走投无路。(5)无志:没有见识。(6)失:过失,过错。(7)反:反而。(8)岂:难道。(9)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劝学》原文、译文、注释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下)
四书五经合集 (原文 注释 译文 读解)
《庄子》原文·注释·译文
『国学』《劝学》原文、译文、注释
王恭从会稽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