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你的沟通方式,毁了孩子的一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原著 |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

解读 | 林小白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安东尼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不听话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了。哪怕自己已经足够耐心,但孩子还是该调皮调皮,该捣蛋捣蛋,该哭闹哭闹,真的让很多父母感到崩溃。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呢?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段孩子的独白: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都是经常假装在听,然后耳朵一边进,一边出……

这段台词道出了亲子教育的根本——教育孩子不是单纯地说,你要让孩子愿意听才行。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就是一本让父母和孩子良好沟通的育儿圣经。

本书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的作者。《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是两位作者和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书中选取了亲子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告诉父母如何应对。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

在了解了这本书及作者信息后,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本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父母的书,都说了些什么吧。

学会回应孩子的感受,

是安抚孩子最好的方式

说到养育孩子,最让父母感到崩溃的,大概就是孩子总能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哭闹。

面对孩子的哭闹,有的父母会不予理会,有的会对孩子进行安抚,但奇怪的是,有时候不安抚倒也罢了,甚至会出现越安抚孩子哭闹越严重的情况。

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为了一件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哭个不停,并且对父母的讲道理视而不见。

就像孩子上完培训班回来,一脸不高兴,说就因为一场小雪,教练就取消了他们很重要的比赛。

这个时候,很多父母会带着成年人的理性说“教练做得对,因为很多时候小雪会转成大雪”,或是安慰孩子“你不要因此感到失落,你们还有很多的比赛机会呀。”

这样的回应,在成年人看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孩子听到这样的回应,他只会感到更难过。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懂事,只是父母给出的回应,不是孩子想要的。

想要安抚孩子的情绪,首先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要接受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他会感到困惑和愤怒。所以当父母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或是表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并不会得到缓解,因为孩子没有感受到认同。

而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去说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建议,更不是评价,甚至指责。

说出孩子的感受,其实很容易做到。父母只要认真地倾听,在听孩子讲的过程中点点头,并附和一两个“哦”“嗯”这类表示肯定的字眼,孩子就会觉得你认可了他的感受。

父母还可以通过重复孩子的话,来强调自己感受到了孩子的情绪,并接受了他的感受。好比说,孩子提到“我很难过”,那么父母就可以说“那你一定很难过”;孩子如果说“我很失落”,父母就可以说“那你一定很失落。”

除此之外,用幻想的方式给予孩子安慰,这个方式对于安抚孩子的情绪也特别受用。举个例子,很多孩子因为考试临近而感到焦虑,父母就可以安慰孩子如果考试结束并且还考得不错,那就好了。

回应孩子的感受,重点是要用理解孩子的方式来沟通。哪怕是孩子做了你不喜欢的事情时,先在语言上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表示认同,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沟通方式,会比你直接制止而有效得多。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与“孩子合作”比“管理孩子”更有用

父母喜欢督促孩子做事情,但是孩子很多时候选择了无视,甚至和父母对着干。

例如孩子刷牙的时候,卫生间水龙头的水一直滴个不停,父母想让孩子把水龙头拧紧。但是如果父母责怪孩子粗心大意,或是抱怨孩子中忘记关水龙头,孩子的行为并不会有什么改变,甚至还会和父母反着干。

孩子虽小,但他们同样有自尊心,想要让孩子听从父母的指令做事,父母需要改变态度,不能对孩子指责、辱骂甚至威胁,而是要寻求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

合作是人们交往的基础,也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合作意味着没有任何强制,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和孩子一起为解决问题寻找方案。

想要寻求合作关系,父母就要用能维护孩子自尊的方式进行沟通,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呢?那就是不用明确带有批评指责意味的口吻和孩子说话。

父母可以客观描述事实,即便自己现在已经很生气,但还是不能加上任何的情绪和评价,直接把你看到的描述出来。例如,父母想要让孩子注意到水龙头没关紧这件事,就应该说“水龙头在滴水”。

当然,如果你已经火冒三丈,可能无法平心静气地进行客观事实描述,那你可以用一个词来提醒孩子要注意什么。就像是水龙头没关的事情,你就可以直接说“水龙头”,孩子也能了解你的意思。

除此之外,父母通过话语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但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注意要就事论事,不能夸大。

除了陈述事实和表达感受,父母还可以给予孩子提示或选择,来督促孩子改变行为。比方说,你希望孩子每次用完水能拧紧水龙头,你就可以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水的浪费是积少成多的,这种没有指名道姓的指责,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或是直接给孩子一个选择题,告诉他你现在要不就这么做,要不就那么做,通过“二选一”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决定权的。

不论是陈述事实、表达感受还是提供选择,都需要父母用语言和孩子当面沟通。

如果有的父母觉得和孩子当面交流的效果不太好,或者自己的孩子特别敏感,对父母的话语会过度反应,那么父母可以采取写便条的方式。

在事件发生的隔天,写上一张便条让孩子注意到,这样的方式对很多孩子都很受用。例如在水龙头旁放着“用后请关掉水龙头”的便条,在垃圾桶旁边放着“不能吃的东西扔进垃圾桶”的便条。

不论你用的是哪一种方式,都要明白,想让孩子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你需要鼓励孩子和你产生合作关系,而不是单方面地命令和指责。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孩子做错事,并非只有惩罚这一选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错事。面对孩子的错误,不少父母想到的就是惩罚。在他们眼中,玉不琢不成器,对孩子适当地惩罚,才能让孩子长记性,以约束和矫正他的行为。

但书中提到,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进行惩罚,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孩子的心里可能会产生怨恨,想要报复,或是再故技重施,只要不被抓住就好,还有的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小孩。

既然惩罚并不能真正矫正孩子的行为,那么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坐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首先,父母需要多方面地了解事件发生经过,除了听他人的描述之外,尤其要认真听自己孩子的描述,并要对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做出回应。

然后,父母要针对这起事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孩子意识到身为父母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紧接着,父母和孩子要一起讨论,看看是否能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准备纸笔,把父母和孩子想到的所有想法都写下来。

最后,父母和孩子一起认真看这些想法,一起商量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从老师口中得知,他的孩子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课、调皮捣蛋,但母亲不应该训斥孩子,而是要和孩子谈一谈,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母亲先问孩子“针对这件事,你有什么要说的?”孩子说,自己捣蛋是因为乔伊用尺子打了他的头。

在听到原因后,母亲表达了自己因为孩子表现不好而不开心的感受。

然后他们一起讨论是否有解决方法。

孩子为了避免乔伊的打扰,可能会提出换班、换座位等想法。把这些想法一一写下后,他们一起讨论。最后认为换班是不现实的,可以考虑换座位。这件事就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要把孩子看作可以平等沟通的对象,而不是打心底里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无法进行理性的谈话。很多时候,父母都低估了孩子,一起坐下来谈一谈,孩子完全可以做到。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表扬孩子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认可,然而,很多家长却发现,表扬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例如父母夸孩子很聪明,孩子却赌气说别人更聪明。父母夸孩子很漂亮,孩子却说自己很胖。

这些孩子是怎么了呢?他们不喜欢听夸奖吗?

并非如此,只是家长用错了表扬的方式。用“聪明”“漂亮”“完美”这类的词,不仅会让孩子们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更会让他们灰心丧气,不再继续努力尝试。

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孩子,就需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相反,简单描述反而是更好的表扬方式。

你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你也可以描述你的感受。你还可以用一个词总结你看到的。例如:“你把笔记上的每项内容都弄懂了,这就是‘坚持’。” “你清理了所有树叶,还装进袋子里,并且是自觉做的这件事!这就是‘负责任’。”

这样的表扬方式,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还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

哪怕孩子做得不是那么好,也可以说出他们已经完成的进度来给他们打气。

举个例子,孩子穿衣服穿得很慢。你可以说“你自己穿好衣服,吃完早餐,刷了牙,就只剩下找到袜子和鞋,就可以准备出发了!”

肯定孩子所完成的进度,都会给他们带来坚持不懈的勇气。

但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找不出可以表扬的地方,而又很敏感,一旦犯错就会很受打击。那该怎么办呢?

针对这种情况,书里给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帮助他意识到他犯的错,也会是一次重要的发现。

一个小男孩因为摇晃杯子,把杯盖弄掉了,果汁撒了一身,他开始嚎啕大哭。而他的妈妈并没有责怪,而是故作夸张地惊叫道,“你有了新发现!”

男孩停止哭泣,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用非常缓慢的语调说,“你发现当你摇晃杯子的时候,盖子会滑落,果汁就会溅得到处都是!”

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不沉浸于负面情绪中,对孩子的后续行为产生正向激励。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在亲子关系中,

父母需要学会表达愤怒

不少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都动过把孩子塞回去的念头,甚至在孩子不受控制的时候,想要打孩子。

你不得不承认,孩子很擅长激怒父母。在此时,大多父母都会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但这么做似乎只会增添自己的愤怒和绝望。

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在孩子面前要做个情绪稳定的家长。但本书作者却有个很独到的理念,她认为,父母不应该忽略自己的感受,而是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母亲说她有次非常生气,因为她的儿子总是吵醒小宝宝,她忍无可忍,想要打孩子了。于是她起身,举起手,做了一个恐吓的手势,然后恶狠狠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打人了。

听到这话,孩子真的跑开了。神奇的是两分钟后孩子把脑袋伸进屋子,问妈妈他可以回来了吗?这位妈妈提出了条件,说只要他能哄妹妹开心,就可以回到屋子。

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儿子开始逗小宝宝笑,不一会儿,小宝宝就大笑起来。

你瞧,有时候,父母适当地表达自己无法遏制的愤怒,来释放自己,不仅不会伤害到孩子,还能让事件发展更好。

当然,表达愤怒的方式一定得得当。父母除了假装打孩子,让孩子快跑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直接说出自己不喜欢的,并加上自己的期待。

例如在孩子独享食物的时候可以说,自己不喜欢食物被人独享,而是期望每个人都能公平分配。

除此之外,还可以描述问题并大声喊出来。比方说,告诉孩子还有人在等着用浴室,来催促孩子快一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哪种表达愤怒的方法,都需要注意不要用“你”这个词。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冲动去攻击别人,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你”。但是这些带着指责的“你”就像一把尖刀,听到这个字的孩子并不会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防卫和反击上。因此,父母在表达愤怒时,应该多用“我”来表达感觉或需要。

最后针对这些技巧,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使用了这些技巧,孩子们就会一直听话吗?”

对此,书中给出的回答是: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这些方法的根本原则只有一个——认可并尊重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试图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变得听话,但这显然是走进了一个教育的误区。据现代心理学研究,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是否会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就像书中提到的,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再完美的计划都不会是永久的。

因此,只有以认可和尊重为前提,才能和孩子良好沟通,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教育是一项重任和挑战,在此过程中孩子和父母都在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记住爱与包容,是治愈一切的良方。

就像冰心曾在《繁星》中这样写到的: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在母亲的怀里。

愿所有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都少一点责备,多一点认可、尊重和耐心。

没有人天生就是妈妈和爸爸,并且为人父母是唯一一项不需要考试就长期在岗的“职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打孩子”
给孩子讲道理,可能是最笨的教育方法,父母别再用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做得最蠢的居然是这件事? 很多父母都在做!
给娃讲道理太低级,学会这些知识点,让你升级成“高端爹妈”
【肯定是成长中的必要环节】尤其是父母的肯定。当孩子在成长中缺乏父母的肯定,孩子就会无法建立信心,伴随而来的是自卑和自闭。肯定不是表扬,它有时候可以是以表扬的方式出现,肯定是一份确认,使孩子找到那份确认
孩子的性格你了解吗,教对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