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末鼠疫780万人死亡,伍连德用3个方法,清末鼠疫死亡数降到6万

一、

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

这种病的致死率很高,腺鼠疫的致死率是30%——70%,肺鼠疫的致死率达到恐怖的90%,在公共卫生不发达的古代,感染上就几乎没活路,除非自身抵抗力非常强。

世界上曾经发生过3次大规模鼠疫,每次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比如改变欧洲生态的“黑死病。”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流行的鼠疫更是影响天下兴亡。

事情要从嘉靖年间说起。

大概在1533年左右,大同的军队发动兵变,失败后残部逃往塞外,在如今的内蒙古中部住下来。

既然是汉人,肯定不可能和蒙古人一样打猎,只能用祖传技能开荒种地,于是这些汉人就把草场翻开,撒上种子等待丰收。

他们除了自己种地,还不断给山西老乡写信,说塞外人少地多,特别适合开垦,省的在大明被老爷们欺负。

开荒的汉人以为找到一片世外桃源,其实土地下的细菌已经蠢蠢欲动。

展开剩余93%

鼠疫细菌以跳蚤为媒介,通过跳蚤吸血的动作,进而寄居在老鼠、沙鼠、旱獭等啮齿动物身上,形成草原的局部生态循环。

本来它们都是生活在地广人稀的草原,蒙古人也不定居,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鼠疫传播。

可开荒的汉人到来,给了鼠疫传播的机会。

这些汉人在开荒种地的同时,破坏了草原的固定生态,而农业文明又是定居的,就造成人和啮齿动物的频繁接触。

除了定居生活,这些汉人还喜欢掏沙鼠洞,把沙鼠私藏的粮食挖出来吃掉,甚至直接用沙鼠当口粮,包括自然死亡的沙鼠。

其实这些粮食和沙鼠,都是带有细菌的。

我们生活的城市清洁工作不错,大部分人很难见到鼠类,倒是宠物店里很多。但是在几百年前的农村,人和鼠类接触的很频繁。

甚至仅仅十几年前,我在农村睡觉的时候,每天都能听到老鼠打洞的声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跑出来从身上经过。

明朝就是如此恶劣的卫生条件。

当老鼠和汉人有了亲密接触,那些跳蚤就有机会跑到人身上吸血,不知不觉,鼠疫细菌开始在人类之间传播。

除了人鼠近距离接触以外,还有一部分鼠类跑到人类的粮仓偷吃,进而通过粮食把细菌传播给人类。

那场灭亡明朝的鼠疫,在100年前就开始了。

二、

明末正是小冰河时期,北方的气候特别干旱,温度又低,特别适合各种病毒和细菌发育,尤其是鼠疫细菌。

鼠疫爆发是从山西开始的,而且就在大同,当年搞兵变并且向塞外移民的地方。

1580年,大同爆发大规模鼠疫,由于腺鼠疫的潜伏期只有一周左右,肺鼠疫甚至只有数小时到3天,而且传播速度极快,所以大同在这场鼠疫中死亡10%——20%的人口。

那时候还没有封城的说法,大同人分两路向外跑。

一路向南跑到太原,结果沿路的朔州、忻州纷纷爆发鼠疫,带走一波人,太原又是人群密集的地方,直接成为亡灵之城。

从此以后,鼠疫细菌就不是塞外的隔绝生态了,而是通过汉人之间的流窜,潜伏在中原的角角落落。

只要什么时候大旱、大饥荒,鼠疫就出来作妖。

凡是天气大旱,必然造成大饥荒,人在大饥荒的时候营养不良,免疫系统的功能很差,只要碰上鼠疫基本扛不住,所以大旱和集体死亡是划等号的。

另一路向东跑,经过宣府进入河北,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死亡,“三日即死,亲友不敢吊,吊遂传染,甚至有死绝其门者。”

只要离的近就会传染,大明恐慌的一塌糊涂。

差不多两年以后,这波鼠疫经过山西、河北传入河南和山东,所到之地又是一片死伤。

大明朝廷和民间束手无策。

我们用上帝视角来看,起码能得出三点教训:

第一是不要欺负野生动物。人家生活的好好的,人类不要去抢占对方的生活空间,更不要把野生动物当粮食。

不然的话,说不定什么细菌就会转移宿主,进而实现人传人的大规模疾病。

第二是要封城,说句马后炮的话,明朝要是能在大同封城,肯定不会造成华北四省的传播,估计也就没有以后那么多糟烂事。

第三是要隔离,感染疾病别乱跑,千万不要人传人。

这三点教训,在我们看来是有效的常识经验,但明朝前辈不懂,终于引发王朝崩溃的灭国鼠疫。

三、

万历年间的鼠疫很严重,但是控制下来了。

道理其实也简单。

万历年间算是太平时节,老百姓过的不好,起码能活下去,没有大规模的流民和农民起义。

在没有防疫措施的古代,感染类似的传染病只能等死,什么时候人死的差不多了,细菌没有传播的宿主,基本就消停了。

但是消停不是消失,细菌依然在中原的角落徘徊,一旦有合适的机会,更大规模的鼠疫便会兴起。

直到崇祯年间,小冰河造成大规模干旱,大家都活不下去了。

最重要的是土地兼并和吏治崩坏。

一般来说,地方遭受大灾必然要救助,可钱和粮食都在藩王和豪绅家里,朝廷和官府没钱也没粮食,根本没有办法施行救助。

明朝的税收制度也很坑爹,朝廷把10户编为一甲,110户编为一里,规定好应该缴纳的税粮,时间到了交上去就行。

有的人土地被兼并了,根本没有能力缴纳税粮,但是官府不管,没粮食就往死里打,直到把所有余粮逼出来为止。

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只能跑路......于是他应该交的税粮就摊到其他9户头上,其他人无形之中加重负担。

这就造成另一种恶性循环,编入里甲的老百姓接二连三的跑路,如果只剩下1户人的话,他必须承担10户人的税粮。

这日子根本没法过,索性反他娘的吧。

这就是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背景。

大家注意一下其中的连带关系,因为小冰河造成干旱,导致农民没有收成,因为土地兼并和吏治崩坏,造成农民逃亡和起义,直接形成两股流动性人群:

流民和农民军。

最后是干旱导致鼠疫细菌活跃,老百姓在吃草根树皮的时候,不可避免和细菌近距离接触,最终通过流民和农民军传播向四面八方。

崇祯年间鼠疫的爆发点,还是在山西。

1630年,陕北农民军快被打散了,赶紧向东边的山西转移,重点活动在太原、临汾、长治一带。

山西本来就是细菌潜伏的重灾区,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而战争恰恰是诱发细菌的大杀器。

和后期李自成纪律严明的军队不一样,此时的农民军处于草创阶段,基本不讲纪律和目标,只讲究吃肉喝酒和杀人。

每次破城之后,农民军做的第一件事是吃大户,毕竟没后勤补给,只能抢地主家的余粮,离开之后留下成百上千的尸体。

1632年,曹文诏等猛人把农民军赶出山西,太原、临汾在第二年就爆发鼠疫,很多地方成为空城,当地老百姓害怕鼠疫,开始跑路,和农民军一起扩散细菌。

此后12年,中原没有消停的时候。

山西、河南、河北的鼠疫此起彼伏,各地方志中“阖室俱毙”、“野无人烟”、“瘟疫大作”的记载比比皆是。

当时的人留下一句话: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四、

1640年以后,华北出现几百年难遇的旱灾,本就千疮百孔的农业生态进一步破坏,河南、陕西赤地千里。

大明王朝的根基已经烂透了,军队为了邀功请赏,直接砍下老百姓的头充数,号称“借老乡脑袋立功。”

被打的只剩下18骑的李自成进入河南,提出“剿兵安民”和“不纳粮”的口号,迅速发展到几十万大军。

李自成变成风口上的猪。

当然,这个大风口有三个来源:土地兼并、吏治崩坏、鼠疫......这三股风共同形成大风口,吹起李自成。

土地兼并和吏治崩坏之前说过,我们重点说说鼠疫。

根据后人研究,万历和崇祯初年的鼠疫是腺鼠疫,通过跳蚤和啮齿动物传播,而1640年后转变为致死率90%的肺鼠疫。

肺鼠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人和人即便不接触,也可以在飞沫的嫁接下完成传染,然后迅速死亡,毕竟潜伏期只有数小时到3天。

史料中记载了几个故事。

有两个人骑马在路上走,正聊的开心,突然一个人不说话了,另一人回头看的时候已经死了。

有的人在家门口聊天,也是说着说着,其中一个人大吐西瓜水,然后倒头身亡,说是西瓜水,其实就是吐血么。

还有一个乡绅,他的仆人感染鼠疫死去,就派侍女到棺材铺里买一副棺材,等了半天还不见回来,心想别把我也感染了。于是他去棺材铺里看,结果乡绅一进棺材铺,发现侍女死在棺材边了。

类似的事情,在河南、山西、河北随处可见。

李自成崛起,伴随的是华北鼠疫大爆发。

所以土地兼并和吏治崩坏是遍地干柴,鼠疫是干柴上的一点火星,直接掀翻明朝的铁王座。

那么李自成的武装进京上访,为什么一点抵抗都没有?

看看鼠疫情况就知道了。

山西中南部就不用说了,是鼠疫的重灾区,每一轮鼠疫都要带走相当比例的人口,地方已经相当虚弱。

李自成东征进入山西,基本是传檄而定,没经过什么战争就攻克太原。

唯一的战争是在宁武关,和总兵周遇吉打了一仗,打完以后李自成琢磨回西安修养,主意还没定呢,大同总兵姜瓖的降表已经到了。

因为8年内,大同已经被鼠疫扫荡过3次。

大明朝的卫所军队都是缺衣少食的,本身没什么战斗力,又不值得给朝廷卖命,再加上鼠疫横行更加打不动,索性投降了事。

隔壁的宣府、通州、北京也是鼠疫重灾区,肺鼠疫在1643年传入北京,不到一年的时间造成20万人死亡。

不想打、不值打、打不过的心理,机缘巧合之下,各路封疆大吏、总兵、士绅纷纷投降李自成。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进京,崇祯上吊。

五、

据学者葛剑雄考证,山西、河北、河南在鼠疫中死去780万人,再加上战争和灾荒,明清交替时华北人口下降50%。

可以说,北方的生态已经很脆弱了。

这种脆弱的生态,想锻炼出百战百胜的铁军是瞎扯,饭都吃不饱,身体还有病,可想而知明军和闯军的战斗力都不强。

大家都是菜鸡,但是相对明军来说,闯军的纪律和组织性都要好很多,所以明朝灭亡了。

但也仅仅是相对,组织性更强、受鼠疫危害更少的八旗入关以后,就像狼入羊群一样砍瓜切菜。

关内争了半天,结果谁都不是最后的黄雀。

六、

明朝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但是也不能怪明朝,毕竟处在时间线的前列,没有太多经验和知识积累,清朝末年爆发的鼠疫,就没有造成大面积扩散。

1910年10月,东北爆发鼠疫。

东北鼠疫的症状也是发烧、吐血、呼吸困难,紧接着快速死亡,基本没什么药物治疗。

到第二年初,东北疫情扩散,每月有1万人死亡,无数家庭灭门,和清朝立国之前的局面几乎一模一样。

要不说清朝是bug呢。

摄政王开国,摄政王失国......太后和小皇帝入关,太后和小皇帝退位......因为鼠疫得国,差点因为鼠疫失国。

唯一不同的是,明朝末年没有控制疫情,清朝末年出了国士无双的伍连德。

伍连德判断,东北鼠疫是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的,于是在朝廷的支持下,开始鼠疫救治工作。

首先是阻断交通,把疫情控制在东北,尽量不向关内蔓延。

其次是划分隔离区,病人和医生只能在固定地方活动,不允许到处乱跑,减少人传人的现象。一旦发现患者,病人立刻送往医院,家属也被隔离。

然后是戴口罩,虽然当时的口罩很简陋,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空气和呼吸之间的传播。

最后是焚尸,伍连德向朝廷申请,把哈尔滨外的几千尸体焚烧,彻底断绝细菌滋生的环境。类似李自成杀人之后爆发鼠疫的情况,在东北并没有出现。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项措施,1911年3月1日的哈尔滨实现零死亡,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死亡报告。

伍连德在东北控制住了鼠疫。

相比明末崇祯年间死亡780万人的鼠疫,东北鼠疫仅仅死亡6万人,堪称巨大的胜利。

很多传染病没有特效药,一旦感染全靠自己的免疫功能,然后躺在床上听天由命,但是只要简单的封城、隔离、口罩就可以实现损失最小化。

不过,清朝战胜鼠疫也没增加多少国运,仅仅1年后,隆裕太后就带着溥仪退位了。

说到底,鼠疫不能决定国家的兴亡。

真正影响国运的,依然是国家的内在根基,大家有饭吃,生活有希望,什么困难都不怕。可如果要啥啥没有,一场传染病就能决定国运走向。

比如明朝,老百姓生活的不好,朝廷又不能治病,直接完蛋了。

比如清朝,老百姓生活的不好,朝廷控制住东北鼠疫,依然完蛋了。

再说现在的疫情。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用的是明朝朱瞻基的例子,说我们处于有希望的上升期,生活在最好的时代,

所以我们国家的根基是很牢固的。

只要做好隔离、不要人传人,疫情范围基本可控,过几个月又是活蹦乱跳的好汉。

世间哪有过不去的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末年的一场鼠疫,导致大明灭亡也毁了李自成,为何清兵没事
国君死社稷!崇祯皇帝为何最终拒绝南迁?
《明史·卫景瑗传》原文及翻译
明末睢宁籍悍将,以万余孤旅挡五十万大军,他死后明朝就亡了!
[人物传记]聊聊明末著名将领曹变蛟 以身殉国
周遇吉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