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欣赏:析字联

     楹联欣赏:析字联 

析字联,是根据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通过解析、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形、音、义特点,将一个或几个汉字进行化形拆拼,使之成为另有新义的几个新的汉字,用来表达联语的意义。这种属于文字拆拼、离合的方法,又称拆字联。“析字”和“拆字”相近似,但也有不同。“析”有“解”字的意思,即通过对字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意思,以此构成对联。

析字联,拆字巧妙,联律工严,制作难度大。它不仅要保持对联的对仗特色,还要受所析的字形结构的严格约束。

真正优秀的析字联,必须是对仗、析字、寓意三者兼美。制得好的析字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意境妙趣横生,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相传韦姓相府韦小姐才貌过人,及笄之年,她想觅一匹配郎君,不论贫富,只求才华,逐出此上联征偶。这是一副比较巧妙的析字联。

小姐的出句中,“寸”和“土”拼合成“寺”,“寺”和“言”又拼合成“诗”,“月”乃“明”字拆出。而且兼用顶针格,末句又是摘引一句唐诗(称作转引格),技巧之多,属对确为困难。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路过此地,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秀才的对句中,两个“木”字合成“林”,“林”和“示”合成“禁”,“斤”乃“斧”拆出,末句出自《孟子.粱惠王上》,也属典语,而且联语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字平仄不合,但拼字、拆字、顶针、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出对巧,应对妙,两人巧结良缘。

 

清乾隆年间,纪晓岚为侍读学士,每天除陪乾隆读书外,别无他事,甚觉无聊。又惧一言不慎,惹恼皇上。于是他向乾隆告假省亲。乾隆知道他不安心,也体谅他背井离乡、深居皇宫的苦衷,加之他才学超群,就不忍责备他。乾隆依他的“心思”出一上联,若纪晓岚能对出下联,即准假省亲。纪晓岚知皇上上联用的是析字、复字技巧,沉思片刻也用析字、复字技巧对出下联:

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乾隆出句) 

我乃——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晓岚对句)

上联“十口心”合为“思”,又以复字法连用三个“思”字;下联“寸身言”合为“谢”,也连用三个“谢”,即妙成对句,又巧言叩谢。乾隆一听,人家都谢恩了,便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

相传这是北宋佛印和尚巧对苏小妹的一副联。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天花乱坠说佛经。苏小妹隔窗听了,便有意出此上联耍笑他。佛印看了此上联,也反戏她一下联。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上联中,“人”和“曾”合为“僧”、 “人”和“弗”合为“佛”。意谓:人虽然当了和尚,但成不了佛。戏谑之意,溢于言表 。下联中,“女”和“卑”合为“婢”、“女”和“又”合为“奴”。意谓卑微的女子只配当丫鬟,而丫鬟又可称奴才,取笑更为妙趣。联语析字巧妙,语意通畅,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公然贪赃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愤不平,其中一才子将“吴省钦”三字拆开,制成一妙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批是:口大欺天。

对联张贴到考场门口后,引起全城轰动,弄得吴省钦声名狼藉。

 

昔有潘、何两姓农户联姻,来客作贺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将“潘”字分拆为“水、米、田”,下联将“何”字分拆为“人、口、丁”,饶有趣味。

 

相传明朝才子杨溥,幼时家贫,县官要他父亲服劳役。因其父年老体弱,杨溥再三请求减免。县官出一上联要杨溥应对: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出句拆解“圖”字,意指在他的管辖范围,就得听他安排。杨溥对句拆解“傘”字,表达了“请大老爷关照”的意思。县令听后,为少年杨溥的奇才所折服,便免了杨溥父亲的劳役。

 

唐文宗年间,广东封州出了个神童莫宣卿,6岁即能吟诗作对。梁县令不信,有次路过莫家,便进去探个究竟。见到一个小孩,随口问道:“你是莫家小公子吗?”小孩答道:“是,大人。”由于回答较快,梁县令误听成“是大人”。心里不高兴,便想挫挫小孩的傲气,于是吟出一上联:

廿日小孩岂称大。

莫宣卿听出梁县令的出名弦外有音,是将自己的“莫”姓拆字为联,即针锋相对地答道:

三两木头不成官。

对句也把县令的“梁”姓拆解成联( “两”字的别体为“刀” )。梁县令见他如此聪明机智,连声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后来,莫宣卿17岁便考中状元,时人誉为“岭南八才子”之一。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清朝禁烟时征得的一副析字上品联:上联“因”与“火”合拼成“烟”,拆“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下联“舛”与“木”合拼成“桀”,“全”拆分为“人”(当为“入”)和“王”。全联是前拼后拆。这副对联出彩之处有二:上联巧用“若”之一撇,言下之意是说 “撇不开”(抛不下)“烟”,终是“苦”;下联出彩在将“人、王”之“全”联系成“人道”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全无人道”的罪行,告诫劝导人们戒掉鸦片烟的不良嗜好,脱离毒害身心的苦海。寓言之深,劝诫之诚,溢于言表,堪为佳构。像这样用对联劝戒人们,析字联可以大显身手。

 

近代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字蕴白,号窥园,是台湾著名诗人。相传,许南英曾经遇到过一个妓女,叫春娥,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一次,他送给春娥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一日一夫,一无了局;

是女是我,是亦前缘。

这是一副析字巧联。上联的“一日一夫”,恰好合成“春”字;下联“是女是我”,恰好又合成“娥”字。这副对联不仅析字巧妙,且寓意深长。上联是说:你身为青楼女子,像这样整天接待不同的“客人”,一天一个“临时丈夫”,到何时才是尽头呢?下联是说,你(“女”通“汝”)、我二人相遇并相识,可称得是前世有缘。上联饱含同情,下联则规劝她从良。情深意切,令人感动。

 

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

据说明代文人吴文泰,有一次让两个家人给好友丁逊学去买木头。两个家人早早出去,很晚才抬着木头回来。丁逊学请了四个木匠做木器家具。吴文泰见四个工匠做木器活,便作了个拆字联,让丁逊学来对。上联意思说,四个人做木匠活儿,人多活儿少。联中“四口”指那四个工匠;“兴工”就是做工。“四口兴工”正好组成个“噐”字(这是器字的异体字),“噐”字拆开,就有四个“口”,一个“工”,所以说“口多工少”。丁逊学一听,就想到了买木料的事,马上对了下联。下联中,“來”是“来”的繁体字。丁逊学也是采用拆字法,把“來”字拆成了二“人”一“木”。两个小“人”和一个大“木”。意思就是说,两个人抬木头回来晚了,木头挺长,人显得挺短,看着很有意思。

 

帝非帝,王非王,丢人缺德;

满不满,汉不汉,有共无和。

这是一副讥讽袁世凯的析字联。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遭到全国人民反对。

此联拆解“洪宪”二字,对袁世凯篡权复辟的丑行,进行了辛辣嘲讽。上联解拆“宪”(繁体为“憲”)字,说上有宝盖却不是“帝”,中间像“王”又非“王”,底下是“德”字的-半,也不是“德”,故讽之为“丢人缺德”。下联拆解 “洪”字,偏旁虽有三点水,却非“满”非“汉”,“洪”字右边有“共”字,正好引申“有共无和”,此联析字颇费心思,嘲讽尖锐、辛辣。

 

或入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这是用析字易文方法写成的另一副讽袁讨袁的析字联。繁体“園” 、“國”同是口部,其内嵌“袁”、“或”,把“袁”从“園”中拖出,再加入“或”,就成为“國”。上联 “拖”字用得极为有力,显示了人民的威力; “老袁”谐音“老猿”,则饱含轻蔑与憎恨,意在袁世凯虽然身居高位,不过是沐猴而冠,要把他拖出来,还我国体,可谓义正词严。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对仗成句,十分工整。“道”、“途”二字部首相同“辶”,“余”、“首”皆在其上。“余”上“首”下就成为 “途”。刻画了袁世凯处于穷途末路的凄凉心境,与上联的对仗、呼应都恰到好处。

 

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民不聊生,教职员生活也困苦不堪。某教授愤而写出一联:

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这副析字联中,上联“欠”、“食”二字合为“饮”字,“泉”字拆开为“白”、“水”二字;下联“无”、“才”二字合为“抚”字,“墨”字拆开为“黑”、“土”二字。联中有拆有合,先合后拆,且涵意深远。其意是反动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只能以泉水足饱,何堪足饱;只能以黑土充饥,岂能充饥。这副对联成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战斗檄文。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这是《粟香三笔》里的一副联。上联拆“冻”、“洒”二字,把“冻”拆成“东”加“二点”,把“洒”拆成“西”加“三点”;下联拆“切”、“分”二字,把“切”拆成“七”和“刀”,把“分”拆成“八”和“刀”。颇费心机,着实巧妙。

 

此木为柴山山出 ;

因火成烟夕夕多 。

清乾隆年间 ,辽阳城里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年少刻苦攻读,赴京赶考时路遇一砍柴老翁。老翁看王尔烈挑着一担书,便问:“你是进京赶考的吧?”王尔烈有礼貌地点点头。老翁打趣地说:“来!我先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完,老翁就指着刚刚砍来的一担树枝,念出上联,请王尔烈对下联。年青的王尔烈-听,知是合字联。联中拼合“柴”、“出”二字,“此”、“木”合为“柴”,两个“山”字合为“出”。该怎么对呢?王尔烈望着村中升起的炊烟,受到启发,脱口而出,对出下联。联中拼合“烟”、“多”二字,“因”、“火”合成“烟”,两个“夕”字合成“多”,应对十分巧妙。老翁听后,赞不绝口,鼓励他说:“你这次去考场,一定能考中啊!”果真,王尔烈到京中了个头名状元。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个山人。

这是西湖竺仙庵的一副门联。竺仙庵位于西湖天竺顶,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冽。有两个脱俗静心修道的人,经常在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他们把这种品茶修身养性的清静生活写成这样一副对联,悬于庵门。上联拆“品”、 “泉”两个字,把“品”拆成“三口”, 把“泉”拆成“白水”;下联拆竺仙二字,把“竺”拆成“二个”, 把“仙”拆成“山人”。 全联把道士在庵中的生活场境、趣情写得惟妙惟肖。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不是,与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亦为妙文。

这是纪晓岚以析字手法制作的-副谜联。说的是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和大臣们在文华殿里对联、猜谜取乐。皇上一高兴,点名让纪晓岚写联。纪晓岚领旨,挥笔写了一条谜联。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最后,纪晓岚告诉大家,是以“猜谜”二字为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以“黑不是,白不是,红黄不是”,反衬“青”, “与狐狼猫狗,既非家畜,又非野兽”仿佛,反衬“犬 ”,“青”与“犬 ”合为“猜”字;下联“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也有”,隐射 “讠”偏旁,“对东西南北模糊”,隐射“迷”字,“讠”与“迷”合而为“谜”字。上下联合起来即为“猜谜”二字。

以谜为题写联,用制谜手法、析字技巧制联,别开生面,诙谐幽默,更富情趣。

这类按对联格律、制谜手法、析字技巧制作的对联,被析之字与联意,往往共隐于联中。这种联,语句中往往没有明现被柝、合的字,但是你能从联意上明白所拆、合的是哪个字,猜出被拆、合的字,又能加深对联意的理解。因联中隐字如同制谜,故称为制谜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考官出上联:“闲看门中月”,9岁小孩对出下联,众人称赞
古今奇联趣对,妙不可言(二)
乾隆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的下联成为绝对!难以超越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太难对,你行吗?
赏纪晓岚对对联 - 百年美丽 - frfrfr - 和讯博客
纪晓岚对联故事,纪晓岚趣味对联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