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体育疗法与未病学

摘 要:近年来,治未病已成为许多学者共同探讨的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的前沿课题。传统体育疗法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导引、武术、气功等内容。本文介绍了未病学思想,并分析传统体育疗法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延年益寿等功效。最后指出传统体育疗法是治未病的直接手段和最佳方法并对其提出展望。
   关键词:体育疗法;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已从单纯“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移,人们对预防保健思想更加重视。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已病”,等疾病发生后再治疗,而是“治未病”,即使人不生病的医学[1]。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健康长寿的锦囊[2]。现代的健康观念已由有病求医向自我保健转变。在众多保健方法中,传统体育疗法无疑是治未病最直接的疗法。传统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方面,它符合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原则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其养生保健原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走向未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1 关于治未病
  
  1.1 治未病的历史渊源
  早在原始社会,“构木为巢”,“燧火取食”,“神农尝百草”这些原始而简单的方法,便是人类预防思想最早、最原始的体现。到了周及春秋时代,未病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内经》对“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首次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强调防重于治的理论。《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著名的既病防变的思想。唐·孙思邈对治未病思想也非常的重视,并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于无事之前,不迫于即逝之后。”还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唐代,中医“治未病”理论已逐步发展成熟。以后历代,“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脉相承,且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清·叶天士提出的“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也”,龚廷贤提出的“病家十要”中第三要“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而至”这些都闪烁着古人治未病思想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独到思想。
1.2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素问·刺热》解释了治未病的含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李梢[4]认为:“治未病”是对未病态身心两端,内外环境作合乎自然的调养,消除疾病于萌芽、隐匿状态。王键[5]认为:对未病的解释则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没有疾病,而应视为人体在未呈现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前的各种状态。它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或某些疾病的潜伏、隐匿阶段,或某些疾病的稳定期以及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症状疾病等,这些可称为未病状态。治未病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防止疾病发生;早期诊治,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协调整体,增强正气的祛邪、抗病、康复能力[3]
   治未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广义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未病为无病,即人体的健康状态,此时的治未病即为预防养生;其二,未病为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治未病即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未病为已病而未传,即已经发生疾病但未传变;其四,未病为愈而未复,包括愈而健康、暂愈[6]。
   
  
  2 传统体育疗法
  
  2.1 传统体育疗法
  祖国传统体育疗法有着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它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应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传统体育疗法包括导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武术(如太极拳、太极剑)和气功。传统体育疗法强调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以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应用传统保健体育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并可预防其发生[8]。
   2.2 传统体育疗法优势
  
  体疗是利用体育运动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的综合治疗和康复不可缺少的措施[9]。传统保健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后者的对象是运动员,目的为极大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而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男女老幼,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疗疾以增进全社会的健康。传统体育疗法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限制,适合不同群体或个人在多种场合进行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等传统保健体育内容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以强身健体,源远流长。传统体育疗法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除了强调形体锻炼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的锻炼。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改善生命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健康水平[10]。
   
  3 传统体育疗法与治未病
  
  3.1 传统体育疗法治未病古代记载
  春秋时期,老子与庄子开创了“导引”以动“养身之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华佗推崇“动则寿”的观念,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人体欲得劳动(身体的活动),但不当使其耳,动摇则谷气则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犹户枢不配是也”,积极提倡用体育锻炼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增强体质,是对动以养生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并创编了五种动物活动形态的“五禽戏”,即“导引、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吕氏春秋》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腱,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说明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应用体育或舞蹈形式预防疾病的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引导图就反映了古人应用传统体育疗法预防疾病的历史事实。
   3.2 未病学是传统体育疗法的理论基础
  未病学是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医学。现代医学体系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组成。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11]。传统体育疗法是我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随着预防医学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未病学思想影响的扩展,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作用也将不断扩大。因而,真正在理论上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认识,必须借助未病学即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更确切地说,未病学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4 传统体育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疗法最终使人的生命系统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最高境界。传统体育养生的本质就是“治未病”,即预防疾病。
  4.1 扶正祛邪
   “治未病”是指导中医临床防治疾病和保健延衰的重要法则。祖国医学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机体内虚的基础上,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而产生疾病。《系辞》记载“柔之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说柔顺之道,不利于有远大的作为,其要旨在于避免灾害,其功用在柔顺居中,即阴阳的平衡[12]。说明疾病发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阴阳失衡。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预防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素问》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当正气充盛时,机体才能及时调解机体潜在或轻度的紊乱与失调,促进机体向阴阳平衡方向发展。而当正气不足,不能及时调解机体轻微的阴阳失调时,机体难于恢复阴阳平衡,进而向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转化。机体的正气充足与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未病”的发展方向。因此,治未病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要增强机体的正气。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就是培育人体的正气(真气),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扶正祛邪、预防为主,这是治未病的经典理论也是传统体育养生的主干。“病而未发”状态,即功能性疾病,正是人体正气不盛、邪气内侵、机体虚弱的表现。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血淤滞,病生之,气血通,则百病自愈。”传统体育疗法就是通过身心合一、内外兼修、整体和谐的运动以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达到正气旺盛、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脏腑协调的未病状态。
   4.2 调节情志
  1984年,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整状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人体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情志舒畅则可使气血顺畅条达,形充体健。中医历来注重调节情志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传统体育疗法注重心理的调整,通过“松”和“静”来调节精神,达到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消除不良症状[13]。以太极拳为例,练习太极拳可把握自然规律,掌握阴阳的化机,吐纳调气,形成形体和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所以人们在紧张的学习或繁忙的工作之余练习太极拳,在怡养心神的同时有效地消除了大脑的紧张,延缓了大脑神经的衰老,达到心理的未病状态。美国学者Brown研究表明在平常情况下,缓慢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14]。太极拳正是首选的缓慢、轻松的有氧运动。气功的锻炼是通过调畅气机,使人体精气神功能恢复,躯体达宁静、愉悦的最佳状态[15]。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体育养生的优秀项目,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
   4.3 调节脏腑
  4.3.1 调节心脏功能
  “心主血脉”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16],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人体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摄氧量、每搏输血量增加,静脉回流加速,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减少。心率增快达到110~120次/分时,每搏输血量可达最高值,其后心率增快每搏输血量并不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又有所降低。经体育锻炼后,安静时心率可明显减慢,心肌增厚,心脏增大,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搏血量增加,冠状循环改善。这说明体育疗法使心脏的摄血功能得到改善,具有较大的贮备力并有较强的工作效率。进行定量运动时,可用较低心率来完成较大工作量,且恢复较快[17]。而我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体操“引导术”“吐纳术”与“五禽戏”模仿动物的动作,对心血管系统疗效甚佳[18]。
   4.3.1 调节肺的呼吸功能
   “主气、司呼吸”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运动使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呼吸道阻力减小,呼吸肌耗氧量降低,使呼频率增快。横膈和胸廓活动增加,潮气量可自安静时的500ml增至2000ml,潮气量的增加使有效通气量增加。通气和肺血循环有关,进行体育疗法和呼吸训练时,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血流分布均匀,肺动脉氧分压降,二氧化碳分压差升高,有利于气体交换[17]。现代研究发现经过半年“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后,中老年人锻炼者的肺活量明显上升,与锻炼前相比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并且一直保持这个良好的状态[19]。
总之,传统体育疗法不但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改善脏腑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作用,调节内分泌,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保健作用[20]
   。
  
  5 展望
  
  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关注,未病先防、保健延衰的“治未病”思想日益引起重视。而传统体育疗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是现代人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直接手段,为治未病提供了有效途径。传统体育疗法需要以未病学为其理论基础,未病学也需要传统体育疗法为方式,以增进人体健康达到无病的最佳状态。将传统体育疗法推广,使其在未病领域发挥更广泛、更巨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ZK(#]
  周鹏, 赵仓焕. 浅谈灸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65-866.
  [2] 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中医药学刊,2003,21,(1):132.
  [3] 李爱民.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4.
  [4] 李梢.中医”治未病”说要[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7,16,(1)):91.
  [5] 王键.未病今释[J].中医药研究,1998,14 ,(2): 2.
  [6] 龚婕宁,宋为民,魏凯峰.新编未病学[B].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6.
  [7] 洪文学,樊凤杰,等. 基于传统艾灸原理的未病学医疗仪器科学基础研究[J].
  [8] 李俊杰,刘俊荣.灰色状态的传统保健体育疗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1: 258.
  [9] 张明霞.康复体育疗法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1,(2):63.
  [10]
  于宁,丛松.论体育疗法在中医养生学的作用[J].中医药学报,2000:9.
  [11]谭克理.论传统保健体育与预防医学[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6):10-11.
  [12]吴锐彬,陈奕樑.《易经》对中医预防思想之影响的探讨[J].中医研究,2005,18,(5):58.
  [13]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广州体育报,2004,24 ,(2):59-60.
  [14]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 ,(3): 92.
  [15]宋为民.气功治未病摆脱亚健康[J].气功.1999,20,(11):494.
  [16]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
  [17]刘兆杰.略述体育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医药卫生论坛,2005,14:258.
  [18]张允建,崔开玲.论现代心身疾病与古代传统体育疗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2):17.
  [19]程其练,杜少武,等.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1):1517-1528.
  [20]黄超岚,程志清.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 ,(4):1-3.
  [21]贾天奇,常立云等.中医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11):1529-15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养生药膳 教你在家轻松养生
中医治未病,你到底知多少?
中医药与蜂疗
温灸法
颈椎病患者体疗时应注意什么
张氏拍痧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