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四步

【本文节选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原载《参考消息》】

虽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根据现实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我们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史,特别是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教训中,归纳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化事实,用以说明一个“不幸”的经济体,是如何经过四个步骤落入该陷阱的。

第一步,经济体经历一定时期较快增长后减速。

美国经济史学家埃肯格林等收集了大量国家的历史统计数据,通过计量研究发现,一个经济体在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的某个特定时点上,会发生明显的经济增长减速,平均减速幅度可高达6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一些国家减速经验时,把不同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分别归结为制度因素、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在地区一体化和贸易方面的缺陷。不过,具有规律性的是,这些减速都与发展阶段变化相联系,归根结底是供给侧相关因素变化的结果。

第二步,对减速原因的误判导致政策选择不当,使减速演变为停滞。

例如,如果减速的原因在于供给侧的潜在产出能力降低,而政府的政策却是着眼于在需求侧刺激的话,则不仅难以产生政策效果,还会导致一系列的扭曲和不良结果。

其中,最严重的扭曲莫过于政府过度使用产业政策,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背离比较优势;最严重的政策后果则是造成泡沫经济、产能过剩和对落后产业及企业的不当保护。一旦如此,原本可能是正常的减速,反而被转变为长期的超低速增长甚至增长停滞。

第三步,面对经济增长停滞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应对,造成经济社会体制的全面扭曲。

例如,在经济增长停滞、蛋糕不再能够做大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蛋糕成为普遍存在的动机,造成寻租行为滋生和腐败泛滥。由于具有特权的群体往往得到更大的收入份额,以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马太效应,收入分配状况愈益恶化,进而激化社会矛盾。这时,财力拮据的政府往往只能借助于仅有承诺却难以兑现的民粹主义政策,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伤害经济活动中的激励机制。

第四步,与停滞的经济增长相伴而存在的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造成既得利益集团,后者竭尽全力要维护这个有利于自身的分配格局,因此不利于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一旦进入这种体制状态,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就被利益集团所俘获,不仅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改革和制度变迁更是举步维艰,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便被固化。

从已有的经验看,上述四个步骤既有时间上的先后继起性,又有空间上的同时并存性。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既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防止把自然的减速转化为万劫不复的经济停滞,又要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等问题,保持社会凝聚力,同时打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阻碍,以体制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和长期可持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政府角色
科勒德克观察:全球进入收入分配不公最严重时期
增长的“陷阱”收入差距过大
观点|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国为何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把握收入分配改革关键
“中等收入陷阱”有什么本质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