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货 | 毛囊炎、疖、痈如何鉴别诊断?如何精准治疗?


人只要出汗一多,便极易容易滋生细菌,人们接触带有细菌的感染物、或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都可能诱发皮肤病,如毛囊炎、疖、痈等。这三者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皮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毛囊炎、疖为特别常见的皮肤病,常在基层诊治;而痈的诊疗涉及皮肤科、外科、急诊科等。本文依据《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整理了毛囊炎、疖、痈三种疾病不同的诱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以供学习。

毛囊炎

毛囊炎是由于感染、物理损伤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毛囊炎症,细菌性毛囊炎最常见。细菌性毛囊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易感因素包括皮肤的浸渍、剃须、拔毛、天气炎热、糖尿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痤疮皮损也包括毛囊炎。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面部、头皮、颈部、胸背部、臀部等部位丘疹或脓疱,皮损常呈现为小的毛囊性丘疹或针尖大小脓疱,毛孔呈红色隆起,上覆痂皮,四周绕以红晕,可有轻微触痛或瘙痒,7-10 天愈合。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脓疱,周围绕以红晕即可诊断。严重的、复发性、治疗抵抗的患者,可行皮损部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

主要与马拉色菌毛囊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青年人。表现为毛囊性丘疹,有时有脓疱,多见于背部、前胸、肩部等,中央黄白色物质常为紧密堆积的角蛋白而非脓液。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考虑细菌性毛囊炎但规范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警惕马拉色菌毛囊炎可能。

治疗

· 单发或散在的毛囊炎常为自限性,多可自愈,不需抗菌治疗。

· 局部治疗可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或2%夫西地酸乳膏、1%新霉素软膏、2.5%碘酊、10%鱼石脂软膏,2-3次/天,疗程7-10天。

· 毛囊炎泛发或复发时,可选用口服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

疖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毛囊和毛囊周围组织感染,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易感因素包括长期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鼻腔)、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糖尿病、肥胖、表皮损伤、表皮微生物菌群失调等;疖病常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患者。

临床表现

· 典型表现:毛囊和毛囊周围化脓性损害。通常开始为红、肿、坚硬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而软化,出现黄白色小脓头,红肿范围扩大,出现疼痛,可有波动感,最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破溃后疼痛减轻,炎症逐渐消退。病变单发或多发。

· 仅在有毛发的皮肤中发生,最常见于面颈部、腋窝、臀部、大腿和会阴部、易受摩擦和轻微外伤的部位。

· 常无全身症状。

· 面部上唇周围和鼻部“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如被挤压或挑刺,容易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辅助检查可进行血常规、皮损部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部分患者血常规可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皮损部脓液涂片可见球形、椭圆形葡萄串状或链状排列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治疗

· 轻症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早期红肿未破溃的炎性结节可局部热敷、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照射等治疗,促进皮损成熟、引流恢复;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或2%夫西地酸乳膏、2.5%碘酊、10%鱼石脂软膏2-3次/天、7-10天。已经化脓时不宜使用。出现脓头时,可用碘伏点涂脓点,也可用针尖或小刀将脓栓剔除,但禁忌挤压。出脓后可外敷碘伏湿纱条。

· 大且深部有波动感的皮损应及时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引流

· 以下情况推荐系统应用抗菌药物:局部治疗无效;疖位于鼻周、外耳道或其他引流困难的部位;严重多发的皮损;合并免疫抑制等。

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耐β-内酰胺酶的抗菌药物如耐酶青霉素、口服氯唑西林或苯唑西林;或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如注射头孢唑林

由MRSA引起的患者则应选用相应敏感的抗菌药物,轻症患者可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TMP)等,重症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痈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深在感染,伴有周围和下面结缔组织(包括皮下组织)剧烈炎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相邻的多个疖融合形成。常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心力衰竭、药物成瘾或严重全身性皮肤病、肥胖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者

临床表现

· 多见于中老年人

· 典型表现:初期表现为疼痛性红色硬的肿块,界限不清。起初表面光滑、顶部穹隆,有多个脓头,直径可达3-10cm,甚至更大。5-7天后顶部破溃,脓液从多个毛囊孔内排出,破溃口呈蜂窝状,中央部继续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样,内含脓液和坏死组织,可形成深层溃疡,愈合缓慢并形成瘢痕。

· 病变常位于颈背部、肩部或臀部和大腿的后部。病变引流区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 患者一般状况较差,通常出现高热、畏寒、食欲不振等,易并发全身急性化脓性感染,严重时可因脓毒症或转移性感染而死亡。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必要时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协助诊断。

治疗

· 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药。

· 早期:仅有红肿时,可用50%硫酸镁或75%乙醇湿敷

· 手术治疗:痈区中央有皮下坏死、软化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不宜过早或过迟。术后应换药。

· 全身治疗:及时足量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静脉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耐β-内酰胺酶的抗菌药物如一代头孢菌素;由MRSA引起的患者则应选用相应敏感抗菌药物,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本文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5):451-45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菌性皮肤病.王亮
【扬州晚报】背上小痘痘几天后变成“痈”
店员经典培训教材:毛囊炎、疖、痈的专业解决方案
毛囊闭锁三联征是怎么回事?一篇文章全搞懂
夏天到了,注意身上长的这种小疙瘩可不是普通的痘痘!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