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1号公路”终于有了自己的旅游导览和深度解读

黄河

黄河在中国示意图  高露洁  制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西起昆仑东入大海,于黄土高原上中分晋陕,亿万年奔流造就了黄河晋陕峡谷无比恢弘震撼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河中游示意图  高露洁  制图
在黄河滋润下,晋陕峡谷两岸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其中右岸尤以延川蛇曲、神木石峁和黄帝陵为代表的50余处风景古迹名胜,充分表明了陕西沿黄河一线地质、历史与人文资源的至高性和唯一性。

沿黄观光公路

沿黄观光公路及景点示意图  高露洁  制图
沿黄观光公路誉为中国的“1号公路”,它是一条沿着黄河西岸串联陕西4市12县50多景点,全长828.5千米的高颜值公路。沿黄观光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南讫渭南市华山脚下,沿途串联起50余处名胜古迹。
沿黄观光公路南起点——华山脚下的莲花座  郭吉合  摄影

◎ 汾渭谷地黄河右岸





潼关古城

潼关三河口:渭河、洛河汇入,黄河东折  樊潼顺   摄影

潼关西距西安150千米,东距洛阳230千米,连霍高速即可到达。潼关为晋陕黄河最南端,西行20千米至华山脚下,即为沿黄观光公路起点。

潼关古城今貌 樊潼顺 摄影 

临河靠原的潼关古城遗址被高速公路横穿,古城西城垣依稀可辨。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处黄河渡口,《水经注》载:“河(黄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是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
风陵渡铁路桥和公路桥横跨黄河,连接晋陕  樊潼顺   摄影



秦“封陵津印” 印面、印身及印蜕
潼关的历史传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至今流传在潼关东山脚下的黄河河道之中有女娲的陵墓,故东山又名“女娲山”,又因女娲姓风,故该处黄河 渡口名“风陵渡”。

潼关古城旧貌

风陵渡黄河右岸的潼关古城旧貌,可见南靠牛头原、北濒黄河的金陡关关楼和东门城楼。

今黄河岸边复建的北水关关楼  樊潼顺  摄影
潼关古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形势险要,北有黄河天堑,南有秦岭屏障,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黄河与秦岭之间自东而西是由远望沟、禁沟、潼洛川间隔的牛头原、麟趾原、凤翼原,沟原相间,形成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潼关古城即 位于麟趾原下的黄河岸边,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抗战碉堡遗址  书盦  摄影
潼关古城在民国前期保存尚好。抗日战争中,遭日军炮击轰炸,破坏严重。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因为过高估计了水库的蓄水水位,潼关古城被划进了淹没区,设在潼关古城的潼关县城另外选址搬迁,城门建筑与部分城垣被拆除,其建筑材料被用以建造新城,潼关古城遭到严重毁坏。20世纪90年代,因新建高速公路穿越潼关古城,致部分东、西城垣和东门瓮城遗址拆毁。
至今仍保留的潼关古城民居遗迹区  李文泽  摄影
如今潼关古城开发为以“关隘文化”为核心特色的风景区,拥有黄河文化区、关隘文化区、古城民居遗迹区、女娲文化区、战争文化区、温泉养生度假区等主题文化区。

西岳庙

敕修西岳庙  樊潼顺  摄影

自潼关沿连霍高速西行20千米,至渭南市华阴市岳庙街即到西岳庙。西岳庙位于华山北麓5千米处,西距西安130千米。

西岳庙全景  樊潼顺  摄影
西岳庙又称华山祠、华岳庙,面向华山,背依渭水,是历朝历代祭祀西岳华山神的主场所,建筑形式仿北京故宫,为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誉为“陕西故宫”,同时也是五岳庙中最大的庙宇,有“五岳第一庙”之称。
东汉延熹八年“西岳华山庙碑”拓片
庙初创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已具规模。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始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北宋时加封金天顺圣帝。自汉以降,历代屡有重修、增建。明清修葺愈频,其中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扩修规模为巨,历三年竣工,使庙制益臻宏伟、完整。1988年1月,西岳庙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岳庙南眺华山主峰  樊潼顺  摄影
西岳庙布局为坐北向南的长方形重城式大庙,以华山主峰为向延伸轴线,主要建筑沿轴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自北至南依次排列着琉璃影壁、灏灵门、午门(五凤楼)、棂星门、石牌楼、金城门、 金水桥、泮池、灏灵殿、御书楼、石牌楼、万寿阁。两侧有钟楼、鼓楼、灵官殿、冥王殿、吕祖堂、望华亭及碑亭等。亭、堂、楼、坊相错其间,形成多单元的空间结构。

唐玄宗御制碑残石  闫军平  摄影

西岳庙少昊像

灏灵殿为内宫后院大殿,是西岳庙正殿,是历代帝王祀庙之处,为陕西现存最大的殿堂建筑。立于“凸”字形大月台上, 占地面积 1169 平方米。单檐歇山顶,覆灰陶板瓦和琉璃筒瓦。殿内悬有慈禧太后、同治帝和光绪帝 御书“仙掌凌云”“瑞凝仙掌”“金天昭瑞” 木匾。殿内塑白帝少昊和他的两个儿子秋神蓐收、春神句芒。

“少昊之都”石牌楼  闫军平  摄影

“天威咫尺”石牌楼  闫军平  摄影



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全景

从西岳庙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30 千米,至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即见丰图义仓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

丰图义仓仓城内天井式场院
丰图义仓建于清代。光绪三年(1877)关中大馑,朝邑尤甚。邑人、朝廷户部尚书阎敬铭倡议修仓,耗时三年,动支白银三万余两。十一年(1885) 竣工后,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
丰图义仓仓城仓顶、落水槽  书盦  摄影
仓城西南有坡道通仓顶。仓顶边砌栏墙(女儿墙),仓顶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将雨水汇于中间低处,再下落水槽排向院内,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


洽川

黄河岸边的洽川湿地  书盦  摄影

从丰图义仓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50 千米,至合阳县黄河之滨,即到洽川。

处女泉  石春兰  摄影
合阳的瀵泉无数,其中处女泉、夏阳瀵、王村大瀵、王村小瀵、渤池瀵、熨斗瀵、西鲤瀵7处如北斗七星状分布于洽川,最为有名。当中又以“处女泉”最为神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如沙浪浴”,誉为华夏一绝。相传,当地姑娘出嫁前,都要来这里洗浴,故名处女泉。
福山寺远眺
福山寺依山而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观建筑 群,布局错落有致。寺占地面积约2150平方米, 坐东向西,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小山门、大山门、石牌坊、魁星阁、大雄宝殿、三清阁,两侧有三义殿、药王殿、送子殿、 圣母殿、玉皇殿、文昌殿、奎星塔等。其“三教合 一”的寺观形制,为研究我国宗教发展历史提供了活的例证。
灵泉村南门内景及三义庙局部
紧邻福山寺有灵泉村位于黄河西原畔上,传说村东南有甘泉一眼,治病非常灵验,故名。灵泉村三面为福山、禄山、寿山环绕,始建于清,内外城布局,城内东西北三面环沟,并有城垣拱卫。东西南各有城门一座,城门砖砌,城垣夯筑。
蝎子雕塑

司马迁祠墓 

芝秀桥上远眺司马迁祠墓  刘玉虎  摄影

从洽川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20 千米,至韩城市芝川镇, 在韩原原畔梁山上有汉太史公司马迁祠墓。

古柏掩映的太史祠  书盦  摄影
司马迁祠墓东临黄河,西连梁山,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1982 年 2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
太史祠献殿和寝宫匾额  刘玉虎  摄影
寝殿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正中塑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栩栩如生。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垛墙, 远瞻俯瞰,备极雄伟。
司马迁墓茔  石春兰  摄影
司马迁墓茔筑于西晋,经金、元、 清四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 16 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墓前立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汉太史司马公墓”石碑。


韩城三庙

韩城老城区  刘玉虎  摄影

从司马迁祠墓北行 12 千米,到韩城老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古城位于此处。

韩城古城囊括以元代建筑为主,兼有宋、元、 明、清各代古建风格的众多单体建筑,形成布局 严整、大气恢宏的古建筑群落。其中尤以古城区东端的韩城三庙(文庙、城隍庙、东营庙)最具代表特色。
韩城文庙大成殿  李文泽  摄影
韩城文庙是明清祭祀孔子的庙宇。据载,庙始建年代较早,金正大年间(1224 ~ 1231)曾予整修与扩建,元代修葺;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周吉成在元代旧址上重建,天顺、成化、万历和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增建,遂成今日规模。
城隍庙德馨殿  李文泽  摄影
韩城城隍庙是明清祭祀城隍神的庙宇。与东营庙和文庙毗邻。据明万历本《韩城县志》、庙碑和梁栿墨题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及清康熙增修、扩建,道光年间(1821 ~ 1850)修葺。占地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组成。
东营庙塑像 书盦  摄影
东营庙是明代祭祀关帝的庙宇。为陕西境内仅 存的两处“营庙”建筑之一。据考证,元时期韩城驻军设有东、南、西、北、中之五营,每一营均设有关帝庙,简称营庙,以祭祈关公武圣保佑城池安全,这种祀庙建筑格局沿用至明清时期。据有关方志和碑记载,韩城东营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移建寝殿、享殿、戏楼,并修理庙内众神殿,使庙貌改观,为之一新。

梁带村遗址

梁带村芮国遗址  申威隆  摄影

出韩城老城区北行 11 千米至韩城市东北咎村镇,路右有梁带村。梁带村地处黄河西岸二级台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

梁带村大墓出土文物情况
梁带村遗址以发现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贵族墓地而闻名于世,其考古成果纠正了以往关于芮国历史的认识,为研究周代的封国历史、礼乐制度、丧葬习俗、琢玉工艺以及铸铜技术 等提供了宝贵资料。被评为 2005 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带村出土玉猪龙
梁带村遗址出土了辽河一带 5000 年前的红山文化礼玉典型——玉猪龙,玉料为 辽宁岫岩玉,土褐色,通体抛光,有沁色,整体呈“C” 形。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出土地点最为偏南的玉猪龙, 是黄河流域发现体量最大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党家村

党家村全貌  刘玉虎  摄影

从韩城梁带村遗址博物馆北行5千米至韩城市西庄镇,即到党家村。

党家村与泌阳堡  刘玉虎  摄影
党家村东临黄河,西接沿黄观光公路,地处南北为塬、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之中, 依塬傍水,避风向阳。党家村有村、寨之分,村低寨高。
党家村民居
党家村为明清时期陕西韩城地区村落和民宅的典型,集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于一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工艺精良,风貌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观赏价值,被国内专家誉为“民居瑰宝”,西方学者称之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党家村文星塔  刘玉虎  摄影


黄河龙门

黄河龙门三桥并架  刘玉虎  摄影

自党家村出发,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21 千米,抵达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交界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处的龙门。

黄河龙门石门关  刘玉虎  摄影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其处两岸悬崖峭壁,宽不足 40 米,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黄河奔腾至此,破“门”而出,一泻千里,惊涛急浪,汹涌迭起,摄人心魄。
龙门两岸的晋、陕大禹庙刘玉虎  供图

◎ 晋陕峡谷黄河右岸






壶口瀑布、龙王辿

壶口瀑布  王昊鹏  摄影

从龙门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66 千米至宜川县壶口镇, 即到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十里龙槽  王昊鹏  摄影
黄河在壶口上游的龙王辿以上水面宽300余米,及至壶口,滔滔黄水在不到 500米长的距离内,被压缩到20 ~ 30米的宽度,以1000立方米 / 秒的流量,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下,激流澎湃, 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狂涛怒吼,声震数里,形成 “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宏壮气概。

龙王辿遗址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宜川龙王辿出土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核
龙王辿位于壶口瀑布上游 1 千米处。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龙王辿遗址出土了 3 万多件距今 2 万~ 1.5 万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少量蚌器和动物骨骼。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铲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

乾坤湾、会峰寨、延水关

黄河蛇曲

从壶口瀑布北行160千米至延川县乾坤湾景区,景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距县城约38千米。

乾坤湾  冯奋  摄影
黄河流经秦晋峡谷延川段由北而南依次形成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五个“S” 型大湾,其中乾坤湾因其320度的超大转弯,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势如一幅天然的“阴阳鱼” 太极图,据当地传说,伏羲曾在此仰观天象,俯察 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明创造了太极八卦图和阴阳学理论,乾坤湾附近至今尚有伏羲庙。
会峰寨  冯奋  摄影
会峰寨是一处天然古寨,在黄河乾坤湾地质博物馆近侧牛家山村,山寨通体为岩石,东临黄河天堑,西南两侧濒临寨河深谷,三面悬崖峭壁,仅西北有条狭隘的崾岘为径与山寨相通,易守难攻。山寨人工遗存建筑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 凭险修筑寨墙、寨门、哨楼等,成为陕北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军事防御工事之一,其险有“小华山”之称。
延水关—盘龙湾  曹伯忠  摄影
延水关渡口位于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北端。延水关渡口开航于魏晋,后为军渡、官渡,宋、元、明称永宁关,清代始称延水关。

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鸟瞰

从乾坤湾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186 千米至榆林市吴堡县,在宋家川镇东 2.5 千米处,有五代至清时期军事堡寨—— 吴堡石城。

南门瓮城城门,额题“石城”石春兰  摄影
吴堡石城地处黄河西岸山梁上,东以黄河为天险,西以沟壑为深堑,南有出入通道,可下至河岸, 北门外三千米处有咽喉狭道连接后山,形势险要, 曾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历时 700 余年的吴堡县治所在地。
吴堡石城城墙  毛旭辉  摄影

佳县县城

佳县县城远眺  詹潇然  摄影

从吴堡石城出发沿沿黄观光公路北行 88 千米,至佳县县城。县城及周边有葭州古城等军事城址,以及白云山庙、 香炉寺等宗教景观。

佳县县城城墙  闫军平  摄影
葭州古城即佳县古城,位于佳县城关镇,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古为宋、金、西夏交兵之地,是当时的边防要塞之一。城依葭芦山势而建,山体砂岩裸露,东、西、南三面危崖耸峙,北面与群山相连。据《葭州志》载,北宋元丰五年(1082)筑葭芦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为“葭州”。
香炉寺
香炉寺位于佳县佳芦镇街东侧,地处黄河西岸绝壁上,三面凌空,仅西北一狭径与县城相通。据《 葭州志》及寺碑记载,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明清两代经多次扩增、修葺。建 筑以道观为主,兼有佛教殿阁。占地一亩有余,总体坐北向南,依地形布局,分三个院落。一进院有山门、影壁、关圣殿,二进院有石砌拱形会窑两孔, 三进院有石牌楼、圣母殿、寄傲亭、财神殿、白衣大士殿;寺后有观音阁。一进院前有六角形彩绘木亭。现存明清碑碣 11 通(方)。
白云山庙建筑群  詹潇然  摄影
白云观又称白云山庙,位于佳县城南 5 千米峪口乡任家畔村东侧,地处黄河西岸白云山上。庙宇整体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
建筑依山势布局,沿途过一道石坊、河神庙、 二道石坊、水神庙、木牌楼之后,地势趋缓。再上为五龙宫庙院,建筑有正殿、两廊、观音楼等,院后由低渐高依次排列四道天门。二天门后,为庙宇 密集区,两旁石栏杆雕刻精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诸祠分列上下。四天门后为白云观主庙——真武祖师殿,院内有两厢配殿、钟楼、鼓楼、乐楼等。
真武大殿内景

府谷县城

府州城  詹潇然  摄影

从佳县县城顺沿黄观光公路东北行 158 千米至府谷。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

府州城墙  詹潇然  摄影
府州城为五代至清时期军事要塞。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城以东 0.5 千米的石山梁上,南濒黄河,东西被甘露沟和马家沟相夹,北部“咽喉”与高梁山、五里墩一脉相承,负山阻河,形势险峻。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是陕北保存较好的古代军事城堡之一。
文庙 书盦  摄影
文庙位于城内东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1381),清光绪二年(1876)修葺。占地面积约 940 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原有棂星门、泮池、 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及东西两庑。现仅存戟门、 两庑和大成殿一进院落。戟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 璃瓦顶,殿前带月台,设浮雕石栏杆与栏板。庙内存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木匾及庙碑 1 通。
城墙、千佛洞及摩崖题刻

墙头

墙头龙湾

从府谷县城北行51千米,到墙头乡。墙头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东北端黄河西岸,是沿黄观光公路的北起点。

 墙头起  石春兰  摄影
墙头起即黄河西岸明长城起头之地,略称“墙头”。黄河于墙头拐了一个 90 度的大弯,是黄河入陕第一湾,势如蛟龙,又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少时曾在此居留,当地人又称之为“龙湾”。
逐虏台及莲花辿
逐虏台是陕西明长城起点,属于明朝“九边重镇”之延绥镇,为明长城延绥镇巡抚都御使余子俊成化十年(1474)率兵修筑,东临黄河,与对岸河曲县明长城和烽火台相望。墙头长城墩台明称逐虏台,意谓驱除鞑虏;清称逐鹿台,意谓满族入关逐鹿中原;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筑里台,意谓构筑民族团结的万里长城。逐虏台原甃青砖,现裸露夯土, 夯层纹理可见。
莲花辿东临黄河,西北绵延 10 千米。史载清康熙帝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驻跸此地,被五色斑斓、状若莲花的雅丹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貌尚无名称的情况下遂赐名“莲花辿”。

◎ 晋陕黄河右岸腹地






二郎山庙

神木二郎山  李文安  摄影

至府谷县墙头起,沿黄观光公路段考察即告结束,考察组一行又借道沧榆高速经神木寻访考察黄河右岸神木市境内的二郎山庙、石峁遗址、高家堡等几处人文历史景观。神木市区距黄河直线距离约 43 千米。

二郎山庙  李文安  摄影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  闫军平  摄影

自神木市区继续南行约 70 千米至高家堡镇,附近目前已发掘面积最大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上,东到黄河直线距离约为 60 千米。

皇城台  石春兰  摄影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城西南 40 余公里处的高家堡镇,属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流域,河流东西两岸地貌差异明显,西侧沙梁绵延,东部梁峁纵横,秃尾河众多支流即发源于东岸梁峁山地中。石峁遗址在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海拔在1100~1300米之间。
石峁遗址示意图
石峁城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垣,气势恢宏,构筑精良,为国内同时期遗址所罕见,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遗迹。
外城东门址( 北—南)
外城东门址平面图
据考古资料初步研究,石峁城址初建于距今 4300 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 年前后,城内面积逾 400 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誉为 21 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头骨坑(南—北)
石峁遗址出土石雕
玉面人头像
地处黄河之畔、农牧交错带的陕西神木石峁遗 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对进一步理解东亚及东北亚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种种迹象表明,石峁城址的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史前聚落,已经跨入了早期城市形成时期邦国 都邑的行列之中,对于重绘公元前 2300 年前华夏沃土上“万邦林立”的社会图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石峁遗址

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  石春兰  摄影

石峁遗址脚下的高家堡镇,其镇治又是历史上九边重镇的重要营堡。

《陕西四镇图说》延绥镇
《陕西四镇图说》高家堡
高家堡古城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秃尾河东岸二级阶地形成的平川内,西北距长城大边约5千米,为明长城延绥镇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
高家堡城墙、街道与民居  詹潇然  摄影
中兴楼亦称中心鼓楼,位于城内四条大街交会 处,由台基和木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为不规则矩形;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券洞,洞下部用九层条石包砌,上部用青砖三批三券包砌。四座门洞上方均嵌有一块石匾额,面东匾额题“中兴楼”三字。台基四周设有砖砌花样围栏。台上楼身为两层,重檐十字歇山顶,覆琉璃瓦,檐下施彩画。
 
中兴楼  石春兰  摄影

黄帝陵


远眺黄帝陵

从高家堡古城经沧榆高速、包茂高速南行 500 千米到黄陵县县城北 1 千米处,即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誉为“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花墙护绕的黄帝衣冠冢和郭沫若题“黄帝陵”碑  书盦   摄影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陵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桥陵。1942 年, 为远播黄帝声名,并区别于蒲城境内的唐睿宗桥陵 而更名黄帝陵。整个陵园由陵冢、汉武仙台、黄帝庙、桥山古柏群等组成,总面积为 3.24 平方千米。
轩辕庙祭祀大殿  刘振  摄影
祭祀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为木构庑殿式建筑,屋面青灰板瓦、筒瓦苫顶,阑额、板枋均为彩绘,楣额悬挂国 民党元老程潜所书“人文初祖”匾额。殿内供奉巨幅轩辕黄帝石刻画像。
黄帝手植柏  李文泽  摄影
黄帝陵景区汉武仙台  刘振  摄影

仓颉庙与墓

仓颉庙  书盦  摄影

从黄帝陵借道 X301,东南行 115 千米,至白水县史官镇史官村,村北 500 米处有仓颉的墓寝与祀庙。
仓颉庙与墓位于黄河支流洛河流域内,东距黄河直线距离约 68 千米,南距白水县城约 30 千米。
仓颉庙前殿  书盦  摄影
仓颉庙北靠黄龙山,南望洛水河,始建年代无 考。据庙内碑刻及有关史料记载,东汉延熹五年 (162)已具规模,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曾多次重建与修葺。庙院坐北朝南,分两部分, 前面为祠祀建筑,后面为墓冢。整体平面呈前宽后窄,总占地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正殿)、后殿(寝殿)、仓颉墓;两侧为东西戏楼、钟鼓楼、社房、厢房及砖窑等,建筑共计 16 座 70 余间,布局错落有致,气氛肃穆庄严。
仓颉墓花墙  书盦  摄影
仓颉墓位于庙院最北端,以墓园形式呈现。居中为圆丘形封土, 底周长约 48 米, 高 4.5 米;墓前竖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仓颉墓”碑。墓园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增修的平面八角形砖砌花墙,砖雕有中华民国国徽和狮子、鹿、鸟、仙鹤、 花瓶、水波、莲花、垂莲柱等图案,园内围绕墓冢辟有 1 米宽过道一周。墓园东南向、西南向各辟一 券门。东南向门额题“通德”二字,两侧镌刻朱子桥题写的“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楹联,落款“民国二十八年,山阴朱庆澜敬书”。西南向门额题“类情”二字,两侧镌刻“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楹联。
仓颉手植柏  书盦  摄影
“仓颉庙碑”民国拓片(原石刻于东汉延熹五年,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杜康墓与庙

杜康亭、杜康庙前殿与寝殿  书盦  摄影

从仓颉庙出发,经 X216、S201 向西南方向 35 千米, 到白水县城西北 8 千米的杜康镇康家卫村,即到杜康墓与庙。

杜康庙前殿
杜康镇康家卫村左侧有一大沟,长约十千米,最深处近百米,有泉水名杜康泉。据县志记载:“俗 传杜康取此水造酒。”泉水涌出地面沿沟底流淌, 形成一条小河,名曰杜康河。杜康墓与庙,即在杜康河畔。杜康泉上现建有杜康亭。
杜康墓冢  书盦  摄影
杜康墓相传为远古时期墓葬,墓冢为圆丘形, 高 5 米,占地面积 240 平方米。冢前有 1987 年所立“酿酒先师杜康之墓”碑。墓冢外有两重砖砌花墙。2008 年 9 月,杜康墓被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园门口处有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两通。
杜康庙附近制酒作坊古窑里的蒸馏设备 书盦  摄影
明万历《白水县志》载:“康造酒,墓侧遗槽尚存,康殁即葬于造酒之地耶。”制酒作坊古窑遗址为簸箕形场院,两面依坡相对各构筑窑洞两孔,现在已经经过整修,外有护墙,部分窑洞内有券顶,窑洞内陈设古法造酒之糟池、蒸馏设备等,亦有酒窖储酒,但主要是恢复场景以供参观之用。

沿黄观光公路旅游的必备宝典

《出入龙门——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

内容简介

《出入龙门——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以沿黄观光公路串连起的自然人文景观为线索,集合王子今教授、高从宜博士、孙家洲教授和诗人桂维民实地考察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解读沿黄观光公路一线及其腹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表现陕西沿黄河一线地质、历史与人文资源的至高性和唯一性,并发掘其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内涵和意义。
《出入龙门——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有周密的旅游导览,有精美的景点照片,有翔实的景点介绍,有趣味的人文历史解读,是了解认识陕西沿黄公路沿线古今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重要读物,是一部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人文历史普及读物。

样章预览



行知提示+精美图片+景点简介+趣味解读

优惠购买

购买方式一:

购买方式二:


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周边 · 人少景美 · 旅行指南
山西附近的旅游景点
渭南风景看不尽
行走丨韩城记(外一篇)
中国地理:陕西省(渭南篇)
中国“1号公路”在陕西,沿途景色美不胜收,美食更是应有尽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