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师和学生聊作文(作文教学)
把“发现”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一)
   作者:张赛琴
     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真的是这样么?那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发现”;来聊聊“发现”与“眼睛”,“眼睛”与“美”的关系。
     说到“发现”,也许是很常见的事。比如,开学了,分别了一段时间的同学又聚到一起。一见面,就“发现”某同学长高了变黑了。有趣的是,她那晒黑的脸蛋上,眼圈却是白的,整个儿象小熊猫,挺逗人。一问才知道,她整个暑假都泡在游泳池里了,眼圈没黑,因为游泳时总戴着护眼罩。
     做课间操了。你“发现”班主任不在场,就偷起懒来,一副像做不像做的样子。谁知,竟被从身后走来的班主任“发现”,逮个正着。你懊恼地想:“偷懒的有好几个同学,怎么偏偏‘发现’了我呢?”
     是的,“发现”很平常,它常常在无意中产生着,就象生活在很多时候都很平常一样。但是,我们要把这些“发现”记下来,收藏到我们的脑袋仓库中去。“发现”积累多了,“无意”的记忆就会变成“有意”的思想。那时候让你写一篇作文,你就会有内容可写了。就像那个爱游泳的同学,这回你发现她的“熊猫“面容,下回“发现”她的“游泳本领”,下下回或许会“发现”她成为“游泳冠军”了。
     除了“无意发现”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有意发现”。就像罗丹说的用眼睛去“发现美”。应该有怎样的一双眼睛呢?我们先来想两个事例:
     如果你有机会到农村去,肯定会对那儿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像母鸡下蛋——平时你只知道它在市场里可以买到。这回在农村,你很有趣地很仔细地看母鸡通红的鸡冠和脸蛋,看它下蛋前焦躁不安地在鸡窝前转来转去……当你听到鸡窝里轻微的“扑通”一声响时,母鸡便会嘹亮地“咯咯——蛋”“咯咯——蛋”地呼唤起来。这时,你可以捡到一只浑圆的还带着“鸡温”的红壳蛋。多可爱呀!
     然而,这事对于农村孩子,实在是见得太多了!
     如果你是农村孩子,第一次来到城市,你会对这儿的一切感到特别新鲜。像乘坐电梯——平时你总是在村前屋后的小路上“脚踏实地”地走。这回,你看到的铁梯子会自动地一级一级地往上翻。你想伸出脚,又觉得那梯子向上翻得太快,不敢睬上去,迟疑了一会,就伸出右脚,可左脚却又跟不上速度,好容易站到了电梯上,身子还有点摇晃。你肯定会想:“这个电梯怎么会自动地向翻呢?它是怎么翻动的呢?”
     当然,电梯对于城市孩子,实在是太熟悉了!
     可见,人对事物还很陌生的时候,才会自觉地“眼睛去发现美”。要想有所“发现”,就要保持这种“陌生”的目光,去认真地探究,去理解一些事物的现象,道理,结论等。
     经常地去“有意发现”,你的脑袋仓库里就会积累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种种“发现”写进文章,一那、以便让更多更多的人都来分享这种“美”。
     这里我为大家摘录一段文章,或许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原因到底在哪里
   六年级 纵横
     蚂蚁到底能不能摔死呢?我决心做个实验弄个究竟。(决心坚定不坚定呢?请大家注意以下文章会不会加以说明?)
     星期天,我与邻居的几个小伙伴捉了几只小蚂蚁,我们将小蚂蚁从一米高的台阶上摔下来,小蚂蚁一落地便很快地逃走了。我们又增加了难度,连摔了几次,可情况都一样。而且,蚂蚁总是脚先着地。(怎么弄?小蚂蚁怎么样?作者说得可清楚了。这就叫实验。)
     于是,我们又捉了几只大蚂蚁。先在地上铺了几张白纸,然后爬上二楼阳台,一只只望下扔。大蚂蚁们还是脚先着地,安然无恙。(实验进入第二阶段,自然小作者也把实验过程说清楚。我们有些同学,总是不大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好象以为别人天生就知道似的。其实,这那可能呢?建议大家向这位作者学习。)
     蚂蚁摔不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带着问题进入实验,是最可贵的科学态度。)我便拿着放大镜来观察蚂蚁。我发现,蚂蚁的六只细足竟是身长的两倍。这么长的细足在蚂蚁下落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为了弄清蚂蚁在空中的动态 ,我又拿起小镊子夹住一只蚂蚁,让它悬在空中。只见它的六条细腿在空中划动着。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蚂蚁身子轻,那六条细足正起了身体平衡的作用。在落地的一刹那,长长的细足不正起着缓冲和避震的作用吗?所以蚂蚁自然就摔不死了。(多么认真的态度,多么可贵的发现!小作者既提出了问题,又想方设法去发现问题答案。一步两步,坚持下去,终于明白道理了。而且,作者在写作时也注意到把实验的情况具体写出来,让我们好象亲眼看到似的。)
     好,聊到这儿,你也该明白怎样去“发现美”了。那么,我建议你可以去看看星空,发现星光之美;可以去观察植物,发现植物的生长之奇;可以去看看金鱼是怎么生活的?可以发现……
     注意!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努力发现问题答案。还有,一定要写进文章里。
   

   把“现在”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二)
   作者:张赛琴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纳闷:“现在”是什么呀?“现在”有什么可写的?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现在”,如何?
     “现在”,你在干什么?噢,坐在书桌前,正在看着我的这篇怪怪的文章题目——《把‘现在’写进文章》,你正在想:“从来没写过这样的题目啊,怎么写?……我得……也许可以是……说不定是这样写……也可以……”这些想法,正说明你在对题目积极思考呢。这可是好现象。
     接着聊——但要带上眼睛、耳朵,鼻子,脑袋。
     “现在”,正是晚上7点多,摇头电扇在你的头上“哗哗”地转动,掀动着桌子上的报纸,“si嗤拉嗤拉”响;电视里正在播放“世界杯”足球赛实况。主持人的解说,足球场上的叫喊,欢呼,像滚雷一样。难得看电视的爸爸一会儿大声叫“好”,一会儿大声惋惜,还不时地拍手跺脚自言自语。,
     “现在”,奶奶却不喜欢喝这杯“世界”热茶。她总是喜欢把老花镜架到鼻梁下端,专心地看着那本《夕阳红》。大概不会超过十分钟,她准会把看到的“养身之道”,加上自己的“演示”,全部告诉给妈妈听的——妈妈总是微笑地听着。
     妈妈刚洗完饭碗,她一边听着奶奶的“演说”,一边把阳台里把晾着的衣服收回来,一件一件地叠着,又轻手轻脚地拿出针线,把一颗丢了的纽扣缝了上去,……
     如果你的脑袋也在“现在”这个时间里,你就会想法了。“哦,原来爸爸也是个球迷!他平时是没时间看电视的。可“世界杯”一开演,他就放下手里的事,迷上足球了。奶奶,是家里最爱说话的人。她要是不说话,八成是在生气,今天看来奶奶很高兴。妈妈总是最早起来,最晚睡觉,做的事也最多。“
     总之,只要你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当然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就能把“现在”的情景收进眼睛里、耳朵里,手里,心里……当然也就能够写进你的文章里。许许多多的“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把文章写出来的,这个方法叫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有了这段“现在的生活”,你用什么题目来写?想想,是用《我眼里的一家人》、还是《晚饭之后》、或者就是《现在》?你应该选择其中一个最有新意的也最能概括内容的题目。写的时候,可以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或者按人物的活动分成一小节一小节来写,这样层次会清楚一些。
   写文章了。可以先给自己规定一下写作的时间。我看,写这篇文章21分钟也就差不多了。不信,你看着时间。
   让我们读读这个同学用10分钟写的《现在》。我在文章里夹进一些对此文的看法。
   现 在
   六年级 邵晨阳
   现在,我们正在写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现在》。(这就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题目。是的,这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教室里静极了。大家都低着头在写着,笔尖敲在桌面上,一片走笔声;一个同学轻轻地咳嗽了一声;还有一个同学打开文具盒在翻找着铅笔。老师在我们的座位中间巡视着,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有节奏的清脆的“哒,哒”声。(小作者的耳朵真灵!轻轻的咳嗽声,走路的皮鞋声都写进文章了。我们读了,就能感到教室里静寂得很。)
   夏老师到我们教室来听课了。她轻轻地迈着脚步,轻轻地翻开笔记本,写着……我知道,她生怕影响我们写作文。(用上“我知道”三个字,就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了,我们读着,就和小作者的距离近了。另外,用“我想……”“我肯定……”这些词语也都可以自然地写出人物的心里活动来。)哈!她怎么就不知道她已经被我注意到了呢?(好一个“注意”!这就是“仔细观察”!)
   我的同桌正在转动着手里的笔杆,手指特别灵活,转的速度也很快,他曾经是班级里的“第一转笔手”。我猜想,他大概是写不下去了。转转手里的笔,会使脑子得到一点休息,我就有这个体会。(写文章就是这么自由的。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只要是和“现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进去。小作者不是把同桌的过去和现在都写到了吗?)
   啊,张老师正在看我呢!她的眼光好像在对我说“邵晨阳,赶快写文章啊。你看,别的同学都在加劲写呢。你可别落到最后交卷哦。”(这里用上“好像”,就由老师的眼光联想出了老师的语言。只要是联想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就能使文章写得长一点,丰满一点。)
   我赶快低下头写起文章来,我会把这篇文章写好的。
   读完邵晨阳同学的文章,你会想什么呢?你大概会说:“这个《现在》,我也会写啊!”
   对!现在,你可以铺稿纸写了,或许会写得更生动。
   对了,别忘了看时间! 
 把“周围”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三)
   作者:张赛琴
  
   (我请来三个孩子,让他们对“周围”先提几个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了好些问题。概括地是:“周围”指的是什么?“周围”里有什么?怎么把“周围”写进文章?)
   我们所说的“周围”,指的是“人的周围”。因为只有人,才能意识到“周围”的存在。人和“周围”永远是相互依存的——就好象有了圆心就必定会有圆一样。“周围”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周围”是在哪个范围?很简单,人活动到哪里,“周围”也就跟随着到哪里。假如你现在在家里,你的“周围”就是你的家;假如你此刻在学校,学校就成了你的“周围”;即使你现在坐在出租车里,那一小方空间就构成你的“周围”;但是,如果你走在空旷的月夜之下,那你的“周围”则是无边无际的了。
   “周围”里有各种人物,有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的朋友哥们……“周围”里有万千事物(包括景物),有阳光、空气,月亮,星星,花草树木,高山流水,家里的一橱一柜,甚至墙壁上班驳篱落的点儿……“周围”里有丰富的声音,有风声,雨声,读书声,鸟鸣声,自言自语声……“周围”还会流动着光线色彩,弥漫着气味感觉。
   “周围”是一本“书”呢。这“书”里写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们的善良,诚实,勤劳,勇敢的故事,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想法,一种奋斗就是故事的一段情节;“周围”还是一幅生动的“画”,草木枯荣,星转斗移,山水相依,象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周围”还是一场动听的“音乐会”,倾听这些声音,你能辨析出快乐与忧愁,忙碌与悠闲,繁荣与幽静,远与近,多和少,冷和热…… 并且能从中想象出一个又一个情景。
   “周围”真有这么好看、好玩吗?你可能有点不信。
   当然,“周围”,不是一下就能读懂的,最好的“读法”是一点一滴地“读”,一段一篇的地写。“读”写“周围”,就是观察“周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写作,你的见闻就丰富起来了,感受就独特了,写作文的材料也有了。
   把“周围”写进文章,不是困难的事。你“锁定”某段时间某个地方,用眼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摸,用心想,就一定能写出文章来。现在,我们来赏读一篇短文。
   月 夜
   五年级 石磊
   黑夜带来了一片幽静。晚间的风儿仍在跋涉着,它追赶着云儿,云儿操纵着月色。他们(他们指谁?风儿还是云儿?从内容上看,似是云儿。那就直接说是“云儿们从……”)从月亮身前飘过,使他(他指谁?是月亮吧?)无规律地忽亮忽暗。不过,这也很美丽,从月光下流淌过的云,像淙淙的流水,更像是被吓风吹得柔情似水的轻纱。(观察时,要用心想想,这美丽的景物象什么呢?于是,你由眼前的景物想到了另外的景物,对景物的理解也就生动清晰起来了。)
   月光下沉睡的树叶摇曳起来,清晰地听到了“知了”叫唤的声音。(
   星星那里去了?它没有来。我四处找着,星星大概是躲在哪儿睡着了。(耳朵的观察作用发挥起来了!)
   好像有一会没听见“知了”的鸣叫了,是的,是真的,一切多么的静。难道月亮也让它们沉睡了?不,绝不会。月亮怎么会让他们熟睡呢?可能,“知了”有点害怕这忽明忽暗的夜晚。(又一次呼应了上文的月色的变化,很好。写文章就要这样,文章中的景物就象演戏时的“道具”,时不时地要去用一用,“戏”才会活。)
   白天,太阳把一切照得堂堂亮,可一过它的工作时间,它就不负责任地把我们丢弃在黑暗之中,(小作者在感受“周围”时,显然被月亮感动了,于是他想到另一发光事物“太阳”,还把太阳批评了一番,大概是想衬托月亮的美丽吧。)月亮就在这一刻出现,它在云中站岗,尽管它的光亮不能像太阳那般强大,可它还是在尽量放射出更多的光芒。它不想让黑暗笼罩住整个大地,它不想让我们害怕,它想让黑暗中的事物也变得美丽,它是黑暗中一个神。,(这段赞美之情写得很有力量。稍稍有点不足的是,作者在这里还应该多写点月色下的美丽的心情。比如花影,身影,……月亮就更神奇了。)
   风儿再次走过,打破了此刻的宁静,树叶再次摇曳。在月光下,我听到了“知了”说他们不在害怕——“知了,知了”。
   读了石磊同学的文章,我们被他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感动了。如果我们都能象他那样,去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写出“周围”,那我们的感受该有多美啊
  
  
 
把“联想”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四)
   作者:张赛琴
   我们写作文,最大的困难似乎是没有东西可写,生活中发生的再长的事件,在你的文章里就没有多少话了,似乎一笔就可了事,怎么办?我希望你试试运用“联系”的方法——把“联想”写进文章。
   什么叫“联想”?联想就是由这件事想到那件事,看到“瘦”,就想到“豆芽菜”;看到胖,就想到“大皮球”;看到学生在开心地玩,就想到“天使”,看到老师在认真讲课,就想到“园丁”。或者由种子想到发芽,由发芽想到长叶,由长叶想到开花,由开花想到结果。
   “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手段。会联想的人,也就是会创造的人(当然也会是会写作文的人)因为很多很多被发现由创造的事物都是联想的产物。牛顿由苹果落地想到了地球引力,瓦特由被蒸汽顶起的开水壶盖想到了蒸汽的力量,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把“联想”写进作文,就是要把和文章主题有关的内容想出来,写进文章去,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怎么“联想”起来呢?我教你们学会两个字。
   第一个字:“像……”。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应该经常想到这件东西像什么,那样东西像什么,然后运用大量的比喻,来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漂亮和幽默。当然,文章的篇幅也会拉长。
   《桂林山水》就是运用联想来写的。你读读:“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你读着想着,仿佛能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在深情地俯视水面,有一头巨象正在吮吸江水,有一峰骆驼正昂首向江中走走……。多美呀!
   第二个字:“想……”。你在写文章时,不但应该想到“像……”“仿佛……”等等,还应该经常注意“我想……”,“我联想到……”经常地想到这些词眼,将有利于你思维的兴奋与活跃。即使不在眼前的事物,也能被你联想得很真实亲切。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大兴安岭里看到“林海”就联想到:“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联想到林海的“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与建设联系在一起。”我们读了,就觉得大兴安岭和我们密切相关着,好像大兴安岭就在我们身边一样。
   好,说了这两个“像……”和“想……”。我们似乎应该练一下身手了。请你作好准备。假如现在以“电话铃响了”为题目,请你围绕这个题目展开联想,注意联想的内容要与“电话铃响”有关。
   事情:“晚上7点正,电话铃响了……”联想:我放下了手中的作业;爸爸合上了他手中的小说,妈妈从厨房里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粘满洗洁晶的碗……
   事情:“铃声响着,大家都没去取听筒……”联想:空气像凝固了,时间像停止了,家里的每个人都成了一尊塑像,纹丝不动。
   事情:“铃声还在响着……”联想:是姐姐从大洋彼国打来的,她出国前曾经和我们商定,每逢周六晚上7:00,她都将打电话回家。如果这个电话铃声响了六次以后停下,就说明她那边一切平安。
   事情:“大家都在默默地数着‘一、二、三……六!’电话铃安静了。”联想:爸爸笑了,妈妈哭了。我想,铃声是一份欣慰、一份喜悦、一份宽心。
   如果你将表示把“事情” 把“联想”的语言联结起来,便发现确实是一件感动人事,你肯定感到这些文字仿佛活起来了,而且很感动人。
   写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如果这次《电话铃响了》也是晚上,却是“老师”把电话还打到你家里来,你会“联想”出怎样一件事?倒霉还是喜悦?
 
 
 把“细节”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五)
   作者:张赛琴
  
   在我写下“细节”这个词时,脑子里又出现“细心”“细活”“细软”这几个词来。我立即翻开词典查阅,“细心”是形容做事用心周密;“细活”是形容做得比较细致经济价值较高的活儿;“细软”是形容高档贵重的首饰、衣物。我饶有兴趣地在这几个词意向想来想去,忽然悟得,一定要“细心观察”,用做“细活”的功夫,把文章写得像“细软”般好看。
   好文章必定是以“细节”感人。
   怎样才能把“细节”写进文章?首要的当然得“细心观察”。而“细心观察”到的人或事必定是不易察觉到却又能反映本质的人或事从而打动人。之所以不易察觉,是因为现象太细小;之所以能反映人或事物本质,是因为观察很细致。细小的现象加细致的观察才能形成文章中的“细节”。
   “细心观察”的过程是先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比如,要写“我的妈妈”,就得先观察妈妈,她普通得与别人没啥两样,于是把观察范围缩小到妈妈的“外貌”——也并不是很出众,说不上是“俏”,还是“土”,观察范围缩小到妈妈的“头部”——还是不引人注目;观察范围再缩小到妈妈的“头发”。啊,终于发现:乌黑的头发里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两根白发!
   两根白发,几乎是不易发觉的,但此时的观察又必须“放大”了。这两根白发长在头心,不是很白,细细的,却显眼;白发长长的,比周围的黑发显长;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两根白发不很柔顺,好像直立着的!你再顺势拨开周围的头发,发现还藏着星星点点的白发。于是,你会想,妈妈还不到四十,怎么会生白发了呢?还会想,这“矗立”着的两根白发,想要报告着什么信息,提醒什么事儿。想着想着,眼前就会浮现妈妈每晚伏案写作的背影,浮现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的妈妈的署名;想着想着,看到妈妈的背包里总是鼓鼓的信件、稿纸。你看到了妈妈在电脑屏幕着抚揉发酸的双眼。如果以这两根白发作为“细节”来描写妈妈,肯定是篇不错的文章。
   细致观察也可指向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譬如,我们在镜子里看自己的脸。你对自己的脸型、眼睛、眉毛、鼻子、嘴巴都没有什么意见,而让你生气的是,鼻子尖上的一颗小小的黑痣!而事情往往是你是最不喜欢的却是最“惹眼”,以至于你觉得这颗状如绿豆的黑痣污染了你整个脸部环境。如果你把这颗黑痣的位置、大小、色泽、软硬;黑痣上的毛孔,汗毛都观察细致——好像放到显微镜下那样目不转睛地注视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颗黑痣很可爱,可爱得它成了你的“身份证”。如果你把这颗黑痣的“面貌”写进文章寄给素不相识的人,他一定能在众多人群中一眼认出你来!
   把“细节”写进文章的好处是很多的。首先是通过“细节”的描写能锻炼你的观察能力。在任何一个环境或任何一个事物面前,你会关注最“细小”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你的观察点可能很“出众”;其次,经常地描写细节,能大大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很不起眼的观察点却能被你洋洋洒洒地写上600字,甚至1000多字;最重要的是你的文章能打动你的读者——特别是老师!她一感动就打上能让你激动万份的分数——虽然作文不全是写给老师看的!
  
  
  
  
  
  
  
  
  
  
  
  
  
  
  
  
  
  
   把“感受”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六)
  
     我们从“如果”开始聊起。
     ——如果你是个蛮调皮的孩子,一不小心把老师放在讲台上的茶杯打翻了,你很心慌地偷眼看着老师的神色。然而,老师却微笑着看你一眼,轻声说:“没关系。”你是否立即感觉到“这老师真好”?
   ——如果你夜晚随父母来到新建的市民广场,在晶莹的喷水池边,脚踩多彩的灯影,流连于红花绿草之间,仿佛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的街心花园,你是否感觉到无锡真正地走向现代化了?
   ——如果你正在读一本书,书里写的是一个贫苦孩子遭到班级同学轻视的事,你肯定会很气愤;
   ——如果你们家搬进新房,你站在客厅中央,在美丽的大吊灯下,欣赏着墙上的油画。哇,一角还立着一架铮亮的钢琴!你有什么感觉呢?
   只要你比较在意眼前的事物,是一定会有感觉的——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涌动起千言万语,滔滔不绝地诉说起很多与之相关的话。这现象就说明,“观察”已经钻到你心里成为“感受”了。
   “感受”是在观察或者回忆之后产生的“灵感”。它一头连接着以前观察到的事物,一头连接着观察所引起的想法或者事情。因此这“感受”在你的心里往往是一篇“题材”。如果及时地抓起笔来,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然而,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感受”时,若不及时地把它捕捉,它就稍纵即逝,连点滴踪影都不见。于是我们又对其他的事物再产生“感受”,接着再丢失。这样翻翻复复复抓抓丢丢,直到写作文,脑子里还是什么也没有。“写什么呀?”你们常常为此苦恼不堪
   有什么办法把这“感受”抓住并写出文章来呢?我们来训练训练,好吗?
   请你听一个游泳教练训练运动员速度的故事:
   “……游泳训练馆里,运动员们都跳下水了,教练就往水里放可怕的鳄鱼。运动员稍稍一回头,就看见样子狰狞的鳄鱼正朝自己追来,便惊恐万状地飞快地游起来……”
   听到这里,请你赶快抓起笔写“一分钟文章”,只要写一两句话就可以了。
   “听老师读到教练放出鳄鱼来做游泳训练的陪练时,我都吓坏了。……”对,这就是你的心里“感受”。写好了,请听我接着说:
   “那些凶恶的鳄鱼大嘴虽然被绑着,不会咬着运动员,但是,由这些鳄鱼“陪”着训练,运动员游泳的速度提高了许多。……比起请运动员做“陪练”的训练速度,几乎不能令人置信——几近世界冠军的水平了!”
   “这是为什么呢?”你肯定会这样想。对,请你把这个“为什么”想明白,写“三分钟” 四五句话,把你心里想的写出来就行。也许你会写:“谁不要命呀?谁喜欢和可怕的鳄鱼在一起游泳呀?鳄鱼可是要吃人的!谁会傻到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慢悠悠地游泳?拼着命也要游啊。……”
   是的,也许在生命遭到威胁的压力之下,人的潜能就能达到非常的发挥。
   如果你进一步想“还有哪些事也说明这个道理?”就会由鳄鱼想到运动场上的胜利和失败,由运动场想到考试卷上的喜悦和伤心,由考试卷想到大人们常说的“拼搏”“竞争”,还会到老师是“凶”点好还是“不凶”好……反正,只要你想下去,就会越想越多,到后来,你忽然会明白一个道理,原来人的进步常常是在压力之下产生的。人在“敌人”“对手”的追赶之下才会有高速度的进步。
   这么多的事儿出现在你的脑海时,请赶快抓起笔,把它写下来,速度快的话,也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不难。
   前后三段练习,就成了比较完整的“感受”了。你们常写的“读后感”“观后感”什么的大都是这样的文章。
   现在,我们可以来小结一下:先仔细地观察或者回忆,让这些事儿清楚地出现在你眼前;再想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接着联系实际想想“是不是这个理?”把眼前的事和想到的事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感受”就成为文章了。
  
  
  
  
  
  
   把“体验”写进文章——和孩子们聊作文(七)
   作者:张赛琴
   “体验”是对没有出现的(或不在眼前)事件、人物或情绪作一种带有艺术想像性质的感受。
     这话说得有点难懂,举两个例子。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对“孙悟空”这个角色进行了艺术想像,他体验也了“孙悟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就把“孙悟空”演得活灵活现。其实,我们也都有过“体验”——儿时做“过家家”游戏时,你演的是“爸爸”还是“妈妈”?你抱着你的“宝宝”去“打针”,那口气、动作、语言是不是特像你爸你妈?通过“体验”,确实能把没有出现的或不在眼前的事件、人物或者情绪“表现”出来的。学会体验,就能把“戏”演活;学会体验,当然也能把“文章”写好。那么,如何“体验”?
   体验,首先要把自己转变成为另一个角色,就像六小龄童,他必须忘记自己,把自己想像成“孙悟空”;其次,要“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到了“火焰山”,就真的要感到“滚烫”;压在“五行山”就真的要感到“被压死了”。体验,可以让人变成物,物也可以变成人;无声可以变得有声,无景可以变得有景,无人可以变得有人,无事可以变得有事,当一切的人、事、物、景都在你的“体验”中出现了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情绪,就会急急地抓起笔把“它”写下来——而且写得很真实生动呢!
   果真如此?你们或许不信。那我们就来尝试“体验”。如果你们不介意,我建议你们转换为一块橡皮——你是一块橡皮!现在,请你开始体验:你被放到商场货架上是什么模样?不错吧,方方正正,白白净净(也有花里胡哨的随你想);有身份的是“中国绘图工具公司”出品;身价却不高,仅值人民币1元。请你再想像下去,当你被一只脏兮兮的小手从货架上取下后,你的心情如何?命运开始突变!你为小主人干得头昏脑胀,日益消瘦,还污移不堪黑不溜秋;再接着体验:最叫你难以忍受的是什么?是被小刀切割得遍体鳞伤,还是被小主人当作“子弹”去袭击前排的女同学;最后你的结局如何?是被教师罚没,还是被扫进畚箕?啊,一块可怜的橡皮和一个老“出错”的孩子!全在你的“体验”中了。
   由此,我想,如果我们要唤起小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转换成“课桌、椅子”,哼哼哈哈地痛诉自己遭受的“苦难”,如果我们要歌颂家乡的变化,就可以把自己转换成扶摇直上的“风筝”,俯视家乡的绿树红花,青山绿水,欣赏家乡耸立的楼群,穿梭的车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不是更加容易感动人?
   当然,写作文更多的要写“实实在在”的事件或人物。其实,你稍稍运用一下“体验”的手段。事件、人物肯定能写得实实在在。比如,你要写《我最熟悉的人》,你就可以把自己转换成那个最熟悉的人——爸爸。仿佛是你在洗手间里偷偷地抽烟,仿佛是你迷上了足球赛忘记了洗碗而被“老婆”批了;仿佛是你潜心钻研图纸而忘记了洗脚……那样,文章才生动!
   反正,学会体验,也就学会了想像,学会了写作文。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作文、作文,难死小人!""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些,成了某些学生的口头禅。其实啊,作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作文与说话本是一回事。人,每天都要说话。人们平常说话时,何曾有为难、发愁或劳累的感觉呀?
       作文呢,其实就是说话,只是不用口而用笔罢了。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换句话讲,把嘴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也可以说,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作文。因为:平日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

1.说什么就写什么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像百花筒,像七彩阳光。校内、校外,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说话,都说一些什么内容呢?无非是向别人讲述自己每天或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用口说的这些内容,改用文字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就是作文,就是文章。换句话说,同学们作的哪一篇文章,能离得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呢?例如:

                                  自画像

我姓王,名鑫。"王"就不用说了,是爸爸传下来的姓。"鑫"呢,从字体上看是三个"金"字落在一起,也许是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了当"大款"。

我现在已经度过了12个春秋了。我长得不算好看,大脸盘,一双不大的眼睛,高鼻梁。

我的优点很多,但最大的优点就是争强好胜。记得那是在上学期,我参加了中心校举办的作文选拔赛。那时,我满有把握,心里想:肯定能被选上。可是,事实却与我想的相反,我落选了。当消息传来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在我的头上炸响。我放学回家,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妈妈见我哭得如此伤心,问明了原因,说:"这说明你作文水平不高。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嘛!这次失败了,我们还有下一次的机会。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我听了哭着说:"失去了这次机会,恐怕小学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说着,我又哭了起来......

我的缺点也不少。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搞小动作、说话。就因为这个,老师时不时地盯着我所在的这一片。有时候,我上课说话,老师还把我叫起来。因为有这个毛病,我感到很烦恼。我有意克制自己上课不说话,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巴老想说。

    同学们,你们对我有些了解了吧!对我有什么看法,请快告诉我。
      这篇短文就是小作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向新任课教师介绍自己时说的话。课下,她把自己说的内容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了。瞧,这不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吗?同学们不妨也试一试,先向伙伴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拿起笔来把自己的"像"画下来。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文章?

(2)先向伙伴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拿起笔来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

2.要说真话,写真话

平常,同学们凑在一起,总要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话。除非想有意欺瞒对方,人才说假话。说假话、谎话不好。为什么要说真话呢?说真话,说发自内心的实在话,怎想的就怎说,这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也只有说真话、实在话,别人才爱听,才能感动他人。说假话、谎话,心口不一,让别人厌烦,不能感动自己,又岂能打动他人呢?

 作文的目的,无非是要别人了解自己,表达自己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染、打动读者。因此,作文也一定要写真话,写实在话,写自己的心里话,不能说假话、谎话。这是作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

  我眼中的爸爸

天底下,我最不欢迎的就是爸爸,因为跟他在一起,我处处不痛快。

 就拿这个星期天的事来说吧。我家对门的戴云哥哥参加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回来了,得了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妈妈兴致勃勃地把奖牌拿来给家里人看,只见那闪光的金牌和银牌,系在鲜红的缎带上,沉甸甸的。全家人都替他高兴,我更是佩服极了。妈妈顺手把三枚奖牌挂在我的脖子上,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儿子,好不好看?"我羞红了脸忙点点头。爸爸忽然让我把奖牌送回去,我拿着奖牌往外走,心想,爸爸肯定又有什么阴谋,要不然不能让我这么快就送去。果然不出所料,我一回来,他的脸色已晴转多云。只听爸爸说:"超超,你看了这些奖牌有什么感想?"你看看本来高高兴兴的事,又弄这么复杂,让我谈什么感想。戴云哥哥从小爱好体育,又受训练多年,我和他是井水河水两回事,哪有什么感想。可我又不敢不说,只好说:"向他学习呗!"爸爸脸一沉说:"就这么一句?不行,去屋里好好想想!"我憋了一肚子气又不敢违抗,只好像士兵一样绝对服从命令,进自己的屋"好好想想"。

 再说家里每天刷碗、倒垃圾,本来是妈妈全部承包,无怨无悔。可是爸爸却偏偏让我干,他和妈妈袖手旁观,还不时地挑毛病,说什么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他平时爱给我买书,我是很欢迎的,可是我读完了,他却要我讲给他听,或给我提出书中的问题,稍有疏漏,就又遭顿训斥,说什么要认真看书,勤思考,不能看热闹。再比如,在家做作业,随便轻松一下,可爸爸却不让,"玩就玩,写就写,要讲效率。"嗨!反正他都有理,处处跟我过不去。就连玩,我也玩不好。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到烟台山公园玩,本来玩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爸爸一在就不一样了。他给我讲烟台山的来历,讲灯塔的用处等等。我必须得认真地听,因为爸爸随时会考我。所以他带我去玩,就和上课一样得全神贯注,这能叫玩吗!

 爸爸不让我痛快的事情太多了,几乎天天都有。哎!什么时候我才能欢迎爸爸呢!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真话,写真话。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直言不讳地道出"天底下,我最不欢迎的就是爸爸";然后,便讲述爸爸"处处让我不痛快"的事例;结尾,再次强调"什么时候我才能欢迎爸爸呢"。透过小作者这些真实的心里话,一个在生活中事事注意培养教育儿子的严父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尽管小作者可能一时还没有认识到父亲的这些良苦用心,还没有体会到父亲那滚烫的情怀,误解了父亲;可是小作者勇于说真话、写真话,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思考练习】

 (1)作文,为什么要说真话、写真话?

 (2)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向父母或老师写一写心里话。

3、怎么说就怎么写

人在平常说话时,除要有意模仿他人之外,一般都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由于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和 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所致,所有人说话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说话的个性和“棱角”。这就好比人的长相,是各有特别之处的。个性、特点,这就是美,是不分优劣的。作文呢,也是如此,提倡:嘴上怎么说,手就怎么写,即“我手写 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不说空话、套话,不刻意追求、模仿他人说话的腔调儿。这样,由于写了自己想写的情景,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贴紧了现实生活,抒发了真情实感,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做到内容具体;生活气息浓厚,语句表达顺畅,有特色。可以这样讲:“解放”自己的口和手,着眼于现实生活,紧紧贴近生活的脉搏,随心所欲,怎么说就怎么写,平日爱怎么说就怎么写,充分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秘诀”。例如:

爱唠叨的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 40 多岁的中年妇女。她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条:爱唠叨。这也是我和爸爸最受不了的。
    “何扬!”妈妈看到闲着无聊的我大声说道,“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有空儿多读会儿英语,放假多少天了,英语书连摸都不摸,开学以后……”“又来了,真烦,我去还不行吗!”我小声嘟囔着,不情愿地走进了小屋。“还有你,何新,星期日一大堆衣服不洗还看电视!去,快去!”“哎呀!知道了!知道了!”爸爸也放下遥控器急忙朝洗衣机走去。
    我们家就是这样,我和爸爸总是受“老妈”的压制。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好默默地忍受她那喋喋不休的唠叨。
    有一次,我正在玩游戏机,妈妈干完了活,走进了大屋。“又玩上了?”我感到势头不对,回头一看妈妈的脸:这张脸拉得老长,眉毛也由“10 点 10 分”变成了“11 点 5 分”。“刚开始玩,不过 10 分钟,再说,作业也做完了。”我试探道。“我最反对你玩游戏机了!玩游戏最费眼睛,你的视力是 5.3,应该好好保护。再说你有空干点什么不好,看书、画画、打球,非要……” 我虽然有自己的一大套反驳妈妈的话,只是不想听她那无休止的唠叨,无奈只好将游戏机关上。
    妈妈平时还非常爱干净。只要她回家时看到家里的“脏、乱、差” 现象后,就一下子变脸且把矛头指向我和爸爸:“我一不在家,你们就把家里折腾得乱七八糟,还得我来收拾。”我们立即放下手中的事,一边忙着答应,一边以“每秒 120 个动作”的速度收拾家务。
    说起来也怪,唠叨是不爱听,可是听惯了不听还不行。长时间的家庭生活已经把“妈妈”和“唠叨”融为一体了。如果没有“唠叨”就没有妈妈,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们这个家”。看来唠叨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唠叨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我爱我的妈妈,我爱她那喋喋不休的唠叨。

读了这篇习作,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非常随便,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我和爸爸总是受‘老妈’的压制。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张脸拉得老长,眉毛也由‘10 点 10 分?’变成了‘11 点 5 分’。”“我们立即放下手中的事,一边忙着答应,一边以‘每秒 120 个动作’的速度收拾家务。”“说起来也怪,唠叨是不爱听,可是听惯了不听还不行。”也正是因为语言这样随便,文章才显得这么生动,耐人寻味。

【思考练习】

(1)作文,为什么要提倡怎么说就怎么写?

(2)以《那次,我真的很____》为题,写一写自己当时高兴、生气或委屈的情景。要求平日怎么说就怎么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年全国中考满分作文精选100篇(三)
作文指导: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
上海中考作文:不说真话怎么成了作文秘笈
转载万亿:写作文的最大技巧是说真话
【100篇】近几年中考满分作文精选之记叙文 4
捉蚂蚁_彭梓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