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184首

  第184首[唐补31]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写作背景]
  
   这次,很难想像诗人是怎样地离开京城,回头了吗?他还敢回头吗?
  
   垂着肩,眼神散软,路上的一个小石块,就得绕着走,想像着诗人已经没有力气将步伐迈的稍微大一点点。
  
   行至南阳时,天又降雪。记得6年前,第1次来京城科举时,也曾遇雪,那一次诗人的心情是无精打采,心怀戚戚,那么这次呢?
  
   我们读诗。
  
  [本诗简析]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许:今河南省许昌市。 京豫:指东都洛阳。
   孟浩然不再饶舌,直接以“我”自称,相信他是没有心思,蔫。
   此时雪下了吗?估计还没有,但天气阴霾,有下雪预兆,不得不停下来。停下来的地点在南阳和许昌之间。
   “日夕”有2种解释:
   1.白天和傍晚。
   2.专指傍晚。
   以为是后者。因为白天和傍晚这2段时间挨得太近,古典诗词中,放在一起来表示某一段时间的鲜有。
   诗人“日夕”而“望”,那么白天时他“望”了吗?如果在白天他也望,为什么还专写“日夕”?
   估计诗人是在下午接近傍晚时才住进客店,一旦安顿完毕,就开始了“望”。
   心堵的人就怕无事可做,烦心事会不期而至。
   为什么不望长安而望洛阳?
   诗人目前身处河南,近水楼台,况且在诗人眼里,洛阳与长安等同。
   在洛阳,在长安,有着诗人无法言喻的痛。一个“望”字,让曾经性情的孟浩然哑口无言,痴呆傻愣。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远望洛阳时,视线之间的景色自然映入,一个“莽”字,透露了诗人的心凉。
   “莽”也有“茫茫”的意思,在这我的理解是“粗鲁”。在诗人眼里,这个“旷野”看着不舒服,说到底是心情使然。
   此时,诗人想家了吗?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际:尽头。
   这2句基本是实写,当时是“日夕”,正是百姓人家做晚饭的时候。
   孤烟只代表一户人家吗?只有一家在做饭吗?
   可能不大,在“旷野莽茫茫”的大背景下,整个村落的所有烟,可以看成“孤”,最主要的是,此时诗人的内心“孤”。
   “归雁”入诗,诗人的确想家了。
  
   这首诗共12句,人为地分成2部分,前6句是雪前,表现的是诗人的失落和想家。
   继续后6句。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皋(gao1):水边高地。
   下雪了。
   浪漫是诗人特有的情怀,面对皑皑白雪,孟浩然有反应吗?
   基本没有,如果是小雪,尚可忽略,这个雪可是达到了“覆”的程度,应该能夺眼球。
   对“积雪”无动于衷的孟浩然另有所钟,“饥鹰捉寒兔”进入了诗人的视角,“饥鹰”是谁?“寒兔”又是谁?
  
   中国特有的金字塔政治体制中,你属于哪一层?是那只“寒兔”吗?
   早晨吃着煎饼的公交车族,加班加点不加薪族,挣了钱就赶紧送银行的蜗居族,被城管追得满街跑的地摊族,自己汗流浃背成绩被领导占有族,父母省吃俭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族......
  
   纯净的白雪皑皑下,“饥鹰”竟如此明目张胆!
   诗人是否把自己看成了“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章句:古书的章节和句子。
   自小喜文弄墨,研读经书。到后来,一无所获。
  
   ——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十上:典故,苏秦十次上书秦王而不成。
   远古的苏秦两手空空,失败而归,耻于回家。诗人呢?
   前6句时曾留下一个疑问:诗人想家吗?
   想家,但不想回家,不想回家的表现就是“徘徊守归路”
   想家的时候,想像着该怎样面对家人期盼的眼神,想像着家人不敢问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情找出答案的窘态,这种感觉,难受。
   往日家人的疼爱,会使自己更加在意,在这种互补中,事业一旦失败,便会把家人的疼爱转化为愧疚,不愿回家,
   尤其是进入家门的一刹那。
   有过如此经历,人会变得更加厚重,对爱有着深深的体会。
  
   解析完毕。
  
   ======================================
  
   公元735年,也就是诗人回乡的第2年,山南东道采访使兼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引荐孟浩然,被诗人拒绝,猜想诗人当时的心理,就是怕并厌烦着,因为举荐并不一定成功。
   这在这一年,李白与孟浩然再次相遇,诗人的洒脱又一次令李白震撼不已,名作《赠孟浩然》问世,“吾爱孟夫子”就出自这首。
   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来到了诗人孟浩然身边。
   孟浩然接受了张九龄伸出的橄榄枝,入府为僚。有些心灰意冷的孟浩然对幕府生活有些厌倦,估计是给张九龄面子。
   第2年(738),50岁的孟浩然身患背疽,回到家中静养。
   公元740年,王昌龄路过襄阳,孟王2人相聚甚欢,诗人设宴厚待,美味佳肴时狂饮不止,孟浩然这病就怕喝酒吃鲜,朋友再次相见时,早已忘却了医生的嘱托,结果复发身亡。终年52岁。
  
   中国隐居诗人中,最接近陶渊明的就是孟浩然。
  
   ======================================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本人欣赏的一位,善良性情洒脱细腻和多才,在俺的心目中逐年弥漫,他就是我哥。
   他不显伟大,关注的多是自己,但读他的诗却很贴心。
   “题材相对狭窄,鲜有反应民众疾苦之作,缺乏光彩照人的高尚理想。”应该说这些评论还是比较中肯。
   但每每看到有些人在此基础上又肆意扩大并含有轻蔑的口吻时,就不客气地认为他们肯定视民众疾苦为自己之苦,他们的理想也肯定是光芒万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轻轻的一声呸。
  
   屈原、杜甫、文天祥,泱泱大中华,累计人口若干亿,如数家珍时,我们心怀无限敬仰。
  
   中国古代圣贤中,有一个人逐渐被后人淡忘,或者说是被统治者有意遮盖,他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他的思想儒家和法家都不喜欢,他的名字叫杨朱。
   杨朱没留下专门著作,他的思想散落于他人书中,但观点鲜明,主要有2点:
   1.为我。
   2.侵物。
   展开解释:
   “为我”就是关注自己,自己最重要,贵于天子,也就是个人利益在国家之上。把“治天下”作为人生目标的儒家气得肝疼。这种观点的结果就是“无君论”。
   国家从上至下整天忽悠,拿百姓的税钱贪污腐败,卖国求荣,凭什么让我们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傻吗?
   杨朱的观点有道理。
   同样也遭到法家的严厉批判,这样谁还会舍生忘死地流血打仗?
  
   如果仅仅是“为我”,就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天下难于太平。不过杨朱还有后继观点,就是“侵物”。
   “侵物”完整说就是“侵物为贱”,就是不要损人利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国家不把百姓当人,自己只能自重,不“侵”你算是给你面子,“爱你不如爱自己”。
   杨朱的2个观点,前后照应,很人性,很善良。
  
   与杨朱观点暗合的大有人在,指责孟浩然格调低浅的人请先自检。
   给孟浩然以足够的尊重。
  
   ======================================
  
   想家但不愿回家的孟浩然。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232708/160.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樟园】邓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唐诗鉴赏辞典》第六十四首《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孟浩然的失意之作, 年年入选教科书, 连杜甫都忍不住模仿
大唐18位顶尖诗人,写尽了世间所有离别
《品读》唐代诗人孟浩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