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革命年代的阶级观念与政治进程

阶级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随着革命时代的结束,阶级概念所蕴涵的斗争之意在社会大众的视线中渐渐模糊。“阶层”这个含义相近但更温和的概念取代“阶级”,成为社会差别秩序的主流话语。随着阶级话语消退与概念史范式冲击,学界看待阶级概念的方式也发生变化,近代阶级概念与阶级话语本身的演变,开始成为史学探究的新课题。

历史学者张文涛先生之新著《国民革命前后的阶级观念研究》,是阶级观念史研究的最新力作。张文涛在这部长达40万字的著作中,向我们展现了清末以来阶级观念的生成、传播与衍化。全书聚焦于近代阶级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梳理大革命前后各政派与知识界关于阶级观念的认识与争论。作者借鉴概念史与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但未局限于对观念进行追踪,而是将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考察,探究政治思想上的分歧如何导致政治认同与政治路线分殊,揭示出阶级观念对国民革命前后政治进程的影响。

“阶级”一词古已有之,与“等级”意义相近,用来描述传统政治等级秩序。在近代西学东渐大潮下,“阶级”被用来对译英文“class”一词。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的译介催生了具有经济意涵的新阶级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界对阶级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化。陈独秀等发现中国阶级制度的根源深植于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之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下的阶级观念流行起来,早期的共产党人接受了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论,发起劳工调查,开展劳动节纪念活动,唤醒劳工的阶级意识。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推动革命,共同接受了相近的阶级观念,并运用同一套阶级话语开展运动。合作之中亦有竞争与分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把阶级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方式,动员工农阶级充当革命主力军,并将民族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国民党则以三民主义为信仰,推崇具有阶级调和色彩的民生主义,不能完全接受阶级斗争理论,反对将民族革命纳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下,主张建立基于民族主义的民族国际。作为国共革命事业最主要的竞争者,青年党以国家主义作为思想根基,彻底反对阶级分析方法,认为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不符合国情,反对世界革命,主张全民革命。

由此可见,三大党派在阶级观念上的分歧促成了各自的政治认同。因此,作者指出,阶级观念成为理解国民革命前后各政派选择不同政治路线与结成敌友关系的关键所在。

该书的一大亮点是继续追踪了国民革命之后阶级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国民党在清党反共之后,继续在理论领域对阶级话语进行清理,引起党内外质疑,造成政治思想混乱。思想界中的“智识阶级”虽然反对中共的阶级斗争理论,但却与国共两党共享着相似的政治思维方式。作者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之后逐渐成型的“新政治文化”,而社会主义乃是其中关键。

阶级观念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观念。透过书中思辨的分析、详尽的叙述,作者用阶级观念的扁舟引领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得以近距离观察革命家的彷徨与抉择、成功与失败。(撰稿 毕玉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中国的“群众”论述
《国民会议》
什么是阶级斗争?如何用它来研究历史?
意识形态的魔力与主体的祛魅—哲学视域中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
〖当下中国是否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关系...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