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泥沙专家钱宁

钱宁(1922-1986),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泥沙专家,也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在河流泥沙、江河治理研究中具有卓越成就;对黄河、长江的泥沙问题和工程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组织和促进泥沙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我国成为世界泥沙研究最瞩目的中心之一。他是我国近代泥沙研究的开拓者和组织者。

钱宁先生(1984) 

 

钱宁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土木系,1946年留学美国衣阿华大学,在流体力学权威H.劳斯(H.Rouse)的指导下,1948年获硕士学位。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拜H.A.爱因斯坦(H.A.Einstein)为师,专攻泥沙运动。1951年获博士学位。H.A.爱因斯坦是创立《相对论》的物理学家老爱因斯坦的儿子,他在泥沙运动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自成学派,为世界学术界公认。钱宁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在和他数年的共同研究中,钱宁在学术上取得耀眼的成就。和许多留美学生一样,他想往回国参加建设。 1955年终于冲破美国移民局的阻扰,回到阔别近十年的祖国。

 

他曾任中科院水工研究所和中国水科院研究员,参与组建水科院河渠研究所,任副所长。他怀揣治理黄河的梦想,到上下游踏勘调查,参加黄河三门峡泥沙研究和模型试验,参加黄河流域治理规划。他积极介绍当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他翻译出版爱因斯坦的《明渠水流的挟沙能力》,和林秉南翻译出版拜格诺的《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组织全国异重流讨论会,出版专著《异重流》。倡议和推动开办全国泥沙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泥沙研究的骨干。

 

正当他意气风华地努力拼搏,为探索解决三门峡工程和黄河流域的泥沙问题而奋斗之时,文革风暴袭来。又是“反动学术权威”,又是“敌特嫌疑”,他被关进“牛棚”,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不能再搞业务,不能继续自己最热爱的学术研究,痛苦不堪。后来下放到河南干校、山西忻县,长达数年。文革中期,修建中的葛洲坝枢纽被迫停工,重新审查泥沙问题。在周总理的过问下,1973年钱宁调到清华大学三门峡办学基地。

 

在清华三门峡基地,钱宁指导师生修建起长达400多米的河道泥沙模型,研究葛洲坝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泥沙冲淤情况和治理措施。组织黄河粗泥沙来源对下游淤积影响的研究,多次踏勘黄河上中游,山西、内蒙和东北地区,调查和研究多沙河流的泥沙问题。当三门峡基地准备撤回北京时,他说服学校和教育部领导,在清华大学建立泥沙研究室,以适应今后国家急需的江河泥沙研究。同时,逐个与教师谈话,动员留在泥沙研究室工作。回校以后,他担任泥沙研究室主任,一面继续承担的研究任务,一面组织教师学习,补充必要的知识,同时,征得水利部和国家科委的资助,在清华园建设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泥沙试验室。

 

钱宁在清华泥沙试验室大厅 三峡重庆河段泥沙模型上 

 

接着泥沙研究室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展有关泥沙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培养新生力量,组织新的梯队,攀登更高的学术高峰。这些都为研究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泥沙研究室建立不久,就在许多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和与江河治理项目的有关泥沙研究中,提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负责任的明确意见,为工程的技术决策服务,为国家分忧。钱宁先生以锐敏的眼光和广阔的胸襟,建议和组织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办国际泥沙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建立起北京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促进全世界泥沙研究学者的交流与协作。倡议创办《国际泥沙研究》(英文),任主编。

钱宁参加国际泥沙中心揭幕仪式时的留影(1984) 

 

1979年,他发现身患癌症。经过手术之后,他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加紧锻炼身体,和死神抢时间。他仍然参与许多学术和社会活动。他担任泥沙中心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参加组织在我国召开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三次则由于病情恶化未能出席。他推动《泥沙研究》复刊,创办《国际泥沙研究》(英文),任主编。同时,着手完成他自1950年代开始筹划的《泥沙运动力学》,计100万字,被誉为当今泥沙研究的经典,广受海内外学界的赞誉。接着又完成《河床演变学》,80余万字。再后开始编写学术专著《高含沙水流运动》,可惜,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钱宁先生于1986年12月6日怏然辞世。

 

钱宁先生具有精深的理论修养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发展了H.A.爱因斯坦泥沙运动理论体系,倡导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来研究河流的河床演变,开创和主持高含沙水流运动理论的研究。他呕心沥血编写的三部学术著作:《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与《高含沙水流运动》,是留给我们的珍贵学术遗产。他用其一生所展现爱国奉献、追求真理,虚怀若谷、勤奋好学,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更是我们后辈应当永远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钱宁先生提倡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野外实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的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多是在现场实地考察、调研中提出来的。他教育学生“搞科学研究,要有新思想,但一定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做耐心、细致的研究工作,要取得充分的证明才行。”他一再强调,搞清楚现象的机理,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1985年的春天,当研究生进行层移质泥沙水槽试验时,他不顾身体的虚弱,走一步歇一步地来到泥沙馆,亲自观察流动现象,和研究生一起讨论,那种情景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钱宁与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1985) 

 

对学术问题,若论证不够,钱宁先生绝不轻易下结论。他对科学的认真、执着和谦卑的态度,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令人感动和敬仰。例如对黄河租泥沙来源的研究,早在1959年,他从黄河花园口河滩古墓挖掘中,受到启发;又经查阅更多的河床钻孔资料得到证实,下游河床淤积物主要为祖泥沙。1960年代他与黄委会一起,勘察陕北、陇东山区,发现的确存在大约5万至10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产沙区。但与下游河床淤积之间的确切关系,尚缺少一个中间环节。由于文革,工作未能继续。在那艰难的岁月中,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1974年才再组织清华和黄委会的同志,分析三门峡建坝以后19年、103场洪水的水文泥沙资料,证实了其中13次洪峰来自上述粗泥沙产区,造成的下游河道淤积量占洪峰总淤积量的60–80 %。于是方才正式提出重点治理黄河上游粗沙来源区的建议。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治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获得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再如,钱宁先生从1950年代开始,组织高含沙水流的研究。1984年9月,在病床上完成《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这两部专著以后,便着手编写《高含沙水流运动》一书。这几年,钱宁先生在清华泥沙研究室组织多个高含沙水流研究课题,前后5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都是围绕着高含沙水流机理进行的,已经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他编写的章节快要收笔之时,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但他坚持要等待研究生的试验成果,方才继续编写。但是,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未能如愿,成为终生遗憾。钱宁先生就是这样,把对科学的真诚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绝不能有半点含糊。

 

钱宁先生在清华的这些点点滴滴,无不映射出他那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成为后辈学子学习的光辉榜样。这些也无时无刻不在教育、鞭策和督促着我们,在今天的环境下,仍然需要不急不燥,不为利禄所惑;安于寂寞,着重长远;静下心来,老实认真地做学问,努力攀登泥沙研究更高的高峰。

深思熟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科技名家】钱宁:学成归国,治理祖国的泥沙河流
河流动力学——游离于科学之外的学科
母亲河缘何“自揭老底”?
泥沙的分类-根据钱宁泥沙运动力学
课外地理 | 有一种水坝叫丁坝
地理知识 | 水坝、丁坝、河口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