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群主义专题系列五: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三大批判

编者按:社群主义兴起的背景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秩序面临的深层次困境,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泛滥、公共道德沦丧和国家中立危机三方面。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可以从哲学、道德和政治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这三方面又可以分别以桑德尔、麦金太尔和泰勒的思想为代表。社群主义有其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这意味着借鉴而非排斥自由主义是社群主义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三大批判

杨赟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力克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一、社群主义兴起的背景

社群主义是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秩序所引发的深刻政治困境、社会后果和道德危机的理论回应。自由主义是构成西方现代社会秩序之理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凸显了西方社会三大严重困境。

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2002),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著有《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著作,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第一,个人主义泛滥。上世纪80年代社群主义兴起之时,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文明高度发展、道德却濒临崩溃的泛自由主义社会。从功利主义和个人权利出发的道德理论几乎完全取代了古典德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的观念已被削弱殆尽,过于独立自主的个体不再愿意也不被鼓励承担公民义务。原子个体主义不断发展,致使人类生活日益碎片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其私生活(包括闲暇)与公共生活(包括工作)的割裂性,共同体和个人成了平行关系,它们分属不同领域且由不同规则支配。因此,私利成了首要的善。而共同体的存在,仅是为了让人际合作成为可能,而合作的目的仍是为了私利。故共同体不过是一工具,它完全外在于个人目的和利益。

第二,道德的缺失。共同体的解体和德性的失丧,意味着共同善的消解和情感纽带的断裂,从而瓦解了共同体存在的道德目的。现代社会的自由人,不但是孤独的、而且是破碎的,因为他们失去了情感纽带和与他者共享的目标。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自己人之为人的一部分,由此导致无论是在政治、伦理还是其它各个方面,他们最终只能是道德上孤立无援和伦理上孤芳自赏的“道德唯我论”者然而,自由主义者对如此的道德危机却不以为意。当代自由主义的道德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平等理论,它所提倡的“平等”,即对各种有关生活计划的理论皆要采中立之态度。在他们看来,道德是纯粹主观与个人情感性的判断,道德原则、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本没有客观、普遍的依据。因此,提倡社会公德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干涉个人权利和自由。由此出发,德性只能被理解为人们愿意服从某些规则的个人“气质”(Ethos),其背后并无任何可供人评判的标准。由是,丧失了人们之认同的道德传统成了无根之木,历史与个人割裂了,“现代道德话语和实践只能被理解为来自古老过去的破碎了的残存之物”。

第三,国家中立的危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建基在自由主义原则之上,后者强调国家/政府在价值问题上的中立性,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绝不能偏袒任何特定目的或特殊善,其主要目标乃是保证公民个人的选择自由和机会均等,故其主要功能在于营造一种社会环境,于其中,公民拥有选择生活计划的自由和条件。因此,只能通过签订契约、构建中立的共同体的方式来帮助各人实现其个体善并把可能的冲突降至最低,故政府的职能重点只能是扩大公民个体的活动范围并维护其自由。除此以外,政府职能与活动范围被大大限制。因此,相较于其它政治制度,自由主义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职能显得非常薄弱,“这表现在国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干预日益减少,福利制度遇到严重危机等方面”。

二、桑德尔:自由主义之哲学批判

桑德尔版本的社群主义对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的批判可谓刀刀见血。在他看来,从康德到罗尔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具有“道义论谋划”的自由主义,这种自由主义在形上学、知识论和理论逻辑上都有严重的问题。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

首先,桑德尔批判了道义论自由主义的形上学基础。罗尔斯建构了一个身处“原初状态”中的占有主体——“我”,这个“我不仅是经验所抛出的一连串目标、属性和目的的被动容……而总是一个不可还原的、积极的、有意志的行动者,能从环境中分别出来,且具选择能力。在罗尔斯眼中,相对于我的目的,“我”是先在的,“我”与我的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目的受制于经验,但“我”却超越经验;目的的改变不会影响“我”的身份,所以权利/正义优先于善。然而,在桑德尔看来,罗尔斯的主体建构存在严重的形上学困境:第一,“我”要么是先验的,要么是经验的。如果“我”是先验的,那“我”就必然没有内涵,从中不能导出任何正义原则;反之,如果“我”是经验的,这些经验也只是反映特定社会之成员的偏好,这些偏好不可能是普遍的,因而无法保证正义的优先性。第二,正义的主体必须是多样化的,同一主体不需要正义。为了保证得到一致的正义原则,罗尔斯假定“无知之幕”背后的人们并不知晓各自的差异。如此,他们要如何进行商谈?因为“讨价还价式的协商以讨论双方认知或兴趣方面的差异为前提,但在原初状态里,没有这些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假定各方的'协商’乃在沉默中进行,并且最终达成一致同意。”

接下来,桑德尔试图把罗尔斯的道义论自由主义的知识论基础挖掘出来,并对之加以批判。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反复说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德性”,意指正义是衡量社会基本结构及其变化的首要标准。桑德尔指出,罗尔斯所言的正义之优先性,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偏重于其伦理意义,即正义优先于善,但本质上却是从知识论出发。易言之,罗尔斯心目中的正义,事实上是独立于善的。对罗尔斯来说,“正义不仅是作为偶然因素被权衡的众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一种,更是估量各种价值的方法。正是在此意义上,正义作为'诸价值的价值’,并不将自身看作是其规划的同类物……正义独立于一般的社会价值之外,独立于充满争议的各种主张之外,作为公平决策的程序置于前二者之上。”

最后,桑德尔认为,道义论自由主义最大的错误并非在于其理论主张,而在于其理论逻辑。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坚持正义的优先性,但却无法证明这一点。在桑德尔看来,抛弃康德式先验唯心论的罗尔斯只能将其正义理论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这也是后者通过原初状态构建正义环境从而赋予公平正义原则以休谟面孔的原因。然而,如果罗尔斯要证明正义的优先性,就必须先证明正义环境和正义德性的首要性;否则断言正义的优先性就显得十分武断,“它会使政治言谈贫困枯竭,并排除了许多公共慎思的重要向度”。

三、麦金太尔:自由主义之道德批判

麦金太尔版本的社群主义是倾向道德的。他以亚里斯多德主义为基础,对自由主义的道德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因此,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道德批判理论。自由主义道德哲学由主体论、价值论、规范论三部分构成,麦金太尔因而分别对其展开了批判。

麦金太尔(Alasdair C. MacIntyre),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著作《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以及《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在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源的追溯中,促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

首先,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道德哲学之主体论不以共同体,而以个体为基础来界定自我,将自我看作独立个体,由此导致了道德主体的个体化。而在他看来,“无论是否愿意,无论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都是传统的一个承担者”。麦金太尔认为,功利主义把“社会秩序仅仅描述为个人之意志和利益的总和”,“把道德规则理解为如何有效地达到私人目的的工具”。麦金太尔坚信,道德主体的个人化是错误的,因为它不但误解了己群关系,而且对个人之历史性也做出了反传统与不合事实的判断。麦金太尔指出,当代自由主义虚构了一个“没有历史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从“过去中继承了多种多样的债务、遗产、正当的期望与义务。这些构成了我的生活的既定部分、我的道德的起点。

其次,麦金太尔认为,自由主义道德哲学在价值论方面也犯了错,它把善理解为个人偏好的满足并且接纳不同个体对善之观念的歧见性。由是,善本身被私人化了。而善的私人化至少会导致三个严重后果:1.道德规则与善分离,人们可以就前者达成一致,但无法就后者保持一致。如此,道德规则势必失去目的性。而一种非目的性的道德规则必然是非客观的, 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主观偏好的善,从而产生一种不相容性。由是可知,善的私人化不但无法化解而且会加剧人际矛盾和己群冲突。2.国家的中立性,现代政治社会已不像古典城邦那样,政治不再是公民追求共同善的必然途径和手段,而变成了一种讨价还价、追求个人权利的谈判场或竞技台。身处其间的人们,都依照自己的偏好而非理性思量或者道德慎思来决定自己要追求的“善”,政治因而成了赤裸裸的个体主义的舞台。3.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分离,自由主义将有关善观念的讨论置于私领域,有关公共事务的讨论因而不能再诉诸于各种善观念。麦金太尔认为,将善划归私领域,而将道德规则看作独立于并优先于善的公共规则,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他认为,善才是道德规则的基础,后者以共同善为前提。

第三,麦金太尔认为,在规范论方面,自由主义道德哲学的错误在于:德性的边缘化。道德规范体系通常由两部分组成:1.各种德性,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2.各种道德规则,规定人们不该做什么。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现代道德哲学则希冀将其转变为一元德性(virtue)。由此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1.道德和德性成为同义词,德性丧失其非道德性的内涵;2.德性丧失了原本丰富的含义,而只剩下服从规则这一意义。就此,在麦金太尔眼中,现代国家中的道德境况不但已经失去了和传统相联系的一贯性以及保持自身与社会之道德标准的稳定性,而且还失去了它原本得以言说和表达的语境(context):过去人们是在“共同体”中生活,而现在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在共同体中,人们共享善观念与德性观,德性不仅与实践紧密相连,而且维系着特定共同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充满着个人生活,易言之,德性和人类生活紧密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必需品质。鉴于实践是指涉他人的合作性公共活动,所以,其领域就必然要涉及整个共同体。由此,追求德性本身就具有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但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共同体遭到削弱,共享的观念也消失了,由此造成了人们权利与义务的脱节,这种脱节使普通人对德性的认识趋于混乱,并将社会仅仅看作其谋求私利的场所,从而导致其道德实践的任意性和堕落。

四、泰勒:自由主义之政治批判

泰勒版本的社群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他并不十分着力批判自由主义的抽象观念,而是对后者的政治主张和制度安排展开攻击。因此,泰勒的社群主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批判理论。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加拿大哲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自我的来源》,现任麦吉尔大学教授。

首先,泰勒认为,自由主义的中立原则会加剧民主的内在排斥。在泰勒看来,民主就意味着由人民来统治,但是,只有当公民之间产生事实上的相互倾听,他们才会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感,民主国家的正当性才会被巩固。因此,现代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共同体。鉴于任何国家都会遇到新的挑战,所以民主国家要求公民之间相互承担义务。这就要求个体公民信赖政治共同体本身的正当性,即存在一种政治信任,只有后者才能保证公民彼此承担义务。然而,这种凝聚力及其所要求的政治信任会产生对民主宽容原则本身的背反,从而造成社会排斥:首先,民主的凝聚力排斥不能被同化的群体;其次,民主的凝聚力排斥以移民为首的新兴社会群体;最后,民主的凝聚力排斥坚持与主流不同之生活模式的人群。

第二,泰勒认为,自由主义导致的政治认同危机,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碎裂化状态。上文已述,自由主义的自我之间只有一种原子化的关系,其所秉持的强调自我实现的个体主义“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对那些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物的封闭和漠然”,致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感情的对话关系被冷漠的契约关系所取代;而原子自我主张的权利优先论与工具理性,导致其把社会看作个人寻求个体善的工具,而个人权利才是评判公共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基本标准。由此,政治责任也被视作仅出自于人们的主观同意。可见,政治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中被彻底工具化了,其目的无非是帮助各人实现自身的目标。泰勒认为,人不可能如自由主义所言的那样抽离其文化内涵而绝对自主;相反,他必须依赖其文化群体所提供的善观念。

五、社群主义三大批判的贡献与局限

社群主义“三大批判”的第一个贡献,是其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由主义的本质。首先,它点出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唯个人化”取向。自由主义倾向于认为,个体的权利乃天然神圣不可侵犯。但事实上,即使权利的载体往往只能是个体,但权利要真正生效,却离不开共同体。若无视共同体的存在,就无法理解为何要将权利的实现本身看做一种善。事实上,权利的实现必须依赖他者愿意承担责任,否则各人之间的权利必会因重叠而产生冲突。而要保证各人承担责任就必需一个高于个人的共同体的有效存在与运作,只有如斯共同体中,个体的权利实践才会是互利的伦理实践,从而具有道德性。

社群主义“三大批判”的第二个贡献,是其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促使后者反思自身理论并加以改进。社群主义认为,自由主义坚持权利至上,实际上显示出公民德性的堕落。因为前者内蕴一种非理性的自毁倾向,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即自由要求人们具备德性,以便在参与公共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公益。一种舍弃责任伦理的权利理论,无法成为自由体制和自足实践的基础,试图躲避所有高于“社会生活最低要求”之事物的企图只会使人们再也无法履行自身的群体义务。此外,坚持权利优先于善的观点直接通向价值多元主义,而后者又极易变成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在此意义上,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驳反映了其对后者之政治实践的现实忧虑:过度强调个人权利及自由使共同体无法确认个体之选择的正确性,因而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危险。自由主义将个体公民看作道德行动者,并相信后者具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利选择自身的价值目标。但社群主义者指出,共同体的背书使人们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确信,由此可以反推,若要使个体的选择得到共同体的承认,后者就有必要公开鼓励某些价值,从而为个体提供一套可资参考的价值标准。而过度宣扬个性自由与公民的不服从却无法提供稳定的价值标准,只会造成不确定性,从而阻碍个体公民形成一套为自身所确信的价值体系,进而导致后者无法有效地追求公共价值,最终造成社会失范甚至社会解体。由此可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后者的理论短板及其修补路径。

另一方面,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亦难免其不足和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批判权利不可以取代权利的批判。社群主义并不具备以权利为准绳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社群主义主张,权利源自于特定的共同体以及后者对共同善的理解。由此可知,社群主义的权利理论无法面对跨文化的权利/正义问题,就像泰勒所指出的,对于异文化,社群主义只能加以描述(无论是主观抑或客观),却无法在深究的基础上加以评判。由此导致譬如对错、真假、正义与邪恶等道德伦理的基要命题都被掩盖在所谓 “文化特殊性”的面纱之下,凭借所谓共同体的价值,地方性共同体内部的不义与黑暗被遮蔽起来。如此,只要某些价值为某些群体所共享,无论其多么违反人类的一般理性和情感,都可以被正当化。此处必须指出的是,任何政治哲学都包括两方面:批判政治现实和论证政治理想,而权利/正义理论虽然应该反映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但其更重要的功能却在于批判现实。社群主义发韧于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过犹不及,它赋予共同体和共同善以优先地位,从而导致人们的一切行动皆以此为准绳。这种容忍共同体内部之文化封闭性的态度导致了在正义问题上的相对主义,人们再也没有评判各个共同体及其文化之优劣的标准,也丧失了在现实的政治社会问题上推进落后群体之进步的可能,而这种相对性和不确定却是社群主义最反对的。鉴于社群主义不可能突破具体的、特殊的共同体的利益和理想,故其对各种特殊价值体系只能容忍。这不但使其失去了批判性,更严重的是,这使共同体间陷入道德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同麦金太尔所言,自由主义无法形成道德,社群主义接受相互抵触的道德。如是,诸如在当今世界造成严重人权问题的宗教迫害、专制独裁、种族歧视等行为都将被纳入某种特殊道德的范畴之中而无法加以批判,而诸如恐怖主义、核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将变成纯粹而赤裸裸的利益之争,国际社会再也不能用道德尺度来对其加以制裁,推动社会进步因而更加困难。

其次,社群主义低估了个体权利和共同善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和烈度。社群主义的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体权利只有在共同体中方可得到维护。它隐含一个论点,即个体权利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总能与共同善保持一致。事实确实如此,鉴于权利的道德基础必然牵涉共同善,故而多数个体权利皆可透过共同体来实现。但是,也有一些个体权利与共同善相互冲突,其程度甚至可以非常严重。社群主义反自由主义之道而行之,强调善优先于权利,但社群主义语境中的共同体缺乏确切而一贯的道德标准,因此无法对共同善本身施加实际约束。在尊重特殊性的前提下,任何外部标准都只有参考意义。由是,社群主义的主张就有为极权统治张目的可能,因为任何促进公益却牺牲私利的行动都可以被接受为正当。若是没有清晰的道德评价,对基本人权的侵犯都将成为无法反驳的特殊价值,从而最终反过来威胁道德确定性本身。

本文原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北大政治学(微信号:PKURCCP)为方便阅读,略去全部注释。

文字编辑:曾  扬

技术编辑:曹政杰

责任编辑:孙宏哲

友情推荐:

政治学基础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三大批判
李德顺 | 价值独断主义的终结 ---从“电车难题”看桑德尔的公正论
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演变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异军突起的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专题系列一:社群主义的兴起及当代谱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