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私塾”


私塾是中国古代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由早期的塾发展而来。《礼记·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所谓“塾”,就是乡学的一种形式。私塾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但“私塾”这一称谓是近代才有的,在古代,私塾被称为学塾、乡塾、家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其中有塾师自己创办的学馆,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的人家聘请塾师而成的家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小至五六岁,而年龄大的则有20岁左右的,但是以十二三岁以下儿童为主。一家私塾的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要向孔子的画像进行叩拜,而学制很为灵活,可长可短,教育的内容以启蒙为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是常用的基本教材,同时注重礼节和品德的培养。私塾虽然大多限于教育的低级阶段,但是作为乡间启蒙的基本形式,两千多年间,与官学相辅相成,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文化】私塾那些事儿
斜桥镇旧时私塾介绍
私塾读书生活忆旧
遥远的贡生
王春瑜:塾师考
郑板桥出联训塾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