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逆向批驳社交网络 断交心理学只是揣测(下)

自己是否主动发出好友申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你主动向他人发出好友申请时,你已经将自己置于一个较低的地位,你必须耐心等候自己的申请是否会被接受。

如果对方在接受好友申请后又解除这段好友关系,这将引起你的认识失调。想知道他为什么之前要接受好友申请的这类念头可能会引发你的沉思以及负情绪。

和现实生活一样,Facebook上越亲密的关系破裂,对你造成的伤害越大。不过这里的例外是家长,由于Facebook中的学生群体比较反感和自己的父母成为线上好友,因此当父母和自己解除好友关系时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渗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很多时候甚至已经很难分清线上和线下的区别。但是至少在现阶段,这个研究还是告诫我们不要对社交网络投入太多的精力,我们需要适度回归到正常生活的交往。

也许,这会儿你应该关掉人人或者微博页面,抽出点时间和亲朋好友共处。

观点:从《社交网络的断交心理学》来看,其实个人觉得就是一个伪命题。人类从文明的脚步踏出的那一刻,就随着历史的车轮而前进。如果停滞、闭塞甚至是排斥新兴事物的介入,那我们人类的发展进化将会是以退化而告终。当然今天说的是社交网络,也许很多人认为并不多大的关系,但我们要知道,社交网络是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历史革新产品中诞生的。先不说它具体能给我们带来的利弊,单单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现必定是一个互联网发展史的亮点,甚至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亮点。所以否认它的存在,只是以偏概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人的心理变化90%取决于主观因素,10%才取决于客观影响。90%的主观因素来看,个人的主观行为和思维模式是确定这个因素成立与否的要点。深入浅出的说,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趋于优劣取大部分取决于个人。而非要把社交网络这个“客观影响”的问题加入到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改变,那么是不是说,只要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产生了自身的心理行为改变,那么把问题矛盾归咎给客观原因?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社交网络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而人作为一个主体来说,是使用者和创造者。能改变、影响,或者说被改变、被影响的也应该是以人为前提。而并不是应该把问题分析的看似“条条是道”,却缺乏社会宏观的科学认识。甚至可以说,这些依据仅仅是互联网上的一种“揣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遵循防骗原则 警惕网络诈骗
上网习惯曝出人格特征 每个网民都有“电子我”
《社交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心理学》即将出版
网络心理学:人性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和延伸
为什么明星都喜欢秀恩爱?
心理学分析为什么人们喜欢秀恩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